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60|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09:5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巴渝学术思想与人文资源考辨

 [复制链接]
庞国栋 张万仪) N: y+ {0 F3 A http://www.phoer.net
5 T0 ^$ |! s, [4 ^: A$ H& z* U8 H http://www.phoer.net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的延续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巴渝文化是中国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掘、梳理的基础上考辨巴渝学术思想与人文资源形成与流变,对构建重庆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http://www.phoer.net 3 W: W6 ^6 z+ f/ S& H
http://www.phoer.net & m8 c2 L0 `0 A9 @; x一、《易》与巴渝巫文化" t1 S  Q  {& {%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0 g& k+ H# a( L6 x$ b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以代表其思想文化观、社会价值观的经典六经为基础,而在汉代被尊奉为六经之首的《易经》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易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通过探究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巴渝原生巫文化与“易”存在着某种联系,“易学”也曾对巴渝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  K) T, ?) _# [+ O  y http://www.phoer.net
3 C: x  C# K9 q/ c, ` http://www.phoer.net
《山海经·大荒西经》称:“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袁坷《山海经校注》:胎宋本作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袁坷说:.‘灵山,疑即巫山。”学者考证也多认为灵山就是巫山。《山海经》多次出现的大巫山、巫山,也被认定就是今天重庆的巫山。一般认为,巫山、巫溪是巫文化的发祥地。
http://www.phoer.net $ k6 T0 H7 \: a. _+ A3 ~4 F
http://www.phoer.net ( c* ~1 g! f. ?. f" y, c《山海经·大荒南经》“有戴(zhi)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戴处,是谓巫戴民。巫载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墙,食也。爱歌舞之鸟,鸳鸟自歌,凤鸟自舞。爱有百兽,相群爱处。百谷所聚。”学者们对巫文化的研究表明巫戴国(《山海经》中称“载民之国”、“戴国”)就在重庆的巫山、巫溪境内,巴文化研究学者董其祥则认为:“据作者(即董其祥)考证,‘巫载’即‘巫蜒’。即《世本》所云:" 君之先,出自巫蜒’,其地在今四川(按:现为重庆)东部三峡地带。巫蜒所在之地即巴族先民所生息之地’,冈。《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袁坷注“巫咸国者,乃一群巫师组织之国家也”。据《巫溪县志))记载,巫溪在上古时期是巫咸国所在地。袁坷说:“‘巫戴民’疑亦诸巫所组成的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山海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精(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
http://www.phoer.net ' B0 o% n3 c0 g% |6 o
http://www.phoer.net / s$ }7 i7 L/ S) D, j巫文化是多层面的文化形态,内涵十分丰富。巫文化的主要载体巫观被称为上古时期的智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李泽厚说当时与物质劳动同精神的分离相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观都是与鬼神打交道的、沟通人神关系、代替上天发号施令的神职人员。“他们的专业和职能就是在人们和超自然物(鬼怪)的世界之间起媒介作用”。袁坷解释“灵山十巫”称:“十巫从此升降’即从此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叨他在《略论<山海经>中的神话》中也指出:“能够缘着天梯自由上下于天的人……只有神人、仙人和巫师这三种人了。”阁“灵山十巫”均为巫师,巫师多擅长卜筑,古代巴人中卜笠之术亦颇盛行。论者根据《世本·作篇》和《吕氏春秋·勿躬》“巫咸作笠”的记载,认为“灵山十巫”中巫咸便是一名善于占笠的预言家,并称他是笠占的发明人”。古代有许多关于巫咸的记载,有的说是黄帝时人,有的认为是商代人。《路史·后纪三》称:神农使巫咸主笠。朱熹《楚辞集注》引汉朝王逸注《离骚》:“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8 {  a8 ~$ c6 }" Z. s1 W http://www.phoer.net
; k+ J. ~6 c: U; P* f http://www.phoer.net
