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95|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04:2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诸问题新探

 [复制链接]
. 晏波8 |( I+ z7 n6 J% W. n4 G http://www.phoer.net
/ i8 h, ?3 H: I( R4 e http://www.phoer.net
以“六出祁山”为俗称的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战争史上重要的篇章,也是学术界研究三国历史与文化的热点,对于此问题,马强先生在一篇关于蜀汉谋臣诸葛亮研究的综述中作了概括。诸葛亮与蜀汉集团的最高政治目标是“恢复汉室”,因此屯兵汉中,出师祁山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成为诸葛亮晚年的主要内容。1984年诸葛亮研究会勉县年会中心议题即是诸葛亮的北伐。同时,八十年代对北伐成败的争鸣,一度是诸葛亮研究的热点,陈克华、张大可、尹韵公等先生都种著文对诸葛亮连年劳师动众举国伐魏提出否定性评价。但以后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具体的过程、事件角度客观地探讨北伐失败原因。臧振《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再探》另辟蹊径,从秦汉农民战争角度探讨北伐失败原因,认为由于农民战争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原地区上层建筑的更新与生产关系的重组,使诸葛亮那改良后的蜀汉旧邦无论如何无法战胜中原那革命后的新邦,这才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此说不失为有新意的一家之言。近年来研究北伐文章较少,但也有一些从新角度探讨的见解。在2000年成都研究会上,徐学书提交的论文《蜀汉诸葛亮与前蜀王建六次北伐》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五代时期的王建不同时代自蜀地北伐关中的军事战争作了比较研究后认为,诸葛亮北伐未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首次北伐中诸葛亮未能迅速防守叛魏降蜀的陇右二郡,加上关键战役中用人不当以及后来北伐缺人乏兵等导致其失败;徐日晖从曹魏在陇右河西地区的坚实军事防御角度论证了诸葛亮出师祁山屡战屡败的军事地理原因也很有说服力。另外,本文就该篇论述所涉及的三个问题作以简要的学术回顾。关于“六出祁山”的具体解释,如李星先生认为依次是公元228年4月出兵祁山,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而马谡失街亭; 228年12月出兵大散关攻陈仓; 229年正月攻取武都、阴平二郡,安抚氐羌; 230年7月击退魏将司马懿等三路来敌; 231年出兵祁山, 6月在上邽大破魏军,后因军粮不济,撤兵途中射杀张郃; 234年2月出兵驻守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对阵半年,病卒子军中,遗命归葬沔水南定军山。殷克勤先生在《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一文中,以纪年的方式论述了其史实。有学者认为随着荆州的失落,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强蜀方略的重心凸现出向西部陇右拓土扩军、夺马足粮、割据发展以牵制曹魏的西征而非北伐的发展格局,体现了亮联结益州、南中、汉中、凉州为一体,力求自存后图进取的战略远图,表明蜀汉中后期修正了《隆中对》的筹划,西征是蜀汉自强之举,并叙述了诸葛亮北伐的历史事实。近年来对于魏延的“子午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的原因分析也有不少论述。这些方面要有主诸葛亮胆说怯的也有主智慧说的,在战略上,从历史评说直到现在学者就有主其“治戎”为短而缺乏战略眼光的,也有从其北伐战略主要目的为之而辩护的;还有从诸葛亮的北伐作战心理去看待此问题的。其余认为走子午道行军艰难无后勤保障也是子午奇谋未被采纳的原因。
http://www.phoer.net 7 U6 J' I8 @( G) c% _9 A4 W" H4 S6 K2 r1 u( o/ s3 L http://www.phoer.net
