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325|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491#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4:44:56|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1:01 编辑:

 7.近距离看援建:用大爱书写河南形象
  贺小晴
  在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市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张国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这个一套两的房子里有三种用途:一间小的房间是卧室,里面一张木板床,一张简单的电脑桌放东西;旁边一间大房间,一角为办公桌,是他处理案头工作的地方;另一个大些的空间,放着一张乒乓球台,既为指挥部闲暇时大家娱乐运动所用,又用来开会和会见来访者。
  乒乓球台四周的墙上,分别悬挂着四幅巨大图表,几乎占满了整个墙体,形成强大而特别的气势。仔细看,这四幅巨大图表分别为:河南援建江油工程形象进度总表;河南援建江油“交钥匙”工程形象进度总表;河南省省辖市对口支援乡镇项目分布图;河南省省直厅局对口支援江油市项目分布图。
  不难看出,这个“一房三用”的地方,就是河南援建江油的首脑之地。简陋的空间,正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河南援建江油总资金量30个亿,大小项目300余个,其中枢神经,正是在这里。
  从河南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指挥长到河南对口援建江油前线指挥部指挥长,从地震之后第七天到达四川至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张国晖有个著名的感慨:你做好了,你一个人不一定能代表河南,可如果你做差了做坏了,你就一定会代表河南!
  本着这样的认知和责任,张国晖带领他的团队,带领河南的千军万马,在异地他乡的江油开始了难以想象的无私奉献……
  深夜来电,临危受命,他被派往四川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那是5·12大地震后第八天,当时的张国晖刚赶至离河南郑州几百公里之外的南阳开会。到达的当天晚上九点多,张国晖接到省里通知,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他立马赶回。几百公里的路程,刚风尘仆仆赶到,因为并不知什么事情,张国晖打算第二天再回去。十分钟后,电话又来了,要他务必当天晚上连夜赶回。
  回到郑州的家里已是深夜2点过。妻子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刚走又回来了,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第二天到办公室,任务明确了,省里决定让他任河南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指挥长,带队赴四川抗震救灾。
  当时的抗震救灾是中央和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可是灾区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具体到哪里?做什么怎么做?张国晖的心中一片茫然,只好隔着距离想象,以最坏的打算做着准备。
  由张国晖带领的车队于5月20日早上十点出发。十几辆大卡车拉着救灾和自用物质。几辆小车载人,昼夜兼程,于21日下午四点钟到达绵阳。
  做什么怎么做?一直是张国晖一路上思考的问题。到达绵阳后,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河南的援助地为平武。连夜将绵阳当地意见向省里汇报后,张国晖又组织河南在川的交通、公安、卫生、通讯、民政等相关部门连夜开会,商定运行机制,确定例会制度,同时做好分工,以保证第二天一早开始工作。
  临时安置:拉着板房,他们在平武、江油、安县间转辗
  22日早上,张国晖与平武方面接触,了解灾情,倾听意见,制定方案……与此同时,由河南省自发捐赠的15000平米活动板房,由50辆大卡车载着,组成浩浩荡荡的车队,正日夜兼程赶往平武。
  也就在22日中午,张国晖接到省里打来的电话,告之说根据国家民政部意见,河南援助地被分配在江油。
  此时的50辆运载活动板房的大卡车已停在剑门关附近公路待命。因为汽车体积大,数量多,停靠在路边,对公路通行形成强大压力。必须立刻决定何去何从。那时张国晖他们还没有到过江油,也不知道江油的受灾情况和需要。张国晖当机立断,指令车队:平武是灾区,江油也是灾区。只要是灾区,我们就该支援。板房就近运往平武使用。
  5月23日,第一批由河南无偿捐赠的活动板房在平武下货安装。此与同时,张国晖带领的河南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来到江油,又是一番忙碌:与当地党委、政府接触,了解情况,倾听灾情,酝酿思路……当时河南在绵阳区域内的抗震救灾人员达一千多人,都是些与救灾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由于事发突然,出发匆忙,来到四川后,没有整体的协调统筹,遇到困难,难以解决。张国晖将他们按系统分类,分别为:1,医疗卫生;2、交通、通讯、设备;3、公安特警、消防;4、新闻媒体记者。实行工分协作,统一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参加抗震救灾。
  仅仅两天时间,江油的工作刚接上手,5月25日,张国晖接到通知到成都开会。会议明确提出当前救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居所安置工作。这次会议被张国晖概括为“板房建设”任务,会上,河南的板房援建点又有了变化:河南被分去安县执行板房搭建任务。
  刚到四川几天,河南的援建地就换了三个。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作为指挥长的他,就是向省里汇报也觉得难以开口。从成都赶回绵阳的路上,张国晖还是连夜拨通了省领导的电话:“又变了,又变到安县去了……”回到绵阳,他又连夜召开例会,明确任务:明天一早,我们赶快去安县。
  听说河南已经运至江油的板房又要拉去安县,临行前的那天早上,江油市领导拉住张国晖的手,请求他把板房留下来,他说江油的学校需要这批板房,江油的孩子们更需要它。张国晖二话没说,留下了那批板房。
  至2008年7月20日,河南省组织90多家建筑企业、8000多名施工人员日夜奋战,提前20天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共计搭建板房2.646万套。分别在江油、安县两地。而最初运至平武的那50辆大卡车、15000平米板房,始终没计算在任务之内。
  回忆起这段转辗三个县、市的经历,张国晖至今感慨:事发突然,千头万绪,事情频繁变化实属正常,这样的危难关头,我们每一个援建者,理当挺身而出勇敢当担。
492#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4:45:4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1:06 编辑:

