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50|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名人台湾作家陈映真逝世 曾创办《人间杂志》

 [复制链接]
陈映真
  “他是广义的进化论信从者,相信明天比今天好,相信未来的世代会比这个世代更有进步,更有智慧。正义、和平、良善终必得胜──当然,为了这个胜利,人类必须付出不小的代价。”陈映真曾写下这样简短的评价,用以形容自己。
  11月22日上午,台湾作家陈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映真创办以关怀被遗忘的弱势者为主题的《人间杂志》,开创了台湾报道文学先河。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台北莺歌人。1959年,他便以小说《面摊》出道文坛。因上初中时偶然读到的一本《呐喊》,给了他思想的启蒙,便以鲁迅为师,用文字表达对国家社会的情感。1968年7月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将其逮捕,并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移送绿岛。因此,他也有了“左翼作家”的身份。
  陈映真因前总统蒋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狱,仍继续从事写作,创作转趋现实主义。1979年10月,陈映真又被当时警备总部军法处以涉嫌叛乱、拘捕防逃理由,带往调查局拘留。最后在施明德、陈鼓应、白先勇、郑愁予等人的联署抗议下,在拘留36小时后获释。
  1980年代,陈映真参与《文季》、《夏潮》等杂志的编务,并在1985年11月创办《人间杂志》,但因财务拮据,杂志在1989年停刊。
  直至上世纪90年代,陈映真先生的小说,受到大陆文坛的关注。陈映真本人跟大陆文化界交往密切,王安忆曾把他视为精神偶像,认为是他让她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
  从文学成就而言,陈映真借文字不移地表述着他的使命感,“文学语言之为用,表裡响应,虚实互补,将个人深邃的思维通过艺术结构加以阐发,使小说在现代文化的大环境裡兼具政治论述之性格,反覆叩责历史以汲求任何可能最接近真理的道德启示,睥睨时代风潮趋向,自成一家言。”
  《我的弟弟康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中主角康雄是满怀改造社会理想的年轻人,无法忍受现实打击自杀。陈映真笔法细腻,让作家三毛评论说“这篇小说看了一百遍以上,每遍读都哭”。
  陈映真曾说:“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温暖的人,是一个充满了人味的思索者,然后他才可能是一个拥抱一切良善与罪恶的文艺家。”
  2010年,陈映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金庸一样,当选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读书栏目综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天文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天文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活了100万次的猫》100万次的感动 感恩节国内遭“冷遇”?专家:因不具有“狂欢”性质
2# 四姑娘山
 楼主|天文星 发表于: 2017-1-23 23:1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陈映真:他是求索者 也是守墓人

  作家陈映真昨日在北京病逝,台湾媒体报道中,给出的标题是“未能落叶归根”。然而,对于这位出生于日治时代的台湾新竹、毕业于淡江大学外文系的左派小说家来说,尽管现世论者往往尝试将他的政治观点与文学信念分开讨论,但是逝世之地,祖国的核心北京,仍然与他的一生立场,完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陈映真早早写过,文学为的是使丧志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严,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使沮丧的人恢复勇气,知易行难,他不仅引领台湾文学创作潮流,办《人间》杂志成报导文学之先驱,更一生践行自己的追求,属知行典范。
  时间回溯,当五四运动留下的遗产,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特定的脉络下开花结果,初入文坛、深受鲁迅影响,23岁的陈映真就已经展开了意识形态的求索之旅。他写下名篇《我的弟弟康雄》,化身为新婚的少妇,借细诉对自杀的弟弟的忏悔与哀思,表达出戒严格局下,身为知识分子的自己对极左社会的渴望。
  弟弟的名字康雄,闽南语中是熊憨的谐音。他曾经梦想乌托邦社会,却碍于充满肃杀的社会现实,使他只能在苦闷中等待,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洁癖的虚无主义者。他如同唐吉柯德与哈姆雷特的结合体,既耽于幻想又犹豫不决,发现难以逃脱内心宗教与道德的律束,最终背离初衷,陷于自我厌弃而仰药自尽。而小说中的“我”,崇拜弟弟,却旁观了理想主义者的诸多痛苦而不得不回到世俗认可的价值判断中的姐姐,在康雄自杀、社会思想者的父亲投身宗教、画家情人卖身广告社之后,以“浮士德的悲壮”走向了对立面,选择与富足的男人结婚,“向处女时代、向我所没有好好弄清楚过的那些社会思想和现代艺术流派告别”,通过用财富解决这三个男人都无法摆脱的痛苦,跃上了看似安于现状、充耳不闻的中产阶层,以“贫穷本身是最大的罪恶”为自己洗去歉疚,但是,她的内心却充满凄惶,因为“那种思慕的悲哀,仿佛和我富足的生活正相对低逐渐饿死了”。
  相较于笔下的康雄,陈映真自身的活法要锐利许多。1968年民主台湾同盟案,不讳言“鲁迅给了我一个祖国”的他,因组织阅读左翼书册罪被捕,判刑十年;至蒋介石故后特赦,他减刑出狱,在作品中反省知识分子的浅俗与孤绝,矛头直指美国透过知识输出让台湾成为其附庸的文化渗透。他自白“契诃夫式的忧悒消失了,嘲讽和现实主义取代了过去长时期来的感伤和力竭、自怜的情绪。理智的凝视代替了感情的反拨;冷静的、现实主义的分析取代了煽情的、浪漫主义的发抒。”
