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9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5-24 14: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对蒙古族呼麦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李妮娜
  导语
  呼麦是在蒙古民族中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喉音歌唱艺术。2009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呼麦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其在艺术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新时期保留民族特色、彰显其民族精神,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发展势在必行。加强对呼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掘其历史文化渊源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蒙古民族能歌善舞,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长调、马头琴、呼麦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是蒙古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2009年 9月 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定,中国蒙古族呼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长调之后,又一项蒙古族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名录,是蒙古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给草原自然、文化生态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大批牧民弃牧进城,呼麦艺术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和人文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展空间日益萧条萎缩,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将呼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让蒙古族这一悠久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关注,使人们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发掘其历史文化渊源和价值,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呼麦的艺术特色
  如果不是亲耳聆听,你不会相信世界上会有如此神奇的演唱技巧。一个人完全运用自己的喉部发声器官,同时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而且这两个声部其中一个作为基音,永远保持音高不变,另一个音则是如优美的旋律流动悠扬,形成同时存在的多声部歌唱。这就是呼麦,又名“浩林 潮尔”,是世界上颇为少见的喉音艺术。中央民族大学乌兰杰教授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呼麦的演唱总结为: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使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从而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的确,呼麦演唱时有着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特点,因而,呼麦素有“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之称。
  呼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表现出演唱中丰富的多样性。从音域方面划分,可分为低音、中音和高音呼麦。从呼麦的曲目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自然风光,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二是模仿动物生灵,如《布谷鸟》《黑走熊》等;三是赞美骏马与草原,如《四岁海骝马》等。从风格方面划分,可分为抒情性和非抒情性呼麦。从表现形态方面划分可分为:独立演唱型和非独立演唱型呼麦。独立演唱型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呼麦相近,但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非独立演唱型,主要是指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潮尔道”中的“潮尔”。“潮尔道”是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演唱方式,由两人或多人进行演唱。其高声部是著名的长调歌,而低声部则是一种被称为“潮尔”的中低音伴唱形式,实际上就是低音呼麦或中音呼麦。根据当地蒙古民族的习俗,潮尔道是不能随便演唱的,只有在严肃、庄严、隆重的场合方能演唱,也不能与酒歌、爱情歌曲等混杂演唱。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潮尔道”。

二:呼麦艺术的发展现状
  呼麦艺术产生、发展于草原深处。古代先民在深山草地中活动,见鸟啼马鸣、河流奔涌,动人心魄、声震千里,便加以模仿随即产生呼麦。其传承主要以家庭家族式为主。孩子呱呱坠地后就经常听长辈们的演唱,受此影响长大后开始模仿。长幼之间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成为这一艺术最原始、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当然像其他民族艺术的传承一样,在呼麦分布的每个地区都有能把这一艺术表现得美轮美奂的代表人物,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崇拜者和授业者。众多“粉丝”们的争相学唱,也对这一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呼麦的生存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任何一门艺术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都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诸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呼麦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艺人稀如晨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在呼麦申遗前对锡林郭勒草原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几十年前每个苏木嘎查都有优秀呼麦歌手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能够原汁原味地演唱呼麦、承担呼麦艺术传承责任的歌手寥寥无几,只有个别专业老艺人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蒙古族的心灵家园。二是呼麦艺人日益城市化。一些学习声乐的蒙古族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或自我感悟,或从师学艺,掌握了一些呼麦演唱技巧,但多数是为了生计,在一些蒙古族风味的饭店、酒吧演出。这类歌手已经彻底脱离了牧区文化的生存土壤,在生存环境、演唱风格方面均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带有深厚的酒吧文化和现代堂会文化特色,自然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也就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作用。