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41|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日产撤消将电池部门出售给金沙江资本交易

 [复制链接]
金沙江资本将10亿美元收购日产汽车电池业务
  北京时间5月26日上午消息,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在湖北省政府的支持下,金沙江资本正接近以约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产汽车电池业务。
  消息人士表示,金沙江资本正在与日产展开深入谈判,以收购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AESC)的控股股份。该公司为日产聆风电动汽车生产锂电池。预计各方将在未来两周内宣布达成交易。由湖北省政府支持的长江产业基金将提供这笔收购所需的20%资金。
  日产目前持有AESC的51%股份,而NEC持有剩余股份。NEC股价在周五上午东京股市的交易中最多上涨3.2%。
  消息人士称,金沙江资本认为,建设一家独立的电池供应商将给多家汽车厂商带来帮助,并考虑将AESC的部分生产转移至湖北。湖北近期宣布,将投资5470亿元人民币,用于清洁能源等领域,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彭博社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资本收购日本资产的情况并不多见,今年相关交易总额只有1140万美元。
  目前尚不确定,谈判能否最终达成交易。而其他买家也有可能出现。日产在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该公司专注于生产最佳的电动汽车解决方案,并将继续根据最优的产品和业务架构来评估业务战略。金沙江资本和NEC发言人拒绝对此消息置评。 ●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一加3/3T销量曝光!比小米还强? 索尼适马大爆发,下周将迎来两款重点新品
4# 金佛山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8-14 12:35: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金沙江资本接盘日产电池业务 能否打开中国市场?

源自:经济观察报
  金沙江资本接盘日产电池业务日系电池企业能否打开中国市场?
  耿慧丽
  8月8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与中国投资公司金沙江资本(GSR Capital)正式签约,日产将旗下电池业务及相应生产工厂的全部股权出售给金沙江资本,具体出售金额不详。
  不过今年5月底,彭博社曾报道称,上述交易金额可能为10亿美元。官方信息披露,此次收购方财团由金沙江资本牵头,包括香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香港集团公司以及产业投资人等有限合伙人,但不包括任何国内产业机构和地方产业基金。
  这是继宁波均胜电子子公司KSS斥百亿人民币收购安全气囊供应商日本高田之后,中国企业收购日系零部件的又一成功案例,近年愈演愈烈的汽车零部件海外并购又增添重要一笔。
  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此次收购交易涉及范围包括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AESC公司”)、日产位于美国和英国的电池生产业务以及日产部分位于日本的电池开发和工程业务。日产电池业务贯穿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从电池研发、电芯生产、模组/电池包组装到电池管理系统BMS。
  AESC为日产与日本电器NEC在2009年7月组建的合资公司,日产持有51%股份,而其余股份为NEC持有。该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单元、模块及锂电池组的生产,主要生产锰酸锂电池。
  根据双方协议,日产将先从NEC 手中收购AESC49%的股份,全权持有AESC后再打包出售给金沙江资本。
  据第一电动研究院的数据,2016年,AESC以1622MWh的出货量,仅次于松下、比亚迪和LG化学,排名全球第四。
  因此,AESC的出售,堪称锂电元老索尼退出电池业务之后,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又一颗重磅炸弹,将深刻影响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产业格局。

