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013|回复: 15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0 11:55:1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禹治水谜团之政治解读(连载更新中)

 [复制链接]
大禹治水迷团之政治解读1

鲧治水之一

人类初年大洪水──尧时天灾人祸相交织


关键词:大禹 重庆 呼归石  上古洪水 涂山氏 鲧 共工 黄帝 长江 黄河 尧 舜 治水

这是一个神话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世界。

大禹治水,时处远古,史料漫灭,疑云重生。

在漫长的口头历史演进中,大禹治水由传说,经神化,再异化,进而至神话。治水也就由谜,进而包裹成谜团,并最终演绎成历史的吊诡。

从上古政治洪水及洪水政治,本文试图用如此双重角度,去破解悬疑。并期待由此引发一个全新的政治解读视角,还原大禹作为一个治水人,一个政治人,历史真实中最可能的那一面。

由涂山,由涂山氏,抚摸着似乎是触手即可及的历史,传说着有关大禹政治婚姻的叙事,似乎已充分当地化,实则不然,在本文的长篇大论中,您将看到:一个全新的治水家族,一个全新的大禹,以及全新的禹之父鲧,原始社会中的全新的那些人,还有全新的那些事。

在中国北方有句俗语:新姑父进门,老母鸡没魂。也就是说等新姑父进门了,要杀鸡招待,以示礼敬。因而,除了要关照重庆人一声,那鸡笼中的鸡,安顿好了没有!今天的重庆人,为迎接这位新女婿,还要做哪些历史与文化上的准备呢!

我们听到的,却是在2008年2月18日炸响的炮声,是欢迎大禹归来省亲的礼炮吗?

噢,不是!坚决的不是,那只是为了炸掉呼归石,用硝烟的强横,去抹掉一段四千年的记忆。

啊,在石化的历史记忆与发展的对撞间,用炮声为重庆,送走对大禹及其夫人涂山女的记忆。

哎,让人无言以对先祖,以及那英雄史诗一样的业绩。

哼,为了一时的发展理由,就不要老祖宗的记忆了嘛!

嘿,一个无奈的后治水年代,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仅仅为了通航.


                                       ──写给治水政治及重庆大禹遗迹的题记




说大禹,其实是在说治水第一家族史,尽管鲧与禹,既不是水神,也不是河神,但却以水事之神,受到全民族前所未有的共同礼敬。

四千两百年前的中华大地,正值一次严重的洪水期。不知怎的,一时间就翻滚过滔天巨浪,江河涛涛,水波浩渺,波翻浪涌,洪水频发。

那时的天,也好似漏勺一样,阴霪着,天天都倾盆着暴雨。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那一场雨,粘粘乎乎,稀里糊涂,一下就是七年。

一千多年后,墨子在记述禹治水时说:“禹时七年雨,汤时五年旱。”一切全缘于,那场连续七年的连雨天。

人类初年还朦胧时,在开天辟地中成长,就印象出古人类的第一次洪水灾难传说。对于从水中走出,刚刚来到陆地的最初的古人类,除了恐惧,就是惊悚,还有一丝丝的怀念──母体中的羊水环境,岂不是人类生命活最早的海水环境,造就了水印象,也就有了传说。用传说怀旧,去寻求自己的根,尽管已经回不去了,也没必要再回去,但总不能不忆旧啊!

但在中国,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还不得不面对二次洪水的灾难。

这次洪水是真真切切的洪水灾难,比创世纪的洪水,比西方诺亚方舟传说要真切,也现实,不得不用还十分瘦弱的胸膛去面对。

才几块石头磨过,还处刀耕火种的原始人类,在滔滔洪水面前,水进,人退,面对步步紧逼的洪水泛滥,本就食不果腹的先民,由洪水而流离失所。

《孟子·滕文公》载孟子对洪水时期的叙述,则最为生动逼真,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最为可怕的是沿河聚集聚居的部落无处可逃,受灾极其严重。古人限于条件,只能逐水草而生,可当水大到泛滥时,沿水草而居,也就成了人类不能不面对的真真切切灾难。

水啊,水!

当洪水危及到生命时,就留给人类记忆,最深,最真,也最深切;而记忆却是灾难的,苦重的,乃至于残酷的。

这时正是尧时代,绝不似先儒们想像中那般美好,天灾与人祸相交织,早已是一个风雨如磐时代。

连雨天,天天连着雨的连雨于,还不见一点不停息意思。

一个个连着雨的天,也似乎在拷问尧──这位被后世奉为圣人的先贤政治才能,紧迫地,深重地。

他紧蹙着眉头。心有千千结的尧,那双剑眉,自打下雨那天开始,也就再未舒展开过。他也不敢再去舒展开,因为他怕一舒展,天就掉下来,尽管他企盼阳光的那一抹灿烂。

轻轻依偎在粗糙的门栏旁,尧只是有一搭无一搭地瞅着天,明知无望,但依然还是盼雨能住下。

已渐渐步入老态的尧,本就憔悴苍老。此时,被雨水一浇,额头上就接连浇出了十几条深深的皱纹,而更见苍老憔悴。

暴雨下的尧,怎么看,怎么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者。

他不敢抬头,抬起头,满目间,只是避无可避的水患天灾。
  有了洪水,也就有了由洪水造成的民生问题,也就当仁不让成为是时的最大政治,也就产生出如何治患洪水的洪水政治。因为,从来天灾都联系着人祸,从上古开始就开始述说着这种政治的可怕性,也让上古先民有了最初的认识。

尧清楚,这场雨,也许就是上天的惩罚──对自己,对部落,甚至是对整个社会。他有些无法面对了。因为,他知道,与山雨同来,一定还有那满天漫舞的狂风。

他也不敢低下头,低下头,只看到,人祸正祸起萧墙。

看到身边的几个权臣,俱脑满肠肥的样子,他知道,此时的他们,早已不是原本的他们了。
  是时,正处在父系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阶级关系虽没有产生,却早已萌牙,由此部落内部的矛盾也就相当突出,并最终在洪水政治中产生了提速式的大爆发。

这时候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中饱私囊,把剩余据为已有,从而成为氏族中的贵族。

有了剩余的产品──财产,从那时起,人也就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而最初的奴隶却是由大规模战争,与日常掠夺中获得。此前捉住了俘虏,在流行血亲复仇的石器时代,以牙还牙般就杀掉。而此时已不再杀掉,而是要把他们变成奴隶,进行人身与劳动惩罚,为氏族创造出经济效益,当然更多的是在为氏族贵族们劳动。

人类进入商品社会的最初,却要从对人这一万物灵长残害开始,无奈,也不美好,甚至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文明社会的最初认识。

这样,在原本平静的部落社会中,就渐渐产生出两大对立的阵营,奴隶与奴隶主,随阶级萌生,氏族公社也就开始趋于瓦解。那些原本服务于部落的首领,已经完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转换,原始社会也有了与权力转换相匹配,且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

尧也不敢平视,但又必须平视,即将到来的那一场残酷洪水政治斗争。

由治理洪水,各方的政治利益,在治水政治中得以摆平,洪水才能得以安澜。而反过来呢!那情景尧想都不敢去想。

后来的政治轨迹,也完全证实了尧的政治判断──在摆不平的状态下运行着政治权力。

在治理洪水期间,最高领导权力完成了残酷与血腥的交接。先由尧,再由舜,以致洪水过后,由禹执掌着整个部落族群大权,而这一政权的先后转变,却绝非是流芳百世的温良恭俭让,也非“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圣明,更非腐儒相传的禅让,期间充斥着刀光剑影,有鲜血,也有阴谋。

先是尧,被舜软囚;后是舜,又被禹所架空。如出一辙的政治逻辑,演绎着政治的残酷。

作为老子的鲧,被治水政治的借口杀掉了,而作为儿子的禹,又接替老子来治水。绝非正常逻辑的父死子继,连天伦人道似乎都不顾及了。

大禹治水中的战战兢兢,是限于政治的残酷性,还是由于自身政治人格的伟大,在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至少在治水的早期,他是不敢,也绝不可能,拿自己的颈上人头去开政治玩笑的。

