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6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7-1-7 20:45:4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杨槐:中华本源三星堆是远古联合国遗存

 [复制链接]
杨槐:中华本源三星堆是远古联合国遗存
杨槐
早在二十年前我们国家曾拨款6000万元,搞了一个“夏商周历史断代工程”。搞此工程的目的之一,是想通过系统地考古发掘和史迹调查,要来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不是西方所说“只有3000多年”,而是更久。然而,该项文化工程搞完验收时,能拿得出的实实在在考古证据,最多也只能证明4000年前夏王朝的开国与建立,再早一点的黄帝文化(4600年前)的诞生与延续发展,就拿不出什么实物证明资料了。要证明我们是“五千年文明古国”,这事,仍然没能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加以完成。从文化学研究角度说,这在当代中国历史界与文化界,是留下了一件大事。

本来,我业余喜爱研究地球动力学,考古与上古历史研究,我是外行,碰也没碰过。不料有一回看资料时,见文献上说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有三万多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二三十处,而此后,却不知为何这些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消失不见了。这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想对这个悬疑从地学上探个究竟。

探究的结果,有关资料意外地告诉了我三件事:

一,距今三万年以来,从青藏高原到新疆一带,由于地壳变动古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干旱,植被减少,原始森林逐渐凋萎消失,直到后来长有大量原始森林的塔里木盆地变得沙漠化,以致让今天的我们能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上看到倒在地上的、树龄在三万年以上的巨大硅化木。

二,距今一万多年前,青藏高原上有一支信奉“太阳神”的原始部族,从昆仑山北麓走下高原迁居到中国西北一带居住,并后来发展成了分布在现今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一带的九大部族。

三,考察发现:如今分布在青藏高原周边的所有民族国家,他们民族的祖先们,全都一无例外的是信奉太阳神的。

这说明了什么?

将这三资料放到一起,那最后一个资料反映的“民族原始信仰共同性”,很耐人寻味。那不是在告诉人们:信仰的共同性,同产生信仰的地方──青藏高原之间,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么?也就是说,大家原先都是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具有共同的太阳崇拜,后来因为高原环境发生变化了,便各奔生路走下高原,迁居到了高原周边现今的各自居住地(包括我们中华民族)。因而,各自的出走与迁徙,便造成了高原上那被遗弃的几十处古人类文化遗址。

而这一地学与人类学资料,却第一回将我引入到了一个新命题──我们古老民族的祖先,他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欧洲的哲学家说:“我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是人类永远探索不尽、历久弥新的新话题。不错。现在,这话题,我算是给遇上了。

这以后哩,便陆续有了一些新收获,一直到写出如前文《国之宝》中之所述。

但是,正像朋友们问的──这事,反映在咱们中国,反映在都广之野,真有那么神奇?它真比黄帝文化还久远?还根本?还有没有可以说明问题的其它资料?特别是三星堆的?

事情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咱们中国的西北,在都广之野,近几年还真的发掘出了不少令人惊叹又让人惊喜的新资料。下面我介绍三点:

一,今年,三星堆所在地的广汉,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其中,有件3000多年前的玉璧,重3.0kg,直径33.5cm,孔径12.5cm,厚1cm。而其东、南、西、北四侧,分别刻有太极图,磕长头的古三星堆人,八卦中的离卦,和阴刻的佛像头。这一发掘证明了两点:1,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即有了佛教,要比2000多年前才诞生和创建印度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还早了上千年。这就是说,佛教是起源于中国的。2,“佛道同源”──都源于中国西部的都广之野及共同的“三星堆古文明”。

二,除“三星堆古城”外,上世纪90年代,于成都平原上的考古发掘还相继发现了距今4500年~3700年的8座古城遗址(比三星堆发掘出5200年~4800年间陶制下水道的时期略晚),人们把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其中,座落于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的高山古城遗址,于2003年春被发现。古城平面形状呈梯形,有城墙,东西平均长632米,南北平均长544.5米,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其历史悠久,属宝墩文化早期(距今4700年前),与位居三星堆西北不远、距今5000年以上的什邡桂园桥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一样,是探寻都广之野古文明的又一重要线索。

