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4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1-26 01:45: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导语:尽管存在着机械化“复制”与手工制作价值的悖论,还有创新能力欠缺、后备人才缺乏、投资不足、融资不畅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民俗艺术依然在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应对形态,在裹挟中适应与发展。民俗艺术自身优良的资源禀赋,民俗艺术品市场的客观需求、政府的重视,科技的支撑等,为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俗艺术产业化应坚持社会效益至上、挖掘文化内涵、保护留存传统和创新发展等原则,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进行特色品牌开发,并拓展产业链。
  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它正以其特有的生命形式和创造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文化面貌、生态结构、生存方式、生产机制、接受方式以及整体格局。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艺术生产领域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民俗艺术因为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被裹挟到了当今产业化发展的“潮流”中。其自身价值属性与产业化发展的悖论以及自身的生存变异发展与当今文化市场的呼唤,使得民俗艺术不得不探寻“产业化发展”的可能与可行,以积极图存来发挥“活态”生活文化的功能,从而避免“遗产化”、“濒危化”的结局。

一:机械化“复制”与手工制作价值的悖论
  产业化发展是以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大众艺术产业所营销的艺术产品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量地复制生产出来,这种批量化、机械化的生产制作在带来产品数量上激增的同时,也会带来对产品品质的下降和个性化差异的泯灭。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一书中指出,“机械工业带来的残酷压迫、设施的庞大规模、大量的产品与低廉的价格,基本上摧毁了手工艺。以这样的`进步"自夸的机械工艺与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商业主义结合了,商业主义利用机械而得到巨额的利润。利润第一的商业观点转瞬间就牺牲了器物的`质"与`品",致使粗劣的器物逐渐地在市场上泛滥起来。这样,在手工艺和机械工艺中所能看到的,属于近代工艺的器物是贫乏的。… …”[1]
  民俗艺术多为手工业和手工艺,它们是一种不计工时、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多在家庭中或作坊中制作,很少有类似流水线式的机械化批量生产,正因民俗艺术是个体情感、精神信仰的凝聚和手工创造性劳动,民俗艺术的价值才充分显现出来。而且市场经济遵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数量决定其价值,规模化、批量化的生产,对民俗艺术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一种伤害,因为批量泛滥与独特精少是对立的,民俗艺术的生产规模应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而且批量复制品也影响了民俗艺术的“韵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认为,整个传统艺术就是以对物和世界的韵味经验为前提的。有韵味的艺术,即传统艺术具有某种“韵味”(aura),这个韵味是指“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有韵味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独一无二性,根本无法复制,即使勉强复制,其复制品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原作媲美。
  毋庸置疑,机械化的批量复制是对民俗艺术价值的一种背离。一方面从民俗艺术自身独特价值来说,不适合大规模的批量产业化生产,因为它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俗艺术又不得不在时代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产业化应对形态。因为社会不断变迁发展,艺术产业化是人类历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在审美领域的一个必经过程,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体现。民俗艺术对此必须作出选择,是坚守自己的发展形式还是适应变化、积极应对,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若不能应变,就可能会使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小,无法注入新的活力,民俗艺术“濒危”颓势的生存境况无法改变。而若产业化发展,又如何留存自身的文化特色、审美意蕴?