三苗的被征逐,共工的被诛杀,政治斗争还联系着战争血腥。

而征战,却又是洪水政治中不能不进行的战争,因为在战争中,可以由战俘而获得“奴隶”,可以由战争获得治水的巨大财力支撑,战争形成浩繁治水工程的财力与人力支撑的两根擎天柱。

尧此时能做的,只是点点头。在一个自然与政治的生命晚年,却开始了一个不能不开始的洪水政治生涯。

他期望凯旋,但他不知道洪水,会不会卷走他的生命与政治生命。一切还都是个未知数,可又不能不开始。尧有点担心,而且是大大的担心。尧只能兀自先苦笑几下下,是自嘲,还是无奈,他不知道,也说不清。先从治水开始,着色这场沸水一样的治水政治,他知道,政治的最终落脚点,应回归最基础的社会稳定。




思考过后的尧要动作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心璞如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心璞如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心璞如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心璞如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心璞如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心璞如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昭化古城拍古韵 绵阳依然美丽
2# 四姑娘山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0 11:56:0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大禹治水谜团之政治解读2

鲧治水之二

洪水政治登台──鲧亮相治水政治拳台


   关键词:禹 大禹 大禹治水 黄河 长江 水利 水害 政治 洪水



     是时,所有问题,到了最后,似乎都集中到由洪水造成的残酷民生。面对步步紧逼的泛滥洪水,形势已严峻到:想活下去,就只有治水。不仅是百姓,还包括那些权贵──奴隶主们的切身利益。不治理的话,那就可能“无民或牧”。由水患,危害到人的生存,也就危及到政治的生存。

治水也就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也就产生出如何治理水患的洪水政治。
  尧招集了部落联盟会议,中心议题就是治水。
  解决政治问题,也不得不从民生开始,这是政治逻辑在远古时期就体现出的亘古不变法则。尤其有爱民如子之风,又被捧为圣人的尧,更是如此。
  尧首先分析洪水下的民生政治形势,最后归结道:“水灾无情。”
  再说洪水政治:“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好?”
  这时的政治权力的基因结构图谱,由为群臣之首的四岳(代表东南西北四方,而不是共工部后裔的那个四岳)构成,代表着各自一方的意见。其时还实行着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度。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常委制,有一人一票的权力,但也只一人一票。

四岳的意见一致推荐鲧,意见得到了其余群臣首肯,也一致公推,认为应该让鲧去治水。

可公推的意见,却遭尧却的反对。

因为“鲧这个人,有点太任性,可能办不成什么大事。”
  尧的话,尽管看上去是坦言,是说鲧这个人性格上有弱点,多少有点刚愎自用,却用了一个较为中性的“任性”来定性鲧。但这话,在骨子里,却相当隐晦。

尧并不是,从不能让鲧去的根本理由说起,而是从个人性格的特点来讲评鲧,其间就洋溢出太多的曲折意味。因为尧并不愿意看到鲧去治水。

评价是否公道,倘若不联系当时的政治斗争来看,或许有点道理。至少刚愎自用的人,总是不太得人喜欢的,尽管这个人可能有大用。
  但被史家一致公认处事公道,以致最后完全被腐儒们圣人化的尧,在当时,却不能左右政治斗争态势,因为此时的治水,已经不完全是治水那般简单了。

治水倘若成功的话,那就无疑是建立了千秋伟业,形成了最丰厚的政治资本,也就会当仁不让的成为未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让谁去,不让谁去,已关系到今后最高政治版图的变化。
  选择谁去治水这个话题,在当时已经转换成:不是去选择──谁能治服了水患,谁又是水工专业的行家里手,在治水总指挥的选择中,已经有了通过治水,去选择政治接班人的味道了。

尽管尧反对,但是众部落首领,还是一致认为,可以让鲧去试一试。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选啦,就让鲧去试一下吧!”
  按当时的部落联盟的议定法则规定,一旦有了公议,也就是最后的决议。即便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要尊重大家的意见,无法推翻。部落的多数原则,在此得以集中显现。
  尧也没其它办法,只能按照大家的意见,无奈地决定让鲧去试试。
  这场斗争并不以尧的意见为转移,已足见当时以鲧为代表的新兴贵族家庭的势力,已经足以制约尧,并最终影响了决策。

更可看出:在当时,以鲧为代表的新兴奴隶主权贵势力,在与原始社会分裂中,已渐渐占了上风头。也正是有了这一长期政治斗争的积累沉淀,才有了后来到了启的手中,彻底完成转变的可能。
  洪水政治第一个回合中,以鲧集团胜利而结束。

但这场胜利,也是有代价的胜利,因为还有伏笔──一个诸如军令状之类的约束,为日后留下了一个,至少在口头上,还能说得过去的口实。尽管鲧罪不至死,至多也是“行政作为不利”而已,但鲧却被摆上政治祭坛,成为因行政失当而获死罪
的天下第一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0 11:59:29|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谜团之政治解读3

鲧治水之三

造福苍生──鲧也有致命的性格败笔

关键词:鲧 禹 大禹治水 洪水政治 尧 舜 洪水 水利


鲧开始治水的时候,水患已经是相当严重。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正如孟子在《滕文公下》一章所说,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尚书·洪范》说:“昔鲧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神话,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见成效。从此中可以推测,鲧治水患的方法很成问题,主要是用壅塞的办法,水无处可去,东堵西决,此堵彼溢,仍然为患,所以治水九年,“绩用弗成”这是一个已有相当历史的传统说法。

然而,治水真的就只有疏导的一条治水成功之路吗?

然而,鲧真就是一事无成的治水庸人与政治残废吗?

且慢,事实并非如此。

有了洪水,也就有了治水英雄:鲧,以及他的儿子禹。

鲧有着显赫身世,为黄帝一族的直接后裔。按家谱说,鲧是黄帝的重孙子。

而在神话传说中的鲧,则不仅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还是一匹白马神。因此,在上天,他是一个地位很显赫的天神。

这不不足为奇,在神话中,那些创世纪的英雄人物,均有着与众不同的出身,这就是神化的一个基础。也正因为鲧有着如此不同凡响的身世,也就注定了其必有的悲天悯人济世情怀。

但这一出身与血统,也就注定了在以后的派系斗争中,成为窝里反的人为因素,为鲧之被杀,留下了一个先天性的炎黄派系争斗中的血统悖论。虽然后世统称“炎黄子孙”,是炎在前,黄在后,可那时,却是黄在先,炎在后的权力系列,由黄帝系统主政炎黄部落联盟。由此就产生了炎帝一族的权力抗争,形成窝里反的最初源头。

而后世只讲先民的伟大,却不能深刻反思这一窝里反的传统,也就将窝里反的传统,也毫无保留的继承下来,并一直深深烙在中华民族性格之中,成为一种深深的民族劣根性。

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在历史舞台上一亮相,就已经由炎黄争斗而成为一个政治民族,而后又被专制所束服,在政治意识与政治情结均被压抑情况下,也就只能通过窝里反,体现并创造着民族政治的快乐,抑或只是创造着快乐的情绪。

但鲧,却是作为一位民众的造福者,而赢得信任与支持。

那时耕地还没有牛,而正是鲧首先驯化并使用了耕牛。不要小看牛,有了牛的那么一耕一种,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人也就从繁重的劳动中得以解脱。

用牛来耕地,在当时还的确是个新鲜事,所以就有了太多的人来观看,田间地头旁,就像了社火,围了成千上万的人来看热门。

鲧驾驭着还野性十足的牛,用耒熟练地犁起地,快多了,也好多了,一会就耕完了一块地。

周围是叫好声不断,人们是为这种耕地方法而欢呼。

鲧也抹抹头上的汗水,结果却抹成一个大花脸,又引发了一阵善意的笑。

鲧也会心地笑了,有点赧然。

也许在上古时期,一个农业文明还刚刚起步的阶段,就有过太多的农业始祖神,尽管鲧并不是,但他对农业的贡献却相当之大。

不仅是治水,在传说中,鲧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还带领部落部民,草创了可以居住的城郭。这些美好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从这些信息不难看出,当时的鲧部落是一个早已确立农业主导地位的部落,完成了从游牧采集到农业生产的过渡,并完成了从居无定所到居有定所的历史性跨越。