2015年9月,国家对该处古城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如墓葬、人祭坑、奠基坑、水井、建筑遗迹等。目前已清理墓葬89座、人祭坑1座、灰坑86个、灰沟12条。其中,有些墓葬内还发现有随葬品。许多墓葬人骨遗骸保存良好,葬式包括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年龄有成人墓和儿童墓,以未成年墓居多。此外,采集到的土样标本中,还鉴定出含有水稻、粟等种属的农作物。尤其发掘中发现了古城内外分布着自新石器、商周至汉代三段不同时期的聚落。这说明该地早在4600年前(早于黄帝文化开创时期)即有人类定居生产生活,并为都广之野建造出早期的一座古城,成为了地域性的文化中心之一。故该处古城遗址,目前已入选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同时考古界认为,其学术价值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已具备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延伸项目的条件。可见其重要性与人文价值。

三,令人最为惊喜的,是最近中央电视台对甘肃天水市大地湾考古发掘的报道。报道说:在大地湾地区不仅发掘出了大量陶器(纺织用的纺轮,捕鱼渔网上用的园柱形小网坠,水面取水用尖底瓶,人头形彩陶瓶,陶鼓),饲养的家畜残骸,炭化的农作物种子(粟,黍,油菜子),上百处地穴式居住地等。而且,还发掘出一处占地420平米的古屋遗址。该遗址非同凡响之处在于:1,它的地面,是由一种原始性的混凝土铺筑而成。2,古屋分主室、左右辅室和前厅。3,全屋由16根包着草色包泥衣的大木柱支撑,且木柱下方有相应圆形石础托着。4,主室中还专门设有一个2.6米直径的大火塘,火塘两旁另立有两根大木柱围护,显然,该大型火塘的存在说明此古屋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氏族议事和聚会的场所。5,最最让人惊异的,是该处古文化遗址的存在年代:碳14测定,距今7800年前。

以上资料,清楚地告知三点:

第一,发源于甘肃天水的伏羲文化,在7000年前,发展水平即很高。

第二,伏羲本人能带领九大部族会盟于都广之野,开创辉煌的三星堆文明及都广之野古文明,这,不是没有文化学依据的空穴来风,而是有经扎实的考古发掘证实的历史资料作根据的。

第三,5000年前(甚至更早,达7800年前)的上古时期,在都广之野上的大地湾古文明、伏羲文化、以及相关的三星堆古文明等反映的“中华本源文化”,不是仅发生于一个“点”上的孤立文化现象,而是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成“面”状的普遍存在。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要对中华古文明和她的起源与发展,重新认识,开展新的文化学研究。

关于这最后一点,目前已有学者发声,作出提议。尤其对比下列数据,这一“重新认识”我国上古文明的提议就更值得思考了──

1,三星堆古城,一面临水,四面城墙,墙基宽40米,顶部宽20米(按:这比现在铺建的一些公路还要宽),高7~8米,整个古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

2,专家测定,三星堆古城住户约16383户,以一家五口计算,应有81915人。城外12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居住群落,内外相加总人口为二十多万。

3,若以三星堆发掘出的古陶制下水道的年代(距今5200年~4800年)作研究的对比参考,同时期作为世界先进古文明标志的著名古城,其考古发掘显示出的数据则仅为: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上梅里姆达古城,0.18平方公里,人口约16000人;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城,1平方公里,人口7000~20000人;古印度的摩亨佐·达罗古城,2.5平方公里,人口30000人。

4,1983年我国发掘的商朝开国都城偃师遗址,它距今为3600年,建城时间显然迟于三星堆(及大邑高山古城),面积却仅为三星堆古城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建城的规模与人口数量,与三星堆相比,都差了一大截。

面对以上史料,我想说的是:

西方不少学者总自以为是,总说中华文明只有3000多年历史,不承认我们有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如今,包含甘肃天水在内的中国西部的都广之野古文明,以确凿的史料在驳斥、在证明西方的一些人是孤陋寡闻,需要到中国、到中国西部的都广之野来,进行一番再学习。

是否如此?这事实本身,在说话。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日媒:世界格局已大不同 美联俄抗华是空中楼阁 官员:媒体不要只引导说好话 网友实话不应删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6:0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