《礼记·礼运》记载,当时“王前巫而后史,卜巫替惰,皆在左右”。《尚书·周书·洪范》也记有“择建立卜笠人,乃命十笠...…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笠《周礼·春官宗伯》则详细记述了巫现的祭祀、占笠活动:“占人掌占龟,以八等(等通笠)占八颂,以八卦占筹之八故,以视吉凶”又记“等人掌三易,以辨九答之名。一日连山,二曰归藏,三日周易。九答之名:一日巫更,二日巫咸,三日巫式,四曰巫目,五日巫易,六日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等而后卜.上春相答.凡国事共答。”这九位掌《三易》者便是巫师。而“灵山十巫”中巫咸列第一,为巫师之首。许慎《说文解字》说“巫咸初作巫”。+ i+ u* D. _. n' h: f( H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4 C: j2 D# G0 r: P三国时蜀汉谁周《古史考》说:.,牺(伏羲)氏作卦始有笠,其后殷时巫咸善笠。”《太平御览》(《世本》:“巫咸,尧臣也。”《尚书·君爽》、《史记·殷本纪》记有巫咸被伊险推荐给商王太戊(殷中宗)为大臣,他“治王家有成”,但与“灵山十巫”中的巫咸或许不是一人。
http://www.phoer.net 4 _6 w, z5 u1 X# `3 T+ F4 R0 b5 j http://www.phoer.net
唐兰论《周礼·益人》说:“这里说的本来就是九个巫的名字。”他们与《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记诸巫“都差不多。所谓‘二曰巫咸’,就是巫咸所作的笠法……巫咸是殷时人,见于《尚书》”。詹郸鑫认为,甲骨文中的“艾戊”是“殷商民族所崇拜并多次对他举行祭祀典礼的巫笠祖师爷”,甲骨文中另有一个“咸戊”,“这个‘咸戊’,正是先秦时代传说中的殷代巫卜祖师爷‘巫咸’,周人尊他为‘先卜”’。这些都说巫咸实有其人,是一位曾在巫山地区活动的、擅长雏法的巫师。6 n' c+ ], f6 _* b0 n http://www.phoer.net
7 F1 l* h7 j) \0 n- n+ u: C4 r3 d/ A http://www.phoer.net
历代将被称为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的“六经”之首(易》视为“为卜雏之书”fttl。一般认为占雏术起源干巫术,“但当它发展到《周易》时,已经在卜益之书的形式下“蕴藏着深邃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而用占雏术预测决事是远古时期巫的职能之一。许地山《道教史》论“巫底职能”时说“预言”“这是巫光远宣朗、上下比义底能力”,又说“巫多兼占卜,故能说预言……”而预测未来的占卜与《易经》哲学思想有直接的关联。
http://www.phoer.net 7 t+ V% r$ {4 C# S- P; R- |6 }/ a& \2 k1 w; w+ \ http://www.phoer.net
唐兰指出:“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筹(卜算子)来布成艾……也就是像两手布艾的形状。这种方法由巫发明。”而.‘这种算筹,有骨做的,也有玉做的,所以‘巫’字从两个工字。后世改为竹筹,就造了个‘笠’字……《吕览·勿躬》和《世本·作篇》都说‘巫咸作笠,巫彭作医’,这两事是巫术的中心。到春秋时,南方的巫力量很大”。姜亮夫也认为:“三易当是古代三个时期或是三个地方的不同的三种卜笠之书,其九笠的名称,皆称巫,正说明它是古初巫术中的一种,则卦艾之有,盖筹算之具,而巫咸见于殷,因此所谓九笙是殷周以来上世所传卜笠之总述而已……我怀疑八卦是周家的巫者用刻画以记事物的符号”。刘大杰指出:“《易经》是一本巫书,非一人所作,是由那些巫卜之流编纂而成的……为巫术时代精神生产的文献。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部具有非常严重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巫学之作”。
http://www.phoer.net , }5 a% A7 ^3 e. t
http://www.phoer.net # S( U9 K- g5 ~0 s. w4 @8 T巫文化作为多层面的文化形态,其中的卜笙之术演变成抽象的哲学思想—“易”,反映出文明的演变和汉民族思维发展的过程。' I0 `0 U) F- R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f/ y, X7 g- `' o1 A& O由上论述可清楚地看出,《易经》与原始巫文化中的笠术有一定关联,而巴渝地区曾是巫文化的发祥地,上古时期,作为笙者的巫咸是活动于巴渝地区的巫师,“易”与巴渝地区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在后来的封建王朝时期,“易学”曾一度在巴渝地区盛行。) P/ F- l* f8 U. h* _ http://www.phoer.net
/ j$ o5 {) e  e* z0 I http://www.phoer.net
在汉朝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以后,在汉武帝奉行“罢黔百家,独尊儒术”策略影响下,儒家学说成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成为左右国家政治,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势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包含“易学”的儒家经学也成为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大成的正统学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长达数千年。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论巴蜀大族在西晋的真实地位 诸葛亮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10:1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儒家学术思想在巴渝地区的传播
