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O3 c6 N6 H8 `$ z! ^ http://www.phoer.net
考察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地理,还应当把视角投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多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方国瑜《汉晋至唐宋时期在云南传播的汉文学》专辟“传播汉学的巴蜀人士”凡七十余人。
http://www.phoer.net 1 m+ O! A, a, ?/ _* |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在四川设蜀郡,在川黔湘鄂边境设黔中郡。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首先进人贵州北部和西北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这个地区原属夜郎国,秦“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标船徉柯处,乃改其名为徉柯。徉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无蚕桑,故其郡最贫”。西汉初年,出于安全考虑,曾封锁巴蜀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但是经济文化依然发展。武帝建元六年,王恢出击东越,逐渐了解到西南与东越、南越的密切商业关系。当时的都阳令唐蒙遂上报朝廷,依托巴蜀之富,开发大西南地区。朝廷调动巴蜀兵力人力,先通夜郎,开通西南夷道,打通云贵高原地区。从建元至元狩,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逐渐将这个广大地区纳人汉朝版图。! J& I3 L4 I$ m http://www.phoer.net
《太平御览》卷五八七引《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字长通,徉徊名士,尝问以作赋。相如日: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而据《云南通志》卷十一载:“盛览字长通,叶榆人。学于司马相如,所着有《赋心》四卷。”大约就是从司马相如那儿得到的灵感和启发。根据方国瑜考证,叶榆为大理,但是从《西京杂记》看,当为徉柯人,这个地区乃元鼎六年所设郡,其时司马相如已死,故方国瑜疑此是附会。但是东汉以后,这里的文化确实逐渐发达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依然采取设置郡县和移民充塞两大策略阴,逐渐改变了这里的人口构成。《汉书·食货志》:“旧寸又通西南夷,随者数万……乃募豪民田西南夷,人粟县官,而纳受钱于都内。”说明当时黔北地区的大姓多来自中原和巴蜀地区。这些大姓包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龙、傅、尹、董等。巴蜀文化从北向南流人,黔北正得风气之前。其中,尹姓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人,即《华阳国志·南中志·徉柯郡》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他自以为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北上汝南,从许慎研习五经,又从应奉学经书图纬。回到当地后,广泛传播学问,于是今天的黔北地区“始有学焉”。此外,平夷傅宝、夜郎尹贡亦有名德,傅宝曾为巴郡太守,尹贡则为彭城相,号南州人士。
http://www.phoer.net - ^/ _: ~+ @( P& u 这种移民策略,主要是为加强统治,但是在客观上,也加速了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间的融合进程。《后汉书·西南夷滇王传》载:“肃宗元和中,蜀郡王追为益州郡太守,政化尤异……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数岁,宣示汉德,威怀远夷。自坟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盘木、唐鼓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辅上疏日:“臣闻《诗》云……’帝嘉之,事下史官,录其歌焉。”这三章诗是:《远夷乐德歌诗》、《远夷慕德歌诗》、《远夷怀德歌诗》。李注:“《东观记》载其歌,并载夷人本语,并重译训沽为华言。今范史所载者是也。今录《东观》夷言,以为此注也。”(三篇作品是四言诗,大字为汉语翻译过来的四言诗,小字为夷言的记音字,也是四字。)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学交往的重要材料。
http://www.phoer.net 1 W' c- C M5 |- C; P3 j 这个地区的文学艺术与中原大不相同。文学上的特点,前面已经有所描述。在艺术方面,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面具,可能是在祭祀时戴的舞蹈面具。与中原的面具最大的不同就是眼球突出,也就是《华阳国志·蜀志》所说的“纵目”,具有强烈的夸张效果。与这种夸张的艺术相关联就是至今依然流行在云贵高原地区的滩戏。据《搜神记》卷十六载,传说轩辕黄帝的重孙撷项有三个儿子,死后变成鬼,除两个分别在眠、若二水作怪外、还有一个变作小儿鬼惊吓儿童。黄帝撷项崇祀的图腾之一是熊,所以人们便在一年之末的腊月间蒙熊皮挨室搜寻,借熊的威严驱赶厉鬼,嘴里发出“滩摊’,的声音。这种属于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摊戏”、“摊驱”。这种传说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是这种艺术与三星堆所发现的青铜面具有着相近的艺术特色,不能简单地说是历史的巧合。从两地文化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应当可以找到某种对应的关系。
http://www.phoer.net 3 R5 Z1 B! l/ d8 R1 S3 P, a2 T( }# w8 S http://www.phoer.net
§ 参考文献
http://www.phoer.net 3 i# o' W3 f. \/ y [l]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巴蜀书社,1997年,第131页$ F$ `% ^1 W( Q http://www.phoer.net
[2]扬雄:《蜀王本纪》,中华书局,1960年,第808页
http://www.phoer.net 0 s! n( `$ {# E& T8 O) x4 S [3]屈小强等:《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http://www.phoer.net 6 i) w+ g9 F) E [4]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志》,巴蜀书社。1984年,第21页3 U* s8 u" k* B7 @+ f http://www.phoer.net
[5]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巴蜀文化初论》,中华书局,1998年,第1021页' p. ~ f) w$ k) F6 Q# o http://www.phoer.net
[6](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25~2626页
http://www.phoer.net : E# p6 b! m% C, g- B* g+ u [7](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599页0 b6 O: h% g, e! P http://www.phoer.net
[8]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先贤士女总赞》,巴蜀书社,1984年,第701一702页
http://www.phoer.net & I2 D) D& c% ~2 d. F K; `9 y0 P [9](宋)范哗:《后汉书·苏竟杨厚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047页
http://www.phoer.net 1 s, S3 `, k8 a5 J; t- |9 g4 p [10](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1页* S( k9 k/ d4 M% ~2 l4 y http://www.phoer.net
[11]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第1319页
http://www.phoer.net 3 L4 [- k# M1 F- c8 n9 a! Q [12][15]方国瑜:《汉晋至唐宋时期在云南传播的汉文学》,《方国瑜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49页8 J- |2 _, c7 x: ?" X: L http://www.phoer.net
[13](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93页
http://www.phoer.net / {- Y9 M! Q3 Z [14]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西汉至南朝时期西南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29页% j. P5 Y; V, [ http://www.phoer.net
[16]方国瑜:《两汉经略西南:郡县设置与行政统治》,《方国瑜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
http://www.phoer.net 1 |+ g0 f; m% M$ m: { [17](宋)范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047页. P( P2 p, r7 w) j http://www.phoer.net
[18](东晋)常壕:《华阳国志·南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b4 D. N% {* C. c2 P http://www.phoer.net
[19]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蜀志》,巴蜀书社,1984年,第181页
http://www.phoer.net ( ` c- B2 L6 N8 Q9 d. Z h# F: ]) `( X/ {# s+ B% k http://www.phoer.net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http://www.phoer.net 2 D: L. F; s, d
http://www.phoer.net 0 [/ X9 h; g" L/ ~9 D源自:《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