关于诸葛亮建兴十二年出“斜谷道”北伐的路线问题,目前就笔者所见有一种观点,就是斜谷道虽然指的是褒斜道无疑,但是行军路线上却有迂回城固之说。郭荣章先生分析当时诸葛亮治乐城,乐城在城固,征之于史,其出兵五丈原,当取道城固,而不经褒谷。稍后作者又依据“朝发南郑,暮宿黑水”为依据,考证出了诸葛亮此次北伐的具体路线即经城固之湑水河谷北上,经双溪、小河口诸地,至留坝县江口镇交褒谷,再循褒斜旧路出斜谷。* l" u* k/ s3 R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e! J! H( V) f7 ~8 w对于以上三个问题虽然文学、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作了以上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由于分析问题角度的不同和史料的理解差异,必然会有新的见解,因之在此略呈浅见,以期就教于方家。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论巴蜀大族在西晋的真实地位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04: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 六出祁山问题
http://www.phoer.net ( n1 T6 E/ j5 G5 _% ~- J/ D; B4 b http://www.phoer.net
“六出祁山”已经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语出《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序言里,引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说诸葛亮“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于天时;而至六出祁山,则近乎人事,在这部小说里面,还有很多回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其中也不乏“六出祁山”的字眼。自此之后,文学界、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就赞同或者找材料来证明诸葛亮六次北伐的史实。阅《三国志》,其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出祁山仅两次。其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次,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兵发箕谷,而自己却率大军攻祁山,以马谡为前部先锋,领王平等五部军马浩荡而向秦川发动攻击,不想马谡不听节度,遂有街亭之败,虽然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诸葛亮也迁西县千余家回汉中,但是二十一年后精心准备的第一次北伐总体上失败了。第二次,同年冬,大军出大散关,兵围陈仓,因蜀国大将曹真早有预料,已经安排郝昭部署军队做好了战前准备,双方激战二十余日,蜀军粮尽不得不撤退。第三次,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基本取得胜利。第四次,再次出祁山,在双方交战中,魏将张郃被乱箭射伤致死,蜀军粮斤军退。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建兴十二年春(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由斜谷出,占据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百余天,诸葛亮因病去世。对照前面综述中所提到的李星先生和殷克勤先生的论述,显然问题出在公元230年此次双方的战争,而根据历史记载,此年“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斥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当作武都)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蜀军方面,诸葛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为援,严阵以待。此次蜀军并没有主动出击,而是在今城固一带防御,即“亮待之于成固、赤坂”,并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后因为天气的原因,大雨骤降,栈道断绝,魏国撤兵,蜀国的援军和粮草因为李严(平)两面三刀假传圣旨而没有运入汉中,双方就此罢兵。显然,诸葛亮的北伐只是五次,两次围祁山,三出关中,“六出祁山”是小说为了彰显诸葛亮鞠躬尽瘁、忠于蜀汉的精神而默认了公元230年诸葛亮的军事行动而已,但“六出祁山”也因此成为其北伐的代名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04:53|只看该作者