对口援建:改临时为长期,他由临时指挥长变为援建前线指挥长
  离开河南郑州的家时,张国晖告诉妻子说,他去出差,到四川抗震救灾,虽说任务危急但也是临时的,估计短时间就会回来,大概一个多星期吧。
  妻子患有甲状腺癌,他这样说既是为了宽妻子的心,也是实话,以当时的他看来,这就是一个临时的突击性任务。
  他没有想到这一来,他就像一颗钉子,被钉在了四川江油不能离开。
  但说到为什么会让他继续担任前线指挥部的指挥长,采访时,一旁的指挥部成员代凯华以为理由不言而喻:他在灾区干了这么久,情况他最熟悉,如果新来一个人,还得从头摸起;最重要的,他在灾区前段的指挥工作,得到省里的充分认可。
  危难时刻,像张国晖这样的领导干部身上,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军人品质: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从安县再回到江油,用张国晖的话说,已是地震后的第三个阶段工作:第一个阶段,抗震救灾;第二阶段,临时安置,第三个阶段,对口支持恢复重建。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河南将用30亿元资金,对口援建江油300个项目。
  三年援建两年完成。换句话说,对口援建的核心就是抓项目。在这紧迫而有限的两年时间内,必须保证用足用好30亿资金,帮助江油建起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小项目。
  张国晖根据在抗震救灾阶段掌握的真实情况,结合援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很快形成了援建思路:当地的党委、政府,他们最了解当地情况,最懂得灾区急需,也最清楚如何开展工作更为有利,是恢复重建的主体。同时河南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与江油市政府、河南援建方与具体的受援方,四方签字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规则,保证项目确定、施工图审查、建设监管、项目竣工验收及财务决算等各重要环节,做到有章可循。
  对口援建工作史无前例,是一项全新而又系统的复杂工程。作为前线指挥部的指挥长,张国晖深有感触地谈到自己对于工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看法:
  问题是肯定有,而且不断出现。一个项目一个问题,加在一起就是几百个问题。一个项目每一个阶段出现一个问题,加在一起,就是上千个问题。若干的问题最终都将汇集到张国晖面前,压力和难度由此可见。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既清晰又科学:共性的问题统一明确,响亮提出,让大家以此为戒;个性的问题分别对待,分层解决──这样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忙乱了。
  问题不断出现,不断解决。正是在解决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中,援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采访时,张国晖告诉记者,时至今日,河南对口援建江油30亿资金,300个项目,后来项目中又产生子项目,共计达400多个,所有项目进展顺利,超过预期,到5·12大地震两周年时都将基本完成。有望实现预期目标:三年援建两年完成。
  困难与苦衷:重任在肩,他们把心血和汗水洒在江油的土地上
  张国晖告诉记者,自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起,河南省先后有1.6万人次加入到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第一线。
  这支宠大的队伍,他们能够深入灾区,长期坚守岗位,背后都有苦衷,都将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张国晖的妻子患有甲状腺癌,老父80多岁了,因家中无人照料,只好送回老家拜托亲戚照顾。他自己长期患有高血压。因为劳累,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严重了,躺着休息没问题,但起身一动,极不方便。可他怎么能躺着,又怎么能不动?
  年轻的指挥部干部代凯华,去年春节刚过,就随着张国晖指挥部返回四川灾区援建。从河南郑州出发那天,赶上五岁的儿子因病做手术,孩子刚从手术室推出,顾不得儿子从麻药中醒来,他就直接奔往机场。
  身为河南省建设厅总工程师的张达,在前线指挥部任工程处处长。离开郑州前往灾区那天,是地震后的第13天,也是他妻子在医院做完手术的第5天。他哄骗妻子说出差,最多一个星期就回来。结果至今,他仍然忙碌在江油援建工地上。
  赵龙是河南省灵宝市城关镇镇长,来江油挂职援建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因为家里无人照料,他只好将妻子接来江油生产。2009年4月15日,他的妻子张宇璇在江油市人民医院生下孩子。又因为赵龙每天仍忙于重建项目,早出晚归,没办法,张宇璇只好让70多岁的父母来江油伺候自己。
  唐言志是河南省第三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援建江油的一线施工总负责人。今年1月16日,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唐言志便动身前往江油,未能同病重的母亲见上一面,后来母亲去世,这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太多太多类似的故事告诉我们,河南援建人员远离家乡,在异地他乡的江油流血流汗,他们的背后,有着太多的苦衷,需要克服太多的艰难和困苦。他们必须具有一种情操,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灾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整体形象。说到河南人在灾区的这段援建工作对于现实的未来的影响,张国晖有着自己冷静的看法。他说:我们河南人到四川来,到江油来,代表的是河南形象。可是你做好了,你一个人不一定能代表河南,如果你做差了做坏了,你就一定能代表河南。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能做好!
  正因为许多在江油从事援建工作的河南人都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们的眼里,就有了太多河南人为着江油人民的幸福,挥汗如雨、昼夜苦干的场面。
  情义无价:与清贫与富有无关,与金钱无关
  作为河南对口援建江油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张国晖与其他援建人员相比,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从地震后的第8天踏上绵阳土地,就一直留下来,成为河南在四川工作时间最长的援建人员。
  当记者问他对江油的印象,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江油这地方比较富裕,城市规划格局等等都很好。特别是现在,通过一批援建项目,住房,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沿涪江河堤的大型项目,一系列的工程结束后,江油将会更美丽,更充满希望。
  由此他又感慨,江油这地方,比河南富裕。即使河南最好的县,也不比江油好哪里去。
  由此记者想到,一个并不算很富裕的地方,如此背着干粮来援建,如此掏心掏肺来援建,而且又是援建一个并不比自己穷的地方,心里到底是什么感觉?
  张国晖的回答既精妙又令人惊叹。他说情义往来,人之常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来没有过规定,只能富人给穷人送礼,不能穷人给富人送礼。穷人有了危难,富人理当伸出手来,富人有了危难,穷人也应伸出手来──这和富有与清贫无关,与金钱无关,只与情礼有关。
  以如此心态搞援建,张国晖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心底坦荡得能照见影子。
  由此说开去,张国晖对四川的文化,四川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四川人,在全国的人群中,以比较休闲的特色著称,喜欢打牌娱乐。他以为这是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以江油为例,江油多雨,雨时常一下就是一天。早年时,世上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天下雨时,大家只有打牌,以消磨时光,等待雨停。久而久之,打牌之类的娱乐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怎么能说改就改,也不可能因为一场地震就彻底改变。
  他以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四川人乐观自在的文化特点。不必带有过多的褒贬去看待。更不必影响心态,影响援建工作的推进。
  河南长年晴天。下雨的时节,仿佛过年一般难得珍贵。由此河南的援建人员,特别在意四川的多雨天气,也心生羡慕。一位在江油挂职的河南援建干部告诉记者,今年国庆他回河南,老家因为天干,从几公里外拉水吃,拉回的水,只能用以吃喝,不能用去洗澡,更不能拖地板。
  援建工作,以及由援建工作延伸开去,客观上带来的两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渗透,必将如种子一般浸入人心,通过岁月的发酵,酿出美酒般醇香的饮液来。
  援建工作可以结束,然而由援建结下的两省地之间的浓浓情谊,必将永久铭记,源远流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3#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26:20|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1:22 编辑:

