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1-7 08:45: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刍议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彭卫民 赵春香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是一种维系各主体存在感的重要意识。国家认同的本质,是多个民族及其族众转换民族身份差异性,确认自己的国民身份,将自己民族的利益与国家的主权融合起来的主体意识。所以,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公民必须在精神文化层面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联,并在国家层面找到归属感。国家认同度的提升,首先是确立了超越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等多元文化共同体差异的平等的公民身份。即,在国境之内的人民必须拥有稳定的文化价值与公民道德,在包容与超越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树立起对国家的忠诚与认同。可以说,国家认同与公民身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现代文明意识,尤其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统合公民道德建设(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意识,不仅使得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得以延续,更能促成族众具备强烈的国家身份归属感。
  基于国家认同的公民道德,是一种以公民身份和公共生活为主体品行的生成性道德,是人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中遵循的一种心灵秩序与生存法则。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明,但也应注意到,一些人的道德水平每况愈下。随着传统的、流淌于民族血液中的价值伦理被肆意消费,而新的、富有建设性的信仰体系又无从建立,许多民族国家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快餐式、工具主义式的道德心态,道德缄默、道德冲突、道德风险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良知的没落。在此背景下,要建设公民道德,最首要的是重建公民身份认同。所谓公民身份认同,是指具有平等、自由、独立人格特征的公民对自身责任、权利、地位的自觉认同,只有建构个人的认同,才能够建构起家庭、社区、族群以至于社会、国家的认同。公民身份强调的是对国家的归属感,强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与国家认同,承担平等的社会义务与政治责任。
  公民身份认同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建构,比如职业认同、道德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多维层级都涵盖在内。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建构公民道德主体,既需要族众以国家公民的角色建构自身的道德,并积极参加公共生活,认可并遵守国家制度与文明中的多重性,也需要国家确保赋予族众以公民的身份,建构起平等的、公平的公民权以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制度权益。
  对于各民族而言,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国家制度规范的有效运转,依靠各民族成员积极参与国家的公共生活,真正认可、遵循并践行公共领域的法则,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性。这不仅有助于民族成员集体权利的实现,而且能够超越各种狭隘性的民族、种族、宗教等认同形式,建立起对国家政治规矩、法治权威以及历史文化共同体的认同。
  对于国家来说,一方面要允许民族作为国家的一种要素存在,给予其必要的自治权,以延续本民族文化权利与集体诉求;另一方面要保障民族成员作为个体享有人身安全权,享受经济福利权以及合法参政权,这不仅是建构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而且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合法性来源。
  公民道德建设是达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互动的重要手段。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民族认同基础表现在国家要保障族群成员依法享有基本人权、政治参与能力以及享受经济福利的权益等方面。这样才能使得族众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一种向心力与社会凝聚力,使族众能够像捍卫自己的家园、财产乃至生命一样,捍卫国家的独立自由、争取国家的最大利益。
  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分为赞同性与归属性两种,赞同性表明了公民的政治与法律身份,归属性则表明公民的文化与心理身份。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公民的赞同性的道德建设主要处理公民与国家、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其关注的是“我是谁,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在公民回答自己承担何种义务、享受何种权利的同时,需要凭借这种自我建构的逻辑去思考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具体到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教育来说,则要向公民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与历史知识;要倡导培育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的国家观念与国族意识;对公民进行国情教育,使得公民对现行的政治制度、国家的组织机构与法律制度有基本的体认,培育公民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总之,公民道德需要以公民身份认同为前提,公民身份认同也构成公民道德的反身对象,公民在政治上对国家的忠诚,则表现为通过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与公民自身德性的修养上,对国家这一实体拥有更多的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关键在于将公民身份内化为民族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培养公民人格,表现为族众能够在心理上认同公民身份,并将自身的行为方式主动契合于相关的法治精神,将服务于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融入到民族的血缘当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应给予少数民族女性更多的人文关怀 探讨精准扶贫问题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11:01,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