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70|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7-13 15:35:0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三国论蜀汉江州都督

 [复制链接]
⊙ 刘华3 \4 g/ g, c$ f! D# ` http://www.phoer.net
  都督制始于东汉末年,因都督领兵,镇守一方适应了汉末三国干戈频仍的时代环境,而被主政者纷纷采用,在这样的大势下,蜀汉也“于缘边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1]。具体说来,蜀汉共设有汉中、江州(治今重庆市区)、永安(治今重庆奉节县)、庲降等都督,这些都督手握重兵,驻守一方,事关蜀汉政权的安危。但从驻守地方看,蜀汉四大军镇都督中江州都督却设于蜀汉腹地,并不是洪氏所说的缘边,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一设置的原因以及江州都督的活动情况,作简单论述,所论不周之处,敬请指正。) b# t, d6 E% ~& ?# M+ t http://www.phoer.net
# [" g3 i: k4 y' ~ http://www.phoer.net
一、巴地的地位与江州都督的设立# L$ f; _5 Q& v8 h1 @1 V http://www.phoer.net
  蜀汉国小民寡,兵力有限,于缘边要地设立都督领兵屯守尚可理解,但为何又在其腹地江州设立一都督呢?蜀汉政权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基于巴地重要地位的考虑。) M. f3 x/ ^9 g  p0 `/ R http://www.phoer.net
  巴地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军事地理条件上。巴地是成都的东方门户,虽然其地广阔,又崇山峻岭,险阻迭出,交通甚不便,但在水路上,因有一条长江贯穿其境东西,交通反而最为便利。利用长江水道,可轻易越过巴地,进入蜀地。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国防上是不利的。东汉平定公孙述、刘备集团夺得益州,桓温定蜀等无数次的军事行动,无不是利用巴地长江的便利航运条件而一举成功。因此,控制长江航线,确保成都乃至蜀汉政权的安全,就必然成为执政者思考的问题。
http://www.phoer.net 6 F6 g# S4 Q3 }8 F- f+ M  江州在巴地中独特的地理位置。江州是秦汉、蜀汉巴郡的郡治,核心地区即今重庆市区。此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嘉陵江、长江在此会合,江州即处于二江夹峙间,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恰可控长江水道。对于此,顾祖禹说得最为详细:“(重庆)府会川蜀众水,控瞿塘之上游,临驭蛮僰,地形险要。春秋时,巴人据此,常与强楚争衡。秦得其地,而谋楚之道愈多矣。公孙述之据蜀也,遣将以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光武使岑彭讨述,自江州而进。先主初入蜀,亦自江州而北。盖由江州道涪江,自合州上绵州者,谓之内水;由江州道大江,自泸戎上蜀郡者,谓之外水。内、外水,府扼其冲,从来由江道伐蜀者,未尝不急图江州。江州,咽喉重地也。”[2]江州的战略地位不仅能完全印证顾氏所说,而在蜀汉统治者眼中,汉中巴地一南一北相连,汉中若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江州驻军可以及时支援。这一点在诸葛亮北伐时最为明显。
http://www.phoer.net + U+ o# s- d2 u9 |3 s( r' w! ?  江州有如此明显的战略地位,蜀汉执政者欲在巴地驻防,不能不选择江州。- M; Q9 \/ }8 L  ^2 \# D% n, y" I http://www.phoer.net
  巴地重要地位的另一表现是经济地位。蜀汉有三大经济区:蜀地、南中、巴地。蜀汉虽在南中有“官赋”[3](《蜀志·谯周传》)的征收,但“南中好叛乱”[4],其赋税不仅不能稳定供应,反而很多财富用在镇压叛乱上,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必须尽可能保证蜀地、巴地的安全,方能使军国活动正常运转。
http://www.phoer.net & t$ W$ C+ F( T3 h, I$ R0 i  巴地气候湿润,物产极为丰富。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紵、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其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璝者,有桃枝、灵寿。”可以说,蜀汉之所以能鼎立三国,并在益州统治近50年的时间,与包括巴地在内的诸地区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是分不开的。
http://www.phoer.net & v0 I2 D; u5 A6 U" F1 F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巴地对于蜀汉来说,是须臾不可离的。蜀汉政权要想控制巴地长江水道,支援他处,并保证巴地的赋税源源不断地供应军国之需,都必须在江州驻扎足够的军事力量,而江州都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的。首任江州都督费观于章武年间出任,其后有李严(226年-229年)、李福(229年-诸葛亮卒前)、邓芝(延熙初-251年)等。在江州都督设立后,紧接着蜀汉又设立了永安都督,二都督组成了巴地两道坚固的防线,从而确保了蜀汉东部的安全。0 c$ O; q$ J0 e4 m" p4 E4 f. O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7 d' F5 {$ Y/ X" q4 U5 O$ Z6 i4 E二、江州都督对蜀汉的贡献! g' O% T+ N5 g/ W& E http://www.phoer.net
  如上文所言,蜀汉设江州都督有其必要的原因,而江州都督设立后的实际作为,也达到了蜀汉统治者的目的。江州都督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援诸葛亮北伐;二是维护巴地的稳定。