  民俗艺术手工制作价值与机器规模化生产的悖论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是很不易解决的问题。此矛盾的存在,是对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制约。

二: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1.市场的需求
  艺术生产的市场功能和产业性质是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成熟而日渐显露的。艺术产品的进一步市场化,艺术生产交换价值的确认,艺术消费成为民众生活的必需,艺术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民俗艺术是日常生活的艺术,也是民族文化识别标志之一,具有美化调剂生活、寄托美好生活愿望、滋养民众精神世界的功能。当前社会,民俗艺术无论是用于室内外装饰美化的需要,还是作为礼品、旅游纪念品或收藏品的需要,人们对民俗艺术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需求为民俗艺术产业化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2.资源的优势
  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资源等无形的生产要素。文化资源禀赋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文化资源的种类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的创新能力。民俗艺术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它自身资源的优良禀赋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首先,民俗艺术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静态的造型艺术,也有动态的表演艺术,形式多样,题材众多,类型丰富,它们给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较宽的选择面和切入点。其次,民俗艺术资源的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各族都有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表性民俗艺术,许多地方代表性的民俗艺术,甚至成为它们的“地方名片”,比如山东潍坊的风筝、杨家埠的年画,无锡宜兴的紫砂制作,浙江东阳的木雕、陕西凤翔的泥塑、陕北的剪纸、甘肃庆阳的香包等等,这些给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代表性的资源要素。其三,民俗艺术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厚,它们形式独特且深蕴文化内涵,不同视角对其文化寓意和审美价值的解读和欣赏,不但不会消损其资源,反而更丰富提升了其价值,这是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不竭的文化资源。其四,民俗艺术资源美誉度高,民俗艺术象征符号内容丰富且具有普识性特点,人们对其蕴含的驱邪趋吉的吉祥文化寓意一目了然,一触即通,快速解读,永久期盼,这为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础。文化产品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符号商品,它的价值来源于普及,其普及程度越大,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力越大,其价值也越大。
  3.政府的重视
  当今社会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化发展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政府为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方针政策、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的基本保障和强力支持。
  在各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势能下,民俗艺术及特色民间艺术已经开始了产业化发展的许多积极尝试和探索,并建立了许多特色民间文化产业基地。比如苏州市镇湖镇①是著名的“刺绣之乡”,刺绣产业化发展和休闲旅游业发展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方向。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积极为刺绣艺术产业化发展创造氛围和环境,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4.科技的进步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可以使文化产品能够批量生产;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劳动时间,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从而去进行精神消费和文化产品消费;科技的进步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思维、创作手段和表现方法,拓宽了思路;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原先无法利用的资源用新的形式组合起来,成为一种十分有用但又可以廉价获得的充沛资源,为文化产品大众化生产和销售创造了条件。
  科技的进步也为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首先,科技进步为民俗艺术产业化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其次,技术进步带来的对资源的组合利用、再生利用和创新运用,为民俗艺术依附载体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科技进步,尤其是先进发达的传媒技术、电子媒介的发展,其强大的宣传灌输,可突破地域的限制,带来人们的共同情绪、共同趣味、共同经验,既为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基础,也可以引导和培育更多民俗艺术的消费受众。

三: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如今,在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拥有了市场需求增大、政府重视扶持、资源禀赋优良、先进科技的支撑等有利条件的同时,民俗艺术产业化不但面临着前文所言及的机械化“复制”与手工制作价值的悖论的困惑,还面临着企业创新能力欠缺、后备人才缺乏、投资不足融资不畅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等困难和挑战。
  1.后备人才缺乏
  人才是民俗艺术传承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依托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掌握民俗艺术生产制作技艺的技艺人员是民俗艺术传承的基础,也是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包括掌握传统制作技艺的人才,也包括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创作设计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目前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人才问题。
