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926|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2-4 23:59:3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因盐筑城、因学兴城的富顺古城

 [复制链接]
张蓉
  富顺古城,地处四川东南部,今为自贡市下属的一县。自贡市号称为“井盐之都”,这个美名肇自古代的富顺县。自贡城市名称以及正式设市是在民国初年,而富顺古城的建制设城则始于1500年前。可以说,自贡市的建设是脱胎于富顺古城。最近,自贡市将发展旅游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突破口,除了恐龙博物馆资源的再开发和清代中后期盐业历史的发掘外,应当注重开发富顺古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富顺古城的历史沿革
  从史书方志记载来看,古代富顺是一个重商重学的地方名城,素有“银富顺”和“才子之乡”的美誉。
  古城富顺在建制设城之前属古代江阳郡,其地盛产井盐。现知最早可查的史料是东汉文学家崔骃(?—92)的《博徒论》,首次提到“江阳之盐”。江阳,古地名,即今泸州。富顺民间流传着关于古城产生的传说。据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卷167《富顺监·古迹论》以及北宋《元丰九域志》中都记载了西晋太康元年(230年),僚族人梅泽发现盐泉,人们凿之为井、煎之成盐的故事。在两晋时期,当地盐井出盐极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其中盛名者为“富世井”。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划出江阳所辖地域东西45公里,南北55公里,以井命名设“富世”县。唐贞观二十三年,为避太宗名讳,改“富世”为“富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江阳县有富义盐井。唐时取名本诸此。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讳,改“富义”为“富顺”。由于盐井的发现,富顺盐业发达、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民间有了“金犍为,银富顺”之说。
  富顺建置之初,因地处边陲,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据史料记载,从隋朝开科举以来,经唐至宋约四五百年间,富顺未出过一名进士。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朝廷指派太常博士、太儒学家周延俊任富顺知监。他是北宋名儒,不仅学识丰厚、为政清廉,还努力兴教化、办书院,培育士子。六年之后(1042年),富顺出了第一名进士。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建成了文庙。历代地方官都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在从政之余经常来到文庙讲课,一时文风大开。据统计,从北宋至清代后期科举制度中止,富顺城中进士者有238名,文风最盛的时期算明代,两百多年中考取135名进士,最多一次考取7名。故此,富顺又有了“才子之乡”的美誉。