http://www.phoer.net $ k+ s+ x0 C! ^8 t4 \* A" N  诸葛亮率军驻扎汉中,致力于北伐事业,共8年时间(227年-234年),在此期间,因汉中军事活动频繁,又蜀汉总兵力有限,诸葛亮所率的汉中驻军远满足不了其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江州都督多次率军支援汉中。据《李严传》:“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这次北出即是建兴六年(228年)的首次北伐行动,因大军悉出,故调李严镇守后方。虽然李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但李严最终还是去了。《华阳国志·巴志》载李严欲在江州凿穿二江最狭处的鹅颈项,此处只有一千多公尺,因“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山不逮”便是,罗开玉先生说李严此次没有奉命去汉中,当误。[5]八年李严又率军赴汉中抗击曹真军,并“属府事”,支援是年诸葛亮的出军。可以说,李严任都督期间,参加了诸葛亮在汉中的所有大的军事行动。李福任江州都督时,虽不再亲自率军赴汉中,但江州都督的贡献是送出江州驻军。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军,动用十万兵,远超出前些次的数万、五万。[6]可以想见,江州都督所统兵力被调用的情况。
http://www.phoer.net # t6 G* k  X: w; {* O  蜀汉可以根据形势调动江州驻军支援其军事活动,但江州都督大部分时间驻扎于江州,经营巴地。为实现巴地安全的目的,江州都督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4 F, Y0 I( J1 F9 k# }1 W http://www.phoer.net
  一是加固基地。李严刚到江州后,即着手对江州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华阳国志·巴志》:“李严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李严大城是相对于秦国张仪小城而言的“。张仪筑的江州城,应是土城,经过年深日久的消磨,其遗迹已不可考。但据近年考古发现,可知其城范围不大。依山而筑,其中心在今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上至小什字之间,方圆不过二平方公里”。[7]李严所筑周回16里相当于今7公里,范围“可能仅限于朝天门至南纪门一带,上不超过今天的人民公园或大梁子”[8],北线即重庆半岛的山脊线。尽管如此,李严所筑大城的规模要远远大于老城。
http://www.phoer.net $ O8 t; k, J3 A$ ]5 B  费观镇守江州五年时间,而扩建江州城始自李严,这是为什么?治重庆史者并没有去探究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次扩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一,费观时,因刘备伐吴失败,损兵折将,国力大耗。尽管如此,蜀汉还需在永安大兴土木,以守住这个边境要塞。李严刚任永安都督就“造设围戍”[8],就能说明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江州也想大搞建设,显然是不可能的。其二,李严到江州时,正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史载南征后“军资所出,国以富饶”[9](《蜀志·诸葛亮》),这也就是说,此时扩建江州城,有财力上的保障。其三,诸葛亮已率军驻汉中,为配合诸葛亮的北伐,李严从永安调至江州,当知后事。知后事包括兵力和物资供应。李严时还是中都护,永安、江州驻军皆受其指挥,为保证汉中军事行动,李严移屯江州后的江州驻军要多于费观时。为容纳不断开进的驻军,江州扩建就势在必行了。诸葛亮每次出军对后勤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李严这次当知后事,还要在江州大量囤积巴地物资。李严之所以要区别一般郡县,另筑城保护粮仓和其他仓库[10],恐怕就是聚集在江州的物资太多了。其四,李严具有领导筑城的经验和能力。李严在永安即领导建设防御工事,有一定的经验,而李严本人的能力也很突出。正如诸葛亮所评那样:“部分如流,趋舍罔滞”[11](《蜀志·李严传》),即部署处理政务像流水一样有条理,决定应做的事和应舍去不做的事时,毫不迟疑滞凝。总之,在李严时扩建江州城也就成为必然的事了。! c9 m/ ?% A+ i1 x3 u2 l http://www.phoer.net
  由于李严城较大,适应江州的需要,因此此城一直沿用至南宋。李严的大城计划,其在任时,只完成了苍龙、白虎门以及仓城。后被调走,余下工程由其子李丰完成[12]。该城完工,大大增强了江州的防御功能,战略地位也更加提高。0 o5 h) Z- L  J7 W) ?2 E/ | http://www.phoer.net
  二是积极设防,武力镇压。巴地形势最为特殊的是少数民族众多,且许多地方大姓也是少数民族人。左思《蜀都赋》说:“左绵巴中,百濮所充”[13],百濮具体来说是“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14]。这些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巴郡东部(枳、临江二县)、巴东郡、涪陵郡,而这些地区物产丰富,又远离郡治,势力更为强大,江州都督要维护巴地的稳定,必须密切关注上述几地的事态。邓芝为都督时,曾将治所移治阳关。阳关是巴地长江上的重要关隘,由战国时巴人所建,籍以抵抗楚人侵逼,军事价值由来已久。关于阳关地望,有不同的观点,刘琳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阳关当在今长寿境内[15]。现考邓芝出屯阳关的目的,是为了防备涪陵等地的叛乱(下详)。涪陵局势的不稳,不仅邓芝已发觉,蜀汉朝廷也有所知备,所以在延熙六年,就地迁芝为车骑将军,不久又假节,让其全权处理巴地事务,所以阳关在长寿境内更可信。
http://www.phoer.net " X4 v' Q% c! w! F$ G8 E. k  长寿时属枳县,邓芝率军驻守于此,就是为及时平息可能出现的叛乱。实践证明,邓芝的措施是有效的。延熙十一年秋,“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皆破平之。”[16](《蜀志·后主传》)其传亦云“: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邓芝出军迅速,所至克捷,所以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http://www.phoer.net - _- J5 ^5 v2 R+ l2 y6 m  是役后,邓芝根据其对涪陵社会形势的了解“,移其豪徐、兰、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羸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17]据《晋书·地理志》:涪陵郡有户四千二百,此次移民达五千家,表明涪陵的叛乱势力被彻底清除了。