 8.河南人在江油:一个援建干部的内心世界

 贺小晴
  近日的江油街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河南人。曾经的河南,因为天旱,不少人逃荒到江油,给江油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5·12大地震后,河南省对口援建江油市,这仿佛某种缘分,让江油人得以重新认识河南人。如今,江油的百姓说,河南人掏心掏肺地援建,河南人背着馒头来援建,江油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江油人欠河南人太多太多……
  来江油市三合镇挂职援建的干部王海军,就是河南省援建队伍中的一员。近日,记者来到三合镇采访,等了一上午也没能见到人。镇上的干部说,他太忙了,很难有时间见记者。电话打过去,他先在开会,12点,会开完,马上又去了村里验收援建项目。他说他今天无论如何也抽不出时间见记者。
  再见他是第二天上午。坐在三合镇王海军的办公室,我们的话题回到了当初……
  千里之外的新密市,他是第一个报名援建的干部
  关于江油市到王海军的家乡,河南郑州新密市的距离,他记得很清楚:1100公里。
  他说地震之后,隔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他的心被深深牵动着。他每天守着电视机直到深夜。他和他的所有乡亲都在全身心地关注四川。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产生了,该怎样为灾区做点什么?
  捐款捐物是当时的第一反应。说到捐款,他至今感慨万千。他亲眼看见一个邻居的小孩,把自己的存钱罐砸开,捐出了里面所有的钱──都是些硬币或者角票。那是一个孩子若干年来的积累,那是一个孩子的全部财产!他说当时他深受触动,虽然他也捐了款,而且数目不小,可他觉得自己不如那个孩子。孩子透明的心和真挚的情感让他久久难以平静。
  2008年6月,国家出台对口援建方略,河南省援建江油市。河南省里提出要选派干部到江油市挂职,以配合援建。王海军的心再次激荡起来。他是新密市第一个报名的干部。新密市有几十名干部报名,通过筛选,有十几名干部符合标准,最终到江油挂职援建的,仅王海军一人。
  不可否认,新密市选派他,除却他符合各种条件外,他的要求强烈态度坚决,是他最终胜出的原因之一。
  然而,他提出申请到江油挂职援建,这么重大的决定,竟没给家人透半点风声,独自一人就做了决定。
  消息最终传到家里,妻子的紧张可想而知。5·12大地震时,远隔千里之外的新密市也有震感。一些到灾区救援的人带回来的消息,那地方余震不断,防疫任务十分艰辛,还有山洪泥石流……隔着距离想象灾区,灾区的可怕被放大了,灾区的危险无处不在──妻子的反对实属情理之中。妻子劝不动他,只好去求助家人,他的父母妻子的父母。令王海军安慰的是,没想到双方的长辈不光支持王海军去灾区援建,还反过来帮做妻子的工作,说能有这样的机会为灾区出力,应该感到高兴,幸运。
  妻子最终沉默了,只默默地为他收拾行李。时至今日,王海军坦言,家人不担心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取舍。哪头重哪头轻?如果没有一腔热血,没有同胞亲情,是断不可能来援建的。
  初临江油,耳闻目睹,他的心疼痛不已
  从河南郑州新密市出发是2008年7月7日晚。由于飞机晚点,凌晨12点才坐上飞机,到达成都,再由成都乘车到江油,已是7月8日凌晨四点多。
  天还没亮。夜幕下的江油安静沉寂。他的印象中,是一排排没有尽头的帐篷。房子一瞬间成了废弃之物恐怖之物,唯有帐篷里透出温热,唯有帐篷能给人安全感。然而,帐篷岂是人长久的安居之所?记忆中,那分明是放牧或者赶鸭者的临时窝棚?
  王海军挂职援建的岗位是到江油三合镇任镇党委副书记。稍加安顿,天已大亮,他立刻动身去到村里了解情况。如果说来的时候,夜幕下的江油曾让他痛惜,那么在农村,在大白天毫无遮掩的阳光下,他看到的境况却令他震惊。
  仍然是帐篷。或者村民们自己搭建的简易居棚。棚子的旁边,是一幢又一幢被损毁的农房。用王海军的话说,比城里惨,比城里更严重。
  救灾物质虽然有,但是很有限。而且七月的天气,住在棚子里,在王海军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他特别说到当时的热。他从北方来。他说北方的夏天,虽然也热,太阳很大,可是一到荫凉处,立刻就凉快了。而四川的热,江油的热,到处都一样,没有凉快处可寻,热得你无处可逃。这样的大热天,这样的简易棚子里住着,垃圾要处理,防疫要跟上,用水的问题要解决……房子!如果有房子,村民们一定要好受很多!
  设身处地想着,他的心再次痛疼不已。
  他们来援建,就是要帮乡亲们重建家园,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7月到8月,他就是带着这样的体已之心,走遍了三合镇的所有村子,对全镇农村方面的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为随后的重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围绕百姓需要做项目,把每分钱用在刀刃上
  江油三合镇正式的援建项目上马,开始于2008年9月。
  在河南省新密市,王海军是米村的镇党委副书记兼镇长。长期的基层工作,让他有一个深刻而明晰的认识: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他们非常不容易。太多太多的苦和难,都在农村。到达江油市三合镇后,耳闻目睹,再次强化了他的这一认识。由此,一个清晰的援建思路出来了:要围绕老百姓的需要做项目,要把援建资金用到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地方。
  三合镇水厂的重建是河南援建三合镇的首批项目之一。地震之后,三合水厂受到严重损毁。蓄水池被抬升了10多公分,供水管网遭到破坏,供水量不到地震前的一半。水厂受损,百姓的生活受到直接影响,大热的天,洗个澡都是奢侈……
  选址,设计,施工……王海军的岗位是挂职援建,任三合镇党委副书记,负责协调工作,不负责具体援建,然而协调工作,因为不具体,每一个程序都要参与,每一项工作都要介入,每一个环节都有他的责任。水厂项目顺利开工后,另一个更加繁杂的项目随之启动,农村居民点配套设施建设。家园被毁,农房重建事关重大,农民同胞必须尽快从帐篷和简易棚户搬进新居,然而原有的配套设施几乎全部毁坏。全镇12个村,新规划居民点17个。新的居民点,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更加科学,更加集中,更加美丽,因此对相关的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水,电,通讯网络,绿化美化……前期的800多万资金,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需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事情层出不穷,施工现场的混凝土的配合比,钢筋骨架的连接情况,原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检查,从不放过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瑕疵。终于,到2009年10月,全镇17个居民点基础配套设施全部建好,10月下旬,记者来到三合镇时,正遇上河南援建指挥部对三合镇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援建项目进行验收。
  除此之外,还有三合卫生院重建项目,微型水利,桥梁,管网配套……王海军说,第一批援建资金1950万,基本已用足用好,用在了刀刃上,第二批1650万,仍将以同样的原则,不折不扣地用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他说到那时,援建结束之后,他们就要离开,他能够亲眼看到经历了巨大灾难的江油百姓,能够拥有一个比地震前更好的居住环境,而这之中倾注了他的心血,那将是他最大的安慰。
494#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26:53|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4:50 编辑: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无比美好
王海军说,来江油一年多了,他已经与这方山水之方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但因为离家远,回家的时间少,他也时常牵挂家乡的亲人。他的母亲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地震前不久才做过胸膜手术。在家里他是老大,每当母亲身体有恙,他总是第一个冲到母亲身边,将母亲送到医院。他说河南人很传统,他必须给弟弟妹妹们做出表率。如今他远在千里之外,母亲病了,都是妻子帮他尽孝。前不久,母亲病危住院,妻子并未告诉他,事后一个星期,他还是从儿子的电话中知道此事。他说他知道家里人的良苦用心,不想让他在外担心,要他好好工作,好好为江油人民的重建出力。
  对于江油的这块水土,王海军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说四川人民江油人民的乐观性格,让他觉得很震惊很佩服。他说初来江油时,看到满地灾情满目疮痍,他自己的心情都很沉重,可他所见到的江油百姓,脸上仍然是乐观的,坚强的。去年8月,当时余震不断,到处都还笼罩着灾难未去的氛围,他亲眼所见,一些农户,已经从倒毁的房屋中清理出砖头木料,已经开始动手自建了──他说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这种精神在,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再大的苦也能挺过,再大的灾难也能扛过去。
  这也正是王海军领悟到的援建意义。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是四川人民江油人民遭了灾,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援助,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也遇到了难处,相信别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
  正如一首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海军说,他主动请缨来江油做援建工作,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在为自己工作,是在增加人生的阅历和感悟,他深信,在江油援建的这两年时间,将为他未来的人生,留下永恒的取之不尽的意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5#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31:47|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4:54 编辑:

9.大胡子叔叔: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贺小晴
  这是一个有关心理援助志愿者的故事。
  在北川擂鼓镇,人人都知道有一个大胡子志愿者。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镇上的人叫他大胡子,孩子们叫他大胡子叔叔,稍稍知情的人,知道心烦的时候,就去他的帐篷聊聊天,只有与他打过深刻交道的人,才明白他的真实身份:中科院心理干预小组留在绵阳的小分队成员。
  他是一位有“牌照”的心理咨询师。相比灾区已经有过的心理援助,他的工作,似乎更加用心,用情,用时间……

毛绒玩具:不难想像,那么严重的震灾,那些灾区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一瞬间被打乱,被损毁,家园丧失,亲人失却……而毛绒玩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替代物,是一种最直接的安慰
他大概天生就是个冷静的人。
  5·12大地震时,他在湖南长沙的一幢高楼的31层楼上。长沙与四川距离极近,震感强烈,人像风中的树叶一般摇晃着。人们潮水般往楼梯涌,他却做了个理性的判断:假如有事,跑到楼梯中途也会出事,假如无事,坐电梯下去也很安全。
  许多人跟着他进了电梯,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那天晚上,他知道了震中在四川汶川,震级7.8级。
  第二天,长沙人不再说自己地震时的感受,只说着地震的惨状,造成了多大损失,那些灾区的人民怎么办?大家走时了同一种情绪和状态。他也开始思考起一个问题来:地震会给人带来些什么,怎样帮助他们?
  他选择了为灾区孩子募集毛绒玩具。
  他说选择毛绒玩具,是受电视里一个场面的启发。泥泊尔的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捧蜡烛,为灾区的孩子祈福──我们与他们同龄,我们为他们祈祷!
  他当时就被电视里的画面感动了。他是做心理咨询的,他很清楚,只有心与心的慰籍,才可能生出温暖。
  不难想像,那么严重的震灾,那些灾区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一瞬间被打乱,被损毁,家园丧失,亲人失却……而毛绒玩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替代物,是一种最直接的安慰。他的感受来自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一个小侄女,每当送给她毛绒绒的小狗小兔,晚上睡觉前,她会按照对待小朋友的方式,轻轻将玩具放下,再为它垫上枕头,盖上被子,再陪它说话,再自己去睡──孩子们对毛绒玩具是有交流的,有感情,有投入,这种相处极其人性化。孩子们对它的关照,往往就是对于自己的关照,可以把这当成自己来抚慰。孩子们总是一边自己哭着,一边抚着玩具,一边说着连父母也不愿说的心理话──这个抚慰玩具的过程,实质就是抚慰自己的过程。
  而且,这种温暖的、人性化的玩具,它不会离开,不会突然消失,它可以为遭受了重创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一个在常人眼里极为普通的毛绒玩具,在大胡子眼里,仅有这么深奥的作用。
  募集活动是通过网络完成的。那一段时间,在湖南的几所大学里,摆放着几只专门装毛绒玩具的箱子。大学生们或者花钱买,或者拿出了自己最心爱的陪伴物。与此同时,他查资料,阅信息,紧张地做着出发前的准备。5月30日,他带着整整五大箱毛绒玩具,以一个心理援助志愿者的身份,踏上了前往四川灾区的漫漫路途。