二 建兴十二年北伐路线问题
http://www.phoer.net 3 t: j- n0 F5 G, V# I$ S( {' b" G http://www.phoer.net
仔细阅读郭先生的文章,发现其在运用材料方面有失偏颇,笔者对其观点产生了疑问。要解决此疑问,需要从诸葛亮当时驻军地点、史料揭示的时间是否符合、以及找到直接通过褒斜道的材料等几个方面分析,下面一一讨论。% x# o/ `6 ~, q* [4 r5 F4 j1 Q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O* v& p6 V4 ~6 @通过诸葛亮驻军地点在建兴八年至十二年间,一直在沔阳汉城(今勉县旧州铺,有刘备称汉中王设坛遗址),大军也屯驻于此。这可以从其迁移驻军地点以及在今勉县一带活动可以推断。建兴五年春,诸葛亮在向后主刘禅上书《出师表》之后,遂率领大军从四川奔赴汉中,立即在汉水北岸阳平关石马(今勉县老城水磨湾附近)一带建立军营。史载,“遂行,屯于沔阳。”,具体地点在《后主传》记载详细,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于沔北阳平石马。”但是后来由于军事形势发生变化,诸葛亮决定把行军大营迁到广阔的平坦地带,就在建兴七年冬,“亮徙府营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分析诸葛亮此次迁军营在南山下原上的原因,是大概是因为原来营地狭小,不利于练兵与驻军。此前(建兴五年)在沔阳北阳平关石马一带筑营,原因是此地连山带水,其西为尽口水,其南为汉水,其北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徙营于南山下,实质说明了此前府营在山上,即三国时期所谓的沔北阳平也即今勉县老城水磨湾一带。后来随着初次伐魏的失败,诸葛亮有以汉中为长久进攻魏国基地的打算(其在汉中前后八年),遂其府营在南山下原上。这里的原是相对山而说的,应该在离旧营不远的开阔地带。考其地点,南山当在当在秦岭以南,为了防御魏国,其营地应在汉水北岸。其位置也应该在今勉县一带。原因是“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黄沙即今勉县黄沙镇,看来诸葛亮的军事演练即在今勉县黄沙镇,而府营当离此不远,军队也在此训练。再从诸葛亮死后的心愿来看,“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定军山即在今勉县南数公里处,葬于此说明了其身前和此地有莫大的关系,其实就是以此为基地的八年北伐。当诸葛亮死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蜀国的军事策略来看,在失去荆州后,诸葛亮战略决策发生了很大变化,采取了“平取陇右”的策略,因而两出祁山,兵围陈仓,取阴平等,这些地方都和今汉中盆地以西最为接近,如果府营在城固,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东端,与陇右这些出兵之地距离太远,行军不变,这也是诸葛亮在沔阳修治府营的关键所在。凡此种种信息揭示了一个问题,即当时诸葛亮北伐时候,其府营应该在沔阳,即今勉县。即三国时期的沔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勉县。若从现在勉县境内三国遗迹来看,当时诸葛亮府营极有可能就是所筑汉城,此前刘备曾在此筑坛称汉中王,此次有可能是在原来规模上修筑府营,地址在今勉县东3公里旧州铺。诸葛亮的丞相府治在城固的说法不确。距离取道城固伐魏,从实际的情理上来看,若从勉县出发经过城固再折回勉县进入褒斜道(勉县境内)迂回曲折,山间道路行军困难,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是行军者大忌。
http://www.phoer.net # T& Y' N4 F$ |: [" A
http://www.phoer.net ) T; ]. d+ d) {4 Q2 S3 C$ M, ]此次直接经过褒斜道的最主要证据有这么几条:其一,建兴十二年北伐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在褒斜道一带进行。如建兴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十二年春,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此斜谷口应是南谷口,即褒谷谷口,如果是北面出口,就不必要再修治邸阁及其栈道,战事也不会推迟在次年(十二年)发生了。另据李之勤先生的解释斜谷口,也即今褒谷的南口。斜谷及其谷口所在的褒斜道不在城固这是不争的事实,此其一。其二,最后一次北伐中魏延和王平及其诸葛亮等的行军地点也主要在褒斜道上。