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0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4-4 0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童谣里的文化教养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俗学网  : 马福贞
  童谣是我国民间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之一。童谣是在儿童中传唱的歌谣。古人云:“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 “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童谣产生于千百年来民众的生活和实践之中,具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像古老和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童谣虽然篇幅短小,却往往以某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这些丰富的思想内容,借助儿童的口吻,不仅把普通民众的某些外在的历史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巧妙地用艺术语言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示在我们面前,因此,它是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遗产,是儿童教育中极其珍贵的文化素材,至今仍有其社会认识和教育价值。
  我国民众自古以来就用口头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用童谣来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教育下一代。寓教于乐,这是中华民族的在教育方面的一个优良传统。童谣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创作并发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诸如摇篮曲、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猜谜调、连锁调、游戏歌、滑稽歌、颠倒歌等等,而且也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集体加工,反复琢磨、锤炼,至今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珍品。得以流传下来的童谣,大多是内容健康,主体单一,语言凝练,韵律优美,闪烁着民间文学特有的瑰丽色彩。这些多彩的童谣
  因其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琅琅上口,形式多样,深得孩子们的喜爱,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整理、研究,认识其社会文化价值,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有它不可忽略的借鉴价值。在童谣里,我们开始了最初的认知和学习,尤其是那些节日童谣,是我们童年时代吃着粽子,放着鞭炮,嘴里唱着的最美的歌,长大以后自然也成为我们每个人对家、对故乡、对亲情的记忆。童谣不但承载着金色摇篮里的梦想和希望,世代传唱,而且优秀的童谣寓教于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具体地说,节日童谣的教育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儿童对传统社会美德的认知
  优秀的节日童谣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或劝勉讽戒的教育性内容,如敬老爱老的孝道美德、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操等。如贵州苗族童谣《端午》这样唱道: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金花送金龙;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请你不要伤害屈原公公。如清明节童谣唱道:“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再如,重阳节童谣唱道:“九月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千万朵。 登山节,老人节,我站山顶唱赞歌:尊老敬老好传统,热爱奶奶和爷爷。”从童谣中儿童直观地懂得了什么是孝亲,逐渐认识到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儿歌能使儿童陶冶品行、美化性情。儿童在这类优秀的节日童谣中,必能更深入地领悟到诗歌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二:丰富儿童对各种知识的学习
  节日童谣涵盖知识丰富,一般包括儿童生活常识、民俗节庆的祝贺、历史知识、民俗常识等,或者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文气象等自然景观,甚至是关于鱼虫鸟兽、花草树木、色彩数字等的想象情节,不但生动有趣,合乎儿童胃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因此,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认识时令。如端午节童谣唱道:“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再如祭灶节儿歌唱道:“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铡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从这些儿歌中,少儿学习民俗知识等,既满足少儿求知欲,也丰富了知识,增长见识。

三:促进儿童智力水平的发育和提高
  我国民间有一种儿歌叫算谜童谣,即寓数字运算于有趣的谜语之中,常见于节日儿歌。如算谜童谣《还有几天是“六·一”?》、《年画》、《汤圆》[1]等,都是小朋友们普遍喜欢吟诵的童谣作品。例如《还有几天是“六·一”?》中唱道:“小朋友,笑眯眯,准备节目迎‘六·一’。我们儿童过节日,今天五月二十七,还有几天是“六·一”?大家掰掰小手指,月大月小别忘记。”再如,童谣《年画》:“新年画,贴上墙,我和姐姐喜洋洋。数一数,望一望,年画贴了多少张。姐姐比我多一倍,我比姐姐少两张你说各人贴多少?年画一共有几张?”(谜底:共6张,我贴2张,姐姐贴4张)这些儿歌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寓教于乐,例如节日童谣《汤圆》,特别适合在节日欢快的气氛中,家长一边包汤圆,准备美食,一边和孩子们一起吟唱、娱乐,开展有趣的家庭亲子活动。《汤圆》中唱道:“包汤圆,煮汤圆,全家一起吃汤圆。爸爸碗里盛八个,妈妈六个盛进碗;我装四个小汤圆,锅里刚好剩一半。小朋友们来算算,共有多少小汤圆?”像这样的节日童谣既唱浓了亲情,又唱出了智慧。
