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50|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12-21 00:19:3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三国三国蜀汉辞赋考论

 [复制链接]
  三国时期蜀汉辞赋创作极少被人提及。近年出版的三部论述巴蜀文学史的专著,也未涉及辞赋创作情况[1]。程章灿、胡阿祥等人深入探讨了蜀汉辞赋衰微原因,但对蜀汉辞赋创作情况并未考证清楚,结论不够明确。考索史籍发现,辞赋创作欣赏风气在蜀汉仍然存在,作品也有一定数量,只因特定的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http://www.phoer.net $ e. v5 t$ Z8 ~2 I# v. M% m' A+ V6 Y! |9 m# V9 ^ http://www.phoer.net
一、蜀汉辞赋的社会文化基础
http://www.phoer.net 2 x2 _% j" D  \8 i3 [) U  《汉书》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2]这种喜好辞赋创作的风气在蜀汉仍然延续,辞赋成了一般士人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在交往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如曹丕“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3];孙权“命(胡)综作《黄龙大牙》赋”[3],他们把辞赋当成礼品或玩赏品。蜀汉的费祎使吴与诸葛恪“斗赋”[4],秦宓与张温之“斗辞”、“刘琰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等等[4]。
http://www.phoer.net 4 R  r8 I. Z- V& g  三国文章承袭东汉的风气,文辞整饬,与辞赋相似,蜀汉的一般应用文也有这个特点。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等,虽以表意为主,但文辞精美,与辞赋有共同的审美特征。蜀汉有大批的“能文”之士,他们理当有一定数量的辞赋作品,尽管不如魏、吴那么繁荣,但绝非无文。
http://www.phoer.net 2 M+ d& n! g. l( t% i# O$ W: I6 S, w0 @& p, A' ?, g http://www.phoer.net
二、统治者对蜀汉辞赋的态度、政策5 [" f& S6 l! {9 a http://www.phoer.net
  三国的统治者对辞赋的态度及发展会有一定影响。曹魏历代君王都喜欢诗赋,对辞赋的繁荣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孙权也喜欢华丽文章:“权敕(薛)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使满三也。’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3]125。刘备等人对待诗赋的态度,史籍无明确记载。从当时对文辞普遍的习惯和有关记载来看,刘备、诸葛亮即便对诗赋不感兴趣但也不会反对。诸葛亮本人曾作五言诗《梁甫吟》,《诸葛亮教张君嗣曰》也提到五言诗句:“去妇不顾门,萎韭不入园。”其子“(诸葛)瞻工书画”等[4]932,可见诸葛亮并不反对诗赋书画之类非实用的文艺。那种说诸葛亮执行“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的政策不利于文学发展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此处“游辞巧饰”指的不是辞赋,而是杨修、孔融、祢衡等人虚浮的言行。: @5 Q: _4 _: {5 H5 H3 A) K2 o, g http://www.phoer.net
  但是,这都只是君王重臣的个人喜好而已,并未形成政策或制度。统治者喜爱或重视文章,是可以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但绝非主要原因,例如声名远播的王粲《登楼赋》、祢衡《鹦鹉赋》等即非作于曹魏的时空之内,建安文士也非曹魏所培养。曹魏辞赋繁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曹魏处于文化中心区域,此非巴蜀可比。
http://www.phoer.net ; R, B2 K/ n2 a5 q9 g' B  蜀汉的文化政策与魏、吴并无重大差别,而兴学校、立博士等举措比孙吴做得更早、更完备。有人说“蜀汉的立国方针也间接影响到巴蜀本土文学的成长……导致蜀汉战争不息,国弊民疲,经济呈现颓势。经济的衰退即予文化包括文学的发展以消极的影响”[4]。# p4 v0 K7 _, ]6 z( \2 G8 M http://www.phoer.net
  “益州疲惫”(《出师表》)未必不能发愤为诗赋,建安初期的诗赋如王粲《登楼赋》就是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中写成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往往有相反发展的现象。蜀汉立国方针自然会影响蜀汉辞赋,但未必就是蜀汉辞赋凋零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其基本国情不利于文学的繁荣、作者身世经历不利于作品流传。换言之,蜀汉辞赋凋零的主因不在于学风、国策不适合辞赋繁荣发展,而是时势之必然。
