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35|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4:1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生态天府 人文蜀都

 [复制链接]
──试论中国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

朱英贵

一 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总体思考

在历史上,成都是一座荟萃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也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之都,它以生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在现实中,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近几年,它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最佳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荣。

成都的城市发展是古蜀文明的历史延续,而城市文明又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成都这样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大城市,从古至今曾赢得了诸多的美名与雅号,诸如“天府之国”、“蜀都”、“锦城(锦官城)”、“蓉城(芙蓉城)”等不一而足,事实上,这些美名与雅号都是历史文化对成都所作的城市形象定位。

时至今日,成都人并不满足于这些历史定位,因为称谓虽美,但只能侧重反映成都的过去,还不能全面反映成都的现在与未来,只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成都的历史文明,还不能全面反映成都的丰富文化内涵。于是,成都人在最近一二十年来一直在思考、创意、探索、争论著对成都城市形象的最佳定位,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对成都的城市形象又有了不少新的说法,例如“成功之都”、“美食之都”、“第四城”、“东方伊甸园”、“熊猫故乡”、“休闲之都”等等。可以说,在中国现有的600多座城市当中,真的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成都这样,成为定位最多的城市,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像成都一样热衷于定位的城市。

热衷为自己的家园城市寻求恰切的美称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真要将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大城市的品牌形象“一言以蔽之”却又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从2003年起,“城市名片”一词成为成都市各家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2003年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开展“我为成都寻找城市名片”社会问卷、征文、签名活动,共有约6万成都市民参与了活动。最终揭晓了对成都城市名片认同率的前三名:天府名都、休闲美食之都、西部商贸之都。

可是名称的认可率高并不等于十全十美,分析起来,“天府名都”略显抽象,无非是“天府之国”的现代版而已,而“西部商贸之都”和“休闲美食之都”只是针对某一特定层面的市场形象和旅游形象,并不是成都的主体形象。况且成都的商贸辐射面并不广,仅西部地区重庆、西安等地都不见得服气。而“休闲”的特色也并非在全国首屈一指,杭州早已打出了休闲城市的名片,并于2006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举办了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打出了“东方休闲之都”的品牌名片。

可见,如何为成都进行城市定位,成都究竟该打出什么样的城市名片?名片是一张还是多张?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城市品牌,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城市定位,是严谨的学术话题。因为,定位必须涵盖这座城市历史的文化传承和现实的新生要素,还需为城市的发展留足后世的空间,这样的定位称谓才能既符合先人的遗愿又被后人认可并传之久远,否则,只凭一时的激情与冲动而草率行事,只恐古蜀先人的在天之灵难以安息,后人也会对我们评头品足。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把成都也推向了急功近利的漩涡,但是为一座城市定位却绝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极其严肃认真地探讨和极其严谨周密地思索。成都市是个颇具性格的城市,然而,它的性格特征是外人一时很难从外部看清楚的,需要融入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慢慢地体会。因此,要寻找到真正反映成都特色的“城市名片”,必须跳出思维局限,以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成都,珍视历史,正视现实,注视未来,在历史发展演变的链条中来正确衡定现实的成都和未来的成都。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才能为成都打磨出一张既得到公认又值得骄傲的“城市名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苏轼小贬大崇司马相如 略论唐代巴蜀地区的佛道之争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4:4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 关于成都城市形象的历史定位

历史上关于成都的称谓,为后人所认可并广为流传的主要有:“蜀都”、“成都”、“天府之国”、“锦官城(锦城)”、“芙蓉城(蓉城)”等。但这些定位除了“成都”演变成了这座城市一直使用至今的真名以外,其他几种称谓只能算是历史的痕迹,虽然现在还会偶尔提及,但却不能涵盖当代成都乃至未来成都的一切本质属性。

1、古蜀王国时代的“蜀都” “蜀都”应是最早作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形象定位而出现的美称,这要先追述一下蜀王建都的历史,《蜀王本纪》的作者扬雄以一个蜀中历史学家的身份记录了这段历史,据《蜀王本纪》记载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由于是传说时代的事,这段历史后人很难理清,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据史家考证,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蜀王本纪》),后来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吞并或同化了今天成都地区三星堆一带的部族,做了很多年的部落“酋长”。蚕丛氏在蜀为王的年代,据有些考古学家推测,应该相当于夏代。

“蚕丛氏”之后是“柏灌氏”,后人只知其名,不知其来历及相关史实,今人有所考证,这里从略。

“柏灌氏”之后是“鱼凫氏”,关于鱼凫的史料仅存一些只言片语,他是蜀国初期三代蜀王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先统一蜀王国的人,他的活动区域就在今天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据《温江县志》记载,温江县城北15里有“古鱼凫城”,一个新兴的渔猎部族进入平原,融合并取代了蚕丛、柏灌的养蚕部族,这时应为夏商之际,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中都可寻到鱼凫王的踪影。

鱼凫氏在成都平原的势力虽然比柏灌、蚕丛时期要强大得多,但还不够鼎盛,到了杜宇取代鱼凫时,蜀的国力和疆域范围才开始增强和大规模地拓展,从而开创出一个具有更大规模的蜀王国。据传说,鱼凫在湔山(位于今天都江堰市境内)打了败仗,人们从此再没看见过他本人,“(鱼凫)王猎于湔山,便仙去。”(《蜀王本纪》)他有可能是逃走了,也可能是战死在荒野沙场,总之,他败给了杜宇:“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蜀王本纪》)杜宇取代鱼凫后,定都“汶山下,邑曰郫(今四川郫县)”,或“治瞿上(今四川双流县),为别都”(《蜀王本纪》)。杜宇深得人心,“化民复出”,连鱼凫王朝时期都不肯投降的人也纷纷从别的地方归顺他,跟随他重建家园、恢复农业生产。杜宇一边关心民生,一边拓展疆域,据《华阳国志》记载:“(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蜀国的疆域这时已经北达汉中,南抵青神,西至芦山、天全一带,向东则直抵嘉陵江,并且还把汶山建成巨大的畜牧场,把凉山、宜宾一带囊括在内。