从这些信息中,还可以看出,鲧部落是一个有着先进生产技术与手段的部落,正是鲧把这些先进的生产手段传授给人们。正是由于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性,所以才受到了民众的爱戴与拥护,才被推举为治水的总指挥。但绝不是不请自来,卡着腰杆子,撑一幅大饼子脸,搔首弄姿地硬要去代表谁与谁。在鲧朝代,那是货真价实。

创建城郭是为了让人安居,居有其所,直到今天,也就由鲧开始,也就让后世有了一个“居者有其屋”的古老命题。

由鲧部落的生产条技术件的先进带来的合理性,加之人格魅力,先天就具有传承大统的血统合法性基础优势,倘若再通过治水,再建立起功业的话,也就有了就此登上最高的权力宝座的登天之梯。因为鲧是一位能接替部落联盟首领的一个潜在接班人,由此也就更易受到政治攻击与政治损害。

但鲧的性格,也许更有败笔之处:

就尧的评价来定性鲧,仅凭尧的评价,作为孤证,还不足凭信,但也无更多的资料可以采信。也就只能依据鲧之后来作为,做出对鲧的性格分析判断,鲧之性格的确有败笔之处。

在一个大讲政治的国人历史当中,鲧至少还不是一个传统政治观念中的完人。

鲧在建造方面有着独特的才干,营建城郭是他的专长,正是因为他的如此才能,才赢得了众多的支持票,但另一方面,鲧也恃才傲物,光芒四射中有点咄咄逼人,也许这才是鲧给人的最初印象。

鲧是为民的,劝稼农桑,发明家具,是其另一方面的才能。但一门心思走群众路线,也就不能很好的走一走上层路线,也就有了来自于权力最高层,对其不太看好的必然结果。

鲧在骨子里的是否有一些任性成份,倘若将这种任性理解为一种政治人格的话,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强人性格,想来也应该或多或少有一些。

一者是出身黄帝世家的贵胄身份。

天生就形成了其贵族式的性格。作为颛顼帝的直系,用今天的话来讲,是一个太子的身份,却失去了继承帝位的可能。早年养成的贵胄脾气,鲧的贵族气息,有点让人不理解,也无法忍受。

二者很早就继位当上了酋长。

早早就当上酋长,无形中就养成了颐指气使的强人脾气,更成为鲧的刚愎自用中,想抹也抹不掉的性格因子。一个过早在权力中成长的人,不是能更好领略权力,就是被权力所腐蚀。而鲧恰恰就是后者。也就不能不造成鲧的某些不易为人理解的强横。

三者是存于鲧自身的那种独断专行强人脾气。

鲧是一个政治强人,也就天生具有那种强人的脾气与秉性。

从政治强人到政治流氓,也就半步之遥。强人做不成,也就做了政治流氓,也是一定的。为了政绩,就能瞪着眼珠子吹大牛,耍大刀,实在不行就撒泼打滚,再搞点泼皮无赖。从古自今的政治流氓,哪一个不是如此鸟样。

在尧的时代,那是不太受欢迎的,至少也不为后来的舜所欢迎。

在专权的政治条件下,尽管至今,强人性格依然被某些人奉为圭臬,看作是施政魄力所在。而在乡镇最为常见,那些牛皮哄哄的乡镇长,大都有如此德性。在今天,却能在大行其道,那是因为敢想敢冒,而成为选拔的一个标准,真有些叫人莫名其妙。在一个市民社会中,竟用了一个专权条件下也不用的用人标准。

   仅仅就性格因素看,可以说鲧的失败,的的确确有着性格因素,至少鲧在政治上不那么成熟,造成了身败名裂的最终悲剧结局。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传说中,也正是从鲧的失败尸身诞生了禹,以鲧的教训奠基,才有了一个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治水传说,也有了一份深刻的哲理附丽。借治水契机,大禹才成为一个治水理性人,以及政治完人,从而最终完成了一个社会的根
本性转变。
4# 金佛山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1 15:18:53|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谜团政治解读4

鲧治水之四

神话传说中的鲧治水方式──息壤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鲧 禹 大禹治水 洪水政治 尧 舜 洪水 水利

作为生命存在,鲧,更主要的还是位治水的英雄。神话传说中的鲧,那是一位为了治水,竟然不惜冒犯天庭的勇敢者。

鲧深感作为天帝的祖父,用泛滥的洪水,对下界小民进行惩罚,未免太过分。面对人们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鲧就向祖父多次恳请,希望祖父能把洪水收回天庭,让百姓免受洪水的灾害。但这些建议却遭天帝蛮横拒绝。鲧为了早日使百姓免受洪水的迫害。他从天上偷取了息壤,决心自己设法把平息洪水。

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且又能无限膨胀的土壤。只要取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迅速生长,积成山,堆成堤,是治理洪水的最好原料。

鲧的私自行动,为天帝所知后,龙颜大恸,决定给予鲧最严厉的惩罚,他派火神祝融下凡,将鲧殛杀于羽山之野。

在此神话中,又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息壤又代表着什么?

“息壤”是国土,是国土神圣后的符号,只能是上帝所珍藏的私囊,是家天下的象征,其喻义是相当明显的。

代表着国土,那就与治水相关了。在治水中,就一定要沿着河流走向,进行整个流域治理。而在一条大河流上,并不只是一个部落在生存,逐河流而居的,一定还有其他部落。想治水,也就自然而然要相伴治水者在整个水系中,为了治水,而不能不进行的领地扩张。

鲧部落在治水中,究竟有过怎样的领地扩张,现存史料不足为凭。但无论怎样说,治水中的领土扩张,也许才是真正的息壤,正因为动了这块土,才敏感,才遭猜忌。

任由鲧在治水中坐大嘛!上天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上天的领土──至高无上的息壤,又怎能让鲧一人独享呢!动了上天王者之土,自然要遭受上天的惩罚。

在此神话中,又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息壤又代表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吗?

那就是一种源自于上古,由“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所构成的原始社会条件下的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大一统国土意识的形成,在先天上,就体现着治水框架下的的河流走向的整体性规范并约束。一条大河,一条大江下的中国,想不统一都不行,洪水逼近着统一的步伐,国土的,意识的。

而当时形成的部落领地,却是自然的与历史的形成,并非沿着河流的走向,形成划江,或划河,分而治之的格局。即便时至今天,省域与县域,也大都不是沿江沿河划界而治。这种行政区划的设计,说到底,就是为了治水的需要,因为倘若划江而治,也许就会发生太多的以邻为壑的故事,反倒不利于治水了。

在这种大一统意识形态下,敢太岁头上动土,岂不是找不自在嘛!

鲧治水的神话在汉代也的确曾有过一次很彻底的神话重构,以致于面目全非。这已是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改造,又出于怎样目的的改造,却语焉不详,并未能从根本上,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实际上,汉代先儒们为了将尧与舜圣人化,就不惜将鲧说在是一个百用无成的政治废物,扭曲甚至妖魔化了鲧以及鲧之治水。并借用神话之改造来达到这样的目的,应该说先儒们的目的达到了,并制造了一个关于鲧治水“只堵不疏”的千古谎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2 14:15:23|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谜团政治解读5

鲧治水之五

现实治水中鲧治水方式──真就只堙不疏吗


   关键词:鲧 禹 大禹治水 洪水政治 尧 舜 洪水 水利

在现实中的治水故事,传统说法是:

鲧治水采取的是用石块和泥土筑坝挡水的办法。他指挥人们挑土运石,垒堤筑坝,来阻挡洪水。结果是形成了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憋在堤坝中的洪水,好像是悬在人们头上的千钧利剑,随时夺人性命。

由此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尧叫舜去检查鲧的治水工作,舜罢免并处死了劳而无功的鲧,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事实真是这样的嘛?传统说法也未必是真实的。因为就鲧的治水效果评价来说,应该有至少有两个可能:

一是鲧的治水效果,还未能得到最后的检验,就被放逐了。

为了战胜洪水,他带领人民筑堤防洪,与洪水做着长期的顽强抗争。可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治理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

历史事实是在鲧治水九年的基础上,还有过在鲧后禹前的共工氏,不知有几年的治理过程,再加上后来大禹的十三年治理,才最后战胜了洪水。有过如此漫长的治理过程。那么多年都等得,为什么偏偏鲧的九年,就等不得了吗!

二是水患是真正治理好了,还是大洪水也处于自然消退期了?