1996年5月1日,陈映真参加高雄五一游行。
  陈映真停止了满怀悲愤、挫辱和感伤去地站在个人角度与世界博弈,而是选择了更为开阔的政治经济背景,笔下的人物包括政治犯、小人物、各个社会阶层,结合了世界体系、商业资本与大众消费,不同于许多感性先行的文人墨客,陈映真厚积薄发的背后是他大量的理性思辨。《唐倩的喜剧》就透过塑造周旋于台、美知识分子中的女人的爱情与学问,成为70年代“西化”之争的核心,也成为乡土文学论战的旗帜,至1978年,他再次被捕,在白先勇、郑愁予、施明德等人的联署抗议下,36小时后获释。
  与此同时,陈映真还是毛泽东“三个世界论”的信徒,在他创作后期,他将笔力集中于第三世界民众内心的颓废与扭曲、抗拒与挣扎,更尤为关注“四人帮”后一代人的作品和思想,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不少判词是颇具预言性的。所以当1983年在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中与真正来自活生生的中国的茹志鹃与王安忆母女相逢后,又过了二十年,王在忆述陈映真的《乌托邦诗篇》中写道:这时候,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而这个人,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
  如隔岸观火,陈映真在置身其中的人面前,显得口干舌燥。他写道:几十年来,每当我遇见丧失了对自己民族认同的机能的中国人;遇见对中国的苦难和落后抱着无知的轻蔑感和羞耻感的中国人;甚至遇见幻想着宁为他国的臣民,以求“民主的,富足的生活”的中国人,在痛苦和怜悯之余,有深切的感谢,感谢少年时代的那本小说集,使我成为一个充满信心的、理解的、并不激越的爱国者──这个“并不激越的爱国者”,2006年索性移居北京,后来加入作协,成为了组织内的第一个台湾人,这样的举动,让人想起蓝博洲曾引述的,白色恐怖受害人,郭琇琮遗言,“把我的尸身用火烧了,将骨灰撒在我热爱的这片土地上,也许可以对人们种卷心菜有所帮助呢”,一样是理想主义者,一样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的豪迈与决绝。
  所以,在陈映真离场之后,寂寥者愈发寂寥,文学上立场相悖的陈芳明撰文,“向可敬的论敌遥遥致敬”,约定要再写下一个十年的同道者黄春明,更是难过的说不出话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映真其人与其文,连同他漂泊的实践、放逐的归宿,是冷战格局之下,台湾社会巨变下的产物,他为了左翼追求而放弃更广阔的现代主义道路的选择,或许于两岸而言,理解起来都稍显隔膜,但的的确确,前无古人,以后也不会再有。这个台湾马克思主义者的愤怒、焦虑与慷慨陈词,都凝练在了文字的琥珀之中,并对知识分子如何自处的问题,给出了标本式的答案,当时代的车水马龙穿梭而过,他是求索者,也是守墓人。
作者:一把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7-1-23 23:17:00|只看该作者

陈映真遗体告别式在京举行 吊唁者齐唱《安息歌》

  没有哀乐低回,取而代之的是陈映真朗读自己的小说《铃铛花》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昨日上午,台湾当代作家陈映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来自两岸为陈映真送行的亲友和群众在灵堂前排起长队,手捧白花,一张长桌上摆着前来送行的人的签名簿,这其中有王安忆、蓝博洲等知名作家、文化界人物,也有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等陈映真的革命运动同志。告别仪式于10时开始,送行者有秩序地一个一个走入灵堂,将花朵放在陈映真遗体前,三鞠躬。
  礼堂里灵堂里摆放着人们所献的花圈,门口的挽联上写着:“真爱中华民族奉烁金年华力推祖国统一激扬世上日月铸造千古伟业/映照宝岛河山执如椽巨笔挥洒文学天地 镌刻人间春秋成就青史功名”。
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前
礼堂前排队的群众
排队哀悼的群众
前来吊唁人士签名册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1937年生于台湾竹南。陈映真1959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960年,陈映真冒险接触包括鲁迅、茅盾、巴金甚至毛泽东等人的大量左翼书籍,政治立场趋向左翼。1968年陈映真以“组织聚读马列共产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被捕,被台湾当局判处十年有期徒刑。陈映真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是陈映真政治斗争中的战友,他在吊唁现场回忆了陈映真在狱中看到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一时期在实践中的受难、牺牲者,看到了一段台湾被遗忘的断裂的历史。在绿岛监狱中陈映真提出开办“人民公学”,教授监狱中的犯人英文、文学写作。“陈映真后来的文学写实主义凸显了两点,一个是民族观点,还有一个是人道社会主义者那样的劳动阶层、社会基层群众的立场,这样一种双重解放运动的文学写实主义。他说文学写作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跟社会结合起来,他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实践家,我想这是台湾跟大陆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位蕴含着历史跟民族文化底蕴的伟大的文学家。”
前来吊唁的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
前来吊唁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