后来,鳖灵取代杜宇成为新的蜀王。“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如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蜀王本纪》)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鳖灵号开明,又号丛帝(这个“丛”不是蚕丛的“丛”),至今郫县境内还有蜀人为纪念杜宇和鳖灵修建的祠堂,名曰“望丛祠”,可见杜宇、鳖灵当时在蜀人心目中已经有很明确的君王地位了。

综上所述,在远古时代,成都地区确实存在过一个号称“蜀”的强盛的部落王国,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为“dudu”,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对于“蜀”的含义,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据《说文·十三上·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段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认为“蜀”就是蚕,甚至与蜀王“蚕丛”相联系,以为蜀国的得名就是最初养蚕的缘故。

另一种据《韩非子·说林下》:“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淮南子·说林训》:“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高诱注:“人爱鳝与蚕,畏蛇与蠋。”认为蜀、蚕非一,而蜀是一种毒虫,是商代的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蜀读为“獨”。

其实,“蜀”字何止是读为“獨”,它的本义就应该是“獨”,作为古蜀国的“蜀”的字义既不是“葵中蚕也”,也不是人见之则毛起的类似于蚕的“蠋”,“蜀”与“獨”应是古今字的关系,“蜀”应为“獨”的本字,“蜀”的字义就是“獨”。因为据《史记·封禅书》云:“渎山,蜀之汶山也。”又据《水经·江水注》云:“岷山即渎山也。”蜀古音独(獨),故渎山就是蜀山。岷山即氐族人崇拜的圣山,是沟通天地的天梯,自然是独一无二之山了。岷山又被称为蜀山,就是指其“独一无二”而言。《方言》卷十二:“一,蜀也。”郭璞注:“蜀犹独耳。”《广雅·释诂》:“蜀,弌也。”“弌”即古文“一”。可见,“蜀”(獨)的字义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以蚕丛氏代表的氐族部落崇拜圣山,认为蜀山(或称岷山、汶山)是沟通天地的天梯,是独一无二的山。由此可证“蜀”就是“獨”,“蜀都”就是“獨都”,进而可知为什么蜀人将“蜀都”读作“dudu”了。

到了后来,“蜀”这个称谓,也从最初的“独一无二”的圣山名(即蜀山),演变为一个部族(蜀人)的称谓,可以说从“蚕丛氏”到“柏灌氏”再到“鱼凫氏”,其实都是“蜀山氏”,“蜀山氏”入主上古时代的成都地区,于是“蜀”又演变为对一方领土(蜀王国)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今天的成都市的一条主要干道被命名为“蜀都大道”正合古意,这“蜀都”二字正是最早作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形象定位而出现的美称。

2、秦代以来的“成都” 鳖灵取代杜宇成为新的蜀王后,定都广都樊乡(位于今四川双流县境),到开明五世时,国都才正式由樊乡迁往现在的成都。开明王朝虽然是蜀国的最后一个王朝,但它一直传袭了十二代,最后才为秦国所灭。

至于“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其实,“成都”也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一般性的地域称谓,它在历史上也是作为这座城市的形象定位而出现的。据《蜀王本纪》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又据《华阳国志·蜀志》:“(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王国,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现今成都这个地方。那么,为什么将它称为“成都”呢?原来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原本不是“都”(大城市),后来“成为都”了,具体又有“二年成都”与“三年成都”两种解释:

“二年成都”的解释是依据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载:“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个说法本来是说西周定都于岐山的(今宝鸡市岐山县),但后人将其用来解释成都也不为过,因为成都平原丰富的物产具备了这个实力。自从李冰建成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一样,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在现今成都这个地方,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一年成邑”),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大城市了(“二年成都”)。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先前的都邑(郫),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就把首都迁到这里。并且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为了以后各个中原王朝的粮仓,而秦正是因为先夺取了成都平原,才有了进一步向岭南扩张的基地,成都城的城址和称谓从此之后再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城市的历史上是少有的特例。

“三年成都”的解释是依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段话讲的是关于舜的谦让品德对周围人产生的好影响,译成现代的话就是: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雷泽地区去打渔,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就发展成为众人聚集的村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就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城镇(“二年成邑”),三年就变成了大的都市了(“三年成都”)。

以上对“成都”的名称含义都是理解为“成为都市”的意思,当然,成都的称谓含义除了“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依据之外,似乎还应该另有原因,即它为什么不沿袭旧名,称为“蜀都”?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成都”二字除了有“成为都市”的意思之外,还有“因功业成就之后而形成的都市”的含义,这又有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站在蜀人的立场上来看,“成”有“完成”之意。据《广韵》解释:“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在古蜀国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旧都(今郫县)之后新营建之都,“广都”是继新都之后拓广之都,“成都”是蜀国开明王朝丛帝鳖灵完成建国功业成就之都。

另一种解释是站在秦人的立场上来看,“成”兼有“终结”与“完成”之意。按此推理,在为成都定名时蜀国已被秦国灭亡,以前叫“蜀都”是站在蜀人的立场上的称谓,而今后叫“成都”是站在秦人的立场上的称谓。不称蜀都而称成都,是作为战胜者的秦,既考虑到古蜀族的语音语义,又兼顾了古蜀国“三都”的历史状况而定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广都等。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定蜀都名曰成都。“成都”即蜀国终结的都邑,也就是秦灭蜀之后大功告成的都邑。意谓这里原来的“蜀都”已经终结,从此成为秦国的属地了。

究竟哪种解释合理,这要依“成都”定名的时间而定,是在鳖灵的开明王朝,还是在秦灭蜀之后?但不管取哪种解释,这“成都”二字都可看作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美称。

