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5-2 16: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民族民间刺绣的美学价值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导语
  本文简述了中国刺绣的发展轨迹和历史与现实的美学意义。并分别对汉族、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的民间刺绣进行了论述。刺绣不仅造就了中国女性乐观善良优雅的品性,同时对生活现实进行了“美学转化”,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第二自然界”,成为都市里保留的一块美丽田园。中风刺绣已飘洋过海,但在中国妇女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中国艺术。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斯曾这样描写中国妇女的形象:“这些受到世俗限制,并受到歧视性的虐待的跋脚妇女,丝毫没有表现出理家的本能,……在中国,没有人会设法装饰,没有一点白色或其它颜色,任何事物没有一点经过`女人之手’的痕迹。”“终生坐在炕上,什么也不做。”并且他以西方人道主义者的口吻叹息道:“习惯就是这样的,没有阳光,没有知识—这就是中国女性的悲哀象征。” (])在他的眼中,中国的女人毫无生机、毫无情趣、毫无“理家的本能”,丝毫不懂得装饰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在旧中国,几千年长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严重地束缚和压抑着中国女性的身心,使她们过着屈辱的生活。但令人敬重的是,就在这种极为严酷的人文环境中,她们仍以自己仁慈宽厚的爱心,勤劳坚韧的品格,用自己比任何其它民族都要灵巧的“女人之手”,表现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装饰才华,形成了独放异彩,令人赞叹的女红文化。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基本品质是人性,人的共同性,即对爱和幸福的追求,其作用是对既成现实进行“美学转化”,使人超脱异化了的现实。这种超脱,使中国人渡过了许多的困苦磨难,养成了乐观善良、能屈能伸、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高尔基说:“过去所创造的东西,对社会可珍贵的东西,都和今天保持着可贵的联系。”〔2〕刺绣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曾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种手工艺术,中国刺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它伴随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而发生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生活观、艺术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中华民族尚美崇善的基本品格。
  刺绣在我国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养蚕缥丝、纺织缝纫的发展。在我国的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螺是饲养家蚕的先祖,因此被作为蚕神崇拜。贵州苗族是由中原迁徒至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苗族刺绣图案中的“蛋尤”,也称“龙公”,外形肥胖有节,很象将要吐丝的蚕,当地人称之为“蚕龙”;龙在汉族先民的图腾旗帜上,最初也是一只小小的虫形动物;甲骨文中“龙”的字形,也颇似一只昂首的蚕儿。这些似乎暗示了中华龙形的起源与蚕神崇拜的某些联系。最早的刺绣与织锦并无严格区分,往往是锦绣并用,“锦上添花”,二者被统称为“锦绣文采”,效果异常华美精致。因此,“锦绣”在中华词源中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由于它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又被称为“锦绣中华”。
  刺绣的发明,除了物质基础外,还与我国重视礼仪、崇尚装饰的民族传统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将“礼”与“饰”的关系进确化,他在《大戴礼记·劝学》中认为:“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服饰装束,并且赢得了“礼仪之拜”的美誉。刺绣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延续和发展。歌德曾满怀热情地赞赏道:“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中国就有了这么精致优雅伟大的文明……”。(3)
  刺绣古称“莆”、“针肯”、“针绣”,民间俗称“绣花”、“扎花”、“洒花”,文人士大夫称其为“女红”。它的产生,应当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据《尚书》记载,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已有了“衣会而裳绣”的规定。作为一种民族手工艺术,刺绣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由于它的精美,从一开始就受到宫廷皇室的特别重视,成为宫庭冕服的专用材料。加以推广,形成一种极受欢迎的商品。因此刺绣艺术始终沿着官方、商用、民间互济互动、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道路发展着。