http://www.phoer.net - \  g5 ?7 {0 T! g0 D4 n" k& z
http://www.phoer.net ; _; l) k- l8 U! `) U5 @巴渝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周边多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崇山阻隔、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巴郡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在战国时期,没有思想禁锢的先秦诸子学说难以扩散到巴渝之地。两汉之际,古、今文经学的争论在巴渝地区没有文献记载。但是儒家学术文化思想在巴渝地区仍有所表现,《华阳国志·巴志》称汉武帝时“自时厥俊,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伟既多,而夙谣旁作。故朝廷有忠贞尽节之臣,乡党有主文歌咏之音”。只是所记之人,其著述未得流传。但两汉是古代巴地本土文化逐渐融人中原文化的时期。《三国志·蜀书·秦毖传》称“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授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文翁乃西汉景帝末蜀郡太守,《汉书·循吏传》也谓其“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十余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他在巴蜀地区的文化传播之功,长为后世传颂。& q% w$ l- o0 J# V4 a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n2 w& R. g8 F: I6 y汉末刘备人川,是中原文化与川渝文化的一次大滋撞与大交融。刘备曾受学于经学大师郑玄以及卢腹,而郑玄、卢植都是经学大师马融的弟子。《华阳国志》称刘备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在其夺取四川以后,中原人士为巴蜀文化注入新质,川渝本籍文士也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中原文化。4 c" V$ Z( x+ n( O! s) `3 m http://www.phoer.net
. F  ~, u% @0 b http://www.phoer.net
《三国志·蜀书·许慈传》称:“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鸿合典籍,沙汰众学”。古巴国区域人士著述颇有可称者有憔周。《三国志·谁周传》称他是巴西西充国人(古属巴国),本传谓他“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三国志·杜琼传》称其为“通儒”周著有《古史考》、《蜀本纪》等。《三国志·蜀书》所载多人研治儒家典籍,兼通群书,有的还颇有著述。如李撰(梓渣涪人),本传称其“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但其书不传。《三国志·姜维传》称姜维“好郑氏学”。《憔周传》中的巴郡人文立,《华阳国志》称其“少治《毛诗》、《三礼》,兼通群书”。从学术流派上看,川渝之地是以今文经学为主。《三国志·尹默传》称:“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欲条例,郑众、贾遴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传》授后主……子宗传其业,为博士。”尹默因今文经学“不博”而游学楚地学习古文经注,反映出益州学人看重今文经学。《三国志·周群传》称周群为“巴西阆中人”,擅长“观气”,“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其与谶纬相关的观气术正说明他是潜心于今文经学者。刘备人川以后,古文经学方得崇扬。
http://www.phoer.net 8 M( K' ~0 P. w% S7 E7 j% l6 ~
http://www.phoer.net $ u+ i4 X( [& z, L邹寸诸位研治儒家典籍的人,虽未形成影响中原的学术流派,但他们吸纳了正统儒家学说,对儒家思想在川渝地区的传播、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汉之后蜀学的又一次振兴。刘备虽然曾与著名经师过从,但一生戎马倥偬,未致力学术。取得四川后,由于王业偏安,蜀地狭小,经济落后,人才匾乏,称以复兴汉室为志,实则为图存而不暇;加之称帝后伐吴兵败,不久身亡,因此他本人对蜀汉的文化建树不大。魏蜀吴三国之中,唯蜀国不设史官,《三国志·后主传》“评曰:‘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http://www.phoer.net & K, F4 p: Y8 t) e
http://www.phoer.net 1 \1 i' x7 L) k1 b在史学方面,蜀汉、西晋时期,巴郡境内犹为可观,除了谎周,还出现了经史兼通的著名史学家陈寿(南充人),《华阳国志·后贤志》称其“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谎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所著有《三国志》被列为前四史,“中书监荀易、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华阳国志·后贤志》),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史学水平。陈寿还著有《益部省旧传》。4 p! V: G5 h$ ^' ?2 }'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6 I- z& Q- D9 Y9 u; N& }3 o1 E6 q汉末之际,巴蜀之地学术颇为繁荣,标志着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经过碰撞而被其接收人吸纳,从而互相融合.儒家正统思想已深人川渝沃土之中。