3、秦汉以后的“天府之国” “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一书中多处提到“天府”,据《周礼·春官·天府》称:“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凡官府乡州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府职掌祖庙中版法瑞器的守藏与禁令,凡王国所有的玉镇大宝器物,都藏在祖庙的府库里。如果有大祭大丧,那就拿出来陈设,事毕以后,再把它们收藏起来。凡是城乡各地的治绩簿书,也一并收受保存,以备诏告王者或者考核官吏们的政绩。这里其实对天府的职掌进行了解释,从字面意义我们也可以理解天府是掌管祖庙也就是宗庙的一种职官,其职责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或典籍,后来人们便把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典籍的地方也叫做“天府”,再后来便用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在“天府”二字之后再缀以“之国”二字,合称为“天府之国”已经是秦汉以后的事了。当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不过这里说的是“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还不是简练的四个字“天府之国”。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留侯张良劝说汉高帝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这是“天府之国”这一美称的出处,不过这个“天府之国”指的是当时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陕西的富庶之地关中平原地区。

历史上最早将“天府”与蜀地相关联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里说的是“天府之土”,并不是“天府之国”,而且指的是“益州”,汉代的益州大致包括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并不单单是指蜀地。真正用“天府之国”来指称蜀地的是晋代的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据此《华阳国志》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于是,“天府之国”便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西蜀富庶之地的代名词。

“天府之国”这个美称,人们大多认为是指整个四川,其实严格说来,真正能承受这一美名的应该是地处川西坝子(“坝子”在四川话中是指平坦开阔之地)的都江堰灌溉之野的成都地区,请注意,《华阳国志》也说的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这里的“蜀”指的就是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把“天府之国”看作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美称并无不妥。

4、秦汉以后的“锦官城(锦城)” “锦官城”是成都的另一个美称,秦汉以后,成都因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五都”之一,成都是蜀锦织造中心,朝廷在此设置了“锦官城”,派有“锦官”进行管理。这正是成都又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的原因。

成都在李冰治理都江堰以前,有两条江水平行地流过,一条是沱江,另一条就是流江。“锦官城”的工场就建在紧临“流江”的一片开阔地上。据民国时代所修的《华阳县志》载:“李膺《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皆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犹在。’《华阳国志》:‘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官也。濯锦鲜明,命曰锦里。’《水经注》:‘夷里桥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流江,而锦至鲜明,濯以它(沱)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据此可知,锦官城的选址,为何要选在流江之岸,而不选在沱江之滨,因为流江的水质有利于濯锦。沱江水濯出的锦黯淡无光,而流江濯出的锦却光亮鲜艳。

刘禹锡《浪淘沙》之五记载当时流江沿岸濯锦的情形说:“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可以想见,春天的流江两岸,集中了数以千计的成都女子,她们用纤纤玉手将一匹匹新出的锦缎放到江水中濯洗,江水如锦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中,织锦工人搭起晾晒织锦的架子,彩色的锦缎在风中飘扬,江水中流动的色彩和江岸上飘动的色彩相辉映,把成都打扮得柔媚多姿,“锦官城”的美名也随着锦缎的销售而在天下传扬。

5、秦汉以后的“芙蓉城(蓉城)” 成都还有一个美称叫“芙蓉城”,简称“蓉城”,是成都这座城市沿用至今的另一个别名。关于“芙蓉城”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为“龟画芙蓉”。指的是秦灭蜀之后,秦惠王命令他的宰相张仪在成都修筑秦城,以防卫蜀人的反抗。但由于成都平原的地理环境潮湿,河泽密布,土质疏松,造成地基不稳,屡建屡塌,后来出现一神龟,引路建成此城,神龟引完路之后便死去了,张仪命人沿着龟迹筑城,城就再也没有垮塌了,而神龟指引的路线恰是一朵芙蓉花,芙蓉城便由此而生,于是成都城最初又叫“龟画城”(或称“龟化城”),据说成都现在的青石桥,就是当初神龟殉难的地方,青石桥古名又叫“龟化桥”。

另一种说法为“芙蓉护城”。这是最为人们接受和流传最广的版本,指的是五代后蜀主孟昶为保护城墙,命人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年九月芙蓉盛开,远远望去如锦如绣,满城生辉,名之曰芙蓉城。据宋人赵忭《成都古今记》记载:“五代时,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因此,芙蓉花成为成都城最显著的人文标志,“芙蓉城”便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形象称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5:01|只看该作者
三 关于成都城市形象的官方定位

成都从历史中走来,现实中的成都已经成为中国西南的大都市,现今的成都市政府已经为成都的城市形象作了多层面的官方定位。

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的发展目标,成都的城市性质(城市定位)为:“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政府确定的“十一五”发展的目标是:将成都市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据此可知:成都市是省级首府城市,是全省的形象载体;是区域的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的门户城市和东西交汇的枢纽城市;它既是国内名城,也是国际地位不断攀升的城市。因此,要从国家、区域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成都的城市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为:高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高效率的有机组群城市,高质量的生态田园城市,高品质的人居最佳城市。

目前,成都的城市形象已得到四个层次的官方定位:

1、全省的首府城市 成都是四川省的首府,又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泱泱两千余年,朝代更替,成都的名称从未更改,作为首府的位置从未变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看,目前正以成都为中心建构城市竞争的新基石──成都平原城市群;从经济的角度看,目前正以成都为中心重构区域关系新坐标──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2、西南区域的中心城市 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既是西部地区的门户城市,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又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处于东、西交汇的枢纽城市。它地处西部地区的东部,直接与中部地区相接,从交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公路和铁路的陆路交通,还是空中交通,都一直发挥着连接西藏和整个大西南的重要枢纽作用。