  在刺绣艺术发展史中,无论宫廷刺绣,商用刺绣,它的源头都是由广大民间妇女创始的。贵族妇女中的闺阁女红,是她们寄托情思,修身养性的一种技巧,并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也是民间刺绣的一种。由于刺绣工具简便,没有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无论尊卑贫富,随时随地可以操作,因而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劳动妇女在繁重的家务、农务劳动之余,抽出点滴时间自绣自用,具有健康而旺盛的生命力。张道一先生认为:“民间工艺美术是最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派和诱发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它们在生活中就象那无数细微的神经,时时处处牵系着民族的心。研究工艺美术,有助于了解自己民族的创造才能,有助于新生民族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4)(序)
  上层淑女的刺绣,用来消磨时间,怡情养性。成品可以装饰闺房,或作为闺中女友交流文化,表达友情的赠品,因此多倾向于观赏为主,并逐步形成“画绣”。她们中有许多人还同时擅长琴棋书画,绣针在她们手中犹如画笔。“覃精运巧,寝寐经营”。清朝刺绣名手丁佩在其所著《绣谱》的《自序》中说:“闺阁之间,藉以陶淑性情者,莫善于此。以其能使好动者静,好言者默,因之戒墉懒,息纷纭,壹志凝神,潜心玩理”。并认为,刺绣时须“心闲神静”,“绣即闺阁中之翰墨也。”史料记载最早的画绣艺术家是三国时吴国垂相赵达的妹妹赵夫人,擅长丹青,工于刺绣,世人称其为“针绝”。应战事所需,为军中绣成一幅《五岳列国阵势图》,“作列国于方帛之上,写于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5)用针线作笔墨,首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画绣在苏州一带最为盛行。富家淑女闺媛争相操作,以致于形成了一种专门教授富家女孩刺绣的职业女性,称为“绣娘”。宋朝顾氏极具刺绣才华,因家道中落,只得在民间授徒为生,弟子众多,使画绣走出闺阁,来到民间,在江南发展起来,极大地带动了刺绣业。苏州地区当时“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上海方志》载有“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元。小民亦习以糊口……”以致有“苏州百里无寒女”的说法。“顾绣”在明清时享誉300多年不衰。(5)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定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6)(导言)《商君书·画策篇》写道:“神农之地,男耕而食,女织而衣……”中国汉族文化的主源流是农耕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化和智慧。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联系,自然、社会、人生融合为一体。这种文化内涵所形成的艺术精神,在汉族民间刺绣中得到了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民间刺绣是汉民族妇女审美意志的结晶。广大劳动妇女在贯穿于她们一生的刺绣活动中,将传承、创造各种装饰图形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运用自己奇思妙想,将自己理想中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按一定的结构,运用寓意、谐音、象形等手法,经过变形、简化、抽象,使它们图案化和符号化,形成了一种能使人们共同理解,共同喜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长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相对稳定地发展下来,积淀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艺术语言。其中,吉祥主题是汉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永恒主题。几乎在纹样发生的同时,先民们就已有了朦胧的吉祥意识,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自然崇拜和图腾祟拜。是华夏民族“万物有灵”、“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孕育出来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智慧。
  “吉祥”的本意为“美好的预兆”。《周易》中有“吉事有祥”的句子。《说文》将其解释为:“吉、善也,祥,福也”。《尚书·洪范》中认为吉祥的中心为五福:“五福,一日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饮好德,五日考终命。”蕴含了人们向往平安生存和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人们世世代代不倦追求的人生总目标。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原动力,直至今天,依然如此。汉民族是个重情重义重道德的民族,吉祥纹样成了人们传达和维系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民族情的重要途径。对于形成民族心理凝聚力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刺绣中的纹样,往往同其它民间女性艺术的纹样互相转换、借用。剪纸用的花样通常也可以作为刺绣用的纸样。寓意吉祥的多取材于动植物,取材非常丰富。或取其形,如虎,威猛有神,在民间被视为保命延年,镇邪避害的祥兽;牡丹花朵硕大艳丽,是富贵的象征;或取其意,如石榴、莲蓬、鱼、蛙是多产的动植物,被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或取其性,如梅、兰、竹、菊,不畏风寒,象征品性高洁,君子友情,或取其音,如喜鹊(喜)、蝙蝠(福)、鲤鱼(余)等等。