http://www.phoer.net 9 y  r5 C5 b% @3 |2 B- u/ e* o% [3 O% f8 }8 @ http://www.phoer.net
三、杜甫的民本思想和刘禹锡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http://www.phoer.net - m: V8 |, t  B' [" f7 a# E3 ]6 O$ L* x4 W% Y+ V http://www.phoer.net
有唐一代,对巴渝地区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杜甫、刘禹锡两位诗人。他们虽是客籍人士,但在巴渝地区的经历是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杜甫流寓巴渝地区数年,他创作于巴渝地区的诗歌是其思想内涵最丰富,艺术成就最辉煌的篇章。0 L* Z  N* j5 w, `( J8 `) b$ G$ u http://www.phoer.net
, U, j$ P0 P5 |  P/ o7 v! z9 N http://www.phoer.net
一般来说,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杜甫诗歌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反映,对民生的关注、对人民的同情所体现出的博大胸怀与儒家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杜甫在巴渝地区的诗歌很多都蕴涵着“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
http://www.phoer.net , A7 ?5 z1 X8 p' _+ ?/ j
http://www.phoer.net 0 D4 w: s& J: d* f民本思想源于《尚书·夏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了这一思想:“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y- p$ t  x: m, |* s- f, V http://www.phoer.net
! U# K$ r' L1 C8 `: W* I  t http://www.phoer.net
杜甫是一位儒学奉行者。其诗歌反映出他对儒家“经术”的重视:“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别李义》);“相门韦氏在,经术汉巨须”(《赠韦左垂丈》)。他还嘱咐儿子“应须饱经术”。他在夔州所作的不朽诗篇中,有对统治者沉重赋税使人民不堪重负的反映:“城郭悲茄暮,村墟过翼稀。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夜二首》);有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的渴望;有对穷困妇女乃至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励哭秋原何处村”(《白帝》)。这些诗歌与他之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后的“渔父天寒网署冻,莫摇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阔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誊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一线相连。正是这种“仁者爱人”的情怀显现出的“人文关怀”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http://www.phoer.net & B  _( A# E! R% J& s7 n8 W2 Q
http://www.phoer.net * Y6 z, H7 U$ i; m9 z$ C中唐时期的刘禹锡不但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目光远大、见解超卓的哲学家。他的《天说》虽然是在湖南朗州(今常德)时所作,但此后在夔州(今奉节)任刺史3年,其哲学观已形成,决定着他的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行为。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继承了荀子《天论》中“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对讨论了千余年的“天人关系”进行了总结。他提出“人定胜乎天者,法也”的观点,认为天的规律是强者制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并强调人理胜过天理,天不能干预人世的治乱兴衰,人也不能影响天的寒署阴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非常宝贵。北宋张载“清气成天,浊气成地”就继承了他关于宇宙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气,天是清、轻,地是重、浊之气所形成的论述,是关于天地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刘禹锡的这一思想对朱熹也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在夔州写的《因论》七篇,虽不是哲学专论,但‘能注意到客观事物中广泛存在着的祸福、大小、利钝、声实等相互对立的矛盾因素,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表现了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中如(傲舟》就明显反映出对事物矛盾变化的辩证观点。) p/ [4 y1 Y  r http://www.phoer.net