现有的史料,虽不足以说明那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目。但大禹治水成功,却一定相伴随洪水期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那一场连续下了七年雨,必有一个雨住天晴的时候,待到在风雨过后,那种极端的天气与水文,也必定有所改善。即便是一次上古的极端“厄而尼诺”,也会在咆哮一个周期后自行消退。总不能总是既厄,且诺。那还让人还活不活了!

但“绩用弗成”,却一定是治水效果还未最终显现,就被治水不利的政治借口杀掉了。

三是水来土堵,就是一个千古不变的治水不二法门吗?

疏导对于治水来讲,将永远是一个应然形态,也永远是河工的理想化想像而已。

面对洪水,人的本能反应第一是跑掉。

在跑不掉的情况下,第二选择就是堵住,不让洪水危害到自己。

而疏导却只能是第三个选择,因为在疏导的同时,还有一个治水的伦理:不能以一已之利,而危害他人。

有了人类,这时的洪水,就已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洪水,因为这时全流域,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河流,由河流所贯穿,这端与那端,这岸与那岸,还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生活在这一流域之中。

由此治水,也绝不只是一个人,或一个部落的治水,那关系到生活在整个流域上的一大群人。不以疏浚为基础的疏,其必然结果,也就只能是以他人为壑,将洪水引向他方。以别人的有水患,求得自己无水患;以别人的不安,求得自己的平安。

鲧正是可能看到了这一点,才用土堤力挡洪水,以求自保。应该说鲧的治水理念,至少是治水伦理的胜利,但政治上幼稚了点,结果是被自己的治水善良与政治善良杀掉了。

而禹却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或被水淹,或被征伐的双重威胁下,多少方国最终倒在了洪水政治的拳击台下。譬如防风氏,不听威胁。不听招呼,也就只能用武力除掉,以立治水天子之威严了。禹将洪水政治发挥到了极致,从治水总指挥完成了到“治水天子”的政治转换。

而鲧,却未能领略治水政治的魅力所在,为了治水的治水,最终在治水中,也将自己葬送在滚滚洪水中。

四是在女娲治水中,也是用“芦灰”添塞淫水,女娲用得,同样的治水方式,为什么鲧就用不得?

道理很简单,女娲已有最高的权力,而鲧却是在争取最高权力的途中,而且此时的鲧,甚至连一人一票的原始民主集中制度中的权力,也似乎还未争取到,也就怪不得要死在最高政治权力淫威之下。

并不是方式与方法的不对路,而是以此建功立业来争取最高权力方式不太对路。不关乎治水方式,只关乎政治,尽管政治,为鲧的治水方式找了一个说不通的伪理由。

五是治理方式的不对路,只堵不疏真就只是一个伪理论吗?

关于只堵不疏之论,也只是在汉代之后才出现,目的是解释“绩用弗成”,但却是一个十足的伪理由。目的是为了圣人化尧与舜而张目,为舜处理鲧的不合理方式,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具体讨论容后详述,此处不赘。

六是治水就只是筑堤修坝吗?

鲧治水时,治水工程还只是刚刚起步,案头的规划与设计,各地的组织与协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前期规划论证,种种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有待鲧进行梳理。

而这些,在当时还只是一张白纸,鲧又不能不完成,且在一个相当原始的条件下,想完成,也自然要颇费时日。而这些前期工作,又不是立刻就能见效。倘若不去认证鲧治水前期工作的话,仅就这一点说,鲧的政绩确也不太突出,尽管有着现实与客观局限。

而此时的鲧,却不知道在他身后,还会有那么多的故事发生。

鲧依然指挥在抗洪第一线上,高亢着声音,在雨中,在风中,淋一身雨,裹一身风,襟带风雨,心为水系。他要用更多的大坝土堤,为更多人防雨遮风,不在游离,不再悲嚎。

风雨路上,风时雨里,鲧一走就是九年,以致在四川的家乡,竟有了一座望崇山,天天盼望着鲧能回来的那一天。

此时的鲧,却不知,自己此时所想所愿,也许太理想化了。天是要放睛了,可政治的天,却要阴下来了。埋头的鲧,只想拉车,却忘了路,忘了路上还有致命绊脚石,跌一跤,就能跌死人。
6# 青城山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3 10:06:06|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政治解读6

鲧治水之六

神话版与现实版──关于鲧之死的两个版本

关键词:禹 大禹 大禹治水 黄河 长江 水利 水害 政治 洪水


“绩用弗成”──鲧之死第一种传统说法  

《史记 五帝本纪》等古代文献记载:尧听取四岳的推荐,用鲧治水,但“九载,绩用弗成。”《尚书·洪范》也说:“昔鲧堙洪水。” 于是,《尚书.尧典》载:“尧殛鲧于羽山。”

由此形成了传统的说法:尧用鲧治水,用壅塞的办法九年无功,鲧最终获罪──理由是治水不利。
  由此,鲧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缺乏思路创新的鲧,治了九年水,洪水也就暴虐了九年。治水劳民伤财,而结果却是一事无成。
  九年后,当舜接替了尧,当上了部落首领之后,亲自去视察洪水治理情况。见鲧束手无策无功而返,这把悬挂在半空中的利剑终于落下。以“治水不力”,或“贻误战机,误国误民,作为不力,玩忽职守”诸如此类罪名,将鲧处死在羽山。
  即便按照传统说法,来看鲧之罪,也罪不至死。

尽管以今天的刑罚观念,无法体谅还流行着血亲复仇的原始社会人类,也许鲧的罪孽,真就是应当受到以命相抵的刑罚。因作为不力,要承担造成更多民众被伤害的后果。但从可原谅的角度看,也是可以让鲧戴罪立功的,至少鲧还不是死不悔改那一伙。尽管为鲧定个罪,至多也只是“行政作为不利”而已,也罪不至死,但鲧还是被摆上政治祭坛,消失了生命,肉身的,政治的。

从肉体上消灭政治对手,是最为常见的政治手段,也是亘古不变的专制政治法则。
  尽管舜此后成为一代圣人,但也摆脱不了这个政治暴力的怪圈。依然要用最为残酷的肉体消灭手段,来化解源于正在上升的鲧集团所产生出的对自己政治地位的威胁。消除隐患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从肉身根本,翦除其政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于是在治水与政治斗争中,鲧就当仁不让的作了洪水政治的牺牲品。

就鲧之死来说,与其说鲧死于治水不利,还不如说鲧死于治水政治的利剑之下。因为鲧一定清楚,在民生不能安定的情况下,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也关系到颈上的人头。就可能的政治风险讲,治水是一把双刃剑:

治水成功,将是功德圆满,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最大发展空间。而失败的话,也就只能是身败名裂,颈上人头不保。
  鲧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与治理水患,做一场政治博命。因为他很清楚,在得到授命的同时,还或有军令状之类利剑,悬在他头颈上空。

作为一个治水的政治人,鲧也一定尽心尽力在做好治水工程,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是强人,但鲧也一定不是个政治傻人,但他却万万想不到治水方式与方法,竟然关系到政治斗争的成败得失,一个,只是一个治水的方式与方法选择,成了鲧万万没有想到的一条死路。

即使鲧用自己的苦干,也难逃那把政治的利剑斩下。

“私窃息壤”──鲧之死第二种传统说法

在神话传说中,《山海经·海内经》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能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就用它去堙塞洪水。

正在这个“息壤传说”的传说中,对鲧之死,却有了另外版本中的言说。

也许正是因为以方法论,去杀人,也太不高明,所以在此说就未再强调这一治水办法的无效性,被杀,只是因为“私窃”──犯了盗窃罪。而且是胆大包天竟然私窃了天帝的东西,所以才遭天帝震怒,最终被殛杀。

说鲧只用堵的方法治水,也许并符合历史真实,女娲治水时就曾过用同一方法。况且鲧也并非执着于堵之一法。《韩非子》中说“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鲧和禹一样,也用的是输堵结合的办法。

当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在权力斗争中,“走资派还在走”与“莫须有”的罪名,相信都是很有用的打击工具。在无法确定鲧的方法论时,就含糊地说天帝震怒,而大怒的原因,却是破坏现有的正常秩序安排。