加之一些其他外界因素的冲击,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对呼麦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呼麦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如何保护和传承呼麦这一“非遗”,让它给世人以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和享受,感受蒙古族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演唱技巧、感动于蒙古民族悠久而深厚的草原文化,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建立“文化传承”的理念,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结合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更是宣传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致力于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并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日”,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呼麦在内的保护意识,营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有利氛围。按照中国蒙古族呼麦申遗时的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所属专业机构从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从普查、记录、录音、录像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了对呼麦艺术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存等工作。随着呼麦艺术相继列入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党委、政府规划、实施了系列办法、措施,诸如启动田野调查、成立呼麦协会、召开研讨会、出台保护性政策、组织相关比赛等,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抢救式保护,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传承人胡格吉勒图于2006年发起并成立了内蒙古呼麦协会,并多次组织会员培训、互相交流、研讨,致力于呼麦艺术的有效保护,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笔者认为,文化艺术方面的建设是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机制体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可持续的关注和重点的支持,做到有专门机构管理、专业人员负责、专项经费支撑,保证工作的正常、持续开展。
  (二)发展群众文化,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建设民族文化基地结合起来。
  发挥文化馆、站的文化艺术普及职能,有意识地把呼麦的普及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区文化馆、站的一项重要群众性活动,大力开展呼麦在群众中的学唱、传唱活动,进一步夯实呼麦艺术的群众基础,将呼麦艺术回归于草原深处、牧民中间。为呼麦艺术培养大量受众者、参与者、传唱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和感受呼麦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呼麦艺术的民间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扬呼麦艺术。
  (三)构建“口传心授”的模式,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结合起来。
  虽然呼麦艺术诞生于民间,但要想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就必须要延续并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做好蒙古族聚居区特别是呼麦流行地区保护工作的同时,要把其列入学校教育当中。高校教育有着科学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地方艺术院校又有着更为深厚的地方文化背景和土壤,无论教师与学生、表演者与受众群体对于当地传统音乐文化都具有浓厚的感情,教师及传承人们自觉地进行着教学与研究。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自 2001年以来,先后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呼麦艺术演唱学员,如今大部分学员活跃在全区各盟市、旗县歌舞团及乌兰牧骑等文艺战线上,成为一颗颗冉冉升起的呼麦演唱艺术新星。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给予了重点研究。但笔者认为,如果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传承问题恐怕最终也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应该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结合起来,从小抓起,从校园抓起,把呼麦艺术列为民族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为大学生艺术欣赏课的重要内容,列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必修课内容,在校园内营造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的氛围,才是保护传承呼麦艺术的基础之基础。
  (四)搭建“校地合作”的平台,把保护和传承呼麦艺术与发展草原旅游业结合起来。
  高校具备学科型人才,使地方艺术院校与地方政府、相关机构长期合作,将发展自然旅游资源和发扬人文资源相结合,通过打造旅游品牌来传承和发展呼麦艺术,培养呼麦艺术人才的同时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这样既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容,也是保护民族艺术的好途径,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所以,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呼麦传承人三方合力、互取所需、协同打造呼麦的传承发展的大业,是保护蒙古族文化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学习借鉴一些其他民族地区的做法,如满洲里中俄蒙艺术节、呼和浩特昭君艺术节等。在每年的旅游旺季,组织呼麦艺术节,既可成为当地经济振兴、旅游业兴盛的助推器,也通过艺术节将呼麦艺术打造成一台民族文化大戏,促进对其的保护与传承。
  (五)打造品牌,把保护和发展呼麦艺术与民族文化交流结合起来。
  内蒙古声乐艺术界的有志之士已经有意识地通过不同形式将呼麦带出了内蒙古,搬上国内外音乐舞台,而且几乎每场演出都能达到一“呼”惊人的效果。2009年呼麦组合“蔚蓝之声”在蒙古国举办的“国际呼麦大赛”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获得了外国观众的称赞。内蒙古歌手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学院做呼麦演唱示范表演,其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笔者认为,通过类似的学术、演唱交流活动,把呼麦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一名民族地区艺术工作者,真诚地希望对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要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将传承、开发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化开发、保护、经营的局面。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妮娜(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印象郑州 刻刀篆刻出郑州的文明记忆 工信部:每年对民用无人机生产企业和产品摸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2:00,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