5 c# Q7 Z" K0 @ http://www.phoer.net
作为一个有深刻见解的哲学家,刘禹锡不少诗篇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莫道桑榆晚,微(为)霞尚满天”等,都是常被人们引述的充满哲理的诗句。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11:10:35|只看该作者
四、涪陵易学—南方的学术圣殿
http://www.phoer.net " P: N0 @% _) T2 ~4 N4 D/ S/ D6 r http://www.phoer.net
在宋一代,理学盛行,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颐曾在巴渝地区讲学、授徒。程颐被贬滴到涪州后,数年中,他完成了《周易程氏传》,其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对中国哲学、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对涪陵“易学”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巴渝地区的易学已有一定规模,并成为中原“易学”向南方传播的一个中间站。( e* @0 z% u# D  d4 Z/ i7 Y# m http://www.phoer.net
8 }2 V+ r( S7 I* A http://www.phoer.net
涪陵“易学”的代表人物谁定是本籍人士,曾问学于程颐。<宋史·谁定传》说他“少喜学佛,析其理归于儒。后学《易》于郭囊氏,自‘见乃谓之象’一语以入。郭曼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定一日至汁,闻伊川程颐讲道于洛,洁衣往见,弃其学而学焉。遂得闻精义,造诣愈至,浩然而归。其后颐贬涪,实定之乡也,北山有岩,师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日读易洞”。谯定初所从学者郭囊“世家南平”,南平在今重庆纂江界内,《谁定传》称“郭囊氏……蜀之隐君子也”。郭囊师承始祖为西汉成都著名卜者严君平。后谎定在家乡讲《易》授徒,形成涪陵学派> ((该定传》又记“袁滋入洛,问《易》于颐,颐曰:“《易》学在蜀耳,盎往求之?”……定《易》学得之程颐,授之胡宪、刘勉之,而冯时行(重庆人)、张行成则得定之余意者也”。《宋史·艺文志》载有其弟子张行成《元包数总义》二卷、《观物外篇衍义》九卷、《翼玄》十二卷等,张浚《易传》十卷等书目,却未载谎定著作,使我们难以窥见他的哲学思想。《宋史·刘勉之传》说因谁定“邃《易》学,遂师事之”。《宋史·胡宪传》“学《易》于谯定”。二人是承其学说者,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已指出其流派的传衍脉络。清末经师皮锡瑞称“宋学至朱子而集大成,于是朱学行数百年”(《经学历史》)。而朱熹曾从刘勉之、胡宪受业,可视为憔定再传弟于。憔定在学术史上地位颇为显赫。其后本籍的渊(huan)(涪陵人)、度正(《宋史》称其为合州人)继其业,求学于朱熹,归来阐扬其学,本传说他“著有《性善堂文集》”。阳枯、阳岳(铜梁人,《宋史》无传)为渊、度正弟子,其学术流变,脉络清晰。阳仿曾编有《文公语录四书》、《伊洛心传录》、《朱文公易问答语要》、《文公进学善言》等,但均失传。涪陵在南宋后期成为当时四川的学术中心。涪陵“易学”盛极一时,远承上古《易》的思想,中受理学浸润,是巴渝学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地位极高的时期。; @: O0 \. _! ?9 Q' h% {) T) Q/ @7 F http://www.phoer.net
( @. g1 ]+ M0 B http://www.phoer.net
明朝中后期,梁平县来知德为当时著名易学大家,所著《易经来注解图》是其数十年潜心研究之作,被称为“来易”。《明史·儒林传》称:“来知德,字矣鲜,梁山人。幼有至行,有司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举于乡……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所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诸书,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笃。··…盖二十九年而后书成。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干、巡抚郭子章合词论荐,特授翰林待诏。知德力辞,诏以所授官致仕”。《宋元学案》卷五十三称来知德“著《错综图》……先生之言,与程子、阳明有异同者二端”。又引其自述:“某少壮之时.妄意圣贤,山林中近三十年所著有《易经集注》、《大学古本》、《人圣工夫字义》、《理学辨疑》诸书,与程、朱、阳明颇有异同”。这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巴渝学者。0 R- B' a3 E5 { http://www.phoer.net
' M: ^* e: T) z2 _" q2 {; ?. t& K http://www.phoer.net
巴渝文化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学术文化领域,巴渝地区曾出现过不少学有造诣的学者,客籍人士在巴渝地区也留下了光辉的诗篇与著述。疏理和研究古代巴渝文化思想,挖掘其人文内涵,对认识重庆人文精神的文化背景具有积极意义。