更有龙、凤、麒麟等由图腾崇拜衍化出来的理想之物和佛教的观音,八宝、道教的八仙、八卦等。吉祥图案几乎伴随着人的一生。婴儿一出世,就被包裹在浓浓的爱意中,男孩有虎头帽、虎头鞋、五毒兜肚;女孩有莲花帽,图案有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样式,这些刺绣服饰一直伴随他们慢慢长大成人。在各种起居、礼仪、婚嫁、节庆、祭祀中,刺绣的衣饰挂件,帐慢,被服枕套等,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纹样是情真,意善,形美的和谐统一。无论是母亲为儿女绣的背袋、鞋帽、兜肚,还是姑娘为情人绣的荷包、手巾、腰带,晚辈为老人绣的寿衣、寿帽、靠垫无不饱含母爱、情爱和对长辈的敬爱;绣花图案中,大量运用祝福词语,如龙凤呈祥、喜从天降、平升三级、五蝠捧寿、松鹤延年、花开富贵等等,都是用来祝福亲友长辈的,充满了善良的意愿;汉族刺绣,色彩搭配大胆、热情、鲜亮,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形象质朴夸张。有自然纹样也有几何纹样,骨式有卷曲式、团花式、散点式、连续式、点缀式等,变化无穷。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还创造了各种针法:齐针、抢针、刺针、寸针、施针、旋针、扎针、铺针、绕针、乱针、套针……等等。所以,汉族民间刺绣花色繁多,美不胜收。虽然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许多妇女钟情于刺绣,内容仍以趋善避害的吉祥纹样为主。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虽只有9千多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分布极广。各不相同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民族性格。虽然他们大部分人生活在高原山区,交通不便,但有一点却惊人地相似,他们都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能歌善舞,并且都擅长刺绣。
  云南是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较具代表性的苗族妇女,素有“善歌舞,巧织绣”的传统,唐代就有“卉服鸟章”的习惯,明清时代苗族妇女刺绣的“苗锦”,在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现在,女孩子还是很早就学习绣花,她们绣的物件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穿用的衣裙、花鞋、花带等,另一种称作“秘密忙绣”,是结婚后供孩子穿用的小花帽、小鞋、背包面等,皆背着家人,婚后生下第一个孩子时,才将这些东西摆出来,每种都有几十件之多,从不重复,件件惹人喜爱,连男人都要过来欣赏翻看。瑶族也是一个精于刺绣的民族,女孩6~7岁就开始学习,没有固定不变的图样,全凭着妇女对生活独到的理解和观察,随意构造。由于少数民族刺绣仍然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特色,在国际工艺展览会上受到海外人士的由衷赞赏,成为极受欢迎的工艺品。“自然与生活是云南民族刺绣纹样取材的来源,在种种奇特多变的纹样图案中,深蕴着智慧、汗水和感情。在仔细读识刺绣作品内容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各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珍爱……古时是这样,今时也如此,。(7)
  很多少数民族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民族的历史,用祖先的形象或与本部族历史上所发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经过抽象,成为一些固定的几何花纹,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如苗族的“弥埋”和“浪务”就是苗族的两种基本符号,反映了苗族祖先战争与迁徒的历史。“景颇族的祭鬼裙是一个典型的象征符号,据景颇巫师介绍,这个图形的主要意义是用魂和鬼的对立来象征善与恶的斗争,以善战胜恶来祈求农业丰收。”(8)在云南的一个称作“课”的彝族支系,至今仍保留着不与外族通婚的原始习俗,他们裤中的刺绣图案,也绣着自己民族的迁徒史。图案上不论是太阳、蝴蝶、阳雀、还是龙、牛、谷穗、房屋、跳舞的人群,都被高度符号化了。表现了不平凡的装饰才能。法国哲学家.J马里坦认为:“符号是对人而言的,符号本身只是意义的载体,寄寓在符号中的意义比符号本身更为根本,也更为深沉。”(9)少数民族刺绣中的符号,具有史书的价值,是各民族文化中函待挖掘整理的原始资料。


  博厄斯认为:“不仅形式能激发感情、形式和人们的想象之间紧密的联系也能激发感情。换言之,由于形式反映了过去的经验或形式有某种象征,在形式上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人们的艺术享受又增加了新的成份。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使人们的意识从平庸淡漠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升华”。(6)民族民间艺术以原发性、原创则性为其创作特点,就地取材、随其所好,形式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由母亲、情人、妻子、媳妇们创作的手工艺术,洋滋着女性的温暖气息,充满真情和爱意,使周围的人在这种女性文化所营造的吉祥和谐偷悦的氛围中,得到美和善的熏陶滋养,使人不断加深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创造出了“第二个自然界”,对生活现实实行了“美学转化”。什么是第二个自然界呢?用高尔基的话说:“一切称为文化的,都是从自我保护的本能里发生出来的,都是人在反对自然界的`后母’的斗争过程里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这是人要想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智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自然界’的结果。”(2)中国刺绣艺术,包括“画绣”和民间刺绣,所创造的“第二个自然界”,是中国妇女呼唤幸福生活的审美理想,这种理想形成的文化以体贴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信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重要的作用。以致形成一个人的乡土情结、民族情结。
