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15|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2-17 18:27: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三国《隆中对策》与《汉中三策》之比较

 [复制链接]
⊙作者:梁中效
) M- \0 g& r8 Q4 s http://www.phoer.net
  汉末天下大乱走向天下三分的浩荡历史进程中,荆州和益州是各方激烈争夺的战略支点。在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和法正的《汉中三策》引导下,没有立锥之地的刘备在短短的十年间据有荆、益二州,实现了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的战略目标,使得后世炎黄子孙,不能不对两大“旷世奇策”刮目相看,拍案叫绝。" }; \' P1 f7 g: P, |: A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5 V* Z9 o7 ]% B! |7 v* O, W7 `一:两大奇策产生之背景
http://www.phoer.net 1 {+ p! z; O5 w( o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与法正的《汉中三策》,都出自于南迁的北方人之手,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晶。
http://www.phoer.net / b0 V2 R0 K6 Q0 p2 \  诸葛亮与法正都诞生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黄河流域,都是精通儒学的名人后裔。诸葛亮是汉末关东琅玡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其祖父诸葛丰精通儒家经学,名重当时。《汉书·诸葛丰传》云:“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法正是汉末关中扶风郡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其祖父法真也精通儒家经学,名重当时。《三国志·法正传》云:“祖父真,有清节高名。”裴注引《三辅决录》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经。兼通谶纬,学无常师,名有高才。”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历任泰山郡梁父县县尉、泰山郡郡丞,可能是因经学世家由举辟进入仕途的。法正的父亲法衍,字季谋,曾历任司徒掾、迁尉左监,也可能是通经学由举辟进入仕途的。由此看来,诸葛亮与法正有着大体相同的家庭背景,是当时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的齐鲁和关中文化的传人,少年时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为他们后来成为智能之士、杰出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http://www.phoer.net ; c" O" v6 l& _% \7 H/ P0 D. S  汉末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急风恶浪,打乱了诸葛亮与法正宁静的生活,他们被迫南迁到荆州和益州。《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早孤,从父玄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跟随其叔父从北到南的颠沛流离,虽然辛苦,但却是一次难得的对荆州南北进行考察的机会,为《隆中对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三国志·法正传》曰:“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刘备年长于诸葛亮,所以一到蜀地便为官任职。诸葛亮与法正在荆州和益州的生活,使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将南北文化结合起来,为《隆中对策》和《汉中三策》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http://www.phoer.net ( |: d3 T+ o$ x2 o0 ~1 |) h2 F) k- x6 o http://www.phoer.net
二:两大奇策之战略
http://www.phoer.net . R0 s  L# ~  o. r/ Q6 F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与法正的《汉中三策》,都是为弱者策划的战略,都是联吴抗魏立国于南国的战略,都是主张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都是导演天下三分的战略。
http://www.phoer.net 5 o; W- L# j0 x, Q' k  刘备在未见到诸葛亮之前,已转战了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两次得徐州,又两次失掉徐州,没有立锥之地,势单力薄,东奔西走,寄人篱下,屯驻新野。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草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鼎足三分、一统天下的分步走战略:# ?1 i) P% Y) h& K$ ]$ r http://www.phoer.net
  北方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南方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突破困局的方向在何方?鼎足而立的支点在哪里?对此,诸葛亮作了明确而精辟的分析,指出荆州和益州是两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与战略支点,而以益州为主,荆州为辅。“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样就可实现第一步的战略目标,鼎足而立。然后,等待机会,抓住机遇,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主要战略内容。
http://www.phoer.net 6 {5 C' L0 B& v3 t# c) o  荆州的战略门户是襄樊,益州的战略门户是汉中。《隆中对策》提出十年之后,三分天下的形势已经非常清晰。公元217年,曹操收降张鲁,平定汉中,益州门户洞开,对刚夺得益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构成了空前严重的战略威胁。就在这事关蜀汉政权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法正深刻地分析了形势,准确地预见了汉中对于蜀国未来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著名的《汉中三策》:“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合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合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奇谋、策划亲率大军进兵汉中,击败曹操,不仅为蜀汉立国创造了基础,而且刘备称汉中王,其一生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这既是三国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更是刘备重用人才,实施《隆中对策》和《汉中三策》的必然结果,也是战略策划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7 f8 [0 O7 e+ @; E6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9 @! t! ]6 K# w9 v  F! F4 b$ i三:两大奇策之差异
http://www.phoer.net ( H) q4 }% M7 t& P% H6 }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和法正的《汉中三策》,既有许多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 _$ R* O0 t4 h. ~# f http://www.phoer.net
  其一,时间上的差异。《隆中对策》诞生于赤壁大战之前的207年,刘备尚无立锥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还在酝酿之中,所以提出了“跨有荆、益,鼎足而立”的目标。《汉中三策》产生于赤壁大战之后的217年,刘备已初步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目标,天下三分的态势已非常明朗,所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等巩固鼎立格局的目标。. L& d* L1 J" m0 N http://www.phoer.net