http://www.phoer.net ) ~4 Z' y$ C) W, S+ g( T( A2 F& m% G) y" W http://www.phoer.net
参考文献- s$ ~' W  y7 K3 ~4 R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5 Y: A0 h% Y( o[l][3][7]袁坷:《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96,219,397页
http://www.phoer.net ) f: t! ?# w* j- f$ f/ z2 Y
http://www.phoer.net 7 N& ?7 C# _! ^[2]董其祥:《巴史新考续编》,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a1 {6 n- G( d, d2 |9 P http://www.phoer.net
& I  Z' [' x0 _1 _7 t http://www.phoer.net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2004年,第2223页
http://www.phoer.net % h4 D; `! w+ s* F; b! J7 j% r$ k- O
http://www.phoer.net ! i- T7 ?9 X8 Y- y2 h[5]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http://www.phoer.net ) ]/ D' M2 t, D; F4 d, D* _+ f! A, x( f& V4 N http://www.phoer.net
[6][苏]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_$ Z' R! ]/ Y" K- z1 V$ j. Q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w* h( L" q/ @[8]袁坷:《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3页2 H/ n4 f5 Q( T http://www.phoer.net
' O. }  i& r7 [! U$ [ http://www.phoer.net
[9][12]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6,5556页
http://www.phoer.net 6 |9 z! h* c' U7 O; ^# x
http://www.phoer.net 2 `& A2 D6 c; X, G! N[10]《八卦与占笠破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1页# r7 L/ R& U/ l+ c5 A+ R% p http://www.phoer.net
% Q2 J' V* y7 U; [* ?% O http://www.phoer.net
[11][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37页
http://www.phoer.net - a2 T$ u2 G7 g# W# |" w! y, Z9 A: H- r9 I$ l http://www.phoer.net
[13]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页: f# D5 h6 u7 w- ~* D5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v( \2 m5 m4 l) i! U7 U) O# I[1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页
http://www.phoer.net " z; m) U% q( Z) {
http://www.phoer.net ) S( p  a& A. X- L' @8 H[15]潘富恩施昌东:《中国哲学史稿》,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http://www.phoer.net # [$ M5 ]- `# T' X; m. s+ V* M: Y+ Y0 `8 b- u6 M# `  \ http://www.phoer.net
源自:《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期2 h( ^! H7 k6 g7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I7 ~5 p% A# S+ C6 {+ h 3 ?) N& l0 [  K/ H' l- l http://www.phoer.net
* q( c0 \1 y; u$ {6 U2 A http://www.phoer.net
 
4# 金佛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8-1 16:15:40|只看该作者
太长啦,没时间看啦,顶一个还是不错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重庆皂角山李氏 发表于: 2009-8-11 06:39:56|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巴蜀”原本是很难分开的!& K- m- X3 e0 Q* o* b( B0 _ http://www.phoer.net
7 [$ Q; ~/ M8 ^( T9 s0 H http://www.phoer.net
本文有很高的学术、人文价值,但将“学术思想与人文资源考辨”局限在“巴渝”一域,生生将“蜀”与“巴渝”割裂开,就极大地限制了写作空间,很遗憾啊!不知作者写此文时有何感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03:16,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