日产退出电池业务
  卖掉AESC,则意味着全球电动车先锋日产汽车将退出电池业务,专注于自动驾驶和造车业务。
  据日本媒体报道,如今的日产,之前的索尼,退出动力电池界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有征兆。
  日产有意退出电池业务,早在2014年就初露端倪,因缺乏市场竞争和日产纯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限制,日产旗下电池公司生产的电池与其他的独立电池企业相比,存在成本较高、电池容量不大、续航里程不具竞争力等劣势。
  2015年年中,雷诺与日产汽车公司CEO卡洛斯·戈恩就明确表态:“我们在电池业务这一块开放竞争,确保获得最好的电池。就当前而论,我们认为最佳的电池生产商是LG化学。”自2015年起,日产开始采购韩国LG的电池,AESC遭遇沉重打击,紧接着在2016年,日产就做出了要抛售电池业务的决定。
  去年,日产汽车在解释出售电池业务的原因时表示:“未来希望通过外部采购方式,进一步降低电动车生产成本,应对激烈竞争。”
  行业人士认为,如果2020年电动车实现初步的市场化普及,动力电池行业也将告别高利润,进入量大薄利的规模化时代,行业格局洗牌也在所难免。而从整车企业角度来看,开放采购而不是把控一两家电池供应商,技术路线上风险更低,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对比AESC和松下、LG等独立的电池企业近年的发展,供应链条相对单一,仅服务于日产、雷诺两大客户的AESC,在技术进步、成本控制等方面,就不如服务于多个客户的独立电池企业。
  比如,AESC的电池能量密度在140瓦时到170Wh/kg之间,价格为400美元/千瓦时。而松下为特斯拉Model 3提供的电池能量密度为340 Wh/kg,是目前市面上单体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松下表示在2025年成本会控制在172美元/千瓦时。
  从技术路线上看,AESC是业内少有的以锰酸锂为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企业,锰酸锂虽价格较为便宜,但是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差,相较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没有突出优点,当前国际市场主流路线是往高镍三元材料发展,技术上“剑走偏锋”的AESC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国内新能源行业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颇为直白地表示:“懂技术的国内公司应该不会买。AESC的锰酸锂电池技术不太先进,已经被淘汰了。最先进的还是三元锂电池和钴酸锂电池(特斯拉用的就是松下的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钴酸锂电池的技术各有长处,但锰酸锂电池已经被淘汰了。”

中国“接盘侠”能否打开市场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AESC近年的“江湖地位”有所下降,毕竟还是全球锂电行业中响当当的角色。
  官方披露的消息显示,AESC公司的锂电池自2010年面世以来,安装在销量超过27万辆的全球畅销电动车日产聆风上,且在超过36亿公里的驾驶中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事故。此次收购交易中的三个电池生产工厂均能实现业内领先的优良率和产品一致性。
  也就是说,抛开技术等先进性不说,在生产一致性与产品可靠性方面,AESC还是很有功底的,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绝对有莫大的吸引力。
  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曾表示,国内电池企业与国际同行的一个差距就是产品的一致性与可靠性,而日韩的动力电池企业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相应的,产品的一致性与可靠性解决不好,电池的成本下降也就难以实现。
  从外媒报道看,日产做出出售电池业务的决定后,吸引了包括松下、LG化学、三星SDI以及NEC等潜在买家。最终,来自中国的实力买家胜出。
  最终将日产旗下电池业务纳入囊中的金沙江资本,是近年国内外非常活跃的投资机构。金沙江资本的官网显示,金沙江基金成立于2004年(由伍伸俊和林仁俊共同创建)。2016年由合伙人领衔成立“金沙江创投”、“金沙江联合”和“金沙江资本”三个独立互补团队以独特投资策略和资源面向市场。
  金沙江创投因投资了滴滴出行、饿了么、映客直播、ofo共享单车等一系列知名公司而被人熟知,金沙江资本虽然名声不如金沙江创投响亮,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已深耕10多年,投资对象几乎覆盖整个产业链,比如原料领域投资了全球最大的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应商立凯电能(台湾立凯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池领域投资了美国固态锂电池公司SEEO,波士顿电池也将在中国落地生产;整车制造领域投资了新大洋知豆、国能新能源,并参与了菲斯科汽车的收购;电机领域投资了Protean轮毂电机;汽车设计领域投资了阿尔特等。
  凭借国际化的专业团队、电动车产业链的多年布局和丰富的投资经历,金沙江资本最终将日产汽车多年培养的电池业务收入麾下,其投资业务版图也更加完整。
  在官方新闻稿中,金沙江资本主席伍伸俊表示:“对AESC公司及日产电池业务的收购是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产能,同时在中国和欧洲新建工厂。我们将发挥全球供应链优势,秉承安全第一的宗旨,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根据协议,金沙江不会对AESC目前的雇佣状况做出任何改变,现有的领导团队将继续维持,公司的总部和业务发展中心将继续驻扎日本。
  不难看出,在中国建厂并开拓中国市场,是金沙江收购AESC之后的重头戏之一。而收购完成后,AESC将成为由中国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子公司,其在中国设厂、销售也将没有政策障碍。有报道称,收购完成后,金沙江资本计划在中国新建30GWh产能的动力电池工厂,计划在天津、广州、重庆建设第一批新工厂,并规划在南昌和湖北建厂。
  中国电池网创始人、锂电“达沃斯”秘书长于清教认为,收购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能否打开中国市场,最终要看作为资本投资机构的金沙江,能否玩转实业。“比如并购后和日系企业的文化融合问题,在中国建厂的生产管理问题等,此前金沙江在波士顿电池的国产中已经遭遇生产管理方面的挑战,此次收购日产电池业务后能否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
  于清教认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进步也很快,不是拥有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就一定会胜出,生产出可靠产品并满足客户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能否在国产后组建高效的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团队,才是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温水青蛙 发表于: 2017-8-10 09:26:00|只看该作者