3、全国的知名城市 成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成都是国家确定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评选的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等称号,是国内知名城市。成都长期以来受到文人的偏爱,有人说它是最适宜人居的休闲城市。

4、影响不断扩大的国际城市 成都又是国际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都江堰和青城山,为成都创造了在国际重要媒体曝光的机会;“熊猫”的海外移居与“出访”,带去了它的故乡城市成都的美好形象;将太阳鸟图案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识,又借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把成都的名字不经意间传遍了世界。成都与世界多个外国城市结成姊妹城市,全球500强的企业有100多个在成都布点,一些重要的国家选择在成都设立领事馆,从而使成都在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双方面同国际社会的联系不断扩大,成都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上述一些官方定位尽管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但它们毕竟只是一些严肃的公文概念,未能涵盖成都的诸多历史文化因子,还不能具备朗朗上口的高度概括的成都名片的功能。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5:18|只看该作者
四、关于成都城市形象的媒体定位

对于当代成都的形象定位,成都市以及省内外的各种媒体(纸面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在最近的几年内曾经先后三次作过不同的宣传报道,它们分别是:“中国第四城”、“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东方伊甸园”。但这些定位都只有短暂的热闹,宣传一阵子便销声匿迹了,没有被社会各阶层一致认可。

1、中国第四城(第一次重要的媒体定位) 早在2000年,成都就被由广东出版集团主办的《新周刊》的一期主题策划叫响:“成都,中国第四城,最闲逸的城市”。从此,“第四城”成了成都的又一个代名词,这“第四城”既不是全国第四大的城市,也不是全国第四强的城市,更不是全国第四富的城市,从全国来看,比成都强大富有的城市至少会有十几个,若排“第四”都是轮不到成都的。成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第四城”,其原因在于它的休闲生活特色。用《新周刊》的话来说,北京有大城之美,上海有时尚之美,广州有创富之美,成都则有生活之美;城市可以复制,时尚可以追赶,财富可以累积,而生活方式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城市竞争力。

成都是一座有生活魅力的城市,这就是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在当今中国西部的几个大城市当中,尽管成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如重庆,历史文化保留不如西安,旅游资源开发不如昆明,但它有它的个性,跟北京的皇城文化、上海的小资文化、广东的商人文化有所不同的是,成都所拥有的是平实的市民文化,这是一种非常祥和的平民生活环境。

虽然“中国第四城”这个美名引起了一些人的异议,但成都这座城市的形象却借“第四城”的盛名受到世人关注。其实,成都也并没有真的把“第四城”作为自己的名片,只不过是借此说法来宣泄一下对自身魅力的觉醒而已。这就是成都借《新周刊》这一纸面媒体为自己作的文化定位。

2、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第二次重要的媒体定位) 2003年,成都市政府请张艺谋为成都拍了一个5分钟长度的形象宣传片,这是张艺谋第一次为一座地方城市拍摄的宣传片。短短五分钟的片子,表现手法上延续了张艺谋的一贯风格,画面注重细节,富于美感,以一个外地人在成都的感受为线索,刻画了成都是一座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生活滋润的城市。其主题定格为“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宣传片中表现“成都是一个被水滋润的地方”,画面中承载了天府之都千年历史的都江堰静静地流淌,流过了千年的历史变迁,流遍了千里沃土,流进了每个成都儿女心中,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随着一幅幅画面的转换,杜甫草堂、琴台古径、锦江碧波,见证着成都的古今变迁;雄伟的人南立交桥、熙熙攘攘的春熙路、流动的车辆与人群、闪烁的醉人的霓虹灯,还有万千球迷振臂欢呼“雄起”的壮观场面,都流露着成都的时尚躁动。宣传片中还表现了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绝妙的茶艺、鲜辣的火锅、川剧的变脸、亮丽的成都女孩等,这些都是成都人最引以自豪的,也是外地人最津津乐道的。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川剧舞台下,满堂戏迷一边品着盖碗茶一边拍手叫绝,热闹的气氛也感染了人群中的“我”。而更为巧妙的是,承接这个镜头的不是再次对川剧、人群浓墨重彩的刻画,而是由满堂的人群变为了“我”独自一人坐在台下,空气中还有茶的淡淡清香,而演出已经落幕,戏迷也已散去,陪伴“我”的只有前面上百张寂静的竹椅,落幕后的安静,耐人寻味,这是对古老文化的凝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就是成都借视听媒体为自己作的形象定位。

3、东方伊甸园(第三次重要的媒体定位) 2004年3月成都科幻世界网站上出现了一篇署名“子德”的文章:《中国·成都──东方伊甸园》。这篇文章指出,《圣经·创世纪》中说:“有一条河由伊甸流出,灌溉乐园,由那里分为四支”。与四川盆地的生态状况完全吻合。四川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刊登文章,从各方面论证成都就是东方伊甸园。甚至有媒体将《山海经》当中对生活着“素女”与伏羲的“都广之野”(即成都)的描述,与《圣经》当中生活着亚当夏娃的伊甸园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说成都是东方伊甸园是当之无愧的。

于是在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成都以行政的动力推出了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东方伊甸园”。成都是东方伊甸园成为“两会”期间四川代表的热门话题,并且引起了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网上文章认为:“东方伊甸园就是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环境秀美,生活闲适和谐,特产富饶,成都当之无愧”。

于是,“东方伊甸园”的打造,就从某种程度上由个人的民间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然而,这一由成都市政府首肯的“东方伊甸园”的城市定位,并没有得到广泛共识。在民间社会层面,对这种与城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挂不上钩的西洋化定位,却没有给予积极的反应,这一标新立异的概念也没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东方伊甸园”,如果单从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的角度讲尚有可取之处,然而拿它来为一座中国的城市定位,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理念上,还是从民族情感上来说,都有所不妥,于是“东方伊甸园”这一定位仅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其实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就烟消云散了。但这毕竟是成都借广播新闻网络等媒体又一次为自己作的文化定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5:31|只看该作者
五、关于成都城市形象的民间定位