  1975年获释后。出狱后陈映真先后担任《文季》《夏潮》等杂志的编务,1985年创办了《人间》杂志,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思想理论文章,包括《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唐倩的喜剧》、《忠孝公园》等中、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散文等。陈映真还积极台湾爱国统一运动,组织“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创盟主席。2006年陈映真移居北京,但当年9月便遭遇中风入院,此后十年间,陈映真的病情一直未得好转,于2016年11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现任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的戚嘉林回忆起陈映真当初在街头组织群众活动的点滴,他说自己当初在研究台湾通史时受到陈映真的主动邀约,“大家只知道陈映真先生是一个文学作家,不知道他对两岸的历史非常关注,那时候我很年轻,他再三鼓励我,台湾史要有人研究,鼓励我如何将台湾历史真相还原,写一个真正的台湾历史,和台湾两岸相关的历史。”
  台湾左翼作家蓝博洲则表示,陈映真病了10年,但他已经把他该做的、能做的事都做了,因为付出太大,所以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陈先生不仅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人,还影响了年轻一代,包括底层人民。陈先生认为台湾还是在帝国主义的新殖民统治下,所以他长期追求国家统一,结束内战的状态,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志愿。我们以后只有在不同的阵地,继续完成陈先生所开拓的战场、所未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陈先生。”蓝博洲认为陈映真开拓的台湾左翼文学并不会终结,“我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陈先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不可能是最后的人,因为台湾问题没解决,台湾社会公平的矛盾没解决,继承陈映真先生理想的年轻人会源源不断。”
八宝山殡仪馆礼堂前
陈映真的亲属
  在群众吊唁结束后,陈映真的友人们来到陈映真的遗体前,为他齐唱了一首《安息歌》,歌声久久地在礼堂回荡。这首歌最早为1945年为纪念西南联大一二、一惨案所做,后来成为台湾19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狱中的政治受难人为即将死别之同志所唱的告别歌──
  “安息吧,死难的同志
  别再为祖国担忧
  你流的血照亮着路
  我们会继续前走
  你是民族的光荣
  你为爱国而牺牲
  冬天有凄凉的风却是春天的摇篮……”
摄影:吕萌 界面记者:武靖雅
4# 金佛山
 红叶 发表于: 2017-1-25 01:32:00|只看该作者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
  据台媒报道,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陈映真2006年定居北京,2010年获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为首位加入此协会的台湾人。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过去十年,因健康原因,陈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疗。鉴于陈映真身体状况不佳,陈映真夫人一直未同意回台。
  陈映真本名陈永善,另一笔名许南村,出生于台湾新北市莺歌(新浪注:应为台湾新北市莺歌人),1937年生于台湾竹南,淡江文理学院英文系毕业。曾担任中学英文教师和跨国公司职员。笔名“陈映真”原是其早逝的孪生兄长的名字。
  陈映真195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其后发表了《我的弟弟康雄》、《故乡》等小说,在文坛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1968年因“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被捕并移送绿岛,1975年获特赦。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7年参与乡土文学论战。1983年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曾获“吴浊流文学奖”及中国时报“小说推荐奖”。1985年创办《人间》杂志,以其社会责任感和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左翼立场影响了一代年轻人。
  陈映真始终坚持中国统一,1988年参与成立中国统一联盟,担任创盟主席,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而不懈地工作。
  1988年人间出版社出版《陈映真作品集》十五卷。2001年洪范书店出版《陈映真小说集》六卷。陈映真的重要文集还有《陈映真散文集》,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2006年9月26日,陈映真第一次中风入住北京朝阳医院,病情曾改善转至普通病房,至10月16日再度中风陷入重度昏迷,被安排于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过去十年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14:39, Processed in 6.69241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