日产计划向金沙江创投出售旗下电池业务

源自:界面
  日产计划向中国投资公司出售旗下电池业务

  界面新闻 金鹭
  日产近日同意将旗下电池业务出售给中国投资公司金沙江创投(GSR Capital),交易金额不详。
  在一份声明中,日产表示出售给金沙江创投的业务包含美国、英格兰以及日本的电池运营单元。
  交易将覆盖由日产北美所拥有的位于田纳西州士麦那(Smyrna)的电池制造运营单元、由日产汽车制造(英国)所拥有的英格兰桑德兰(Sunderland)的电池制造运营单元,以及部分位于日本追浜(Oppama)、厚木(Atsugi)和座间(Zama)的日产电池研发生产运营单元。
  通过购买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以下简称“日电”)及其附属的日电能源设备公司所共同拥有的49%的少数股权,日产首先会对其电池子公司拥有完全控制权。该子公司名为汽车能源供应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
  日电表示已经同意出售股权。
  汽车能源供应公司为日产Leaf电动汽车生产锂离子电池。Leaf电动汽车是日产汽车公司于2009年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的经济型零排放汽车。一年之后,日产Leaf登陆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
  该车由层叠式紧凑型锂离子电池驱动,电池组的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90千瓦,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有80千瓦,扭矩峰值可以达到280牛·米。与装备内燃机的传统汽车不同,Leaf电动汽车没有排气管,不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其独有的制动系统和创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结合,使得该款车型在完全充电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超过160公里的续航里程。
  今年5月,据彭博报道,金沙江创投看中建造独立的电池供应商以向多家汽车制造商供应电池产品的价值,并且考虑将汽车能源供应公司的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湖北。
  日产近来频繁出售非核心业务,以专注于研发包括纯电动力总成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上半年,并购三菱之后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超越大众汽车,首次获得全球销量冠军。
  按照日产以及雷诺、三菱三品牌董事会主席卡洛斯·戈恩的设想,联盟未来将由“强化共享成本”、“举债经营轻型商用车项目”以及“投资未来科技”中受益。
2# 四姑娘山
 楼主|红英 发表于: 2017-8-10 07:35:00|只看该作者

日产汽车同意出售电池业务给金沙江资本 金额不详

  北京时间8月8日下午消息,日产汽车周二称,已同意将其电池业务出售给金沙江资本(GSR Capital),具体出售金额不详。
  该公司发表声明称,出售的电池业务包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电池厂。
  日产汽车出售电池业务前,将先通过买断日本电气(NEC)及其子公司NEC Energy Devices所持49%的少数股权,来完全控股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这一业务。日本电气称,已批准股权出售事宜。
  此前,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在湖北省政府的支持下,金沙江资本正接近以约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产汽车电池业务。
  此次交易中,日产汽车出售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AESC)的控股股份,该公司为日产聆风电动汽车生产锂电池。消息人士表示,由湖北省政府支持的长江产业基金将提供这笔收购所需的20%资金。
  消息人士称,金沙江资本认为,建设一家独立的电池供应商将给多家汽车厂商带来帮助,并考虑将AESC的部分生产转移至湖北。湖北近期宣布,将投资5470亿元人民币,用于清洁能源等领域,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彭博社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资本收购日本资产的情况并不多见,到今年5月底,相关交易总额只有1140万美元。(轶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2:52,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