如“十二年(杨仪)随亮出屯谷口”;其次如“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于此同时在《魏书?明帝纪》当中记载青龙二年(蜀国纪年为建兴十二年)四月,诸葛亮出斜谷屯于渭南的事情,这都是此次进兵五丈原的屯兵、进军地点,细读上文材料,则谷口、北谷口为斜谷(道)北口无疑。综合分析,上述文献所载斜谷乃是斜谷道即褒斜道。此次北伐前(建兴十一年)诸葛亮先运粮草囤积于褒斜道南口(褒谷口),然后修治栈道,第二年全军由斜谷,屯兵谷口(斜谷口),稍后由北谷口(斜谷口)出发,以魏延为先锋,攻打魏国。即“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诸葛亮病逝以后,骁勇善战的魏延被诸葛亮生前安排为蜀军断后,以防魏国围攻,但是魏延与杨仪不和,违令先撤兵至褒斜道南谷口,语在《魏延传》。南谷口则是褒斜道南边的出口,即褒谷口。以上材料,综合运米、修治栈道、魏延退军等事例,斜谷道应该是褒斜道,就知道此次行军是直接经过褒斜道的,而不会绕道城固。若大军经城固,所涉及人物及其事件众多,而文献缺乏任何蛛丝马迹的记载。此其二。除此而外,此次北伐道路走褒斜道这一问题,严耕望先生在《汉唐褒斜驿道》一文中已经言及,只是没有分析取道褒斜原因、叙述具体行程而已。这为后来学者研究提供了空间。& Z* D2 R# Y' c& N0 B9 P, p$ Q http://www.phoer.net
% @: u2 W( t: J/ D0 r% a3 G http://www.phoer.net
郭先生解读误区在哪里?驻军地点判断失误,其认为诸葛亮治乐城,乐城在城固,所以有经过城固的推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修治营城时,除了乐城而外,还有汉城,这是其疏忽的一点,单凭此条材料说明不了问题。当时修筑汉、乐两城,乐城以及附近的一些驻防主要是防御性质的,因为在城固附近,与子午道、骆谷道及西城、上庸(魏将孟达驻守)等魏国进军路线与军事布防很逼近,诸葛亮生前几乎没有从此行军,只有第一次北伐的佯攻。诸葛亮死后的第九个年头,魏大将曹爽率兵十余万进攻汉中,王平率众在城固一带防御即是例证。而观诸葛亮五次北伐,不管是出汉中、围祁山、出陈仓、据五丈原等主要出兵都是在今勉县一带,基本上未从城固出发,勉县才是其大本营所在,是主动进攻战略基地。而此次修治营城时间上离最后一次北伐相差五年之久,在时间上不合。后来延熙七年魏国进攻汉中,有人建议“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郭先生也因此认大军在今城固一带,遂有北伐经过城固之说,这也是时间上不符所在。
http://www.phoer.net 6 q* v- [0 L) }6 ~5 C( _; m. x* M1 C http://www.phoer.net
“朝发南郑,暮宿黑水”解读的偏差也是导致北伐路线问题的症结。“朝发南郑,暮宿黑水”语出《水经注·沔水》,在(沔水)“东过南郑县南”下,郦道元引《诸葛亮笺》文。这里面有两个地名:南郑和黑水。南郑无可争议即今汉中,而黑水则有异议,但是在今汉中境内所谓黑水者无非是今褒河和城固的黑水。古南郑(今汉中)和今勉县的分界线即是褒河,路程不过数十里,早晨从南郑出发,晚上才到黑水,则其一定不是褒河,因大致一天时间行军,路程当在百里左右,此黑水只有城固黑水莫属,其实《陕西通志·汉中府·城固县》的确记载“(黑水)在县西北五里”。《水经注》对此认为南郑到黑水的水路有四五十里,陆路则有百里之遥,可见黑水在城固莫属。另据李伯勋考证,其为今胥汇渠部分渠道,胥汇渠即是在此河道(黑水)上建立的。据此,这笺应是诸葛亮从南郑去城固时所做。诸葛亮什么时候去、去的目的何在,此问题对于解读此条材料是否和最后一次北伐路线有很大关系。郭先生认为此次去黑水就是大军从南郑出发后的取道城固再折回褒斜道北伐的重要依据。具体行军路线即前文所引:经城固之湑水河谷北上,经双溪、小河口诸地,至留坝县江口镇交褒谷,再循褒斜旧路出斜谷。从《明帝纪》、《曹真传》、《后主传》等材料来看,明确记载诸葛亮去城固有两次。一次是迁军营,筑汉、乐两城,时间为建兴七年冬,乐城即在城固;一次是曹真率三路大军南侵汉中,因魏大部人马主要进攻方向在今城固一带,所以“亮待之于城固、赤坂”。由此可以断定,此笺应当是建兴七至八年间所作,时隔建兴十二年北伐尚有四五个年头,去城固目的或是修筑营城或是布阵御敌,此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间和目的均不合,因而与先生考证所过道路无涉。' K$ ^3 y: u+ O1 W http://www.phoer.net
  M+ r* d7 T) g) q http://www.phoer.net