富顺古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富顺选址建城由什么因素决定?建城之后,城市建设有哪些变化?从方志所记之城市形象,以及今日所见城市的自然山水环境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还看到了一座古城的生发、兴盛乃至衰落的原因,可以为制定今后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富顺城的创建体现了城市的产生源于需要的观点。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国盐业并不发达,由于事关国计民生,故而盐业属于国家专营的行业。富顺城仰赖着内陆地区宝贵的盐业资源而在此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元567年,北周皇帝在此设县不仅表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标志着这个地区因盐形成的聚落在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近代富顺城附近城镇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形象,可以让我们想见富顺建城之时的繁盛。富顺古城址的西北面有自流井区,兴起于明嘉靖时期,其发展历程显示了资源型城镇在本地矿产资源的支撑下可以长久的维持高速的发展和繁荣景象。清朝光绪年间,美国人哈特曾考察了自流井,并在其《自流井考察记》中说:这是一座“异乎寻常的丘陵城镇”,“这里显示出其它城镇见不到的富裕和商业繁荣景象”,这是“不可思议的古迹”,“再也找不到一个年代这样久远和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了”。今之富顺县城旧城区为古城城池所在地,街道狭窄、稍显破旧。古城墙在五十年代业已拆除。现今所遗清代末年以前之古建筑物只有城中之西湖、文庙、读易洞,城外之锁江塔、同心塔。尽管古迹不多,但是古城址所在的山川形势大环境依然透示着这座城市的古风。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城市规划的理论学说。西周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战国间流传下来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市建设,反映了营国制度的内容。但是,这种规划体系,强调礼制尊卑,因此,其城市形态和用地划分要求中规中矩。只有在平原地区才能完善的实现这一套规划思想。自春秋始,我国城市规划百家争鸣。诸多理论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山地河湖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管子的思想是其中的代表。以法家思想为主的《管子》中,提出了大量的城市规划主张,其核心就是摆脱不必要的约束,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建设。位于丘陵地区的富顺古城的建设完全体现了这种思想。
  古之建城之前必相土择址,合理利用山水形势,在山水间恰当的位置选择城址。城址与邻近的河流形势还要相得益彰。其首要是以背山面水为主要条件。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以今日之见,面水背山之处的土地最为肥沃,有利于农业耕作,能使人们安居乐业。而管子的主张则进一步明确了城址的具体位置。其次,要建于河道弯曲之处的凸岸。即古文献上所谓“攻位于洛汭”。城址建于凸岸,可以使城减少水流的冲刷,利于防洪。
  《富顺县志·山川志上》记载富顺的地理环境形势:“天地定位,山川奠矣,山泽通气,刚柔判矣。青山兜子,雄峙东南,雒水荣溪,流来西北。”“奠梁蜀之东为水陆之会。”县志上还记载了城址与水的关系。“雒水,一名釜川,以其盘绕县治有若釜形故名。”而富顺古城所在的凸岸,正当“伸入江中的天然岩石的下游,使岩石成为城址的防洪屏障”,这样的城基更为牢固。再次,城墙近水,也是中国大多山水古城的选址方式。这种做法除前述对土质、排水防洪,乃至城市的防卫的考虑外,更利于水运交通。对于一个盐业为主、“外贸”发达的城市尤为重要。我们从近代留下自流井城镇水运照片可以一窥当年富顺古城外码头上的盐船云集的景象。富顺城市的选址和周边的山水形势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古城“必依山川”的思想。
  选址一定,与都邑之城受到伦理观念的强烈影响不同,地方性的、尤其是边远古城的建设,会尽可能利用山水形势,体现出自然天成的特征。
  其一,因地制宜的城墙轮廓。富顺古城的城墙轮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因为在三面环城的雒水包围之下,凸岸的形状呈釜形,加之西北面的山地环绕,自然只能有近似椭圆的平地可用。城墙就这样随地形建起:东南西三面江水为防,北面高山为屏,有利于古城抵御外来的侵扰。
  其二,文风蔚然的建筑设计。富顺建城之后向学之风日盛。县志记载:翠屏山,“壁立如屏,正对学宫,如挂榜形,故一名挂榜山,邑中科第相承,以为是山之盛”。学宫,此指文庙,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为教化乡人,鼓励科第。此处用由山之形象作比喻,决定建筑的位置,这说明了城市设计与环境的密切关联。
  与学宫建设相关的还有锁江塔的建造。富顺古城虽选址为金城环绕之地,但有一点与别处不同:一江雒水从县城之东流向西。人们认为江水东流才为吉利,当该地连年没有进士登科的时候,因此有人说:“好个富益州,江水往西流。好官不长久,好马不回头。”道光年间的县令陈长墉,是一位重视文化的县令,他为稳定邑人的心理想出一个解决之道。在古城之西选择两山夹江的位置,在雒水北岸山峰上建了一座高十三层的八边形塔。当夕阳西下时,塔影落在江面上,并正好跨过江面到对岸。其意寓指塔影锁住向西的江水,留住富顺的好风水。
  第三,血脉畅通的内湖与外江。古城内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湖,名之曰“西湖”。“此湖天地生成,山川灵秀,较之新都桂湖、新繁东湖远胜”。此湖与城外雒水相通。西湖曾是富顺城内一大名胜,在湖面最大时,达到了六、七里宽。文人骚客常在此歌咏揽胜,其盛况据说堪与杭州西湖一比。这片城内的水面因为与江水相通,故能常保清洁水质,对城中空气大有裨益。可惜,西湖日渐缩小,至今日,几乎成为一个水塘了。虽如此,人们仍愿聚在湖边休憩、玩乐。

