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36|回复: 1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1-1 13:17:5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名播杏林的刘衡如──走过康巴的诗人之八

 [复制链接]
[原创]名播杏林的刘衡如

──走过康巴的诗人之八

  康定为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其地连山接野,奇峰冷峻,三山鼎峙,二水夹流,形成了雄伟与绚丽相映的自然景观和汉藏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自清以降,三百年间文人韵士不辍吟咏。在众多的咏康诗词中,以刘衡如的《康城十景》最为著名,文词隽雅,迄今尚无人出其右。尤其可赞者,刘氏名播杏林,乃当代杰出的医学文献家。

刘衡如(1900~1987),又名定权,邛崃县太平(今高埂)乡光明村人。幼入私塾,奠定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稍长,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后入四川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一度在陆军测量局供职。不久,这位来自卓文君故乡的才俊,考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专攻佛学。1927年后,他先后在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讲授文史哲等课程,并在成都文殊院讲佛学。1931年刘衡如再入支那内学院,拜在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门下,潜心研究佛学。1936年.,刘衡如在重庆大学执教时,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为招贤纳士,邀刘氏出任西康建设委员会民政科长。从此与康巴地区佛教界人士交往密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佛家尊之为“才佛”,甚得刘文辉信任,并常为刘文辉协调藏族上层人士关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曾任过一届康定县长1949年参与策划刘文辉起义,促成西康和平解放。1950年至1952年,刘衡如在康定中学任语文教师,“三反”时,被打成反革命,开除教师队伍,处境艰难。

熬到1956年,刘衡如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机。适逢周总理出访佛教之国斯里兰卡,笃信佛教的班达拉奈克夫人,商请中国帮助整理该国的佛教百科全书。由中国佛学会的举荐,刘衡如被国务院征调北上首都,担负整理斯里兰卡佛教百科全书的工作,历时两年。1958年刘衡如就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医书校勘工作。早年,刘衡如之习医,乃是有鉴于老母被庸医所误,遂发奋自学岐黄,以仁术济世。曾发表《中国医学阴阳五行的起源》、《试论六经血气多少之常数》等多篇论文。北上后,参与整理、校注、审定中医古籍《本草纲目》、《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脉经》等20余部。特别是他对《本草纲目》的校点,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原书中的多处讹误与疑难。学界称其著作是“自《本草纲目》初版金陵本问世,凡400年来文字最准确、校注最严密、考证最详审的一部煌煌巨著”。刘氏以“当代《本草纲目》研究第一人”之誉,蜚声医药学界。1987年逝世于北京。

《康城十咏》亦名《康城十景》,为刘衡如旅康期间,以康定十景为题填词。初作《康定八景》发表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十五日《新西康》月刊杂志一卷三期,

后来又补作了《康定二景》,变成了《康城十咏》,并在《康导月刊》上发表。
每词各有题序,最后有小跋。刘氏还将此作以蜡纸刻印,分赠亲友。现在流传的版本各有小异。



《康城十咏》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以文辞优雅,情景交融,意蕴隽永,格律严谨而传诵一时。诗人把家国之爱、离乱之苦寓于雪域风景的吟咏中,抒发了作者有怀投笔的志士襟怀,表达了抗日烽火中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爱国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时刘衡如虽旅居边陲,当南京失陷的消息传来,他奋笔写下一阕《贺新凉·温泉浴月》,至今犹如泣如诉:

“东南半壁江山蹙。想秣陵汤山俊赏,顿成凄独。今古华清荒芜地,枉使痴龙被束。乍梦断江南新绿。一代兴亡浑难据,听胡笳塞上空怅触。家国泪,坠簌簌。”

《琐窗寒·雅加积雪》一词,诗人在对雅加埂雪峰的咏叹中走进历史,直面苍凉:“想远埋雪里,唐时战骨,汉时征鼓。”发出了“倚天利剑今在否?更何时,请得长缨,直系天骄虏。”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

《霜叶飞
·双寺云林》写的是炉城的早秋气象。萧瑟的秋风中,南无寺和金刚寺的晚钟,伴随着残照的斜阳,在折多河上断续回响,林木褪尽了绿荫,满地黄叶,几缕断烟。 “对落木萧萧,独立久,山河满目,寂寥环抱。” 诗人眼中的山河,不仅仅是炉城的山河,而是沦丧的的神州土地。薄暮中,他期待着大地重光之日:“问永夜何时再晓?”盼望早日驱除倭寇,还我河山。