褒斜道自先秦开通之后,时通时废,历代多有变迁,有秦汉褒斜道、魏晋褒斜道、唐宋褒斜道、明清褒斜道(连云栈道)之分,正因为如此,严如煜和一些方志记载者因疏忽史料而误读错载,今人又因袭不变,以至于纷争不断。既然断定诸葛亮北伐直接经过褒斜道,那么知道三国时期褒斜道的走向,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路线就明确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走褒斜道的是什么路程,《读史方舆纪要》以及今人著作已作详细解释,兹引如下:其路线具体为由今汉中市向北,经留坝县马道镇、江口镇、太白县城咀头镇、灵丹庙、鹦鸽咀,出斜峪关到眉县。于此,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北伐行军路线的谜团就可以解开了。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05:07|只看该作者
三、子午奇谋未被采纳原因9 M( u3 ^1 e" p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u7 N& D# n' h9 S/ K. L诸葛亮处事、行军素来以谨慎著称。在今勉县武侯祠祭拜诸葛亮的大殿前,冯玉祥将军曾题刻“成大事惟一生谨慎”等字样石刻,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为人处世的一种概括。查三国史籍,不难发现很多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诸葛亮在病逝五丈原之前安排蜀军撤退事宜时“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安排勇猛且富有战斗力的魏延断后,通晓军事战略的姜维为第二路退军,大军则由杨仪统帅。事后,又害怕魏延不听调遣,还交代若魏延军队不发,而其他人马撤退的事情。由杨仪掌握军权,目的在于保存实力,杨仪作为文官,很少有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而魏延断后又是阻挡魏军进攻的一层防线,姜维继之,则更是万物一失。甚至对魏延不听调遣的事情在身前也有所预料。足见其谨慎,此其一。其二,对于蜀国丞相包括军事将领的选拔上,都选择了处事周全、性格平和、能够继承其遗志的将相之才,如蒋琬、费祎、姜维等,这些人虽才不及亮,但整体上能使蜀国平稳过渡。其三,对骁勇善战但自矜功伐的魏延,死前曾交代其“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无复来也”。其四,司马懿在闻讯蜀国使臣时,使臣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临焉”,此也说明其谨慎。其余在魏延提出从子午道进攻长安的策略时,“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带兵追击撤退蜀军时发现诸葛亮营垒等规整如初慨叹天下奇才等都是例证。
http://www.phoer.net 9 h! V  I  s! D7 }& m% }. P; t  o/ J( q) p1 c7 P8 D9 r+ Z http://www.phoer.net
魏延此人很有争议,笔者认为其虽有大将之风,但遇事缺乏全面考虑,好夸饰。《魏延传》里记载其在先主刘备前夸口他可以挡曹操率领的魏国所有军队,能够消灭偏将带来的十万之众;每次随亮出征,都想以奇谋制胜。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自以为在诸葛亮之下,非其莫属的想法,诸葛亮死后,愿意独当一面,不听杨仪解读欲取代诸葛亮而继续北伐。凡此种种,都和诸葛亮及其周围很多文武官员意见相左,其行军计划难以实现,甚至因为其性格弱点直接引来杀身之祸。子午奇谋是否能够成功姑且不论,不被采纳就意味着毫无可能。5 a# F/ Q3 C0 W! [ http://www.phoer.net
4 M3 O1 l1 Y+ }6 H7 Y http://www.phoer.net
正是因为诸葛亮谨慎的处事原则和行军风格,导致了他不太喜欢魏延,出奇制胜的计谋未能实施,甚至也被诸葛亮和一些将领的猜忌,导致了家族灭门的悲剧。
http://www.phoer.net 6 V$ H1 [2 X, c: \" n# m4 `! N0 T' ^/ h% _9 O! j http://www.phoer.net
晏波,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9 }1 {, y6 ]# |3 P1 L http://www.phoer.net
, `2 `3 u0 x( P  F# j8 v9 n http://www.phoer.net
源自:《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8-1 16:16:12|只看该作者
学术上的,太长,只好溜之大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2 03:00, Processed in 3.322805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