润物无声:他说我们做心理援助,“是在处理一些几乎看不到的东西──处理最为隐秘而又脆弱的事情”,必须考虑它的方法,必须用心。
  他是首先来到德阳,扎营在汉旺镇疏散出来的东汽厂安置点。
  来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他们需要些什么,我有什么,怎样把这二者很好地联结起来?
  他将帐篷扎在草地上。对面就是3000人的安置点大门。
  整个下午,他看上去什么也没做,只是在跟孩子们玩游戏。孩子们的周围,就是家长。看着你跟孩子玩的状态,家长们就很判断你值不值得信任──他说这时候,差不多就把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的陌生感去掉了。
  工作是从一名老中医开始的。老人家是东汽厂出名的老中医,大胡子跟他聊上后,说自己也喜欢中医,并说中医里就有大量的理论,对安抚人的情绪,比如焦虑,惊恐,都有很好的作用。老人家说到他的专长,很是自豪,脸上充满了满足感。见时机成熟,大胡子又道,老人家,大家都信任你,看到你就觉得心里安全,你应该找机会多给大家讲讲中医的“安心理论”,这样大家的心里会好受很多。
  与老人讨论“安心”话题时,四周很多人在听。大家听了两人的对话,下意识就会思考。大胡子觉得,那是他第一个有实质性意义的工作,也同时给他启发:最好的助人方式,就是不让人意识到你在助人。从那天晚上起,他召集一些志愿者,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他说做心理援助,“是在处理一些几乎看不到的东西──处理最为隐秘而又脆弱的事情”,必须考虑它的方法,必须用心。
  那之后,老人家就成了他心理援助队的一名骨干,像个老连长一样,成天东奔西忙,给人疏导,帮人安心。一个人就是一个网络。后来大胡子的队伍,有了众多的这类骨干,有了众多的网络,透过这样的网络,心理援助工作悄悄地深入到受灾人群的内心。
  那些在地震中失去至亲的人,在大胡子的口里,有一个专门的术语:“丧失重的人”。这类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愿回首那段经历。对此,大胡子以为,他不说,就不能强迫他说。必须采取别的途径直入他的内心。他们采取的援助方法是,重建他的社会支持系统。找出这类人的亲戚,朋友,同事,把他的社会关系发掘出来,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自然地陪伴他,让他感受到你的温情。在这个自然的过程中,帮他找出不同方面的价值,让他重新找到存在的理由。一个人,当他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时,他就重新获得了现实的控制力。

来到北川:他说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的援助对象有了自己的事,很快地不再需要他,那就意味着,他把断掉的生活连结了起来,开始走向未来。
  他是6月12日来到北川擂鼓镇的。
  之前,他的一位在香港有线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告诉他,北川,有太多的孤儿、孤老,急需要帮助。
  何况还有唐家山堰塞湖。那时候,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刚过。灾区的百姓虽然不至于受到第二次伤害,但内心的焦虑和危机感并没有减弱,而是有所增强。
  工作中,他深有体会:“一定不要忽视泥石流对于北川的影响。”
  他将帐篷扎在镇政府指挥部附近。帐篷的开口方向,正对着安置点的百姓。他的工作,就从干部和群众中开展起来。
  仍然是老办法,从受灾群众中发现热心人──那些有爱心、乐于助人、有能量、没有太大丧失的人,与他们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是明确意义上的志愿者,但能起的作用更大,可以极快地把需要的人与他所能提供的心理援助联结起来。
  “一个人的人际传播能量是很大的。你能把正面的东西告诉他,再由他去传播,就能产生极大的作用。”
  白天他到处走,晚上就钻进帐篷,与老乡们聊天。一两个小时,就能达到目的,起到帮助受灾群众舒缓心理的作用。
  他说能量来自于哪里,不是我。是他们自身的东西。你只需把他们身上有力量的东西调动起来就行了。
  “那些丧失重的人,要让他们把这种丧失接纳过来,而不是排斥。”
  那是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受灾百姓家中。女人的丈夫在地震中遇难,留下80岁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老人家历经风雨,倒能通达地看待眼前的残酷的现实,只是女人,丈夫在时什么事都是丈夫操心,女人不但身体弱,而且不爱说话,丈夫去后,她对未来的生活担心得要命,就连与自己儿子的交流,也成天忧心忡忡。
  听女人说无法与孩子交流,大胡子并不接话,只是问她,你像你儿子这么大时,你在干吗?女人马上告诉他,现在的孩子多好,我那时候……她会一下子进入她的少年状态,会舒服地去想那时的情景,这时,你只要一两句话,她就会明白。
  交谈到最后,女人愣了,再也不可能说她无法和儿子交流。话题又转入未来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也是极少的几句话: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来时,你一定会想得到办法的!
  大胡子说,如今再见女人,她打个招呼就走,状态比许多人都好──他说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的援助对象有了自己的事,很快地不再需要他,那就意味着,他把断掉的生活连结了起来,开始走向未来。

被埋青年:说到父子俩的这次相握,大胡子仍然深有感慨,他说:“那是一种生命传承的过程,不止是力量的传递,更是信心的传递。”
  那是6月22日,地震中被埋五天五夜的21岁的康东从西安治疗回来,见到大胡子就说,叔叔,请帮我找一下救我的解放军。
  之前,是康东的叔叔来找大胡子,告诉他说,康东的反应挺强烈,特别需要帮助。
  大胡子不与康东说找人的事,而是拿出来一张白纸,对他说,你先画一幅画吧,画什么都行。
  康东埋下头去,开始画画。那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挣扎过程。一小时后,白纸上出现三样东西:一个既像飞碟又像挖土机样的东西,一个厨师,一个飞机。
  大胡子分析说,这画面上的三样东西,极准确地反应了康东当时的状况:既像飞碟又像挖土机样的东西,反应出他对救他的人的记挂;厨师代表他当时的状况,他愿意有一份工作,而且是普通的工作。地震被埋时,他就正在北川的某一个工地干活;而飞机则代表他对未来的希望。
  画画的过程,既是一种疏理的过程,也是一种表达的过程。像康东这样的青年,在废墟中被埋五天五夜,身体和心灵都曾遭受严重的摧残,精神的创伤是不容置疑的。比如说因为获救,他有了一种极端的是非观,认为世上只应有好人,见到不好的事,就会表现得很气愤,很偏激。如何帮助康东恢复心态,重获力量,是大胡子考虑的问题。那之后的一天,大胡子与康东一起来到他的家里。聊天中,康东的父亲说起地震之后的经历,很是骄傲,他说他是一边找儿子,一边还在救人。康东这时候两眼放光,告诉大胡子叔叔,“我特别崇拜我爸,我在下面埋着,他还在救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胡子明白,康东的父亲代表的就是一种正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康东目前最需要的。而他的父亲,又是离他最近的人,因此他说:“康东,你现在握一下你爸的手,看看他有多大的劲!”他说父子俩相握,儿子能感受到父亲的力量,父亲也能感受到儿子成长的力量。果真父亲说话了:“唉,还没有21岁的力量。”大胡子说:“你能够见他成长得这么好,应该感觉高兴,你怎么能说他劲不够大。再过半个月,你再来握一下儿子的手,你就知道他多有劲!”
  说到父子俩的这次相握,大胡子仍然深有感慨,他说:“那是一种生命传承的过程,不止是力量的传递,更是信心的传递。”
  果真,9月初,身体和心灵都恢复较好的康东去新疆打工去了。12月初,外出打工两个月的康东带着挣来的一千多块钱回到擂鼓,坐在火车上他就在想:大胡子叔叔在就好了,他可千万别走了!

