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2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名人科普先进分子苏东坡

 [复制链接]
  我国古代第一流的知识分子通常不愿意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苏东坡则不同,他的科技热情不亚于文学和书画创作。任地方官期间,他组建煤炭勘探队,寻找新能源,为百姓排忧解困;亲自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苏东坡画像  苏东坡.jpg  保存到相册

组队勘探煤炭资源
  马可·波罗在四川、陕西、山西等地旅行时,看到人们用煤作燃料,感到茫然困惑、极为惊讶。这说明13世纪欧洲人尚不知用煤作燃料。《马可·波罗行纪》说:中国“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盖若夜燃火,次晨不息。其质优良,致使全境不燃他物。”其实,我国至迟在西汉就已经有用煤作燃料的文字记载。煤炭,先秦称作石涅,汉魏称作石墨,西晋至元朝称石炭,明朝始称煤。历史上,煤还有许多别名,诸如黑石脂、黑石、黑丹、黑符、青符、黑金、乌金石、焦石、燃石、铁炭、山炭或炭。而最早记载煤的古籍是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其《西山经》说:“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据学者考证:女几山,就是《隋书·地理志》所说的成都双流的女伎山。可以由此推测,成都是我国最早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区之一。

  对家乡的“山川草木可以默数”的苏东坡,当他在彭城(今徐州)看到“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很自然想到寻找煤炭资源,解决民众冬天的取暖问题。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苏东坡组织人员在彭城周边进行地质勘探,发现一座大煤矿,然后进行开采,不仅用于老百姓做饭取暖;还用来炼铁和制造兵器。到元丰七年,彭城的采煤、冶铁业发展到“凡三十六冶(冶炼工场),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今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造就了不少腰缠万贯的冶炼场主,有力推动着地方经济发展。到了崇宁(1102-1106年)年间,迎来了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燃煤的时期。北宋朱翌(1098-1167年)在其《猗觉寮杂记》说:“石炭自本朝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方出,遂至京师。”按日本著名学者薮内清的说法,宋代煤和铁的产量甚至超过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产量。

推广新式插秧农具
  早在汉代,我国就发明了水稻的育秧和移栽技术。水稻插秧移栽是十分辛苦的劳作。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途经庐陵(江西吉安),见田中劳作的农夫插秧时,“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便向江西农民推荐由自己亲自改良的新型插秧农具--秧马。东坡在《秧马歌》中写道: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弯腰驼背)而作者,劳轶相绝矣。”也就是说,秧马要选用较硬的榆木或枣木制作腹部,以便滑行;以楸木或桐木制作背部,取其轻巧。腹面如小船,首尾两端翘起,背面像瓦,人坐在船背上插秧或拔秧,与弯腰站在泥里相比,既减轻劳动强度又可提高工作效率。苏东坡还说:秧马轻便实用,可“手自提”,使用后可挂墙上。

  苏东坡到了惠州博罗县,又将秧马推荐给当地百姓,在县令林汴的积极协助下,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年,“惠州民皆施用,民甚便之。”在实践中,苏东坡再次对秧马进行改进,并绘成图形,标明大小尺寸,还制作了一个模型,委托来探望他的衢州进士梁琯带到江浙地区,向“稻米几半天下”的江浙一带推广秧马。到赵宋王朝南渡时,秧马成了江浙农民必备的农具。

古蜀科技14
  假若北宋政府要评选全国十佳科普先进工作者,苏东坡一定榜上有名。除了组织勘探煤矿、推广农具,他还捐款资助创立了“安乐”福利医院,收治贫穷患者,并热心宣传卫生防疫知识,积极支持科普着作的出版发行。

  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以私帑(tǎng,自己的钱)金五十两助官缗”建立了一所名为“安乐”的医院。这是一所福利性质的医院,主要收治一些无力支付医药费的贫穷患者。苏东坡对安乐医院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了依病分室的制度,规定:“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即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让他们分室隔离,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巩固治疗效果。这种依病分室制度在医疗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由此可见,苏东坡对疾病有着深刻的研究。他还收集了许多医方,编辑成册,人们争相传抄。苏东坡编选收集的医方与著名科学家沈括所着的《良方》合称为《苏沈良方》。书中记载了许多日常用药知识,对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作出了贡献。

  研究水利的学者单谔,写了一部《关中水利书》,苏东坡知道后,便向朝廷推荐。在东坡的积极游说下,《关中水利书》才受到朝廷的重视,并得以出版发行。研究农业生产的曾安止撰写的《禾谱》一书,送呈苏东坡。苏东坡读罢,即为之作序,称赞说:“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同时“惜其所缺,不谱农器。”于是,苏东坡将自己的《秧马歌》附于《禾谱》之后。由于苏东坡的明星效应,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农业科普书籍的影响力。后来,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又专门编撰了一部《农器谱》,对古代和宋代的农器,作了分析和记述,以告慰东坡在天之灵。曾之谨将自己的《农器谱》与伯祖曾安止的《禾谱》一起寄给陆游。对此,陆游在《耒阳令曾君(曾之谨)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曰:“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曾侯(曾安止)奋笔谱多稼,儋州(苏东坡谪于儋州,故称他为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诗中批评欧阳修、蔡襄等知识精英只关注牡丹花、建瓯茶,忽视记述农功,本末倒置;盛赞东坡重视农功、倡导研究农器之举。的确,在我国古代高级官员、知识分子中,像苏东坡这样对科技活动跟文学和书画创作一样充满激情的人,非常少。假若北宋政府要评选全国十佳科普先进工作者的话,苏东坡一定会榜上有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历史的长河中有过巨大作用的中国近现代轻兵器 新娘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04:17, Processed in 4.898409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