所谓民间定位,指的是由民间各阶层的某个人士或某些人士提出的符合成都某方面特征的称谓,这些称谓一般都能得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认可或赞同,它们主要有:“休闲之都”、“安逸之都”、“美食之都”、“会展之都”、“梦幻蜀都”、“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等,不一而足。试析其中的三个:

1、休闲之都 “中国第四城”的特色在于“休闲”,“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特色也在于“休闲”,“东方伊甸园”的特色还是在于“休闲”,正是因为成都有与众不同的休闲特色,才使众多的媒体赋予了它各具特色的名片,于是在民众社会层面,大家一致认可的便是“休闲”。

成都这座城市本是农耕时代所塑造的田园都市的标本,是适合儒雅隐逸生活的城市,成都因为四周都有高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物产富饶,形成了蜀人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生活内容,久而久之,让成都人形成了悠闲的生活习性。而这与当今“休闲”在国内外的发展和需要可谓不谋而合,今天的成都人正是以这种平和、从容的气质去感染、包容市场经济下浮躁的心态。“休闲”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于是成都人自信自己的城市是全国的“休闲之都”,这是发自民众内心的城市定位,民间已经约定俗成地把它作为自己城市的品牌,凭借它吸引世界的目光。

于是“成都──休闲之都”便成了成都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共识定位,同时在最近的数年间,“休闲之都”便成了成都市政府对成都形象的最认可的表述,并为能在全国争得这一美誉,在各种媒体上做了大量的宣传,相关的旅游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商也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新华网2007年度中国大陆最上镜城市排行榜上,对成都的文字表述为:中国西南明珠!号称天府之国,休闲之都,一座因都江堰而兴的城市,富庶而偏安一方,与世无争,造就了闲适的民风和这座处处充满和谐氛围的大都市。

然而,国内极力标榜“休闲之都”的城市还有杭州,并且杭州确定“休闲之都”的城市定位走在了成都的前面。杭州已经在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一场酝酿多年的“世界休闲博览会”于2006年揭幕,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城市“休闲之都”的形象,成为国内比较认可的“休闲之都”。

其实,杭州的“休闲”特点体现在西湖风景、古典园林和城市风貌上,它所依靠的都是外在的环境和可观赏的景观;然而,成都的“休闲”特点则源于百姓的生活方式,这个特点是难以靠观赏来证实,而只能靠感受、品尝来体验。也就是说,成都的特点还不是简单的用“休闲”二字所能概括得了的,“休闲之都”似乎也并不能真正代表“成都性格”。尽管休闲的特征在成都民间层面永不会消散,但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又何止是“休闲”?

2、安逸之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张广瑞先生,在《关于成都城市定位与形象定位的思考》一文中,建议成都的形象确定为“天府之国,安逸之都”,并列举了三点理由加以论证:

其一,“天府之国”是在长期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已经家喻户晓,社会认可度高。“天府之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虽然“天府”一般认为是指四川,其实也就是指的成都及其以其为中心的广袤之地。这一美誉,应当说是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齐名,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具有特指性、垄断性。这对成都来说,简直是一笔珍贵的“遗产”,是进入市场的捷径,这样的形象不是短时间靠金钱打造的。对这一鲜明的形象,应当理所当然的继承,而不应当轻易地摒弃。

其二,“天府”的内涵是丰富的。“天府”和“天堂”的含义很相似。不过,“天堂”是一种比喻,想象中的理想之境,而“天府”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前者是“可望而不可及”,后者则是可往并可亲身体验的。“天府”有天赋之地利,田肥民富;也有人和之包容,国泰民安。

其三,“安逸”是休闲的追求。休闲是人们的一种活动方式,生活方式,而“安逸”(当然,成都人更喜欢说“巴适”,似乎比“安逸”更具有成都味,可惜在全国范围内认可度太低,难以使用)则是人们休闲活动的一种追求,生活的满意度。安逸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有轻松愉快享受生活的一面,又有积极进取创造享受的一面。

3、梦幻蜀都 在人民网中一位叫“文中思”的网友著文《东方伊甸园,一张可笑的贴牌名片》,在批评“东方伊甸园”的成都名片不切实际的同时,为成都提出了“梦幻蜀都”的形象定位。他说:成都的定位就是成都,如果要给她准确的雅号的话,这也是“众口难调”的事情,因为对成都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好,还是来了就不想走的人也好,都对成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留在自己心中的见解就是成都最美好的一面。……愚下觉得“梦幻蜀都”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他解释道:“梦幻”二字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中性词,它不但能扩展我们的宽广视野和无限遐想,还能达到“众口亦能调”的最佳效果。“梦幻”,既能使没到过成都的人想来成都,又能使到过成都的人在想象空间中留下自己的感悟。“梦幻”的最大意义在于“是亦非是,非是亦是”的境界,它能让每一个人的心中对成都都有自己的雅号定位,达到对成都“众口亦能调”的最终雅号效应。“蜀”,四川也,“蜀都”,四川首府成都也。成都的历史文化是梦幻般的吸引人,成都现在处于梦幻的发展中,梦幻的空间将给成都的后人留下无拘无束的发展余地。

类似于“休闲之都”、“安逸之都”、“梦幻蜀都”这样的个人定位不胜枚举,至于“美食之都”、“会展之都”、“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等,此不赘述。在下文中笔者将提出对成都形象的个人定位,但求抛砖引玉。

朱英贵,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源自:《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6# 青城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6:17|只看该作者
六、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关于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历史定位”与现实的成都有一定的距离,“官方定位”又未能涵盖成都诸多的历史文化因子,“媒体定位”虽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缺少全民性,而“民间定位”更是百花齐放,还有待于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有鉴于此,我愿意在这里提出自己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深入思考:首先具体论析为成都这座城市作形象定位应持的正确目的、原则与思路,然后根据这些目的、原则与思路提出个人的建议,恭请天下达人指正,以求共解。