一年之期:他说这第一年里,灾区百姓们所有遇到的事都是第一次。那些在平常看上去没什么的受伤者,总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有所反应,这样的时候,他会很需要你。
  在大胡子叔叔住的帐篷里,到处张挂着孩子们的图画。帐篷里既色彩斑阑又异常简朴。他说孩子们放学后,都到这里来玩。今年中秋节时,他们在这里举行了庆祝活动。装饰空间,游戏,跳舞,唱歌……他说每一个孩子,他们的背后都是大人。孩子们高兴了,大人就不可能太悲伤。
  他说在这里,就是要让大家觉得,这里有一个心理的点,有这个点在,似乎就富于了某个层面的安全感。
  他说每一个特殊的日子,对于重灾区的人民,特别是那些丧失最重的人,都是一次考验。所以他特别重视节日,想方设法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所以他说,他为自己定下的心理援助不间断服务期至少为一年。
  为什么要一年?他说这第一年里,灾区百姓们所有遇到的事都是第一次。那些在平常看上去没什么的受伤者,总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有所反应,这样的时候,他会很需要你。当你帮他度过了所有的第一次时,第二次就不那么严重了。
  他说,物质重建需要时间,精神哀悼需要时间,心灵重建更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心灵紧紧依附着时间重新开始成长,时间引领心灵慢慢明白未来的意义,并看到渐渐清晰的明天。
  他说,在这段心灵重建的日子里,他所能起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心灵支撑和陪护作用。
496#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33:2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4:55 编辑:
  采访后记:
  大胡子叫孟凡龙,一个从湖南长沙来到灾区的山东人。
  采访他,时间特别长,写作起来却特别艰难。
  我明白其中的缘由:一些极深极抽象的理论,却附着于一些极琐碎的事物中。
  他说我到的时候,有两位村支书刚走。他们没什么特别的事,就是心里烦了,来聊聊天。村支书,最基屋的干部,承受着所有上级的压力,同时最直接地面对百姓。这样的大灾之后,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两位支书来了,他还是老办法,听他们说,关键的时候插上两句,最后两人自己聊起学生时代的情景,聊罢,舒服了,走了。
  村支书之前,是那个被埋五天的康东。他来,也是坐坐,走了。
  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放学,伸出脑袋在帐篷前,哇哇地叫几声,见屋里有人,打着哈哈走了。
  采访结束已是下午三点,孟凡龙说,他也要忙起来了,孩子们要放学了,一来屋里,就要到晚上八点以后才清静。他们画画,做作业,唱歌,聊天……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土。
  而中午,他们吃的,就是四川泡菜就方便面。
  说到春节,我问他回不回去,他的眼光仿佛特别吃惊。他说不回去,肯定不的,特殊的日子,最容易出反应。
  我默然。他的境界,我无法真正理解。但我被深深感动着。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他的战友。他叫孙传良,一个从南方打工直接来到擂鼓的志愿者。他说来北川的理由很简单,国家遭受了这么大的灾难,来看看能不能出点力。他来了,就和孟凡龙一起,真正驻扎下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7#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38:1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5:15 编辑:
  10.240万爱心款:让千佛村特困户住上新房  黄志富
  转眼已到2009年9月,“5·12大地震后的安县茶坪乡千佛村的重建已到攻坚阶段,让乡村干部深感棘手的村里36户缺乏自救能力的特困重建户的重建资金来源成为无法破解的难题时,由河南洛阳人张武召带领的志愿者团队来到千佛村,用他们带来的240多万爱心捐款,解决了乡村干部和千佛村36户建房困难户的烦恼。
  喜从天降 特困户户均8万建房款
  2009年10月上旬的一天,被政府安置在安县塔水镇板房区的千佛村村民张周茂、张安亭等36户贫困村民接到村干部的通知:马上回村签订建房协议。一批志愿者带着建房资金,到千佛村帮贫困户建房来了。只需交纳政府补助的建房款,24户特困户户平就可获得8万余元的捐建款,12户贫困户户平可享受到4万元的捐建款。
  “真是喜从天降,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根本就不相信,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户平8万元,对于我们这些特困户来说,就真是一个天文数字。”今年47岁的杨德翠对记者说。
  杨德翠的丈夫张周茂在地震中重伤,仅医疗费就支出22万多元,政府解决了14万,其余大部分都是债。地震中房屋倒塌。随后,宅基地又被洪水冲走。为了减少费用,康复中的张周茂由大女儿专门护理,16岁的小女儿被迫辍学。
  “在援建志愿者没来之前,我根本不敢提重建住房这个话题。”杨德翠说,“尽管政府给我们家补助了2.1万元建房款,为我们联系了贷款,可我们哪里敢贷?贷款总得还啊!”
  “我还以为这辈子只能死在板房里,回不了茶坪老家了,没想到这些娃娃带着钱,跑这么远的路来给我们建楼房,如果不是正在建的房子就摆在眼前,哪个都不相信有这种好事。”已经99岁高龄的王增全老太在记者面前说起建房志愿者,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当24户特困户和12户困难户半信半疑地看过建房图纸,仔细看过援建合同上的内容,签上自己的名字,按上手印后,才恍惚从梦中醒来。
  从在合同上签字到破土动工,时间不到10天。

“条件苛刻” 捐建对象村民无异议
  户平一次可获得捐建款8万多元,对于极重灾区的村民来说,哪些该获得捐建,哪些不该获得捐建?平衡心态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然而记者在千佛村采访时,却没有听到异议。
  “关键是捐建对象由志愿者团队亲自筛选、审核、确定,条件相对苛刻。”千佛村党支部支书张安元说,投机取巧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援建对象。要成为援建对象,必须满足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政府;家庭、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家庭成员中无违法犯罪记录;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曾为国家和社会做过贡献等5个条件,复员退伍、残废军人可优先考虑。
  目前在千佛村为困难户建房的张武召等25个志愿者来自北京、河南、浙江等全国各地,他们带来的建房款是由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商界的爱心人士捐助的。
  志愿者带善款到千佛村为特困户建房,张安元功不可没。
  省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张安元对记者说,“5·12大地震、“7.17”洪灾后,全村389户,有272户的宅基地灭失,原址无法建房。对一般村民来说,用政府补助的建房款和自家山林里的树木,再贷一部分款,可以把房子建起,但对那些在地震中死伤,失去劳动力的家庭就困难了。因此,他把寻找社会援助当成了灾后重建的一件大事。
  2009年3月,张安元终于在网上查到,“5·12大地震后,以北京人邵为民女士领头的集捐资人、志愿者为一体,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民间援助机构。他们分期分批安排志愿者深入到地震灾区,收集最需要援助的对象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布,发动专家教授和成功人士捐助善款,再由志愿者出面,为援助对象建房。配合政府共同推进灾区重建,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推进地震灾区生产自救。
  张安元说:“他们当时在青川、茂县、甘肃文县一带援建,我专程找到他们,恳请他们到千佛村看看。2009年7月,他们派出一个考察组来到茶坪。到千佛村走访调查当天,他们就发现千佛村被地震、洪灾、泥石流毁坏很严重,遗憾的是,当时正值雨季,洪水、泥石流特别严重,无法落实宅基地,援建因此搁置。”
  茶坪乡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迅速协调宅基地,集中大型机械,耗资30多万元,最终在乡政府驻地的川心村调配、平整出了能供40户村民建房的宅基地。

结实环保 十级强烈地震不倒
  2010年1月16日早上8点,大山峡谷地带的夜幕还没散尽,建房工地上已是人声鼎沸。
  记者见到张武召时,他正在二楼给轻钢结构的房屋框架上螺栓。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婉言拒绝了,“那些捐款不留名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做出的贡献最大,我们只是为灾区出力流汗。”后在众多村民和干部劝导下,张武召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他介绍,到千佛村参加援建的志愿者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地,都是建筑从业者。“我们有专门负责收集扶助对象信息、发布信息、筹集爱心捐款和实地援建的志愿者团队。既是整体,又各司其职。为了让捐款人放心,每笔捐款的使用和受助村民的具体情况都要汇报给捐款人,给他们列出支出清单,账目手续很严格。”
  记者了解到,参与实地援建的志愿者团队又有设计、施工、采购、信息反馈等团队。援建的房屋也根据灾区的地质情况,选择不同的建筑建构,给千佛村援建的这种房屋叫永久性轻型钢结构房子,两楼一底,房梁、楼层、墙体、房顶等全部采用轻型钢结构,不用电焊,全部用螺栓衔接。墙体用建筑废料填充,隔音、保温、隔热。即使50年后重建,拆下来的钢材仍然是一笔财富,可以再次利用。
  “绵阳市质检局专门来检测过建房质量,结论是结实、防震、环保。”张武召说,“别说8级,结构呈巨大整体框架的房屋,就是10级强震也不会倒塌。”

只讲贡献,每天仅6元生活补助
  “在大山里援建钢结构房子,最恼火的就是气候和生活上的不习惯。”张武召说,高寒山区冬季很难有晴天,早上到工地,温度一般都在零度以下,在冰冷的钢架上作业,不一会,手就冷得失去了知觉。但为了让村民早点住上新房,他们不得不经常起早睡晚赶工期。其次就是生活难以调剂,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口味不一。“不过这些困难最终都能克服,我们是志愿者,只讲贡献,要不,无需加入志愿者队伍。”
  据张武召介绍,他们每天只有6元钱的生活补贴,其外没有任何待遇,不足部分全部由自己负责。尽管如此,服务最长的志愿者,也有不少是从2008年7月干到现在的,最短的也有40天。因为不断有志愿者参与,容纳不了,团队只好规定,一般志愿者服务时间40天一个周期,满期就可以离开,但一般都要干够两个周期才离开。
  采访中,记者先后在工地接触了4个正在忙碌的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湖南、山东、浙江和河南,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全名。今年31岁的小郭对记者说,他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援建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只能通过无偿出力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灾区群众的爱心。“来去差旅费,吃住等费用,都是我父母支援的。”