  首先是掌握民俗艺术传统制作技艺的人才在不断减少。一方面,因为民俗艺术的生产制作多为费时且精巧的手工制作,制作技艺多为家庭血亲之间的口传心授,技艺传授的渠道原本狭窄。历史的因素加上社会的发展变迁,掌握祖传民俗艺术制作技艺的许多艺人不能凭它养家糊口,不少人放弃了祖传的技艺,许多民俗艺术的制作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失传。另一方面,许多掌握祖传制作技艺的家庭,在时代的发展下,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不太乐意以此为业,他们在追逐着更好的未来职业。比如苏州的镇湖镇,刺绣是依靠母女家庭传承的一种手工技艺,离不开妇女一针一线的劳动,不但要心灵手巧,还很费时间伤视力。目前许多镇湖镇的绣女都不希望自己的后代继承刺绣手艺,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又苦又累还不赚钱的职业,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考学觅得更好的职业。因此许多年轻人外出去学、务工经商,对于新一代的镇湖农家女来说,从事刺绣是她们最末端的选择,也是迫不得已才为之的职业。因此,掌握民俗艺术制作技艺的后备人才库岌岌可危。
  其次,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也严重匮乏。这些人才包括创新设计人才、策划宣传、市场营销开拓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熟悉了解民俗艺术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进行技术创新;还要能够敏捷把握市场变化信息,拓宽营销渠道,适时开拓市场。
  2.创新能力欠缺
  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产品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它的生产过程是艺术家、企业家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而文化消费的过程便是文化创新传播和放大的过程;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开拓技术的新市场”,文化产业遵循“创意+科技”的发展道路[2]28。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和放大的过程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文化产品是“体验性产品”和“注意力产品”,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必须创新性地将当代的注意力与瞩目性相结合,才能创造市场价值。
  民俗艺术在应用发展过程中及产业化发展探索中,在题材更新、依附载体与新材料结合创新、展示空间拓展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创新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思路,但总体上,在创新能力方面欠缺还很多,无论是在整合资源要素、寻求资源要素新组合的创新能力,还是在创意与高科技的结合方面,还有市场运作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无法与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匹配。
  3.投融资渠道不畅
  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如今我国文化产业经营者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自我投资发展。就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而言,目前主要是自我投资发展。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仅仅靠民间资金的注入是无法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的注入,也可适当引入外资。当前没有足够的投资,也没有通畅的融资渠道,严重制约了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4.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
  专业化服务机构主要是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是处于政府(宏观经济活动)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之间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它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获得经济主体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与政府沟通,反映企业的情况和呼声,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业协会也是一种自律性社会经济团体,可增强行业间的横向联系,避免相互间过度竞争,维护共同的利益,促进资源共享。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润滑剂,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法律、会计、咨询、猎头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我国为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专业化服务的机构或缺失,或功能未很好发挥。比如各地陆续成立的民间艺术行业协会缺乏政府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与政府未建立高效的沟通,在行业内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凝聚和自律的作用,不能给民俗艺术产业文化发展提供专业的有效的服务。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各类中介的专业中介机构如法律、融资、咨询等,目前非常缺乏,这些都在制约着民俗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四: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1.社会效益至上
  文化产业是集经济、政治、文化属性为一身的特殊产业,它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品质量的好坏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精神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必然要追求经济效益,因为对于文化艺术企业来说,经济利益是其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对其行为有效性的一种限制和考验。但“文化艺术企业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而存在,其经济组织的属性是第二位的。其行为主体应成为审美的、伦理的和经济的”[3]。
  民俗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凝聚着几千年来民众的情感和信仰。民俗艺术具有教化、认知、凝聚及审美等功能,它们共同建构了并具体化为内涵丰富的艺术生产的社会效益。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对它进行产业化发展探索之际,一定要秉承“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以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出发点,担负推进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社会责任,在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兼取经济回报。唯有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兼顾经济效益的获取,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产业功能;若以经济效益为至上的追逐目标,这种狭隘的近视行为,即使能暂时获得成功,但绝不会长久,对社会效益的背离必将导致其被社会的抛离。