更进一步讲,息壤是领土的符号,是皇权的象征,鲧捋了皇权的虎须,而且擅自,还偷窃,更静悄悄,竟拿了就跑。鲧触犯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下场也就自然可悲了。

由息壤可以联想到,在鲧治水时一定相伴随,沿河流走向的治理,而沿河流的方国(部落),更多的,则一定不是当时的炎黄系统,不可避免地就要伴随着征伐与战争,由此鲧部落也就在征战与掠夺中渐渐壮大,人强马壮的结果是鲧部落的实力大增。

由实力大增,也就自然陷入了政治与生俱来的可怕性:

一者可怕于政治资源的唯一性。

政治资源并不像经济资源,在规模化中可以再生,并在竞争中飞跃。如你开饭店,我也靠你开,当他者,也来靠着开饭店的时候,就形成了饭店一条街,也就有了规模效应,靠规模效应就可以赚钱了。

政治的残酷性就在于,你拥有,就是我之丧失,尽管可能还不涉及到我。因为领土毕竟只有那么一块,你占有了,我就不能再去占有。

政治资源的唯一性,在于由权力稀缺构成了的政治唯一性。源于唯一,就不能不残酷,就不能不尔虞我诈,就不能不勾心斗角,就不能不极端血腥。

二者可怕在于政治只有利益相关。

只要讲利益,就只有或相利,或相害。政治也同样。当利益相害了,且能危及到自己地位时,潜在的就假想,并在假想中,再假设为政敌,由此展开政治博杀,

而博杀的一个最有效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将假设敌在其崛起期就扼杀掉,为政治博杀的上上之策。

鲧集团的迅速上升,使之成为当时的众矢之的,而尚在崛起期的鲧,还没有力量与中央集团进行根本性的政治抗争。在鲧部落渐要崛起时,也就不可避免的在无形中,为自己树下了太多的敌对势力,尤其当鲧势力渐行渐远,到了能够潜在威胁部落联盟首领地位时,也就种下了鲧不得不死的死因,而这时鲧的势力,却偏偏还不能够与之抗衡。

三者可怕就在于政治只有是非,却永无对错。

即便打死,笔者也不敢说政治有是非,因为是非与对错一样,要看是谁在定义是非与对错。而政治争斗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争夺这种解释定义权与自由裁量权,哪怕是死命的,血腥的。成王败贼,专制条件下,一个几千年不变的定律。成功了,是王朝,是定义者;不成功,则是贼,是暴匪。专制的大前提不改变,就不会有公众的定义权,自古皆然。

鲧并没有取得这种定义权,也就控制不了话语资源,是以,到了最后,鲧也就只能是一位悲情治水英雄,还摆脱不了由主流话语所控制,进一步演变为政治庸才,仅此而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4 17:51:37|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政治解读7

鲧治水之七

鲧之离奇被杀──洪水政治的残酷现实


我们无法对比以上两种说法,哪一个更准确,只能说鲧死于“绩成弗成”更真实些,并从中至少可以解读出以下四点信息:

一者,由此就可以看出鲧之死,是因为不听号令;至少也是治水不利,无论哪一个,都绝对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理由。

要不要为治水的行政失误,而承担刑事责任。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政治斗争中,当然可以找到任何可以拿来的口实,去整死政治上的潜在对手。也许一句路线,或立场,就足够了。

二是罪不致死的鲧,被殛杀的深层原因,则是在实力还不太够瞧时,就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成为枪打出头鸟中的那支鸟。

去争夺政治祭坛中的最高位──一把手,自然也就相伴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鲧,在猝不及防中,就作了出头鸟,从而最终导致被枪打,成为被别人过早摆平的政治冤死鬼。

尽管现有史料还不足以说明,鲧就是这样一位有野心的政治人,但仅凭鲧的血统,也就能产生足够的政治威慑,更何况其自身政治势力,还在治水中有所壮大了呢!

三是同时至少还有敌对势力的迫害与打击,在双重作用下,最终导致了鲧被殛杀的政治悲剧。

看看谁是杀鲧的刽子手,也许就能明白其中奥妙之处,刽子手恰恰就是水火不相容的火神祝融,来执行水事神──鲧的死刑,我们不是可以读出一点味道嘛!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又称祝诵,祝和。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鲧私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执行的这个祝融就是他。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说,有更多的人认为:华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个崇拜火神,且以火命名的“族团”,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一族。

炎帝一族号高辛氏,“辛”乃“薪”之本字,取于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可得火,所谓高辛氏,本初之义应是火神之别号。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所谓炎帝高辛氏,所谓炎神,即炎帝也。“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生火”(《管子·轻重篇》),“炎帝死,而为灶”(《淮南子·汜论训》)等记载,均有史实发展的轨迹可寻。

不管怎样,出身于黄帝系统的鲧,与出身炎帝系统的祝融,体现出两大主流世族,在同一个部族集团间的争斗。一水一火,祝融部与鲧部,也总是处于水火不相融之中,在窝里,就斗了个你死我活。于此间又一次上演了政治杀戮,以“火部”的暂时胜利,以“水部”的暂时低迷,而告一段落。

在当时的抢班夺权争斗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鲧,还未能摆平那些强大的敌对势力。或许专心于治水,并不专心于政治的鲧,至少还不是被更多人看好,还不是最红最红的那颗太阳。

而此后的禹,则最为充分的汲取了教训,既治水,也征伐,由此荡平了那些敌对的势力,并在扫平对手中壮大了自己。

四是在殛杀中,也一定相伴着不怎么光明正大的阴谋与阳谋。

能够杀掉已具争相当实力的鲧,也绝不会有一个如今天的宣判与执行的正常程序,因为原始部落首领,还不是有生杀予夺权力专制制度条件下的皇帝,想清洗政敌,自然还伴随着对部落的整体性杀戮。

倘若不是对部落间的整体性杀戮,那就一定就是玩了一个并不怎么正大的政治阳谋。譬如鸿门宴之类的那样的宴会,才能干掉鲧。

也许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真实的一幕:

随着舜的一声断喝:拿下!

牙帐外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一拥而上。训练有素的卫士,将鲧团团围住。

鲧,出身黄帝世家的鲧,一身的家传武学,也一身上乘武功的鲧。定力早已异于常人,但看着眼前这样的阵势心中,也是心中暗暗吃惊。

怎么了,治水正好好的,这是演得哪一出啊!鲧还来不及细想。不解归不解,鲧还是认真打量了一下身边的形势:

围上来的几个明显是高手,不是心腹死士中的格斗高手,相信舜,也不会派他们来执行一个并不怎么堂堂正正的干系。

瞧着那几个剽形大汉,鲧心里却只是暗暗冷笑,因为凭他们的武功,并不够瞧。对面干位的那个只系虎皮裙的大汉,只是典型的外家功夫。只要自己先出一招洪水滔滔中,接上一招引水上涌,再跟上一式水势无形,就可放倒他,并让他永世不能再以外家功夫炫耀与世;而身后的那位,气息绵长,明显是一位内家高手,则可在水势无形之后,来一招顺水牵龙,再接上一招恶龙翻身,就将其放翻,而后再用泥牛分水,将左右两位也放倒。

鲧心动,可身形却未动,因为毕竟这不是拳击台,他也是一个政治人,他要问一个──为什么。因为他要自重身份,毕竟他要面对的,并不是江湖小混混地痞无赖之徒。

风冷,情急,杀气正浓。

“有大尧的圣谕嘛!”

鲧断言地喝道。尽管那一喝大义凛然,却有着英雄末路的悲凉。

鲧想用政治的办法,而不是用武功的办法。在鲧心中,还是对尧能出面寄予了点点的期望。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治水是有成效的。基于此,他才想用政治的方法去解决舜的非难。

对此舜却早已料到,他也知道凭眼前这几块料是拿不住鲧的。

而牙帐外,鲧部落的几千工夫,正在筑堤。消息一旦走露,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正是有大尧命令,要你回去问罪!”舜说。

“你个伪君子,你个是非小人,我会怕你吗!”鲧也说。

舜知鲧之为人,吃软不吃硬,跟着补了一句:“你敢不敢,回去面见大尧?”

目的很明显,想先将住鲧,然后再吃住鲧。

“我凭什么,就不敢去见大尧!”