村民感动: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我们只需缴纳政府补助的建房资金,力所能及的出一个劳力协助建房,其余都不要我们操心,只等房子建好后拿钥匙住新房。他们是我们的恩人。”受助残废军人,72岁的张安亭说。
  “他们在千佛村援助建房,想请他们吃一顿饭都不答应,下班后他们还带着家乡的特产、食品、棉被等去看望受助对象中的老弱病残……真的令人感动。”张安元说。
  “要不是这些志愿者和好心的捐款人,我们不会这么快就住上了新楼房。”在建筑工地上,记者多次听到这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喜悦溢于脸上的建房村民,一扫几个月前那种焦虑无助的神情。
498#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44:58|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5:24 编辑:
  11.潘禹奇和他的86个承诺
  夏克斌
  “悄悄地来,尽力做一些事,然后悄悄地走。”5·12大地震发生后,在平武地震灾区,一个叫潘禹奇的东北汉子,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爱心,滋润着86个单亲孩子的心灵。从5·12大地震发生后,在一共240多天时间里,他的身影一直在平武灾区奔忙着。
  32岁的潘禹奇是辽宁省鞍山市人,现居河北石家庄。5·12大地震发生后,潘禹奇立即从辽宁鞍山赶到绵阳灾区,为受灾群众安置点搭帐篷,在抗震救灾药品配送中心通宵达旦装卸救灾物资,后又到平武南坝、石坎、水观等极重灾区帮助那里的孩子……并将石坎灾区17名孩子接到河北、北京等地,陪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的暑假。
  这一切,都是潘禹奇为了履行对86个单亲家庭孩子的承诺──找到爱心人士,资助他们渡过难关。“我给了他们承诺,就要为他们兑现。”为了完成“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潘禹奇依然在执着地奔走着。

 赶赴绵阳,他奋力参与抗震救灾
  我想任何一个敬畏生命的人都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5·12大地震。那一天,悲怆的旋律从巴蜀大地上空升起。那一刻,多少生命就此定格;那一刻,多少人释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和大爱情怀;那一刻,多少人又经历了一次生命的过滤!
  ──摘自潘禹奇日记
  5月12日,潘禹奇从河北刚回到家乡辽宁鞍山。下午3点,他在第一时间惊获了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当央视播了5·12大地震消息的当晚,潘禹奇一夜未眠。“我应该去做什么?”5月13日早晨,潘禹奇便做出了赴灾区的决定,他要和灾区人民并肩战斗。
  去灾区会让家人担心,潘禹奇就说自己去广州开会。5月13日17点41分,潘禹奇坐上了开往灾区的火车。辗转近70个小时后,潘禹奇于16日中午到达绵阳。当他的双足踏上这块饱经创伤的土地时,他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
  从5月17号开始的4天时间,潘禹奇在安县黄土镇度过,给受灾群众搭帐篷、搬卸救灾物资、搬砖。5月21日,潘禹奇回到绵阳城区。他来到火炬大厦后,就跟一队30多人的志愿者坐上一辆货车,赶到了绵阳火车货站。在那里,有上百名志愿者正挥汗如雨的装卸救灾物资。那天,潘禹奇十几人一组,每组装了十多辆车的水和方便面。大家从中午一直干到晚上9点过,一刻也没有停歇,把集装箱里的物资装上开往灾区的货车。几乎是两秒钟就传过去一件货,连擦汗的机会都没有。当天晚上,潘禹奇和大伙儿回到火炬广场,正好指挥部又安排任务,他又站到预备夜战的志愿者队伍里面。还是那样的货车,将他们拉到另一个货场装帐篷,一直干到凌晨1点。
  5月22日,抗震救灾指挥部心理援助接待处给潘禹奇打来电话,让他过去做接待工作。之后一周多时间里,潘禹奇白天在接待处接待来绵的外省心理援助专家团和来绵记者团,傍晚就去赈灾物品装卸点做装卸工作,每天都干到深夜,每次都是从一个装卸点干完活刚刚回到火炬大厦,听到集合令后就又站到队伍里面,再出发装卸救灾物资。
  后来,潘禹奇专门到绵阳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做装卸。在这里,潘禹奇每天都干到深夜,甚至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6月7日凌晨4点,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漂白粉堆放处发生自燃,配送中心保卫人员及时发现,并将距离火点最近的潘禹奇等4个志愿者唤醒。潘禹奇立即和大家投入到灭火战斗中。火被扑灭后,配送中心的保卫人员被含有毒素的烟雾熏呛得呕吐不止,当即被送往医院。潘禹奇也被熏呛得恶心、咳嗽、流泪,为了尽量做到不添麻烦,当天他没有去医院。第二天,潘禹奇感觉身体更加不适,晚上开始发高烧,全身疼痛难忍,被送去医院进行紧急救治才得以脱险。
  在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潘禹奇一共工作了30多天,由于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高强度工作,他的体重减少了13斤。

一赴平武,他的脚步穿行在蓝色帐篷间
  我要努力培植心中的爱,然后去温暖更多的心灵,永不放弃。我愿和灾区人民一起经历着灾难。当废墟上的烟尘逐渐散去,当山石壅塞的道路被重新开辟,我只想对四川人民说一句话:你们很坚强,你们很伟大!

──摘自潘禹奇日记
  在参与抗震救灾的100多天里,除了绵阳市区,潘禹奇还到过安县和北川的很多乡镇和村落。9月6日上午,潘禹奇决定赶赴河北对口援建的平武县。
  在乡亲的指引下,潘禹奇来到平武石坎中心小学,这里有300多名学生,幸运的是,只有几名孩子在地震中受伤,但由于石坎受灾惨重,学校一共有64名单亲孩子。
  9月10日,潘禹奇见到了28名单亲孩子,还有36个孩子因家离学校太远,下雨路滑没能来上学。潘禹奇对孩子们说:“我是一名志愿者,来自河北省石家庄,我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能把地震后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好吗?”20分钟后,28个孩子都写完了,把纸片交给了潘禹奇。
  9岁的四年级学生胥小川写道:“5·12大地震把我们的房屋倒塌,现在我们学校是活动板房。我希望我们以后有一个美丽的家园,也谢谢解放军叔叔阿姨。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志愿者和医生。”
  8岁的二年级学生杜尧这样写道:“震后,家里的房子倒了,我的爸爸不见了,我很难过。家里只剩我和姐姐、妈妈,三个人住在帐篷里。中午帐篷里很热。”
  看着纸上歪歪扭扭的笔迹,潘禹奇的眼睛湿润了。一叠薄薄的纸却似千斤重的东西压在他的胸口,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孩子们经历了生与死,又亲眼见到亲人离去,他们的身心需要关爱和呵护……”当灾区一个个单亲孩子站在废墟上满眼悲伤时,心思细腻的潘禹奇看到了他们心中深藏着的伤痕。一个个单亲孩子,被潘禹奇记录下来。第二天,潘禹奇带着简单的行装,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穿梭在一个个蓝色的帐篷之中,了解、收集单亲孩子的具体情况。
  9月18日早晨,潘禹奇到南坝走访。从22日开始,暴雨一直下个不停,在行进的路上,不时可听到震耳欲聋的滑坡滚石的声音,但潘禹奇依旧行走在南坝的土地上,在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之间贴壁前行,翻越座座山梁,趟过条条小河,爬过道道仍在慢移的滑坡体,去探望一个又一个孩子。
  在行进的路上,潘禹奇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努力培植心中的爱,然后去温暖更多的心灵,永不放弃。我愿和灾区人民一起经历着灾难。当废墟上的烟尘逐渐散去,当山石壅塞的道路被重新开辟,我只想对四川人民说一句话:你们很坚强,你们很伟大!
  河北募捐,他让燕赵人民流下热泪
  孩子们的心声在不断撞击着我的思想,震颤着我的灵魂,使我心中的那份牵挂不停地向四周延伸,使我的思维瞬间有了厚度──活着,必定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夜虽深,路虽长,我们责无旁贷。相信你们的前方自有太阳升起的美丽时刻!