1、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目的

我想,为成都城市形象定位,至少应该有概括性目的、共识性目的、传承性目的这样三个目的。

(1)概括性目的:要厚重凝练,能集中体现城市的生态特征与人文精华

成都是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得天独厚的人文生态城市,独特的文化、生态和人文优势使这座城市在四川盆地独领风骚,在中华大地最具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的儒家文化一贯重视“究天人之际”,“顺天应人”、“天人合一”,道家文化对“天人合一”也有明确的认识,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都体现了对“天人合一”关系的极度重视。我们不妨把这里的“天”理解为“自然生态”,把这里的“人”理解为“人文精神”。

作为城市品牌应该是以高度凝练的形式来概括十分厚重的内容,既重视“地脉”(自然生态),又重视“人脉”(人文精神),既突出成都的地域优势,又突出成都的文化底蕴,应该能一方面集中体现一座城市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特征,另一方面又集中体现一座城市在文化创造方面的人文精华,这正是我们为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第一个目的。

(2)共识性目的:要精辟传神,对外能产生吸引力,对内能产生自豪感

确定一个城市的形象,对它的表述不仅仅是个说法,更要找准这座城市的自身特点,进而体现这座城市的内在灵魂,然后要找到一个精辟传神的称谓。只有这样,才能使这座城市的形象对外产生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旅游、经商、置业、发展,使他们“来了就不想离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座城市的形象对内产生自豪感,不断激励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有更深层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热爱这座城市,使城市精神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城市是一部史书,它反映了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追求,体现了文化的结晶与民众的心声;城市是一个载体,它吸纳了诸多的经济发展要素和文化发展要素。要把所有这些有关一座城市的精髓付诸于文字载体,集结成句,让城市之魂赋诸语言之形,并且又要赢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共识,借以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正是我们为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第二个目的。

(3)传承性目的:要深入人心,能获得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并传之久远

城市定位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使之深入人心并能传之久远,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保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民风民俗的传统风貌,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成都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成都拥有十分丰富和特色独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怎样为成都取一个人们一听便能记得住的形象称谓,以准确的定位来打造这座城市的形象名片,使之既能突出成都的特色,又能赢得广大受众的接受,更要与成都的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并能在世界也叫得响,而且具有持久的传承性,这正是我们为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总之,定位用词要厚重凝练,要精辟传神,要深入人心,这就是为成都城市形象定位所要达到的全部目的。

2、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原则

当前,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我想,为成都城市形象定位,既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又要符合发展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纵横比较,缜密分析,冷静思考,科学论证。

目前一些城市定位缺乏科学性,在缺乏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的条件下,往往凭一时的激情或主观的意念,往往会因城市领导更替等原因反复变化,例如,一些城市一任领导一个定位,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对一个城市的定位一定要经的起推敲,一定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不是几个人拍拍脑袋就可以定下来的,下面试看近几年曾经提出过的几个关于成都的定位:

有人提出,根据“成都”二字的字义,成都的名片应该是“成功之都”,这看起来颇有新意,而且对未来的成都人来说很有激励意义,但是它不具有独特性且未免有些口号化,中国可以称为“成功之都”的城市绝不仅仅成都一处。

也有人根据成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多样性,提出了“多彩之都”的称谓,这看起来也颇为浪漫,然而毕竟有点表意模糊,显得空洞。

又有人根据成都的川菜和丰富的小吃的特点,提出了“美食之都”的称谓,这看起来颇为实在,但这仅仅是侧重在旅游方面的定位,并不能全面反映成都的历史人文特色,更何况,川菜本是非常平民化的菜肴,充其量只是中国的一个菜系,中国各地的美食不胜枚举,可见“美食之都”的提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还有人根据成都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糖酒交易会”以及举办“西部论坛”的事实,提出了“会展之都”的称谓,然而这些在成都的历史上都只是偶一为之的事件,在会展方面成都绝比不上广州、上海和北京,不足以据此为成都冠名。

更多的人根据成都的“休闲”特色,认为“休闲之都”的美名非成都莫属,然而这一美名已被杭州抢了先机,更何况成都的特色也并不单纯是“休闲”,成都应该有比“休闲之都”更为厚重更为与众不同的雅号。

可见,为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必须遵守科学性原则,要实事求是,全面公允,杜绝臆断,力避雷同,要反复地纵横比较,冷静地缜密思考,科学地充分论证,才能更加稳妥地面对世人,才能不无遗憾地传之千古。

(2)发展性原则:贯通古今,依托历史,正视现实,顾及未来。

“城市名片”不应是靠自己简单安上一个头衔便印制而出的,而是在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中提炼出来的,它应该在得到国内外认同的同时,还能指明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向城市居民竖起为之奋斗的标杆。

城市的定位要考虑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现时特征,更要考虑未来城市的功能。要通过对成都城市空间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从水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入手,对成都所在区域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思考,并与其它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博采众家之长,对成都城市未来发展重新定位。

今日之成都,不但传承着深厚文化底蕴,而且拥有了多种美誉名号,但过多的城市美名使人们对成都的评价也处于变化之中,有时会让外来人感到多主题的困惑。因此,如果用具体的带指向性的词语(比如“商贸”、“美食”、“会展”、“休闲”之类)来定位的话,势必影响和限制成都今后的发展,成都今后只会在具体的带指向性的词语定位的约束下带着脚镣跳舞。所以,成都的雅号必须用能包罗万象的概括性词语来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都的未来发展进退无碍、游刃有余!笔者将在下面提出的思路力求满足如上两条原则。

