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203|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27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4:18|只看该作者
三、咽痛诸证

【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注解】脉阴阳俱紧,如属太阳伤寒,法当无汗。今反汗出者,为‘‘亡阳也”,乃少阴在内之阳已虚,不能固表而致。此病不属太阳而属少阴。邪在少阴之脏则吐利,邪在少阴之经则咽痛。经与脏皆寒,故咽痛而复吐利。

按:因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病有咽痛一证。
27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4:3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猪肤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注解】少阴病虚寒下利,有时寒从利减,而肠胃津液反伤,则使阴虚热浮,循经上扰,故见咽痛、胸满、心烦的证候。似此下虚上热、水火失济的证机,用温用凉均为不妥,以用猪肤汤为宜。

【治法】滋润肺肾以清虚热。

【方药】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服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方解】猪肤即猪皮,能滋肺。肾,清浮游之火。此物虽润,但无滑肠之弊。白蜜生津润燥,益气除烦。白米炒香,醒胃和脾以补下利之虚。

【附医案】李某,女,22岁.擅唱歌之能,经常业余演出,一日忽嗓音嘶哑,屡服麦冬、胖大海等药无效。诊为肺肾津液亏耗,授以猪肤汤,调和鸡子白,徐徐咽服,四五次即音出而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7:02|只看该作者
(二)甘草汤与桔梗汤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注解】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阴中之热循经上犯,可发咽痛。然只有咽痛,别无兼证,故寒热之治,皆非所宜,治以甘草汤主之。服后不差,再加桔梗以开喉痹。

【治法】清阴中伏热

【方药】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用一味生甘草,清阴中之热,使解毒止痛之力则专。若服汤不差,治当开痹消炎。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27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7:21|只看该作者
(三)苦酒汤证

【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注解】少阴虚热或谓阴火,循经上炎,熏灼咽喉,以致咽喉肿痛、破溃生疮,不能语言,声音不出者,治以苦酒汤,消肿散结,敛疮止痛。

按:咽为胃之系,主通利水谷,乃胃气之通道。喉为肺之系,主气息出入,乃肺气之通道。二者虽为人体口腔内两个不同的解剖部位,但因其邻近而相附,故在病变上常可互相影响。少阴病诸咽部疾患,实际均包括喉的病变。

【治法】消肿散结,敛疮止痛。

【方药】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方解】半夏辛辣,能涤痰散结以消肿。鸡子清甘寒,可清虚热而润燥。苦酒即米醋,用以敛疮消肿解毒。采取“少少含咽”的服法,是为了使药效能持续外用于咽部。

刀环,是汉代的一种古钱。因其形狭长如刀,柄端中空如环,故名。今无刀环,可用铁丝作圆环带柄,以置蛋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7:37|只看该作者
(四)半夏散及汤证

【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注解】本条叙证简略,通过以方药测证,并与上述诸少阴咽痛比较,可知本条之“咽中痛”属少阴感寒所致。手少阴支脉挟咽,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风寒邪气客于少阴,阳气郁而不宣,津液凝而为痰涎,闭阻经脉,故咽喉肿痛,分泌物增多。用半夏散及汤,散寒开结,涤痰止痛。

【方药】

半夏散及汤:

半夏  桂枝  炙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方解】半夏涤痰开结,桂枝疏风散寒,甘草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共奏散寒涤痰、开结止痛的功效,使少阴经之寒邪,由经脉而出于肌表,从太阳开发。白饮即米汤,性甘温,和药内服,可健脾胃,益津气,扶正以祛邪,且可制半夏、桂枝之辛燥,以防劫阴。

因少阴经脉行咽喉,故少阴病多见咽喉的病变。然少阴病咽痛,多属病变之标,故治咽诸方,亦实属治标之法。以上介绍的几种少阴咽痛,虽有虚火上浮、客热、客寒等不同病情,但总以水火失济、上热下寒为病变的主要内在依据。仲景治咽痛,或润,或温,或投以清解甘润之轻剂,而却始终不用苦寒直折,其理亦即在于此。
27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7:54|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

一、兼太阳证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注解】少阴初得病已入阴,本应无热。今反发热,主正气能达表驱邪,脉当见浮;今脉反沉,此乃下虚之人,感受寒邪,表气初郁即见少阴之脉,为太阳少阴表里俱病,又称“太少两感”之证。

按:此条应与92条对比合参更有意义。

【治法】温经解表

【方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麻黄散太阳在表之寒,细辛散少阴在里之寒。重用附子大补少阴之阳,助正祛邪,发汗温经,使麻黄、细辛自无倒戈之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8:12|只看该作者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

【注解】此条承301条,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正气有所不足,已非始病之可比。然细观其证,尚无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等里证,意在言外,仍保持原有的发热脉沉之象。

此时的治法,只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不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峻发其汗。

按:“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是作者自注句,它说明两个意思:其一,虽迟至二三日,里气受挫,但无他证;其二,虽可发汗,但宜微而不宜过峻。因峻汗有伤少阴阳气之弊。

【治法】温经取微汗

【方药】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去细辛加甘草而成。去细辛之散,加甘草之守,使其温经解表,而又不至于发散太过。