  我国民间有不少这样优秀的节日童谣寓数学于歌唱之中,运用儿歌的形式,使得少年儿童通过唱、想、算,对学习数学发生浓厚兴趣。童谣有助于少年儿童智力开发,知识视野的开阔和思想品德教育。儿歌语言生动,押韵合辙,读起来琅琅上口,能够化难为易,寓教于乐。
  我国不少节日有猜灯谜的游艺习俗,如元宵节、八月十五。不少灯谜谜面成为就是朗朗上口的节日童谣。节日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以下面几个中秋节谜语为例:谜面是“中秋菊花开”,谜底是“花好月圆”;谜面是“举杯邀明月”,谜底:“赏光”;谜面是“清风拂面中秋夜”,谜底是“明月清风”等等。节日谜语是一种有文学趣味的、有益的智力游戏,它可以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同时,歌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有趣的描述,又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谜语歌还可以促进儿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记忆、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儿童智力。

四: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节日童谣丰富了儿童的字汇,增强了儿童的表达能力。例如,节日童谣中的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童谣。节日数数歌的特点是: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如“数九“等数字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针对儿童期盼新年的“数年”歌:“高粱秆,节节甜, 放鞭炮,过新年, 二十三,买盒烟, 二十四,贴对子, 二十五,扎只虎,二十六,割块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扎朵花, 二十九,灌壶酒,三十儿,赶个年集儿,初一儿,老头儿见面乱作揖儿。”有的数数歌除能用来进行知识教育外,还渗透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和民俗的内容。如北京童谣《新年来到》:“新年来到,人人欢笑,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块大年糕,老头儿要顶新毡帽。”童谣中的词句,通常是通俗而简练的。如我国北方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由于浅显,儿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并容易帮助他们掌握新的词汇。杨柳青年画《绕口令》,屋子里生着火炉,暖意浓浓,两位妇女在煮饭,可能一便做香喷喷的炖豆腐,一边和孩子说绕口令北方经典的绕口令段子《炖冻豆腐》充满生活乐趣。插文: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别炖我的炖冻豆腐。要是混充会炖我的炖冻豆腐,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诸如这样的童谣由于简练,儿童容易学习生动优美的句子,无形中增强了儿童的语言模仿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儿童从童谣中逐渐积累和丰富词汇,他们不但从中吸收到的各类词汇中扩充了知识的领域,更从这些词汇中的运用中培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叙述能力。
  节日童谣的最大特点是寓教于乐,并且把语言作为一种游戏。如杨柳青民间年画《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以连环画的形式艺术地表现我国北方经典的绕口令《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图画插文是: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飞到张家后院里。张家院有个肥净白净八斤狗,咬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他拿他的肥净白净八斤狗,赔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再如杨柳青民间年画《山前有个颜圆眼》。画中一个成年人在和两个娃娃脑有兴趣地说着绕口令,图画插文是:“山前有个颜圆眼,山后有个颜眼圆。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颜圆眼比颜眼圆的眼圆,也不知颜眼圆比颜圆眼的眼圆。”这些年画艺术都是与绕口令巧妙地结合创作出趣味绕口令年画,使儿童在大过新年的节日欢快气氛中一边欣赏着新年画,一边玩味趣味语言游戏,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光庭《乡言解颐》卷4“新年十事”记载:“年画,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并诗曰:“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惧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形态万千的民间趣味年画在传统的新春佳节不仅装点着节日喜庆气,还起到正人伦、明教化的教育作用。节日童谣的教育价值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好的节日童谣对少儿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正如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所说的那样,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1]选自丁曲《算谜》,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出版。
  (本文节选自《中国节日风情论》,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224~231页)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古今之争与政治重建:中华民族理论的困境和出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4:36,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