富顺古城布局变化体现了因学兴城的特点
  在富顺古城规划发展历程中,城市布局变化体现了城市发展重心和城市风尚的变化。
  如前所述,富顺古城肇始于井盐的采掘和商贸,起初是一个资源型的商贸城市。从它最初城市规划可以看出这个城市以盐业为中心发展、重视工商的城市风尚。城址依托山水形势选定后,要择中建设最重要的建筑。所谓的“中”,为城市的中心点,是风水格局中城市的正穴所在。有“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之说。北周建设富顺县城时,以富世盐井为中心,划出江阳所辖地域东西45公里,南北55公里,以井命名设“富世”县。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富义(世)盐井在富世县“西南五十步”,即谓该盐井位于唐时县衙署西南约75米处。由此可见,该盐井在城市规划之初被作为城市的正穴,其地位比“公厅”还要重要。这体现出富顺县以盐业为命脉的建城思想。
  从北宋开始,文风日盛。在1044年,在县府的带领下,“在县衙署侧修建了‘孔圣庙’”。此条资料谓“在县署侧”,不知能否推断为就在富世盐井的位置。如此,则表明县城的正穴从此为文庙学宫所占据。“孔圣庙”就是富顺文庙的前身,是富顺县倡学兴教化的开端。
  富顺文庙,位居县城中央,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布局,坐北朝南,前端临大街,正对城墙的大南门。现存建筑都为明清重建。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对称列于东西两侧。建筑采用极高等级,显示了自上而下尊孔重学的风气。主殿──大成殿,采用了九脊重檐的屋顶,顶脊中央五重宝顶,四条九曲巨龙两两腾空相向。檐下八根擎檐柱也为镂空巨龙。整个庙宇围墙环抱,除大成殿外,崇圣祠、明伦堂、大成门、东西两庑均系琉璃瓦覆盖,脊中饰宝顶,四条蟠龙两两相向。
  对文庙进行高等级的建设只能表明这一建筑群在城市布局中的崇高地位。文庙位在城市的中心,取代了富世盐井,而成为城市龙穴的镇穴之宝。这种格局安排体现了城市转向以学兴城的发展策略。

结语
  尽管富顺古城历史悠久,但也许由于这座城市留存的历史风貌太少,富顺的历史文化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应有关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对富顺古城历史的保护力度也太小。富顺古城成了历史保护和现代发展之间的“边缘”角色。
  笔者认为,古城的保护是和它的发展相关联的,因为发展基于文化传统,应保护的不止是文物古迹等物质遗存,还应当从城市传统精神内涵中找到持续发展的内核。富顺城的古代规划发展历程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很好的借鉴道路:走出单纯依赖经济发展城市的模式,走向重学兴教的道路,借助文化的多方位将其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的文化城市。我们认为,借助自贡市的旅游文化开发契机,能够带动对这座“边缘”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这个千年奠定的人杰地灵的人居环境中,富顺古城一定能够再次找到自己的兴盛之道。
  (笔者在调研富顺古城的过程中,曾得到了县文管所和规划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 参考文献

〔1〕樊丙庚,应金华主编。四川历史文化名城〔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53.

〔2〕清·同治《富顺县志》:卷二〔M〕。建置沿革。

〔3〕县文管所资料。

〔4〕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70.

〔5〕弗吉尔·哈特。自流井考察记〔J〕。梁鹰译,《盐业史研究》, 1991, (4).

〔6〕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65-467.

〔7〕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下)〔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51.

〔8〕戚珩,范为。古城阆中风水格局:风水理论与古城环境意向〔A〕。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C〕。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 55.

〔9〕陈盛文。春江塔影〔N〕。富顺日报, 2002-4-5.

〔10〕陈凡。富顺文庙〔J〕。四川文物, 1984, (2).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50678070)“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哲理、学说及历史经验的研究”部分成果。

张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源自:《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3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秦汉三国时期的巴蜀宗教 雷版下黑手
2# 四姑娘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9-2-5 01:05:4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富顺的盐井才是最大的亮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将军 发表于: 2009-2-8 18:16:27|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谢谢一起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4 04:49,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