──摘自潘禹奇日记
  “一个东北人能这么无私地帮助地震灾区的孩子,我这个四川人怎能袖手旁观呢?”2008年12月27日,听完潘禹奇讲述一个四川地震灾区单亲家庭孩子的窘况后,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三条市场某茶叶店主管女士忍不住潸然泪下,当即决定向小女孩杜可提供每月200元的资助。
  10月2日,潘禹奇带着他的86个承诺,也带着石坎灾区86个单亲孩子沉甸甸的希望,回到了石家庄。潘禹奇最初的设想是,每个爱心人士每月资助孩子200-300元,时间为1年。但起初,很多人都认为潘禹奇是骗子,让他四处碰壁。
  2008年10月的一个晚上,潘禹奇接到了第一个爱心电话。“我叫牛小誉,也曾到灾区做过志愿者,很抱歉我们事先对您做过调查,证实您不是骗子,我决定和同事一起资助3个单亲家庭孩子,直到孩子们参加工作为止。”听到话筒里传来的陌生声音,潘禹奇激动得热泪盈眶。
  10月底,潘禹奇的感人事迹在河北卫视播出。此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也对潘禹奇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更多的人认识、理解了这位默默地为灾区孩子们奔走的东北小伙,更多的爱心也汇成细流流向灾区孩子的心田。
  为让一部分单亲家庭孩子尽早得到资助,2008年11月16日,潘禹奇带着先期募集到的41个孩子的1.07万元资助款返回石坎,按资助名单将资助款分发给了单亲家庭,很多家长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流下了热泪。
  “回到灾区后我哭了好几次,因为我还没有完全兑现自己的承诺,还有一半的孩子没有得到资助。”来到石坎后,潘禹奇专门去看望了那些还没有得到资助的孩子,并再次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再来看望他们。
  11月27日,潘禹奇再次回到石家庄,再一次开始求援之路。

 三赴平武 他用爱心浇灌孩子心灵
  灾区的春节很冷,但大家的爱心温暖了他们的心房。有爱才有春天,相信你及时的援手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带着希望与感动上路,孩子们的这个春天,会因为有你而笑的更加灿烂!

 ──摘自潘禹奇日记
  2009年1月7日,带着河北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感动与希望,潘禹奇第三次来到石坎,为灾区孩子发放募捐来的善款。“到最困难的人家去。”谁家需要钱,就到谁家去,数额从200元到500元不等。第三次来到灾区,他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他总是想尽快把善款发下去,但却又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石坎地处山区,住户十分分散,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都在距石坎镇上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深山里,常常是一天下来走一两户家庭,走回来是名副其实的灰头土脸。条件艰苦,潘禹奇也想休息一下,可是一想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每天早上起来,他又匆匆上路了。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渐浓,可潘禹奇没有时间去感受。在看望一个叫徐和平的残疾孩子后,天色已晚,潘禹奇还要赶着走访其他几个单亲孩子。到了一个叫郭顺波的孩子家的时候,天色已明显暗了下来。郭顺波家的简易房搭在滑坡体的小山包上,寒风吹打得他家哗啦啦响,潘禹奇进屋就看见郭顺波,孩子刚和父亲外出干活回来,一身的泥土,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疲惫。那一刻,潘禹奇忍不住潸然泪下,将300元善款交到他手上。从郭顺波家出来,天色完全黑了下来,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走回石坎街上,刚一坐下,郭顺波的父亲打来电话,问潘禹奇安全返回没有。那一刻,潘禹奇心里备感温暖。“灾区乡亲的纯朴与真诚,坚强与向上,是我珍藏的财富。”
  大年三十那天,潘禹奇的步履也同样匆忙,这一天,他为5个单亲孩子发放了善款。“我放不下这里的孩子,是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潘禹奇一直在收集孩子们为资助方写的感谢信,一共有150多封。回到石家庄后,潘禹奇会把这些感谢──送到爱心人士手中。“呆这么长时间是想把这里困难孩子的情况摸透,今后如果有人关注或资助了,一问起每个孩子的情况,我都尽量做到能细致地把情况介绍出来。”潘禹奇还把每个孩子的银行卡号都记下,好让热心人士和他们一对一的联系。潘禹奇一共募集到了4万多元捐款,已全部发放到了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中。
  “做了这么长时间,不为别的,要为把事情做完。”潘禹奇定在2009年3月初返回石家庄的计划,也因放不下灾区孩子而数次取消,一直呆到4月才离开石坎。“虽然舍不得离开,但还是要离开了。我一直会记挂着这些孩子们,并为他们能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9#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45:56|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5:26 编辑:

  欢乐暑假,让灾区孩子看到山外世界
今后有机会的话,我会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山外的精彩世界。”“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用爱理解爱,用爱召唤爱,有爱回报爱,用爱为灾区孩子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看到孩子们在鸟巢、水立方等地玩得那么开心,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幸福。

──摘自潘禹奇日记
  为了让孩子少一份孤独,多一份开心,2008年夏天,在潘禹奇的组织下,拉开了“灾区孩子来河北”公益活动的序幕:17名孩子在暑假期间游览了石家庄、北京、太原等地。
  “北京,你好!”8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来自平武石坎灾区的17名孩子激动地欢呼起来。
  “天安门好宏伟哦。”在奶奶的背上,患怪病不能走路的徐和平睁大了眼睛,“以前只是在电视和书本上看到天安门,从来没想过会真正见到她。”
  来到鸟巢,孩子们欢快地跳了起来,还比赛谁跑得快。徐和平不能参加,坐在红色的椅子上,看着大家尽情的玩耍。“等你的病好了,我们再来鸟巢一起赛跑。”比赛完毕后,孩子们拉着徐和平的手说。
  15岁的徐和平最为特殊,他在9岁时得了“怪病”,走路站不稳而且行动不便,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行动后被迫辍学。8月19日,潘禹奇等志愿者带着小和平来到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重症肌无力研究所进行了检查,小和平的病被排除重症肌无力。为了减轻小和平家的经济负担,医生开了中药方子,让孩子回到家后再买中药服用。潘禹奇怕弄丢了,专门把药方记在手机里保存起来。
  8月24日,孩子们结束石家庄之行,在潘禹奇的护送下返回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旅行,使孩子们在暑假里少一份孤独、多一份开心,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8月28日,潘禹奇踏上返程火车。和孩子们挥手作别时,这个坚强的东北汉子泪如泉涌。
  回到河北后,潘禹奇稍作休养后,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牵挂着平武灾区的孩子们,“我会一如既往的关注这里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我永远都放不下这些孩子,因为,我对他们有过承诺。”
500#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5 15:54:41|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贺小晴 于 2011-3-16 15:52 编辑:

  12.救治山东援建医生 当王国友生命危急之时……
  贺小晴
  2009年12月4日下午4点20分,由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来北川县人民医院援建的主治医师王国友,在诊治病人时突然发病,出现抽搐、呕吐等症状,直至深度昏迷。消息传出,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物,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者生命。一时间,救护车呼啸,专家云集,绵阳市中心医院作为主战场,一场为抢救援建医生生命的战斗瞬间打响……

时间就是生命,紧急集结,接回患者
  那是2009年12月4日下午17点,正在上班的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主任、脑外科专家、主任医师谭学书接到医院党委副书记唐建中的电话,一位山东援建医生在北川患病,情况十分危急,目前正在北川县人民医院抢救,请求紧急支援。
  山东,援建,病情危急……一串特殊的词汇进入谭学书的耳朵后,他即刻拨通了北川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朱伟的电话:你们就不要等我们来接了,你们马上出发往这边送,我们也立即出发往那边赶,在路上接应。17点10分左右,绵阳市中心医院的救护车紧急驶往北川,车上备好了医生、护士、所有用以急救的药品器械。紧接着,谭主任通知了医院急诊科、脑外科、医技、手术室、麻醉科做好抢救的准备。随后,由谭学书搭乘的另一辆救护车也出发了。17点50分,救护车到达安县花垓,与北川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汇合。谭学书当即指挥,不要搬动患者,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上北川救护车进行紧急病情评估,继续火速驶往绵阳。
  救护车进入绵阳,正置下班高峰期,一路上堵车十分严重。整个长虹干道被塞得水泄不通。谭学书通过医院办公室拨通了市交警队的电话:有一个山东援建医生病情危急,需要交警支援……路上的交警接到指令,当即疏通道路。到达樊华商业城附近,特别劈出路线,让两辆救护车从步行街通过。
  18点15分,救护车到达市中心医院。其时,绵阳市卫生局副局长龙虎已先期赶到,等候在此;由绵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冯琦率领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专家和检验科,麻醉科,药械科等相关医护人员早已集结,所有电梯由专人把守,医院的“生命绿色通道”随即起动。
  18点20分,患者送到CT室,在随后短短的35分钟内,CT、CTA和心电图、血液化验等全部的术前检查结束,明确诊断患者系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导致珠网膜下腔出血,排除了最初怀疑的高血压脑溢血,病情十分危急。

