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99|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其他印度高僧享用的性奴──圣女

 [复制链接]
印度有一种与其历史一样古老的传统──来自贱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纪轻轻便开始为寺院服务,成为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的性奴隶。她们被称为圣女。
这些地位低下的乡村女孩10岁时便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婚姻模式,将自己一生幸福都献给了当地的神,为本村的村民进行宗教仪式和做祈祷。刚刚进入青春期,她们便在仪式和庆典上嫁给寺院,然后与寺院僧侣或长老共度洞房火烛夜。
根据预测,印度不久将取代南非成为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印度安德拉普拉德什地区的各个村子,这个问题现在开始显现出来。慈善机构基督教援助慈善会发现,尽管印度小女孩成为圣女为寺院工作的做法已在1986年被正式宣布为非法,但安德拉普拉德什地区的4.2万圣女当中仍有约40%HIV检查呈阳性。身为这种落后和愚昧做法的牺牲品,圣女传统说明了社会工作者在全力预防印度艾滋病问题达到非洲水平时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障碍。
来自海得拉巴的社会工作者格雷丝·纳玛拉的工作是教育其他达立人懂得自己的基本权利。达立人位于印度等级制度的最低层,即一般所谓的贱民,格雷丝也来自贱民家庭。她解释说,由于生下来就处于社会最底层,圣女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格雷丝说:这些妇女都有许多性伙伴。她们无法拒绝男人们的要求,她们又不能要求他们使用安全套,男人们肯定不会自动使用安全套。
印度目前已有超过5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几乎接近印度总人口的0.5%。世界银行今年的一份报告警告说,如果印度还不推广使用安全套,印度的艾滋病感染率将在未来10年内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激增。该报告估计,到2033年,艾滋病将成为印度造成人口死亡最多的疾病。
格雷丝来到海得拉巴以南100英里的丹瓦达村时,10个圣女正聚集在寺院亚拉马女神像旁欢迎她。其中一个19岁的姑娘面带羞涩,长得非常美丽,穿着一身蓝色莎丽。她告诉格雷丝说自己叫希纳古蒂,12岁时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亚拉马女神。据格雷丝讲,希纳古蒂的情况在当地很普遍。希纳古蒂从来没有上过学,母亲病魔缠身,不能工作,父亲在她小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她小小年纪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纳古蒂羞涩地说:村里人都很尊重我。他们请我来为他们做法事,因为我是圣女,我属于亚拉马女神。希纳古蒂如今已不记得原来心中的恐惧。因为母亲病重,父亲早逝,希纳古蒂别无选择。她低声说:我母亲得的是哮喘,她过于虚弱,根本无力干活,这就是我的命。
圣女一般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为寺院服务。然后,就如同欧洲妓院老鸨的命运一样,年老的圣女开始退居幕后,为下一代圣女出谋划策。丹瓦达村里的人都知道希纳古蒂是圣女,按照习俗,上层社会的男人会带着礼金和粮食找上门来,请求她妈妈准许与她建立友谊。
那么对于自己的境遇,希纳古蒂心里是否有怨气?她说当然很后悔,但只能接受现实,因为全家人全靠她了。她说:有时候我问妈妈为什么让我做这种事,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正常的婚姻。但我能做什么呢?现在谁会娶我呢?我是圣女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舞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舞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数秒钟就成为画家,相信吗? 四大金刚
2# 四姑娘山
 楼主|花舞语 发表于: 2009-12-13 13:07:3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009年春天,世界媒体纷纷报道了一条神秘的新闻:印度巴特那市一名叫拉西达的妇女,每天都会从眼睛里流出“血眼泪”。一般人伤心难过时,流的眼泪是透明水滴状的,但是拉西达流出来的眼泪却是“红色”的鲜血,而且一天中还会发生好几次,常常会吓到旁人。当地医生至今还是无法确切的查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拉西达流出“血眼泪”。但拉西达表示,自己并没有生病,每次流血泪时都不会感觉到疼痛或是不舒服,只是会惊吓看到的不是眼泪而是血罢了。当地印度教圣人,遂将这位妇女称为“圣女”,供信众顶礼膜拜。
  在印度,“圣女”可不是个体面的称呼。尽管人们对她们恭敬畏惧,磕头碰地;但是,谁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当什么角色。所谓“印度圣女”,既不是女王,也不是女明星;反倒是命运最为凄惨的苦孩子。但凡家里有条件,谁肯把亲闺女送出去,受人凌辱呢?这话听起来别扭,说到底,还是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使然。
  印度圣女源自印度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来自贫困家庭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就被迫卖身于寺院。成为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的性奴隶。因此被称为“圣女”。由于性生活的不检点,印度圣女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遵照传统,“印度圣女”全部来自贱民家庭,她们刚刚进入青春期,就被迫卖身于寺院。人前,有个光鲜的名字遮羞──圣女;背后,不过是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们免费的“性奴隶”。这种丑事儿瞒不了人,所以,走进寺院,向神灵献身的少女,注定要出卖青春和肉体,也注定要过一辈子没有婚姻的奇特生活。(下图:印度寺院和虔诚的女人)