http://www.phoer.net ; [3 x# X- H4 W6 ]  从邓芝“枭其渠帅”、“分羸弱配督将”看,这次反叛的主力是少数民族大姓。唐长孺先生认为其中的“徐”姓“、范”姓为賨人[18],刘琳先生认为“蔺”当作“兰”,也是賨人[19]。再据常璩对这些人在西晋时的分布记载看,可以确定这次反叛的是賨人大姓。
http://www.phoer.net - G% `9 a7 a! D; b' K4 d! v) h  涪陵的賨人大姓为何要反叛呢?任乃强先生说是受兵役所逼。[20]涪陵人的兵役确实繁重,东汉时就常取其民为赤甲军[21],蜀汉也曾征其民赴巴东、汉中、南中服兵役。但从记载看,蜀汉征调涪陵兵,只见于诸葛亮时,而此次涪陵人的反叛距亮卒已有15年之久。笔者认为,这次反叛的最终爆发,是相关因素不断累积的结果。巴地是蜀汉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巴地所丰产或特产的物资中,涪陵郡能产者占一半,茶、丹、漆、蜜、蜡等重要物资,更是主产涪陵郡。这在巴地诸郡中是唯一的。总之,涪陵人口最多,大姓势力最大,控制着当地的经济。随着蜀汉常年累月的征收赋税,尤其是蒋琬执政后期,姜维出军频繁,导致涪陵人的赋役不断加大,“患国之人”[22](《蜀志·谯周传》)越来越多,最终反叛就成为必然了。& \% _6 ]6 e5 o. r! C$ C5 F http://www.phoer.net
  为执行国家的命令,江州都督以武力为后盾,确保巴地赋税的上供不断,但不断加大的赋税规模所引起的民怨,作为“临官忘家”的邓芝不可能不知,所以他先积极设防,等到叛乱爆发,可立即挥兵出击平叛。' ^  ^- Y$ B# M http://www.phoer.net
  综上所述,巴地虽然大规模的动乱很少,但江州都督能始终保持警惕,保证巴地的基本安定,不仅使蜀汉政权能够倾心北伐而无后顾之忧,还在必要的时候,以兵力支援蜀汉的北伐活动,这在三国史中是值得注意的。
http://www.phoer.net 2 Z. r# H6 W: ^9 I- i3 k  ①巴地有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涪陵郡,相当于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东北部。
http://www.phoer.net ! b# n1 h* M+ e0 g3 b3 s7 p# T9 U) O4 w http://www.phoer.net
§ 参考文献
http://www.phoer.net 0 C$ ~; r$ M: X7 t1 F& Y  [1]洪饴孙.三国职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3& O' n  x6 m5 z1 }+ u- [1 [ http://www.phoer.net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474
http://www.phoer.net * j. D2 A& q" Q% \7 i. p  [3][9][11][16][2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M. M# T. Y" O$ y( u& v http://www.phoer.net
  [4][8][10][15][17][19][21]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53,71,61,61,84,86,83. C2 O4 i0 D. W+ v7 l% c% h" { http://www.phoer.net
  [5]罗开玉.诸葛亮、李严权争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6,(6)9 \! i6 v7 t4 {3 D http://www.phoer.net
  [6]卢华语.蜀国兵力与诸葛亮北伐用兵考[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1,(2)7 p* G$ }% u1 h/ M http://www.phoer.net
  [7]琦羊.古代的重庆[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1)
http://www.phoer.net # @8 y/ m: g& }+ o4 [3 H9 R  [12]庄燕和,鲜述秀.重庆城的由来和发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0,(2)
http://www.phoer.net ) K$ D$ S: d! Q) B, i0 C. I& C  [13][南朝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118, j6 k( i% t( }! Q& o http://www.phoer.net
  [14][20]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26 q5 n0 \" Z8 O/ P4 a% }5 Q http://www.phoer.net
  [18]唐长孺.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J].历史研究,1954,(4).
http://www.phoer.net 7 G/ {5 B) N* l$ \4 D9 \# ?
http://www.phoer.net & L( \! C9 ?7 E% W3 Q6 j源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南迁:古蜀人的背影 陈子昂政治思想的墨学渊源
2# 四姑娘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8-1 16:05:3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进来看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04:12,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