http://www.phoer.net * r5 H  q6 H* N# _3 @3 W: J% b  三国文学的时代精神是“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5]。但包括辞赋在内的蜀汉文章却体现不出“悲凉慷慨”的主题精神。从“属文富艳”的角度来看[6],蜀汉文章也不突出,也不能代表时代文学以及辞赋的发展方向。由于文献缺失,蜀汉文学难呈全貌,但此时巴蜀辞赋没有杰出作家与杰出作品产生却是实情,南朝人就是这样看的。《文心雕龙》论及蜀汉人物仅及诸葛亮、陈寿;《文选》所选蜀汉作品只有《出师表》、《陈情表》,与同时的曹魏差距甚大。
http://www.phoer.net + I0 @3 N0 M( o; Z  蜀汉辞赋作者作品少于魏、吴是正常现象,但以辞赋名篇的蜀汉作品一篇也没有流传下来却是不正常的。0 L' G: {# L. p1 Z. N http://www.phoer.net
2 N% l7 v, v7 M5 Y http://www.phoer.net
三、蜀汉经学与辞赋的关系' B" t2 \* P8 V& H8 {1 ~) y- \ http://www.phoer.net
  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备受学界关注,有人认为二者是平行关系,如“汉代就出现了独特的赋家经学家化和经学家赋家化的现象”[7],“文学发展与经学风气的演变表现出平行演进的趋势……彼此之间虽互有影响,但并不构成因果关系”[8]。有人认为:“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召唤──应答’关系……正是这种多样指向的应答,使它与经学构成了一种立体性的张力关系。”[9]但也有人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经学的发展会制约辞赋的发展:“由西汉而东汉,巴蜀文学地位的一显一微,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经学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窒息辞赋、小学的学术传统以及其发扬。”[4]“文士亦因多治经学儒术……也是不利于文学事业兴旺发达的因素”[10]。这是不对的。! V- y! B5 i9 N' [* \2 ` http://www.phoer.net
  经学是辞赋的思想基础、价值标准,也是辞赋语言材料重要来源之一;文字训释、名物稽考作为“小学”是经学的工具,也是辞赋铺陈的重要工具。三国士人无不通经,不通经就不成其为“士”,就不能为文,更写不出“铺彩摛文”的辞赋。《三国志》记载了大量人士研习经书的情况。以此看来,经学本身与辞赋血肉相连,二者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经学一定会促进辞赋创作,但经学确实是辞赋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很难说经学发达就会妨碍辞赋的发展。6 T" F6 C% M' ` http://www.phoer.net
  此外,还有人将许慈、胡潜等人“更相克伐,谤讟忿争”看成是“蜀汉士风”的一个特点[1]108,因而也是影响蜀汉文学成就的因素之一。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蜀汉其他文人间互相切磋、友善推举的事例,如彭羕荐秦宓[3]994,谯周师生之間的友善,入晋后文立“上表请以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流徙中畿,宜见叙用”[11]。“(罗)宪荐蜀郡常忌、杜轸、寿良、巴西陈寿、南郡高轨、南阳吕雅、许国、江夏费恭、琅邪诸葛京、汝南陈裕,即皆叙用,咸显於世”[4]。+ z3 [0 f' ?" B9 a+ O http://www.phoer.net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是曹丕总结出来的,曹植《与杨德祖书》也说当时曹魏“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也……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12]42。巴蜀人性与曹魏应无不同,这与辞赋繁荣与否无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玉雕 心事成荷
2# 四姑娘山
 楼主|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12-21 00:20:1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蜀汉辞赋稽考% {( G) J' E% j+ f http://www.phoer.net
  蜀汉以辞赋名篇的作品一篇也没有流传下来,仅有《释讥》、《仇国论》作为“言志”、“论事”的需要保存在《三国志》中,其余或仅存题目、或仅见残句,甚至只有“赋”之类目,辞赋作品凋零殆尽。这里以《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等史书为基础,以活动在蜀汉时期的人物为准,稽考蜀汉辞赋作品资料。有些跨蜀汉、西晋人物的难以弄清时代的作品,也一并算作蜀汉时期作品,以见蜀汉文章之流绪。为见蜀汉文辞全貌,除标明辞赋题目作品之外,对类赋之文也作考查,这一部分以铺彩摛文、言志抒情、逞才斗辞为标准。1 k, }+ J  B7 z5 M" I http://www.phoer.net
  1·辞赋
http://www.phoer.net " j% A1 u: L: [$ `  (1)存全文