  在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往往取决于该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消费者需求。仅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保证不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的。要保障实现民俗艺术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必须有文化产业政策进行调节。一方面,对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或暂时缺乏消费市场的文化产品,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对只追逐暂时经济效益,粗制滥造,低级趣味,迎合庸俗心理,背离民俗艺术社会效益的产品,要引导、惩处或取缔。
  2.内涵式发展原则
  “内涵式发展”是与“单纯外延式”发展而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而内涵式发展是通过内部活力的激发,实力的增强来追求质量的发展,它是一种特色发展,是一种创新发展。
  文化生产是通过各种技术渠道,把文化符号,把那些无形的“精神”“罐装”到各种载体中去,再通过市场营销送到消费者手中。虽然民俗艺术会借助于一些物质载体而表现为一种物态化存在方式,但其实质内容却是隐藏于艺术产品之后的艺术审美体验、技巧、观念,民俗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内涵式的发展原则,必须以民俗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现作为自己的立足之本。民俗艺术尊先敬祖的信仰内涵,礼赞并护佑生命的伦理内涵,拙朴本真、重象征、多寓意的审美内涵等,都是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时的着力点。
  3.保护留存原则
  保护留存原则是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可持续营运的基本原则,也是民俗艺术产业开发应用必须坚持的原则。
  本着对历史先人的尊重和未来后代的关爱,当代必须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放眼到漫长的历史长河和绵延无尽的未来时代,当代人只是历史的过客,是历史与未来的连接者。因此当代人必须认识到:与没有穷尽的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只是微弱的少数,对资源的拥有是有限的,文化历史资源不仅属于当代人,而且属于后代人。当代人保护和承传它们的责任,远远大于使用和消费它们的权利。
  在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本着保护留存的原则。首先要在保护民俗艺术的原真文化形态和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研究,选择具备产业化开发条件的民俗艺术来进行渐次有序的合理开发;其次,对暂时不具备产业化开发的民俗艺术,要保护好它们的形态,记录、整理、留存它们的技艺和样式,为未来可能进行的产业化开发打好基础,为人类的民俗文化艺术留存文本和骨血。
  4.创新发展原则
  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同时还涉及管理方式及其手段的变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在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的结合上,它是从市场到市场的过程,包括通过市场调查,开发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运用心得管理与体制,开辟新市场等[4]149。创新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是其立足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中,有关企业要有创新精神,有关参与其中的创新主体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富于创造性的决策能力和勇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独创性,既要从企业自身未来竞争的需要出发,独辟蹊径,努力提高技术创新的层次,也要有意识地开发专利级的创新技术或产品,以便获取专利来取得自己创新技术或产品的知识产权,以专利独享来强化自己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创新性。其次,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人力资本上加大投入。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水平。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创新人力资本包括从事民俗艺术产品设计创新的有关设计人员,民俗艺术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革新、材料革新的工作人员,还有对民俗艺术产品进行独特性市场营销的营销人员。
  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只有遵循创新发展原则,才能让有关的资源要素得到创新的组合应用,新的产品应用空间才能被不断开拓。

五: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1.政府引导扶持
  在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所言,政府是促进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可产业化发展的民俗艺术,由于其自身技艺制作、生存传承的特点,它的产业化发展和集群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支持引导。
  首先要加大政策力度,落实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民间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规,认证各地民俗艺术及特色民间艺术的文化身份和独特技艺、生产工艺,保护技艺,保护文化产权;根据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对已经尝试产业化发展并已具备空间集聚的民俗艺术和特色民间艺术,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加大同类企业的集聚,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完善产业链;对产业规模小但资质优良、美誉度高,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民俗艺术,要扶植种子企业,扩大其示范带头功效,并通过政策倾斜为产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便利条件。
  其次,要构建适应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和关联带动效应,应调整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设立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民俗艺术产业化及产业集群发展。要科学组织规划,在系统整理各地特色民间艺术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梳理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资源;还要从建设和完善产业链的视角,以民俗艺术及特色民间艺术产业为龙头,促进文化旅游、交通餐饮、设计包装、金融信息等相关行业及时跟进。
  其三,要多渠道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拓展市场空间。民俗艺术具备审美观赏和生活实用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但在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迅猛发展的当今,民俗艺术的许多光芒被遮蔽了,忙碌且疲惫的现代人类不能很好地理解并认识民俗。针对此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营造氛围,通过媒体报导宣传,学校教育引导,培育民众对民俗艺术文化的欣赏和保护意识,优化民俗艺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通过培育更多民俗艺术的欣赏者和消费者,拓展民俗艺术产品的市场空间。