3、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思路

(1)定位要体现什么

第一,要体现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城市定位是对城市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提升,只有从自身历史文化中“化出”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胡乱跟在别人后边为自己“贴门面”。

第二,要体现城市自身的隐性资源。要全面整合囊括城市现有的社会资源,满足城市未来文化发展的需要,城市定位必须整合这个城市历史文化中已被社会广泛认知的无形资源,变城市的隐性资源为巨大的隐性资产,才能达到“一字千金”的传播效果。

第三,要体现城市自身的精神风貌。城市定位必须张扬城市独有的精神风貌,突出同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差异标识与个性灵魂。成都的城市品牌定位必须考虑是否与其他城市有交叉。比如“美食之都”、“会展之都”可能比广州逊色,“西部商都”也可能与西安雷同,“休闲之都”又已被杭州“抢注”,只有真正找到自我,才能被天下认同。

(2)定位要避免什么

第一,要避免顾此失彼。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一座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的城市,但放到全国的范围内思考,在某一方面与成都同类的大城市很多,面对丰富多彩的城市亮点,在选择城市名片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就必须要兼容并包,将成都的特色一览无余。

第二,要避免定式思维。尽管人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但难免存在着各自的思维定式。因此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就必须要跳出历史的局限、现实的局限和定位者自身的局限,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开阔的视野来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看出人所未能见,说出人所未能言。

第三,要避免自恋自卑。先说“自恋”, 2007年年末,香港徐静蕾主编的电子杂志《开啦》曾评出过“中国10个不自重的城市”(《中国不自重城市TOP10》),其中成都列第7位,其“不自重”的表现是:自恋。所陈述的理由是:

一种最新的地区性传染病现在正流传在网上坊间,那就是轻易得不上,得上就不好治的“成都自恋证”。“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家在中国,住在成都”、“淡漠政治,热爱麻将”,这些都是成都人制造出来的“谚语”并将其内容持之以恒,然后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对外宣称“较高的城市居住满意度”。甚至有家成都本地杂志的口号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向”。自恋是一个中性词,甚至等于“过分自重”,所以“不自重”也在这里随之变成了中性词,你只需了解这么一种综合症就可以了,有权选择免疫或是迷失。

不管这种评价是否偏颇,成都人的这种“自恋”倒真的不是什么“不自重”,反而恰恰相反,是“过于自重”,这正如本文在开头的时候所说:在现代中国现有的600多座城市当中,真的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成都这样,成为定位最多的城市,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像成都一样热衷于定位的城市,这便是这种“过于自重”的极端表现。

再说“自卑”,自重过了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自卑。新华网发展论坛上曾经有一位网名叫“说了痛快”的网友发过一个贴子《东方伊甸园,继续着的文化自卑》,其内容大意如下:

许多人都知道,亚洲有许多国家的概念中都有欧美文化的影子,比如澳门被称作“东方的拉斯维加斯”,泰国的芭堤亚被叫作“东方的夏威夷”,新加坡被称作“东方的鹿特丹”。还有“东方的鲁尔”、“东方的华尔街”等等。许多人还知道,这是亚洲人在崇拜欧美文化,以致于模仿欧美文化,根本在于亚洲人的文化自卑。……“东方伊甸园”是这种文化自卑在四川成都的又一具体表现,是这种文化自卑在亚洲中国的继续。

以上两个实例说明,不管是“自恋”还是“自卑”,都是我们在为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时应极力避免的,既不要盲目自大,又不要盲目崇洋,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找到自我,找到被别人所认可的自我。

4、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个人建议

综上所述,成都的城市形象自古以来已经有过一些公认的历史定位,它们分别是:古蜀王国时代的“蜀都”、秦代以来的“成都”、秦汉以后的“天府之国”、“锦官城(锦城)”、“芙蓉城(蓉城)”等;成都市政府也曾为这座城市作过一些官方定位,它们分别是:“全省的首府城市”、“西南区域的中心城市”、“全国的知名城市”、“影响不断扩大的国际城市”等;国内的一些纸面媒体、视频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曾为这座城市作过一些媒体定位,它们分别是:“中国第四城”、“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东方伊甸园”等;成都市的民间各阶层也纷纷从各种角度为自己的母亲城市精选名片,它们分别是:“休闲之都”、“安逸之都”、“梦幻蜀都”、“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会展之都”等。

其实,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任何定位,最初都是源于“民间个人定位”(社会民众提出各种各样的个人见解),然后或被认可,或被淘汰,其中被认可者才有条件成为“媒体定位”,经过媒体定位的长时间宣传,深入人心之后为全社会所接受,才有资格成为“官方定位”,这之后,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历史检验,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才有可能成为“历史定位”,只有为广大民众认可的定位,才是深入人心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定位”。这正是为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的严肃性、艰巨性和客观性之所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1-11 08:36:45|只看该作者
笔者思考至此,其出发点是:

我想找到那样几个词语:当它们组合在一起表意的时候,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目的来看,它们应该是厚重凝练的,能集中体现城市的生态特征与人文精华,它们应该是精辟传神的,对外能产生吸引力,对内能产生自豪感,它们应该是深入人心的,能获得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并传之久远;当它们组合在一起表意的时候,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原则来看,它们应该符合科学性原则,是经得起纵横比较、缜密分析、冷静思考、科学论证的,它们应该符合发展性原则,是能够贯通古今、依托历史、正视现实、顾及未来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表意的时候,应该具有独特的代表性,能散发出成都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应该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能让古圣先贤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子孙后代感到欣慰,应该具有鲜活的时代感,能紧扣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和时代脉搏,应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让其他城市的人一听就知道这就是成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美誉度,让生活在成都这座城市的人因此而赢得自尊与自豪。