《宴清都·天都飞瀑》为怀人之作。诗人在旧地重游中,通过小天都景色的描绘,倾诉了对爱人的思恋和流离之苦:“征鸿过尽,残阳欲坠,旧消魂处。……望不见霓旌翠羽。更那堪绝塞秋风,千山落叶红舞。”下阕的回忆,犹令人肝肠寸断:“芳踪曾记来时,亲携玉手,偕彼仙侣。荒山停立,飞湍湿透,翠鬟香雾。边城指点将到,黛蛾展吟吟笑语。叹只今晓天霜角,想思梦苦。”此中深意,惟作者自知。

刘衡如算得上是移情入景的高手,他的《摸鱼儿
·四桥雪浪》,情景交融,凄婉欲绝。一个霜天凉夜,诗人独立桥头,脚下水石相激,飞涛如雪,遥想依依:“浪淘沙尽愁无尽,凄绝夜潮还起。……凉砧韵里,听何处吹来,无情羌管,摇荡客心醉。”折多河的波涛,淘去了多少岁月的泥沙,淘不尽他满腹的忧国之愁,壮志难酬,诗人无奈,“空叹息,蓝桥梦醒人千里,秋花照水,正独立桥头,西风满袖,人影共憔悴。”

《渡江云·郭达停云》在描写郭达山的景色中,托物言志,借民间传说浇诗人胸中块垒:“可念我,穷边吊古。英雄事往,云车风马,魂未返,恨难赋。寂寞天涯倦旅。那堪更忍,疏落黄昏细雨。”郭达山上,一片停云,英雄已矣,诗人羁旅天涯,回首乡关,眼前只剩稀疏的黄昏细雨,更增添了无尽的羁旅乡愁。



水龙吟·仙湖澄波》和法曲献仙音·乐顶梵呗》宛若两幅水墨丹青。《仙湖澄波》是诗人用他的诗笔,描绘出炉城烟花时节,藏族少女嬉游仙湖的情态:“结伴西邻,踏歌芳岸,坠钗遗珮。映山花照脸,胭脂红艳,起多少,伤春意。”而乐顶梵呗》则是充满了禅机的法音仙曲:“甚处看红尘,道菩提原本无树。万世知音,喜相逢犹似朝暮。”词中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氛围,读来颇有空灵之感。

《塞垣春·子耳樵歌》写的是丹枫半醉,白杨新浴的秋天,砍柴的藏族妇女在子耳坡上樵歌唱和,满山边声,诗人见景伤怀,感喟“正胸中万里勋业,人间已白衣成苍狗。怅望故山远,客愁浓似酒。”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愫。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刘衡如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在抗日烽火中为国筹边来到康巴。然而天涯羁旅,流年虚度,面对雪域山河,忧患家国,遂借景抒怀,写出《康城十咏》。其诗不是对现实的疏离与回避,非遗世独立的风花雪月之悲,而是充满了报国用世的人文情结。全篇以词写景,忧时伤世,寄寓遥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叹息。

斗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的炉城十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消失;有的因社会的发展而旧貌换新颜;有的因文化旨趣的嬗变而淡化。观今宜鉴古,如今,当我们走进神秘的雪域之际,不妨回过头来,从历史的视角追溯炉城的古韵,扫视它的社会面貌与风土人情的演变,从而加深我们对康巴历史文化的了解。刘衡如为康巴留下了《康城十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走过康巴的诗人中,应有他的一席之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达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达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书剑飘零的贺觉非──走过康巴的诗人之七 2008-10-24日:罗城古镇观音阁
2# 四姑娘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1-1 13:20:4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多少年来,许多诗人带着历史的重负,西出炉关,为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与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发展汉藏经济文化交流,行走在横断山脉的雪山草地,一路吟咏,不绝如缕。这片神奇的土地,雄伟与绚丽相映的自然景观和汉藏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用诗歌的形式,留下其生命的脚印,纪录康巴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社会风貌。把雪域高原的壮美河山与康巴的风土人情告诉世界,从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的咏康诗,成为构成康巴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梯上,发出或雄壮豪放,或苍凉沉郁,或刚健清新,或幽宛绮丽的咏叹。为康巴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激流,在时空的河道中奔腾不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正如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 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于是,当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在与前贤的对话中,似乎听见了他们心底的律动。





(附注:《康城十咏》流传有多种版本,各有异同。本文依据为原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长梅俊怀先生辑本。)

参考文献(略)

  2008年8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16:09,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