鲧果然被将住了,上了圈套。跟随舜踏上路途,去打一个御状,但鲧不知道,此时的尧早已被舜软禁,还上哪说理去!由此踏上的只能是鲧自己的不归路。

鲧上当了,受骗的最终结果,也就只能是被放逐到了羽山。

不管怎样,鲧最终被杀掉了。正在上升的鲧集团,由此,在第一回合的洪水政治斗争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就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被扼杀。

鲧的死亡,并不是那场洪水政治的结束,相反却是一场新洪水政治更大开始。

而关于鲧之最终死亡,传统说法有两种版本:一是当场被殛杀。二是先被捉,再遭放逐,最后死在“罪恶元凶”集中营──羽山。

第一种太过于激烈,也太不政治人道,出现的较晚。想来是后世乱儒之作,在拿当世专制君主说事。当场处死,只能出现在专制条件下的专制王朝,而绝不会出现在还处民主的原始社会,尽管那业已是末期的原始社会民主了。

而第二种,在屈原的《天问》中就提到过,在先秦时期应该是一个较为公允的说法。死在集中营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说法。是舜从肉体上彻底斩草除根,还是与那些与鲧敌对的势力,“痛打落水狗”斩草除根之作,也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鲧由治水,并进而成为死于洪水政治的第一人,确也当之无愧。

关键是鲧在死后,于尸体不腐的怪诞传说中,却可以看到一个被冤情的事实。正如后来元杂剧中“六月雪”一样。于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不倒的政治硬汉,一个死不瞑目的政治悲剧人物的最终结果。

《天问》说:伯禹愎鲧。

《山海经海内经》也说:鲧复生禹。

鲧被殛死,三岁不腐,后用刀剖腹生出禹。由此,禹应该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一例“剖腹产”,而且是由鲧这位男人所生。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死不甘心,尸体三年不腐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成熟出一个新生命,也就是由鲧之冤情化作的禹。

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

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才化为一条黄熊,并永远沉入了羽渊。

鲧就此后就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好像鲧的存在,就是专门为大禹,做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出场铺垫。治水世家出身的鲧,在传说中被腰斩了完整的形象,并将鲧之失败,作为禹之成功的对立物来参照,在轰轰烈烈的禹功表述中,渐渐妖魔化了鲧。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不腐的,绝不仅仅只是鲧自身的尸体。也许还有整个鲧部落,在与大舜进行着激烈对抗,在连年征战厮杀中,一批批,一片片先先后后倒下去的部民尸体。自然还少不了部族间,如鲧部落与祝融部落间的厮杀与博斗。与洪水一起泛滥流淌着的,一定还有部落众多部民间的鲜血,与众多生命的殒失。

也许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真实的一幕:

原始部族间的博杀是相当残酷的,冷兵器时代的博杀,为贴身肉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条件下的战争,更具残酷性。

当祝融部杀来的时候,鲧部落还未从悲怆中走出。在丧失部落领导人的同时,也丧失了劳动的尊严与成果,跟着鲧泥一把,水一把,筑起了万丈长堤,可是竟然在一夜间,全部付之东流了。

部落的心,由鲧的被放逐,而被凝聚,被团结,也被最大悲愤。

人群中有人高呼:“杀死这帮炎鞑子!”

一人呼,百人呼,万人呼!

“杀死这帮炎鞑子!”

他们仿佛看到了世仇的血腥回归,挥动着臂膀,抖落下与泥沙混杂的汗珠。

由此拉开了一场战争的序幕,那一战,一场水与火的战争,一打就是三年。

而“九”与“三”两个与鲧相关的数字,在古汉语中,既可表示准确数字,同时也是可以表示“很多”不确定的概数。至少“三年不腐”之“三”,也不可作狭隘理解。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还可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鲧部落(夏部落)一定遭受过战争的重创,而且还肯定是连年的征战,从鲧之尸体经“三年不腐”,可以看出当时的博杀相当残酷与激烈,以至于要打上许多年,才最终见出了分晓。

九年治水,又经鲧死后的三年征战,鲧部落在第一回合的政治争斗中,几乎是彻底的失败,鲧集团以及鲧部落的政治势力在此消彼长中,蒙受了无以复加的巨大伤痛,以致最后要通过新生来壮大自己。

只有到了禹之新生,才终于完成了从鲧部落到禹部落的新生,尽管新生被赋予了太多的怪诞。
8#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4 17:52:57|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谜团政治解读8

鲧治水之八


鲧之世家身份──真就只是一条大鱼吗


大禹 共工 鲧 禹 治水 政治 重庆 上古洪水

[size=5"]      鲧,姓姒,号若阳,因被封于崇,故而又号“崇伯”。据史家考证,崇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为黄帝族后裔,夏部落酋长。

鲧(音:滚)是一个相当生僻的古字。《说文解字》释鲧一解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鱼。二解为“人名专用字,也就是专指禹的父亲鲧。现代汉语中鲧字早已不用,可在古代文献中却常常提到鲧。那是因鲧业已成为一个千古的悲情人物。

鲧在历史上曾经遭到过相当彻底的否定,从古至今的疑古派,均认为鲧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氏族图腾式的人物,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而否定的根据之一,就是在传说中,禹的出生太怪诞:相传,禹从鲧的尸身中出生。也可能正好就反应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那个特殊历史的时期。不然禹也不会有如此怪诞的出生方式。

此种否定,当然只是一家之说,因为不能明确指正,在历史上就确无此人。

在古代典籍中的鲧,尽管在记述中矛盾百出,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鲧与水相关。是一个出身于“水系”发达的世族。正因为与水有过太多的交道,就有一定的治水经验与技术,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治水的世家。

《国语》说鲧化为黄熊,入于水,是一种水生物。

《淮南子》说禹化为黄熊,因而禹与鲧相类,也是一种水生物。

以鱼作为部落的图腾本不足为怪,图腾与具体的历史人物,既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只是文化传承上的联系,无论怎样理解,也不能与血统混为一谈。正是过份强调了图腾的文化学蕴含,也就让疑古派误入了歧途。

传说,在流传中,有逐渐被迫神化的异化发展路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鲧相伴着大禹的被神化,也逐渐被神话,也就有了关于鲧之传说的前后矛盾之处。

在正史中,鲧之形象又最为扭曲,后世儒家为了印证舜之处罚正当性,不惜将鲧进行妖魔化处理。其寻找到的根据,可寻来寻去,无非就是对鲧的治水方式──堵与堵住,进行了根本性的扭曲。

实际上此种调调,却是根本就站不住脚的。治水从来就是堵与疏的相结合,疏不疏,堵不堵,关键是看合理与科学与否,而不能就方式论方式。以邻为壑的疏就合理嘛!只顾眼前的好大喜功就科学嘛!因后面专题讨论,此处不赘。
  从质疑的角度来说,倘若理解基础建立在,鲧只是一个正常的生理人,不是神与神话,也许这种吊诡,也就迎刃而解了。剥去神话的外衣,不难看出,鲧还是个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就有着人的存在方式。只是因治水口实而被杀掉的一个千古悲情英雄,仅此而已。

而禹,也是人,还不是神,也要符合正常的生育模式,也不能怪异地来到这个世上。也许如此理解,也就足够了。

在民间传说中,也指证鲧确有其人。并有关于鲧的传说流行传世,虽然不如大禹传说广为流传,且为全民族共同体认,但也有相当程度的流传。
  在今四川北川县就有望崇山。

其山在今禹里东,山峰矗立,高入云天。
  相传崇伯(禹父鲧)外出治水,常年不归。禹母思念。便常登临此山遥望。然林木繁茂,遮天蔽日,挡住了视线。禹母叹道:“眼前若是没有这些大树多好啊!”话音刚落,狂风骤起,将山前高树连根吹翻,此后,山前也就只长灌木花草,不长高大树木。故此山得名曰“望崇山”。
  在这一传说中,禹母并未因思念,而化为石,而是让能遮住人视线的大树,为自己的思念让了路。完全可以将这个传说看作为,一个关于禹母“呼归石”版的另种基因传说。