  病情危急,著名专家赶至,实施开颅手术
  山东援建医生王国友突然发病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在各相关领域传出。患者到达绵阳市中心医院不久,市委秘书长宋明就来到医院,同时带来了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物,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者生命。与他同来的还有市卫生局长秦晓明、副局长龙虎。绵阳市中心医院院长王东是17点半钟接到电话的,当是他正在成都开会。他立刻中止开会,起身赶回绵阳。
  第一次抢救王国友的紧急会议就在市中心医院脑外科办公室举行。会议由市卫生局长秦晓明牵头,当即成立了三个小组:副局长龙虎任组长的综合协调组,市中心医院院长王东任组长的医疗救治组,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周林赋任组长的后勤保障组。

责任明确后,大家各司其职,分头行动。
  患者到达医院时,市卫生局副局长龙虎就将情况向省卫生厅作了汇报。18点30分左右,患者第一次做完CT检查,病情严重,情况危急,龙虎再次拨通了省卫生厅电话,请求省里派专家援助,共同会诊。10钟后,国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游潮教授的电话打过来了,并直接与同为神经外科专家的绵阳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谭学书通话。
  此时正值要为患者王国友做CT脑血管成像检查,进一步查明病情。游教授在电话里询问了患者情况,吩附第二次检查结果出来,再通电话。CTA做完,诊断更加明确:1、患者系右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2、珠网膜大量下腔出血;3、高血压(3级极高危);4、继发性癫痫;5、轻度脑积水。
  18点55分,通过绿色通道,患者已由门诊地下室的CT室,顺利转入外科大楼12楼外科监护室。
  根据王国友的病情,救治的方案有两种,一是介入治疗,二是实施开颅手术。通过现场会诊及电话交流,省市专家们意见高度一致,认为不宜做介入治疗,尽快实施开颅手术。
  因病情危重,手术复杂,预后不良,为动员最好的医疗资源抢救患者,医院提出请求游教授来绵阳会诊手术。游教授欣然答应,当即出发火速赶往绵阳。
  电话得知,游教授已上高速公路。随后的一段时间,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专家与医护人员,在紧张地为即将实施的手术做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情况,血小板有些减少,伴有轻度凝血异常,那就输冰冻血浆;
  气管食管血管……各种通道建立;
  患者的头发也已剃好。
  22点20分,游教授到达绵阳市中心医院,直接进入手术室,与中心医院脑外科刘平主任等医护人员协同合作,为患者实施开颅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一直持续到12月5日凌晨0点40分,且十分顺利。
  当游潮从手术室出来时,王东和冯琦依然在病房等待着。他们听完情况汇报,送走游教授时,已快凌晨1点过了。

高度重视,两省专家联手救治,目前患者病情稳定
  从山东援建医生王国友发病的第一时间,到12月5日凌晨手术结束,实施救治的医护人员身边一直有几位山东的朋友,他们是山东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和与王国友一起来北川县人民医院援建的山东潍坊医疗队战友。
  王国友患病的消息通过他们,很快传到了山东。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批示:“全力抢救,做好相关工作,感谢四川省、绵阳市所做的工作。”
  12月5日中午,山东省卫生厅、潍坊市卫生局、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有关领导和专家及王国友的妻子李丽赶至绵阳市中心医院。随行的有两位系山东省脑外科专家。他们在听取了抢救王国友的情况汇报、两位专家还仔细查看了CT图片及病历资料后,对四川方面对王国友的抢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反应迅速,诊断准确,处置果断,措施得力,手术方式选择正确,手术时机非常及时,为后续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时起,两位山东专家加入到救治王国友的行列。
  12月6日上午,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来到绵阳市中心医院看望王国友,并同时带来了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要求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设备为王国友提供最好的服务。沈骥指出,救治王国友的第一仗打得很成功很漂亮,但脑部恢复的后续治疗仍需高度重视。王大夫很年轻,现在生命抢救过来了,但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后续治疗。要努力通过治疗让王大夫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只要对王大夫后期脑部功能恢复有利,省卫生厅将调动一切资源,为王大夫请到全国最好的医生,调来全国最好的药品、设备。
  在市中心医院外科监护室看望王国友时,沈骥厅长看到,王国友经过手术治疗,已安全度过手术、麻醉、复苏等关口,目前神志清楚,瞳孔反应正常,可与人交谈,握手有力,下肢活动无障碍。根据每天一次的CT结果显示,脑部情况一天比一天好。
  到12月7日上午10点,山东省立医院两位专家与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专家通过查房,结出病情评估:按照目前患者的情况,说明前期抢救和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的监护治疗和根据病情的变化对治疗的调整及时有效,患者恢复良好,已脱离昏迷状态。但由于患者目前尚未度过“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脑水肿”、“血管痉挛”的高峰期,也未度过颅内和肺部感染期,故还需继续严密观察治疗。
  12月8晚,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使其接受更好的治疗,在绵阳及山东相关领导及医护人员的护送下,王国友已转院到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山东四川,血脉相连,温暖洒满人间
  12月7日下午,在市中心医院外科大楼11楼监护室走廊,记者见到了患者王国友的妻子李丽。李丽从病房出来,意料之外的纤瘦,厚厚的棉衣扭扣紧扣,戴着帽子,蓝色的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李丽连忙致歉,说她这样装束是严防感冒,她如果感冒了,就不能进入监护室病房。
  记者连连点头表示理解。
  话题从王国友的家乡山东潍坊说起。38岁的王国友是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今年9月,主动报名随山东医疗队来到北川县人民医院援建。当时的家里,李丽说,她生性柔弱,凡事都依赖丈夫,他们的孩子年仅十岁,此外还有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王国友的母亲。按说这样的家庭,王国友是很难离开的。可一听说丈夫报名援川,李丽马上表态,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我能行。
  她说丈夫来四川后,没事的夜晚,他们经常通过QQ交流。丈夫总是说他很好,没问题,很习惯。她也总是说家里很好,没问题,她能行,让他放心在北川工作。
  她说她其实知道北川艰苦。能想象到的。但她相信丈夫能坚持住。丈夫是一个特别独立,特别能吃苦,特别乐观的人。
  丈夫出生农村。临走,她还鼓励丈夫:再苦也比小时候在农村强。
  所以她一直是放心的。所以丈夫一直不对她叫苦。
  其实,记者在外科大楼监护室外等候李丽时,碰见了几位王国友的同伴,山东医疗队的战友。他们告诉记者,如今,他们住在板房,工作也在板房。板房里没有取暖设备。四川人,冬天也不习惯关门,室内室外一个温度。
  北方人难过南方的冬天,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李丽还特别讲到一个细节:丈夫去四川后,潍坊市卫生局领导,医院领导、工会,丈夫科室的主任、同事,还有她和丈夫的朋友……每个星期,她都会接到好几个问候电话,非常关心,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其至每天都有电话。她说为此她十分不安,十分感激,也十分过意不去。她对他们说:我没事,我非常好,现在是集体供暖,水电气都是好的……你们先忙你们的,我有事会跟你们说。
  她还跟他们说,等王国友回来,我们一定好好感谢你们。
  她说当她得知丈夫突发重病,虽然意外,倒也并不慌乱。她始终坚信丈夫会没事的。她说夫妻之间,她有感应,他一定能挺住。
  5日中午当她赶到绵阳,见到丈夫时,他已经苏醒。如今正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还是那句话,她相信丈夫,坚信他会没事的。
  令李丽十分不安的倒是另外一些事情。交谈中,李丽几次喉咙发梗,眼泪流出,又摘下口罩擦试。她双手合十,再三拜托记者:一定要帮帮她,帮她感谢那些人──她一路上见到的那些人,山东的,四川的,各个方面的好人:领导,专家,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他们真是太好了,好得她不知该怎么说,她无以回报,只好拜托记者致谢。
  山东人为了援建四川,掏心掏肺不计得失;四川人为了山东援建患者,倾力出动不惜代价──这就是血脉相连同胞之情。这种连结所生出的温暖,暖着人心,暖着世界,必将永久温暖以后的岁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4:40,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