这几个词语总算被我找到了,它们分别是:“天府”、“蜀都”、“生态”、“人文”,前两个词有厚重的历史感,后两个词有鲜活的时代感,前两个词有独特的代表性和相当的知名度,后两个词有独特的魅力和一定的美誉度,将这四个词加以组合,成为两个四字短语,即“生态天府,人文蜀都”。这就是我要为成都这座城市所寻找的形象定位,它最能集中体现成都这座城市的生态特征与人文精华。

“生态天府,人文蜀都”这八个字,可以分两方面加以概括论析:

(1)生态天府:城乡一体化的逆城市化发展模式

将成都定位于“生态天府”,一方面是源于天府之国的历史──蜀山秀美、蜀水滋润、物产丰腴、民生安逸,一方面也是源于天府之国的现实──成都市注重保护生态的城乡一体化的逆城市化发展模式。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国家将成都确立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规定动作”,是国家对成都寄托的重望;成都人自己要实现“三最”──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这是“自选动作”。

成都已经有意识地顺应“逆城市化”的趋势和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正在进行从大城市化向城乡一体化的转身,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范围内作了许多“分解动作”,它们是:经济中心功能的分解(东郊机械制造业的外迁),文化功能的分解(一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扩散),消费功能的分解(农家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及餐饮的消费热点),居住功能的分解(城市中心地带不再是所有居民的最佳选择)。

历史上,成都大地有着优质的自然生态,都江堰引来锦江水,处处绿野仙踪;现实中,成都这座城市仍以生态美闻名,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安定,生活宁静温馨。这里本来就是“天府”,其“生态”特色古今贯通,真是当之无愧的“生态天府”。

(2)人文蜀都:徽章平民化的民本主义生活情趣

将成都定位于“人文蜀都”,一方面是源于史前时期古蜀文明的积淀──成都平原的史前文明,一方面也是源于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的现实──成都平原的多彩历史文化。成都平原的史前文明,是由周边史前古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战国船棺墓葬这四个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构成的,已有的考古发现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成都市新津县发现的距今4500年的宝墩文化遗址,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已经出现了有明显功能标志的聚落形态──“城”,紧随其后的,还有都江堰的芒城、郫县三道堰的古城、温江县的鱼凫城遗址。这些成都周边的史前古城遗址表明,我们祖先的活动踪迹,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并且即将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86年考古发现,在那里高高耸立着坚固的城墙,城墙外掘有深深的壕沟,南城墙外的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举世罕见的大型青铜器、黄金制品、玉石器。方圆2. 6平方公里的城圈内,分布着密集的生活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显示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这个大约相当于中原夏商时代的古蜀文化遗存的发现,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它应是中国夏商时代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有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这一时期的金沙应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在成都市商业街58号建筑工地发掘的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是一座时间为古蜀开明王朝中晚期、约相当于战国早期的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独木棺墓葬,初步推测应是一处极其罕见的古蜀国开明王朝王族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出土的大件精美漆器是我国战国漆器中罕见之精品,将成都作为我国著名漆器生产中心的历史向前推移了三四百年。

从以上简要的轮廓中,我们大致梳理出了成都人的祖先是怎样从遥远的时代,一步步地走向盆地的,无论是望丛传说时代的“郫都”,三星堆文明时代的“广都”,金沙文明时代的“成都”,还是色彩艳丽的“锦官城”,花枝招展的“芙蓉城”,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所有生活在这些“都”或“城”中的历朝历代的成都人正应该是古蜀先人所创造的文化的传人,承传着历史悠久的成都文化。

成都平原的多彩历史文化,表现在成都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商贸繁荣、民俗闲适。

秦汉时期,成都已成为全国的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当时的“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货物堆积如山,商店货摊鳞次栉比。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学问家。

隋唐时期,成都位居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誉。“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等都曾旅居成都。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行空、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诸多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都闲适的民俗逐渐形成,将成都的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市井文化、茶文化、水文化、酒文化、曲艺文化等演绎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千多年以来,在成都执掌权柄的大人物中,若论功劳之大,泽惠后世之久远,治水莫如李冰,兴学莫如文翁。成都历代虽屡经战乱,但恢复和建设起来相对较快,都江堰的水利灌溉,为成都人提供了丰足的物质粮食;而文翁的兴学精神,为后世崇奉文化者树立了效仿的榜样,使成都人得到了无尽的精神食粮。可以说他们二位奠定了成都历来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城市文化特色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其实,人文环境也是一种“生态”,不妨称它为“人文生态”,即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它是由各种社会文化要素所构成,人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优化人文生态环境,就能实现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反之,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则必然陷于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人文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既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人文生态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激发城市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成都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区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珍贵丰富,如今的成都,文化生态良性发展,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成都是一座如诗如画的城市,绿树碧草,繁花似锦;万顷稻海,千畦菜花,纵是农家小院也是一幅幅充满川西田园情调的民俗油画;成都又是一座悠闲的城市,一街茶馆,遍地小食,玩牌品茗,醉不思归,成都平民化的人文气氛细致入微,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锅,都蕴含着成都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有人戏言:“在外地吃火锅,吃的是味道,在成都吃火锅,吃的是文化。”

成都有贯穿历史的人文生态,成都人从古至今走出了一条光辉灿烂的人文蜀都大道,如此这般地把“人文”与“蜀都”特色古今贯通,真是当之无愧的“人文蜀都”。

综上所述,成都这座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贯穿古今,如今又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逆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保护其生态环境,用“生态天府”来褒奖她,恰如其分;成都这座城市,杰出的文化遗产渗透城乡,一直都具有徽章平民化的民本主义生活情趣,有利于传承其人文精神,用“人文蜀都”来称誉她,深得人心。“生态天府,人文蜀都”这八个字正是经本文论析后所得出的关于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的必然结论。

(本文系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课题“文化之都形象的物质化显像化实施方案”的阶段性成果。)

朱英贵,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源自:《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5 03:58,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