【附医案】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诊脉时侧头欲睡,脉不浮而反沉。此少阴之伤寒证。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27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8:31|只看该作者
二、兼阳明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注解】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若腹胀而不大便,又见口燥而咽干的,乃为燥热伤阴之证,反映了燥气盛而阴气少,燥实不去,阴必立亡,故应急下以存阴。

【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注解】少阴病下利为绿黑色污水,中间不杂谷物,乃热迫津液下注旁流,燥热(糟粕)反结而不下,故心下必疼痛拒按,方为燥实之候。口干燥者,热盛津枯,不能上承之象。此证叫“热结旁流”,泻下无已,必使阴液枯涸而死。然热结不除,必旁流不止,故急下阳明,实乃救少阴之法。

按:此证本为阳明病。云少阴病者,言少阴被燥热所劫,趋于亡阴,以示证情之重。观阳明病之急下存阴,皆以燥结或大便难为主。少阴病的急下症,则以自利清水色纯青为主,其亡阴程度较大便难者更甚。由上述可见,少阴有阳虚胃寒的下利清谷症,当以四逆汤急温;有热结旁流的下利清水症,应以大承气急下。前者为火衰脾寒,后者为水竭胃燥.

【原文】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注解】少阴病,六七日,若中脏溜腑,少阴而转阳明,则见腹胀满不大便之症。夫土实则水干,故非急下不可,而用大承气汤。

按:以上少阴三急下,应与前边的阳明三急下互参。阳明病三急下证,是从腑病而及于脏;少阴病的三急下证,则是脏邪而及于腑。从腑者则言其邪;从脏者则言其正。至于下竭少阴之阴则一,同以急下存阴之法则无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8:56|只看该作者
三、兼少阳证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注解】厥逆证,分为寒热两种。寒厥,为阳虚有寒,四肢逆冷,伴有吐利等证;热厥,为阳热内盛,格阴于外,虽四肢不温,必伴有烦渴或大便秘结等症。若因于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得宣达四末,亦可见四逆。此证之厥逆,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可清之热,当治以四逆散疏达阳郁。

【治法】疏达阳郁

【方药】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方解】少阴阳气郁,不达四肢,发为四逆,治当和阴通阳,使阴阳顺接则手足自温。此方用柴胡、芍药以疏肝之气血;枳实、甘草以调和脾胃之气。盖少阴为阴枢,介于太阴、厥阴之间,其气郁遏,枢纽不利,则肝脾二经不调。此方能疏通肝郁,即所以疏通少阴阳郁,故能治气郁之厥。本证若肺寒作咳,加干姜、五味子,并主久利;若心虚作悸,加桂枝以助心气;若水聚于下,小便不利,加茯苓以利水邪;若里寒而腹中疼痛,加附子温寒气;若胃肠气滞,泄利下重,加薤白以利气滞。

【附医案】全某,男,33岁.患手足厥冷证。手足越冷则手足出汗越多,出汗越多,则手足厥逆为更甚。余握其手凉似冰铁,几不信为人手。其脉弦沉有力,舌红而苔白。其人面部丰腴,两目有神,诚非阳虚之征。辨其脉沉主气郁,弦而有力,主肝胆气结,气结则阳郁,疏泄失调,不达手足因而成厥;阳气有余,势必迫阴外渗,故又手足多汗;汗出则伤阴,使阳气无偶而更郁,故又厥冷更甚。治法必以疏达阳气为宜:柴胡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

服药后,自觉气往下行,非常舒适,抵至小腹则微微而动,有一种特殊的轻快感,而手足变温,汗出亦少。照方又。服,而手足之汗复不能控制,因之手足慢慢又变成厥冷。此证服四逆散而有效,但巩固不住,而咎在未补其阴。王太仆有一句名言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于是在服四逆散疏解阳郁同时,又服以大剂六味地黄汤,凡八剂而厥温汗止。
28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49:17|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少阴病治疗禁忌

【原文】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注解】少阴病,寒邪上逆而作咳,下注而为利,治当扶阳以抑阴。如果误用火法劫汗而强发少阴之液,则有亡阴、亡阳之变。若谵语者,为火邪熏于心;火邪伤阴,其人小便必难,究其原因,“以强责少阴汗也”。

【原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注解】少阴病,脉细沉数,为病在里。若阳为阴格,其证或有发热,切不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因其阴寒在里,阳浮于外而非“两感”之比;若属阴虚发热,亦不可发汗以解表。无论阳虚或阴虚,强发少阴之汗,必生亡阳、竭阴之变。

【原文】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注解】少阴病,有汗下之法,然亦有汗下之禁,故不可不知。微脉是少阴阳虚的主脉,阳气已虚,所以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一语双关,既说出了不可发汗之因,又指出了发少阴阳虚之汗的严重后果。尺主里,若见弱涩之脉,反映了精血不足,荣气衰微,所以,又不可泻下以竭其阴。从“尺脉弱涩,复不可下之”,可推断少阴之大承气汤急下证,必尺脉沉滑有力可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10:47,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