其地作为鲧与禹的“老家”,以“禹之故里”这一地望而骄傲于世。此地与其他争取大禹出生户口不一样之处,就在于此地不仅有大禹,还有鲧之传说与出生的独到之处。

疑古派指正鲧确无其人,其根据是禹的离奇出生方式。可是在四川北川当地传说中,确有另一版本的禹之出生方式,与一般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可以将其看作是禹之出生的现实版诠释,是一个完全脱离了传统神话轨迹的另类传说。但也许就是最真实的那一个。
  当地不仅有望崇山,还有禹之诞生地的“禹穴”,以及相关的“洗儿池”等遗迹。
  扬雄《蜀王本纪》载: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刳儿坪位于九龙山第五峰下。

《四川通志》载:其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然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

“沿刳儿坪溪流而下,有一巨石,其状如盆,其“水色金赤,四季不变,相传禹母诞禹后洗儿处也。”修编于民国时期的《北川县志》载:其地“因以得名”。洗儿池以下的溪流中“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
  与禹的怪诞出生不同,这里的禹母也有名,也有姓。尽管禹的出生也有点怪诞,从胁巴扇中生长出来,为禹赋予了神奇色彩:相传,“鲧纳有莘氏女,胸臆坼而生禹。石上皆是血溅之迹”。
  不仅有出生,还有关于禹成长的传说──采药亭。
  相传古时禹穴沟尚有禹之采药亭。《升庵外集》云:“其山,药气触人,往往不可到。”大禹在幼时, 曾随母采药于此山,故乡人后来称之为“采药山”。在《龙安府志》也曾记载:“山上建有木亭,为采药亭,现已无考。”

鲧是人,不是熊,不是鱼,只是一个在治水中,因政治失败,而被杀掉的鲧。

禹也是人,有正常的出生,也有正常的成长历程。

相信儿时在采药山采药的禹,一定是一个生活信心坚定,而又充满童真的本真少年,在这里正常与健康的成长,当然也有点“顽”,也许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可就是顽,让禹吃了大亏,年少时,因“顽”而不能名扬天下,以致于都三十多了,还连老婆都讨不得一个。

也许那时的禹,正肩背药篓,唱着民歌,一步步攀向山巅那处清泉。

看着小孩尿一般流淌的泉水,他玩了一个他那么大的孩子都要玩的游戏,用小石块,也用沙土,憋了一个小小的土坝,他要捉鱼。

鱼未捉到,他就放了水,汩汩而流的泉水,就卷走了几许残枝落叶,水是可以憋,也是可以放的呀!他有了一个发现,一个只属于童真意趣的大发现。

憨厚,但不失野性的他,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就撒了一泼尿水,再一憋,再一放,果真又卷起几许落叶,还有带着尿水热度卷起的大大小小泡沫。

禹笑了,他不知道日后,他要用这样的方式与方法去治理一场大水患。只是木木地笑了,那笑,伙着午后的阳光,与弥漫着尿水的臊气,一起灿烂着。


[ 本帖最后由 心璞如歌 于 2008-11-25 11:04 编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1-27 12:52:12|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谜团政治解读9

鲧治水之九

鲧形象变异路径──被扭曲与被埋汰的双重诋毁

鲧 禹 大禹治水 洪水政治 尧 舜 洪水 水利


对鲧,后人就寄予了太多的悲情,尤其是那些胸怀天下的人士,鲧就成了前进途中的镜子。尤其是黑黑的那一面,也就指引了政治路途,也照亮了自己。

对鲧而叹。自认为与鲧同宗,同为颛顼后裔的伟大诗人屈原,在路途不畅之日,在《天问》中,对鲧就有太多的感怀与关爱,他悲天悯人地发问:

获罪的鲧,既然已经被放逐羽山,而西向行进的的道路,山高水远艰险不通,你又是怎么样越过那些高山峻岭的呢?

既然你已经变成为一头黄熊,那么西方山上的神,又是怎样把你救活的呢?

鲧曾经教受灾的人民都种黑黍。既然鲧,你与其他几个人都受放逐,为什么又只有你受的罪是那么多,又那么久呢?

但自屈原以降,在神话传说中,鲧的形象却如同在泥浆搅过,又在沙土中打过滚,有了太多的形象变异,从一个悲情英雄,演变成了罪恶元凶。从一个治水的悲情英雄,反而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能之辈。既不思进取,又拘泥保守,几乎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及治水庸才了,同时还带有某种反对改革的保守派特点。

更有甚者,竟与被尧流放于幽州的共工、驩兜和三苗并称“四凶”──四个祸害中华文明的元凶首恶。仅仅就为了一个治水不利的罪名,就被冠以“凶”,且还“元”的罪名,能不让人寒心吗!

沅水湘江之衅,行进在悲愤的路上,为自己,也为过去,屈原才哭天泣地发问,为了追问一个政治正义,当然也有屈原自己心中的冲天悲愤,扭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寄托,慷慨而悲歌。

情恸之下的屈原有点狂乱了,披头散发了,走路也七扭八歪了。一边狂暴地行走,一边还念念有辞,也一边叨而其咕。尤其是再伴随着悲天怆地的肢体动作,就好像在发臆症。

这让江中的渔夫,有些不解了,这个人疯疯癫癫地在做什么?但定睛细看,噢,不是疯子,是屈大夫!屈大夫在做诗呢!

竟有人认识这个疯子,好心的渔夫就扔过来两条鲜活的鱼,好让屈大夫下酒。可屈原并没有看到,依然叨而其咕,依然指天问地。

看到屈原的悲天悯人,羽渊中,沉冤待雪的鲧,也一定坚信,有一天黄河的水会清澈透明,四千两百年后,会有人为自己昭雪沉冤。他委屈地沉在河底,一言不发,只是等待。

从屈原对天质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一个还颇本真的鲧形象。

一是,至少在屈原那个时代以前,治水,无论在南北方均已成为全民族共识。也不存在治了哪里,及用什么方法治的争鸣,因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屈原也就对鲧之治水深信不疑。

而南方由于河流纵横,在饱有湖光山色的同时,也由水网密布,水患也更猛烈一些。也就更需要作为水事之神的鲧与禹。由此,对治水英雄的信仰与礼敬,也就自然更多一些。倘若做一个统计的话,将南北两方的禹王庙(宫)细细地数一数,南方的禹王庙,那绝对是比少雨缺水的北方要多得多。由此,就很能说明,治水在南方的现实需要,以及治水的迫切性,对禹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体认。

二是鲧作为一位悲情英雄,至少在屈原身前,曾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同情。

鲧被杀,壮志难酬,死不瞑目,心有不甘,其结果是尸体在三年间一直没有腐烂。三年后,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个新生命就是由鲧之冤情化作的大禹。是传说,也是历史,活了千百年,也活在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中。

之所以说传说也是历史,是因为传说是写在心中,并根于历史之魂,尽管用神化夸张之叶铺垫,但那根,却无法遮蔽。而传说的路径变异,也是由民间情结所操控,且体现为社会大众好恶,或曲折,或直接。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屈原,一身悲天悯人情怀的屈原,尚且能接受,可见其悲情,确也得到了上层与下层最为广泛的呼应。

三是传说已经产生了变异,在《天问》的基础上,有了鲧被当场处死,也有了鲧之复生。

从神谱的角度说,鲧为了百姓的利益最终牺牲生命。敢于反抗蛮横无理的上帝,鲧的行为,可以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相媲美,尽管普氏偷的是天庭中的火种,而鲧氏偷的是天庭中的息壤。

当然,那时的屈原,还一定不知道普罗米修斯,但鲧确是这样一位神祉。在人类遭受灾难时,在其他神或袖手旁观,或抽身而退时,鲧却挺身而出,为了人类的利益,终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鲧之复生,并不是鲧的直接复生,而是从鲧的尸身中诞生了禹,继续并光大鲧之治水事业与精神,在传说中,禹就是鲧的延续与再生。正是传说,让历史在偶然与必然间,稍稍扭转了一下,为正义与真理的胜利,绽放出一点政治文明的时光,尽管已经有了大扭错。

四是自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其在宋程朱理学后,无论是在民间,抑或还是官方的主流话语中,鲧的形象就不怎么悲情了。

不再伟大的原因,是因为鲧的治水方式不对路,颇有些治水庸才,再加上政治无能之辈,具有双重反面形象意味了。对这样的反面形象,最为直接的办法,应让鲧直接死于舜的铁腕之下,当场执行了死刑,而不再是放逐。

不再悲情的鲧,快要变成一个十恶不赦之徒了,也就成了罪有应得的鲧,在扭曲中被埋汰,在被埋汰中,又进一步被扭曲,并在扭曲与埋汰的双重诋毁中妖魔化着鲧。

为了崇尚尧舜,为了让尧舜的形象能够高大起来,不惜在呼悠圣人的同时,竟然无视鲧之真正死因,有意与无意的遮蔽起那段历史,竟呼悠起了历史。

这些只会埋汰人的腐儒,让人不知说个啥子好!