  那个眼睛流血的拉西达,恐怕是个特例。其他“圣女”,都是由于生活所迫,才掉进了寺院的空房里。当然,要举行一个公开仪式,本地人聚在一起,叩拜祈祷。乱哄哄的庆典一收场,寺院僧侣或长老,就要名正言顺地跟送上门来的“圣女”共度良宵。“落花犹似坠楼人”,小女孩明知眼前是万丈深渊,也得闭眼往下跳。“圣女”靠近僧侣,并非源自宗教信仰;而是履行传统习俗。1986年,印度已经宣布:寺院收容“圣女”为非法,但是,风俗是风俗,法律是法律,民不告,官不究,谁也挡不住周瑜打黄盖。至少,半推半就的“圣女”依然存在。尤为可怕的是,这些“圣女”的处境凶险,她们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据说,安德拉普拉德什地区,约有“圣女”四万两千名,差不多四成,都感染了艾滋病。印度古老的习俗,葬送了无辜少女的身心健康,也为艾滋病传播,埋下了祸根。
  很显然,“圣女”这种畸形角色,完全处于社会底层,既没人关心,也没人管理。除了充当僧侣的泄欲工具之外,她们还是艾滋病毒的活动流通站。印度社会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目前,印度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500万人,如果未加有效控制,那么,每十年,将新增300万新患者。早在2003年,艾滋病就成为印度人口死亡最多的疾病。
  虽说死神在前边呲牙,印度风俗依然是要色不要命,各种各样的“圣女”为了吃一口饱饭,不得不走上了通向寺院的道路,她们必须把青春献给冥冥之中的神,将肉体投入那些僧侣们贪婪的怀抱。“圣女”似乎不穿僧袍,日常生活也在自己家里。只有寺院需要时,她们才无条件地报到。除了免费的性服务,其他根本就用不着,“圣女”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酷似庙里的“应召女郎”。她们红颜尚在时,定然是长老们的香饽饽,一旦年老色衰,便沦为榨干汁水的甘蔗渣子。寺院里宣称:你的任务完成了,从“圣女”队伍中退役吧。留给这个“老圣女”的,只有残灯破庙,痛苦的余生。她们往往成为新一代“圣女”业余参谋。其实,无论新老圣女如何算计,也跳不出命运的轮回。当过“圣女”,就等于将自己的隐私公之于众。这种女人,谁还肯要啊?(下图:宗教仪式上欢快的舞蹈)

  有目击者,描述过圣女降临的场面:豆蔻少女,不过十三四岁,长相俊美,面带羞涩。她披着一袭蓝色“纱丽”服,非常拘谨地走进寺院里。据说,这位“圣女”12岁就开始为寺院工作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家里太穷,父亲早亡,母亲哮喘严重,干不了啥活儿。她从来念过书,也不认字,小小年纪就得撑起那个风雨飘摇的家。要活下去,只能给寺院当“圣女”。好在,印度自古就有这种习俗,外界不会挤眉弄眼地指责、交头接耳地笑话。虽说“圣女”必须跟僧侣睡觉,名声狼藉,毕竟她们名义上属于神,当地很多宗教法事,得靠这些“圣女”独当一面。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圣女”吃什么呢?冥冥之中的神灵,以及寺院和僧侣,就是她们行走于社会的保护伞。可惜,“圣女”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假如真有神灵护佑,就别让这些无辜少女过穷日子,就别逼她们进寺院“献身”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12-13 18:45:43|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也一样悲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14:37,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