http://www.phoer.net ) h$ _8 _' C- C" e- [) R  秦宓《与张温对问》[3]、费祎《啁吴群臣》[3]、杨戏《季汉辅臣赞》[3]、郤正《释讥》[3]、谯周《仇国论》[3]。7 [2 h. z$ a5 L8 h" V7 \7 i http://www.phoer.net
  (2)存残句7 ]8 N2 l" T3 A! q  i  U5 l http://www.phoer.net
  文立《蜀都赋》:“虎豹之人。”[12]
http://www.phoer.net 4 O3 |0 M, G1 @6 }* f6 q  (3)存目1 @' f7 K1 y) W/ |1 Y2 ^* _ http://www.phoer.net
  陈术《释问》七篇[3]1027、费祎《麦赋》[3]1430、李赐《玄鸟赋》[11]2276。
http://www.phoer.net & U) \- ?6 ]2 T- z- V  2·类赋之文% w, }* c: B3 Y5 W3 A) v8 r( R9 [. h http://www.phoer.net
  彭羕《与蜀郡太守许靖书荐秦宓》[3]、秦宓《答王商书》[3]、姜维《报母书》:“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4]、李密《陈情表》[3]。
http://www.phoer.net 7 F1 k: Q8 ^0 v9 ]# B  以上十一人十三篇。  e7 r7 c' Y; ^+ _* f1 o http://www.phoer.net
  3·辞赋作者估计; A3 M/ c, V5 C1 h http://www.phoer.net
  由于作品绝大部分都已佚失,辞赋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以当时“能文”的标准衡量,以当时辞赋创作已成为传统的风气衡量,蜀汉辞赋的作者作品当远不止上列数目。根据相关记载对蜀汉辞赋可能的作者作品数量作一估计,以推知其大致风貌。
http://www.phoer.net ! y0 O) s; `+ l# Z- N- @' H' I4 J  (1)史籍明确提到有辞赋作品的作者2 s# @2 P: j1 |* }' ]9 S) K http://www.phoer.net
  王崇“著《蜀书》及诗、赋之属数十篇”[6]。6 Y4 S4 X% s% Z% U- m4 U http://www.phoer.net
  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莅,莅从弟阶……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6]。- J1 d2 L+ T* r http://www.phoer.net
  以上五人。8 C$ U# T% A) n" Y1 V9 G http://www.phoer.net
  (2)有可能创作辞赋的作者
http://www.phoer.net 8 A9 g  {0 N( j- {9 O$ Y  许靖往还书信“文多故不载”[3]。
http://www.phoer.net / g7 d* g7 ?* v8 ~1 B  刘琰“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3]。
http://www.phoer.net & E5 H, u$ c: D- ^4 H9 e5 h  刘巴“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4]。
http://www.phoer.net ! F  X7 X7 |4 |: S& [7 O3 J  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3]。
http://www.phoer.net 2 V5 Z  D! k! }, i' m8 H5 Q* s- o  吕乂“好读书鼓琴。好用文俗吏”[3]。
http://www.phoer.net + E5 G7 P6 F( z. D6 W% K  吕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3]。+ \9 W& Q* i3 x* I# f+ F0 T+ J http://www.phoer.net
  李朝“字永南;弟邵,字伟南;郪人也。王士,字义强;从弟甫,字国山;文表诸弟也……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其文朝所造也……亦有文才。兄弟三人号‘三龙’”[6]。
http://www.phoer.net , i* Z3 j2 p) d0 J: t6 A: ?  常忌“是以作诗著论”[6]。. G2 e: g8 P4 M# c) c3 [ http://www.phoer.net
  李密“释河内赵子声诔、诗、赋之属二十余篇……宓六子皆英挺秀逸,号曰六龙。长子赐……少与东海王司马元超友昵,每书诗往返,雅有新声”[6]。“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子)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刘)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11]。
http://www.phoer.net $ @* X1 ~! ]7 _  罗宪“少以才学知名,年十三能属文……以宣信校尉再使於吴,吴人称美焉”[4]。/ X; s3 g% Y4 ]% D: `- |) s3 l http://www.phoer.net
  罗尚“善属文”[11]。; i( O4 n, Y$ u% L& M http://www.phoer.net
  何祗“有才策功幹”[4]。6 u4 h0 u. T; a# z( z  b% n) U http://www.phoer.net