倘若说国学复兴,就是这样的复兴,那就回到鲧时代,回到“五四”得了!思想之复兴,绝不会是国学复兴,国学之复兴,也绝不会只是儒学之复兴,此潮尽管时尚,但却是一坛早就泡坏了的菜,鼓噪得只是大团大团的发霉的霉菌,吞下去,一定上吐下泄人仰马翻。之所以消化不良,是因为,在中国,在历朝历代,并不缺德,只是尤少法治。信夫!

以德这样,以德那样,那德,是谁立的德,又在给谁道德教化呢!

在中国历史上,讲道可以,但却绝不能讲德,只因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德”,掩盖于道德外之下的意识形态,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鲧就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在其身后,为了能让先贤楷模高大全起来,竟充当了替罪羊。于此就只能看到政治之道,而看不到政治之德。想看到那德,可德又在何方呢?
10#
 楼主|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8-12-3 12:34:39|只看该作者
大禹治水谜团政治解读9

鲧治水之九

鲧之形象变异路径──被扭曲与被埋汰的双重诋毁


 对鲧,后人就寄予了太多的悲情,尤其是那些胸怀天下的人士,鲧就成了前进途中的镜子。尤其是黑黑的那一面,也就指引了政治路途,也照亮了自己。

对鲧而叹。自认为与鲧同宗,同为颛顼后裔的伟大诗人屈原,在路途不畅之日,在《天问》中,对鲧就有太多的感怀与关爱,他悲天悯人地发问:

获罪的鲧,既然已经被放逐羽山,而西向行进的的道路,山高水远艰险不通,你又是怎么样越过那些高山峻岭的呢?

既然你已经变成为一头黄熊,那么西方山上的神,又是怎样把你救活的呢?

鲧曾经教受灾的人民都种黑黍。既然鲧,你与其他几个人都受放逐,为什么又只有你受的罪是那么多,又那么久呢?

但自屈原以降,在神话传说中,鲧的形象却如同在泥浆搅过,又在沙土中打过滚,有了太多的形象变异,从一个悲情英雄,演变成了罪恶元凶。从一个治水的悲情英雄,反而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能之辈。既不思进取,又拘泥保守,几乎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及治水庸才了,同时还带有某种反对改革的保守派特点。

更有甚者,竟与被尧流放于幽州的共工、驩兜和三苗并称“四凶”──四个祸害中华文明的元凶首恶。仅仅就为了一个治水不利的罪名,就被冠以“凶”,且还“元”的罪名,能不让人寒心吗!

沅水湘江之衅,行进在悲愤的路上,为自己,也为过去,屈原才哭天泣地发问,为了追问一个政治正义,当然也有屈原自己心中的冲天悲愤,扭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寄托,慷慨而悲歌。

情恸之下的屈原有点狂乱了,披头散发了,走路也七扭八歪了。一边狂暴地行走,一边还念念有辞,也一边叨而其咕。尤其是再伴随着悲天怆地的肢体动作,就好像在发臆症。

这让江中的渔夫,有些不解了,这个人疯疯癫癫地在做什么?但定睛细看,噢,不是疯子,是屈大夫!屈大夫在做诗呢!

竟有人认识这个疯子,好心的渔夫就扔过来两条鲜活的鱼,好让屈大夫下酒。可屈原并没有看到,依然叨而其咕,依然指天问地。

看到屈原的悲天悯人,羽渊中,沉冤待雪的鲧,也一定坚信,有一天黄河的水会清澈透明,四千两百年后,会有人为自己昭雪沉冤。他委屈地沉在河底,一言不发,只是等待。

从屈原对天质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一个还颇本真的鲧形象。

一是,至少在屈原那个时代以前,治水,无论在南北方均已成为全民族共识。也不存在治了哪里,及用什么方法治的争鸣,因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屈原也就对鲧之治水深信不疑。

而南方由于河流纵横,在饱有湖光山色的同时,也由水网密布,水患也更猛烈一些。也就更需要作为水事之神的鲧与禹。由此,对治水英雄的信仰与礼敬,也就自然更多一些。倘若做一个统计的话,将南北两方的禹王庙(宫)细细地数一数,南方的禹王庙,那绝对是比少雨缺水的北方要多得多。由此,就很能说明,治水在南方的现实需要,以及治水的迫切性,对禹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体认。

二是鲧作为一位悲情英雄,至少在屈原身前,曾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同情。

鲧被杀,壮志难酬,死不瞑目,心有不甘,其结果是尸体在三年间一直没有腐烂。三年后,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个新生命就是由鲧之冤情化作的大禹。是传说,也是历史,活了千百年,也活在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中。

之所以说传说也是历史,是因为传说是写在心中,并根于历史之魂,尽管用神化夸张之叶铺垫,但那根,却无法遮蔽。而传说的路径变异,也是由民间情结所操控,且体现为社会大众好恶,或曲折,或直接。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屈原,一身悲天悯人情怀的屈原,尚且能接受,可见其悲情,确也得到了上层与下层最为广泛的呼应。

三是传说已经产生了变异,在《天问》的基础上,有了鲧被当场处死,也有了鲧之复生。

从神谱的角度说,鲧为了百姓的利益最终牺牲生命。敢于反抗蛮横无理的上帝,鲧的行为,可以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相媲美,尽管普氏偷的是天庭中的火种,而鲧氏偷的是天庭中的息壤。

当然,那时的屈原,还一定不知道普罗米修斯,但鲧确是这样一位神祉。在人类遭受灾难时,在其他神或袖手旁观,或抽身而退时,鲧却挺身而出,为了人类的利益,终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鲧之复生,并不是鲧的直接复生,而是从鲧的尸身中诞生了禹,继续并光大鲧之治水事业与精神,在传说中,禹就是鲧的延续与再生。正是传说,让历史在偶然与必然间,稍稍扭转了一下,为正义与真理的胜利,绽放出一点政治文明的时光,尽管已经有了大扭错。

四是自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其在宋程朱理学后,无论是在民间,抑或还是官方的主流话语中,鲧的形象就不怎么悲情了。

不再伟大的原因,是因为鲧的治水方式不对路,颇有些治水庸才,再加上政治无能之辈,具有双重反面形象意味了。对这样的反面形象,最为直接的办法,应让鲧直接死于舜的铁腕之下,当场执行了死刑,而不再是放逐。

不再悲情的鲧,快要变成一个十恶不赦之徒了,也就成了罪有应得的鲧,在扭曲中被埋汰,在被埋汰中,又进一步被扭曲,并在扭曲与埋汰的双重诋毁中妖魔化着鲧。

为了崇尚尧舜,为了让尧舜的形象能够高大起来,不惜在呼悠圣人的同时,竟然无视鲧之真正死因,有意与无意的遮蔽起那段历史,竟呼悠起了历史。

这些只会埋汰人的腐儒,让人不知说个啥子好!

倘若说国学复兴,就是这样的复兴,那就回到鲧时代,回到“五四”得了!思想之复兴,绝不会是国学复兴,国学之复兴,也绝不会只是儒学之复兴,此潮尽管时尚,但却是一坛早就泡坏了的菜,鼓噪得只是大团大团的发霉的霉菌,吞下去,一定上吐下泄人仰马翻。之所以消化不良,是因为,在中国,在历朝历代,并不缺德,只是尤少法治。信夫!

以德这样,以德那样,那德,是谁立的德,又在给谁道德教化呢!

在中国历史上,讲道可以,但却绝不能讲德,只因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德”,掩盖于道德外之下的意识形态,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鲧就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在其身后,为了能让先贤楷模高大全起来,竟充当了替罪羊。于此就只能看到政治之道,而看不到政治之德。想看到那德,可德又在何方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5 07:39,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