  其四,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并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动力供应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为民俗艺术企业化发展及关联企业的集聚搭建平台,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在财政税收方面政府应积极扶持民俗艺术产业。比如可财政拨款扶持建立特色民间艺术行业协会,让行业协会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沟通、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对成功创新生产的特色民间艺术及民俗艺术也可提供税收的优惠,如可以以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开发的费用的一定比例来抵扣所得税,以鼓励企业不断创新,保持市场活力和生命力。
  2.特色品牌发展
  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相关生产企业要立足特色,适时产品创新、强化品牌意识,走联合营销之路。
  (1)立足特色,传承文化
  民俗艺术产业化过程中,各相关生产企业必须立足特色文化,因为民俗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文化性。民俗艺术的生产必须以留存并发扬光大传统制作技艺的精粹,挖掘文化内涵,只有坚守了这些,才能以特色和文化去占领市场,进而去垄断市场。比如南京云锦的“寸锦寸金”的织造技艺、南京金箔精湛的打造技艺、苏州刺绣的各种精细绣法、宜兴紫砂高超的制作技艺等,都是以独特的技艺来表现价值。只有立足独特技艺及深厚文化内涵,并积极传承,生动创新展示它们,才能保持民俗艺术的生命力。
  (2)适时创新,拓展市场
  在保持特色文化内涵的同时,产业化发展的民俗艺术必须能适时产品创新,实现传统特色技艺和表现形式在时代变革中的良性嬗变,在寻求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契合之处保持稳健发展。比如可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在时政热点、市场卖点、作品特点等方面寻求产品的创新。
  (3)打造精品,塑造品牌
  精品是产品中面对中高端市场的主要产品。民俗艺术的产品在产业化发展之时,除了批量化生产面对普通大众市场的一般民俗艺术产品,还应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精品市场上,精品是市场的亮点,可成为消费市场的引导者。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应鼓励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不断制作精品,一方面以精品体现特色民间艺术的文化及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以精品的推出吸引消费市场的关注,引导一般消费者的欣赏,以培育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民俗艺术的生产必须以精品打造为龙头,带动市场。
  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群建设必须强化品牌艺术,加强品牌建设,要塑造领军式的品牌去占领市场,获得核心竞争力。在塑造各地特色民俗艺术品牌时,除了各生产企业以良好的市场口碑和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去塑造品牌,各地政府部门还应帮助整合梳理资源要素,扶持历史久远、文化价值高、影响大但生存困难的老字号,帮助它们重塑品牌,带动地方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在民间艺术生产业内培育出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还应将此品牌扩展到其他产业中,最大化实现品牌价值。
  (4)业内合作,联合营销
  目前很多民俗艺术品的生产销售存在散、弱的问题,各家在做,各有销路。各地的民间艺术品的生产销售应走联合之路,从长远利益出发,打破狭隘性、分散性,加强业内联合,特别是在宣传营销方面,更应以联合整体的形象直面市场和消费者,通过平面或立体的广告形式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场合,积极推介自己的整体形象,加强营销,扩大影响。
  3.完善拓展产业链
  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涉及自身的产、供、销的产业链的完善问题,还有对相关波及行业的带动,以及从相关波及行业寻求发展空间和有力支持的问题。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要完善拓展产业链,带动关联波及行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民俗艺术从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包装运输、营销宣传、到上市销售经历了许多环节。在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木桶由最短的木板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木桶理论”,应全面发展并加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配合,积极拓展各涉及环节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民俗艺术的产供销还关联波及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因为民俗文化产业是一种立体产业,是能产生多种效益的产业,它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发展的方向涉及传媒、演艺、美术、会展、体育、旅游、教育、出版等文化产业,还可以带动信息、餐饮、旅游、房地产、服装、交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并使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因此,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与加工制造、传媒广告、建筑、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密切关联,它的发展给这些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诱发或促进作用。在民俗艺术自身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它的乘数诱发效应,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为自己拓展更宽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1] 柳宗悦.工艺文化[ 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2] 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3] 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译丛)(第二版)[ M].詹正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4] 叶继红.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研究[ 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5]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 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卢爱华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河南庙会文化及其当代变迁 关纪新对当代民族诗学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3:26, Processed in 0.296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