  其二,战略上的差异。《隆中对策》的战略是“跨有荆、益”,立国西南,然后两路出师北伐,一统天下。这一战略的巨大成功之处,是科学地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并指明了早日实现天下三分的战略方向。《汉中三策》是上、中、下三大战略选择,即“上可倾覆寇敌”、“中可蚕食雍凉”、“下可固守要害”,其战略预见性远逊于《隆中对策》,但战略操作性和针对性比《隆中对策》高出一筹,成为蜀国立足于益州的基本战略。
http://www.phoer.net : p. i- b: n" c. L, J. {  其三,认识上的差异。由三国历史的演进轨迹来看,荆州归吴,汉中归蜀,是三国鼎立最后形成的标志。《隆中对策》由于提出较早,“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显然侵害了吴国的根本利益,埋下了吴、蜀冲突的祸根,这无疑是其最致命的缺陷。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在对蜀汉立国基地的选取上更客观清醒。《九州春秋》云,“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让“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法正的战略观点与庞统不谋而合。当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请刘备时,“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而《汉中三策》正是对这一认识的补充、具体和深化。蜀汉位居前列的三大谋臣诸葛亮、庞统、法正,他们的奇策妙计相互补充,特别是庞统和法正对荆益二州战略地位的正确认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隆中对策》的缺陷。而刘备去逝之后,诸葛亮治蜀期间,实际上是以《汉中三策》为基本国策,确保了蜀汉的长治久安。
http://www.phoer.net + d0 a9 d, u$ y& `+ E+ N5 X- i7 t  S  其四,选择上的差异。《隆中对策》选择的是纵深基地战略;《汉中三策》选择的是前沿基地战略。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实际上是画出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地域范围与战略方向,并未说明其中的战略支点和前进基地。而法正的《汉中三策》则明确指出:要以汉中为前沿基地,“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士;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计。”不仅明确的提出以汉中为未来蜀国的前沿基地,以及充分发挥汉中基地作用的更为现实、更有操作性的战略,而且彻底放弃了《隆中对策》“跨有荆益”、两路北伐的战略计划,将全部战力集中到了汉中,确保蜀汉的长治久安。两相比较,《汉中三策》比《隆中对策》更符合三国鼎立的战略态势,更能体现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更能准确地反映蜀汉的国情与国力,更是蜀汉历史进程证明的一条正确战略,难怪曹操和诸葛亮对法正赞许有加。4 _( p7 l  q  N4 I) m$ `% z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D9 e  P% @9 b8 Q6 t8 Q四:两大奇策之影响
http://www.phoer.net ' L8 o5 x4 y3 e$ K; b  《隆中对策》和《汉中三策》在当时都引起了极大反响。《三国志·诸葛亮传》曰:“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对答,引出《隆中对策》,为刘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陈寿在上《诸葛亮集》的表文中也说:“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由这些比较原始的记载可以清晰的看出,诸葛亮的对策在当时就被称为“奇策”,不仅征服了刘备,就连年轻的东吴英主孙权也叹服其“奇雅”。同样,法正的《汉中三策》刚一提出,就引起了敌我双方的高度重视。“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法正审时度势,辅佐刘备一举攻克汉中,“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为法正的奇策妙算所折服,禁不住叹息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智慧超群的诸葛亮也十分佩服法正的才智,“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法正的器重之情,溢于言表。1 B* {2 n. @5 m: E# k' |5 I/ f http://www.phoer.net
  《隆中对策》和《汉中三策》对后世的影响却大相径庭。《隆中对策》的影响远在《汉中三策》之上,其主要因素在于诸葛亮的逸群之才、道德榜样和人格楷模等,是法正所无法比拟的。法正在世时就威权独断、打击报复、矫纵跋扈,“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所以,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法正着见成效,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
http://www.phoer.net ; C, X% T6 s! A5 k  最后,我们以诸葛亮生前器重的蜀汉才俊杨戏于延熙四年(241年)所着《季汉辅臣赞》的辞句作结束语:- L! u  {  a% Z$ G+ t http://www.phoer.net
  《赞诸葛丞相》
http://www.phoer.net 8 Y- H/ x5 a8 M. W! F: r8 H/ z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 t% O4 h+ R http://www.phoer.net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3 f0 x( O" l8 p http://www.phoer.net
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
http://www.phoer.net + ]2 x" L6 c$ \/ f6 y# j" E6 [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赞法孝直》3 `3 v2 B1 m7 I: o* ]" f http://www.phoer.net
  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精算,睹事知机。

http://www.phoer.net 7 {. C) }6 }- @8 H: U6 y
http://www.phoer.net 3 f% d6 b/ D+ e! `7 e& J/ B§ 参考文献, [- y6 P% w+ b' x* ` http://www.phoer.net
  [1]《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
http://www.phoer.net 7 d; ^6 |, Y; I+ R  [2][3][4][6][7][8]《三国志》卷37《法正传》/ o" k8 F7 p; n* j& ]8 c3 M http://www.phoer.net
  [5]《华阳国志》卷6《刘先主传》
http://www.phoer.net & h  u1 c( \$ d5 l7 \# b4 A  [9][10]《三国志》卷45《杨戏传》
http://www.phoer.net 6 j2 a, C+ Q  E2 B1 Y6 s( ?
http://www.phoer.net " R  V4 {. u. K( N⊙ 作者简介
http://www.phoer.net $ b$ z" {) c1 K# q  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
http://www.phoer.net # e1 I1 ^: k2 J# l+ E  源自:《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夜景 秦汉时期巴蜀文学略论
2# 四姑娘山
 何晓 发表于: 2009-2-18 11:05: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德才德才,德在前才在后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9 17:26, Processed in 0.2808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