  王离“字伯元,亦以才幹显。虽聪明不及(何)祗,而文采过之也”[3]。6 E) ]1 p% P7 o* @+ a! K http://www.phoer.net
  任熙“好述作,诗诔论难皆粲艳”[6]。
http://www.phoer.net 1 F, @$ ]9 k7 Y( O  以上二十六人。# }# ]+ @8 ^7 j: ~1 v8 C/ M http://www.phoer.net
  三者相加共计四十三人(去重复二人)。
http://www.phoer.net ( D* ^1 t& ]# p& P" Z' v8 j  4·关于篇目数量估计
http://www.phoer.net # e6 s! l% H8 K5 ~  王崇“著《蜀书》及诗、赋之属数十篇”[6]。* Y4 }- w9 i! i1 U3 r/ b http://www.phoer.net
  谯周“凡所著述,撰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书)之属百馀篇”[3]。# p7 z8 v6 k' @$ @' ~& L9 i http://www.phoer.net
  卻正“凡所著述诗论赋之属,垂百篇”[3]。
http://www.phoer.net 6 W1 y' b( N* @$ G$ }/ W) K6 ]  文立“凡立章奏集为十篇,诗、赋、论、颂,亦数十篇”[6]。, i6 `1 @: ^0 N, o# y, T3 W* I http://www.phoer.net
  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上《官司论》七篇……又上《释讳》、《广国论》……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莅,莅从弟阶……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6]。
http://www.phoer.net , @( d* P, Q4 \3 D  以上诸人著作篇数都在数十以上,他们在蜀汉辞赋数目当不止一篇。
http://www.phoer.net , o1 B7 z2 d: T  以四十三人平均每人可能作数篇计,即西晋初年蜀汉辞赋总共篇目当在百篇以上。这个数目在当时已较为可观了。: |5 H4 M$ x- l http://www.phoer.net
. [5 D! I! B) s) r http://www.phoer.net
五、入晋后蜀人身世沉沦与作品流传$ g# z, a9 u- E8 X( k http://www.phoer.net
  这些作品遗失殆尽,除了作品本身不能完全体现出时代潮流的因素之外,还有以下更为直接的因素所致。
http://www.phoer.net 1 V/ j1 n! Q7 _9 R8 |  入晋后蜀人被大批迁移,绝大部分地位低下,坎坷沉沦,“能文”之士凋零散落,作品不易流传和保存。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系统论述了“入晋之蜀汉人士命运的浮沉”[13],常璩自己也有评论:“若斯诸子……徒以生处限外,服膺日浅,负荷荣显,未充其能;假使植干华宇,振条神区,德行自有长短。然三赵、两李、张、何之轨,其有及之者乎?”[6]意思是说如果这些“后贤”像汉代的“先贤”一样正常任用,一定会扬名天下。这是东晋时蜀人的抱怨,也是魏晋之际实际情势的反映。
http://www.phoer.net . n( {3 \% D! r  W) z" t5 i2 {  《华阳国志》:“魏咸熙元年,蜀破之明年也……后主既东迁,内移蜀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并三万家于东及关中,复二十年田租……故蜀大官及尽忠死事者子孙,虽仕郡国,或有不才,同之齐民为剧。又上: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流徙中畿,宜见叙用。”[7]这“三万家”当囊括了蜀汉大部分“能文”之士,这不只造成蜀汉作品不易流传保存,也是整个南北朝、隋及唐初蜀地“无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http://www.phoer.net : H' \9 Q% I$ s7 ^  “江左重中原故族,轻蜀人”[14]。“时廷尉卿诸葛冲以(何)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8]。蜀人身世沉沦,諻论文章。文献遗落以及文章被轻视是入晋后蜀吴人士共同的遭遇,东吴陆机兄弟入晋之后也是如此。蜀人辞赋当多有不合晋情势者,如“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3]。所谓“无所革讳”,其实正透露着“革讳”的消息。如《诸葛亮集》现存文章有“诽谤”魏之词,而不及司马氏,是晋统治者可以接受的,也可以看做是陈寿删削的结果。因此,从保存流传的角度看,蜀汉文章也较魏晋文章更为困难,连曹植作品都需要朝廷特别安排撰录以保存,景初中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於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3]可想而知,没有“副藏内外”的蜀汉文章,其流传就更为艰难了。# @2 z7 n5 p' W. O) w6 g http://www.phoer.net
  历经西晋末年和南朝的诸多“丧乱”,文籍遗失严重,而蜀汉与曹魏相比,则更多了蜀汉灭亡时的一次文籍毁灭,即《三国志》云:“钟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3]