  刺绣艺术发展到今天,已遍及全国名地,并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以及各具特色的京绣、颐绣、汁乡、鲁绣等。花样、材料不断翻新,机绣、电脑刺绣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绣,成为出口大宗。但民间刺绣和画绣仍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画绣已发展出高难度的双面异色异样的“三异绣”,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被海外人士称为“不可思议的魔鬼般的艺术。”并早已飘洋过海,受到海外人士的极大欢迎。新中国第一代刺绣艺术家顾文霞,曾在伦敦奥林匹亚王室大厅、瑞士洛桑表演刺绣绝技,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伦敦的报纸作了这样的评述:“一位仙女般的中国姑娘,用她那神奇的双手,征服了英国人民的心。”“她的刺绣姿势是如此的美妙,像弹钢琴那样,这使人们想起了肖邦。”“古老而伟大的艺术,得到如此完美的继承,使我们确信,中国是一个热情和平的国家。”瑞士一位著名的评论家也撰文说:“这是东方艺术的精华,是中国的骄傲。”许多刺绣艺人在海外的表演都得到了当地人的高度赞赏,一位美国朋友说:“中国的文化历尽沧桑,还保留得那么完美,直是世上少有的奇迹。”(5)
  画绣在当代已与西洋画、摄影相结合。技法更加神妙。族美摄影家杨一俭先生花7年时间研究开发出“中国针画”,所刺风景画《汕大校园》被李嘉诚先生收藏。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外人士的喜爱、收藏。山东沂水县高桥镇的民间刺绣作为一种手工业,已经使那里的妇女富裕起来,2万余妇女中,有8000多人长年从事刺绣业;贵州兴义市万屯镇万屯村,近200户人家从事刺绣业,由于销路好,供不应求,不少女人忙于刺绣,连男人也参与捉针绣花,成了远近闻名的“男人绣花村”。
  今天,上海、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布置雅洁精致的各种绣坊,有些地方甚至当街挂起了一幅幅刺绣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了一丝温馨的女人气息。有些专营民间刺绣,也有些经营明清时代的古刺绣,如北京国贸地下一层的“绣花张”,将那些原本作为实用的衣饰绣片,装进了镜框,成为纯粹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号称“欧洲十字绣”的绣坊,生意也挺红火。实际上欧洲的十字绣只有200来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刺绣中称作“十字桃花”的一个类型,源头也在中国。刺绣服装成了许多城市妇女喜爱的装束,上海的姑娘甚至穿上了绣花鞋和绣花兜肚。闲暇时穿针引线,飞红走绿,也成了一种时尚。
  《共产党宣言》里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0〕刺绣艺术无疑是中国妇女贡献给世界人民最好的精神产品,今天已不再是中国妇女独享的艺术了,早已传遍五洲四海。但它在中国妇女心目中,却是永远的中国艺术。

§ 参考文献
  (1〕(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套茂虹,张皓译)〔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2]高尔基.论文化「Al.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C].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
  〔3]陈伟,王捷.东文美学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4)]张道一美在民间[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5〕孙佩兰.吴地刹纷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美)博厄斯.原始艺术·导言(金辉译)〔M〕.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9
  (7〕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民族工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8]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9〕(法)J.马里坦【A].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胡胜(皖西学院艺术系,安徽六安237012)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米彦青:再现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图景 傣家人的佛教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7 04:15,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