http://www.phoer.net ( j/ c8 U& M9 C* |, ^4 O  考《隋书·经籍志》集部的著录,蜀汉人的文集仅有四部:“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录二十四卷;又有蜀司徒《许靖集》二卷,录一卷;征北将军《夏侯霸集》二卷。亡。晋巴西太守《郤正集》一卷。”而魏、吴文集则多得不得了[15]。% N) B1 L( C6 h http://www.phoer.net
  蜀汉辞赋虽不是时代主流,成就也不高,但它是当时文学的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政治、文化诸多因素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也是当时文学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
http://www.phoer.net ' m% F7 e% x8 i8 d
http://www.phoer.net 2 n8 {3 x: N4 T6 z& V§ 参考文献1 X8 d9 r; G; _ http://www.phoer.net
  [1] 杨世明,巴蜀文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3;谭兴国,蜀中文章冠天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傅正德,巴蜀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8 K) O7 ~  M& o& C- _ http://www.phoer.net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45, q* {# d2 V( F, v( u http://www.phoer.net
  [3]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http://www.phoer.net ( m0 q8 t  p" A3 h, P1 G  [4]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的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W1 M! W8 j6 o: \# [. C http://www.phoer.net
  [5]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http://www.phoer.net 3 Z5 V) g0 Y7 M3 y! n* K  [6] 常璩,华阳国志校注[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http://www.phoer.net 0 z. F  H5 I# j9 c/ v7 J  [7] 冯良方,汉赋与经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S2 ^1 P$ _; B9 Y. s2 E  Y http://www.phoer.net
  [8] 陈青松,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Y" h. X. D7 m' o4 k' R1 H http://www.phoer.net
  [9] 边家珍,汉代经学与文学之关系的宏观考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5)
http://www.phoer.net $ n6 C7 C1 F9 G1 J0 q- H/ y8 C  [10]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现代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http://www.phoer.net $ |4 M& ^2 B# w; s4 D0 z9 ]  [11]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http://www.phoer.net * B" A3 S6 |1 K3 w  [12] 肖统,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1981. L8 T+ b+ W2 M  g9 \ http://www.phoer.net
  [13] 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0~146# X1 N0 v6 e" S" Z; }8 ^ http://www.phoer.net
  [14]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
http://www.phoer.net , N2 w2 d; f: A- |8 [9 U  [15] 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61
http://www.phoer.net , V" V2 q% H6 k9 x
http://www.phoer.net * M% X$ Q, p8 _+ |! [, Q6 F! \1 p作者简介:杜松柏(1965~),男,四川达县人,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http://www.phoer.net 8 Z9 y2 B+ X: I# ]( p* v0 `* K
http://www.phoer.net 0 \. Y( {" M$ t6 c1 n源自:《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0 08:37,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