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86|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陈学林 发表于: 2010-6-29 21:45:5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名人“姓名”趣话魏了翁

 [复制链接]
⊙ 陈旭林/文

魏了翁生平简介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理学宗师。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为武学博士,旋改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建鹤山书院。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开书院讲学,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

姓高姓魏之争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魏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此外,有他姓改为魏姓之由来,如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有人认为,“南宋蒲江人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此观点,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蔡方鹿《魏了翁评传》与胡昭曦《诗书持家,理学名门──宋代蒲江魏氏家族》将魏了翁姓魏还是姓高之说,考证的非常清楚。《魏了翁评传》,“其曾祖父魏大听,祖父魏苹(或魏华),父亲魏士行。其生父本为高孝(王寿),高孝(王寿)与魏士行是亲兄弟,原同属魏家。魏了翁的祖父共有七子:长子魏敏孙,次子魏士行,三子魏和孙,四子魏南寿,五子魏直行,六子魏孝(王寿),七子魏孝寿。因魏了翁的祖母高氏之兄高黄中无子,便把六子孝(王寿)自襁褓间过继给高黄中为子,改姓为高。后高孝(王寿)娶妻谯氏,生子六人;长子高载,次子高稼,三子高崇,四子高定子,五子即了翁,六子高茂。魏了翁与高家兄弟俱为同父同母亲兄弟。因其二伯父魏士行无子,了翁遂归宗本姓,还继魏家为后。”《诗书持家,理学名门──宋代蒲江魏氏家族》称:魏了翁,因其生父高孝(王寿)在魏家之胞兄魏上行无子,兼以孝(王寿)"既知为魏氏子,尝欲归宗,却因以请本州文解有名籍在礼部,恐费申明",孝(王寿)遂遣子了翁"代归本姓",回魏家嗣魏上行后,故名魏了翁。
  所以,认为“魏了翁本为高姓,后改为魏姓”之说,实类雾里看花之错误。

一梦醒来是了翁
  《礼记·檀弓上》:“幼名”。孔颖达疏:“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关于魏了翁的名的由来,在了翁生活的宋代即已流传一说。
  宋代张端义(1179~1248)的笔记集《贵耳集》记录有关唐宋金夏时许多诗人、文人的评述轶事。其中记载:“鹤山先生母夫人方坐蓐时,其先公昼寝,梦有人朝服入其卧内,因问为谁?答曰:‘陈了翁。’觉而鹤山生,所以用其号而命名。陈莹中前三名登第,后两甲子,鹤山中第,亦第三名。其出处风节相似处极多。在东南时,有了翁家子孙,必异遇之。”
  这则故事认为,魏了翁的母亲在坐蓐临产(古代产妇临产有坐在草蓐上分娩者,故名坐蓐)之际,因其父亲梦遇前宋朝官陈了翁来见,故而“用其号而命名”。此故事,虽多有传说色彩,但不失为了翁名由来之珍贵一说。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翁,又号了斋、了堂,北宋时福建沙县人。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高宗赐谥忠肃。其书字画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小楷有秀气。虽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卒年六十六。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陈瓘晚年移居庐山不出,专修念佛三昧。著述颇丰,有《陈瓘集》四十卷、《责沈》一卷等。现存《了斋易说》一卷,《四明尊尧集》十一卷、《了斋词》一卷。《东都事略》卷一〇〇、《宋史》卷三四五有传。

字称华父
  《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孔颖达:“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二十岁时要冠字,起名是为了分别,冠字是表示成人。《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其一同义互训。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其二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其三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其五据义指实。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其四辨物统类。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有:其一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等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其二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其三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其四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阔胸怀。其五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鲁迅,原名周树人。
  魏鹤山名了翁,其字为华父,两者之间应该存在莫大的关系。不过,至于两者之间为上述几种现象中的哪种,不敢妄加臆测。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陈学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陈学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陈学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募集课外读物,旧衣服[成都] 丽江之我故事!
2# 四姑娘山
 楼主|陈学林 发表于: 2010-6-29 21:46: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号称鹤山先生
  号为古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魏了翁号鹤山,世称鹤山先生。
  南宋了翁时蒲江县城北有一白鹤冈。魏了翁有《水龙吟"登白鹤山"》词。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在此建立鹤山书院,“即其地成室,是为今白鹤书院”(《鹤山集》卷九十二,《赠王彦直》)。嘉定十三年(1220年),魏了翁为李从周《字通》作《序》,落款为“白鹤山人魏了翁”。1226年,魏了翁贬谪靖州(湖南怀化),再办鹤山书院,史载:“了翁以起居舍人论事,忤史弥远,谪靖州,筑鹤山书院,杜门六载,著《五经要略》。”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面赐“鹤山书院”四大字,《宋史·魏了翁传》记载“朝辞,面赐御书唐人严武诗及鹤山书院四大字,仍赐金带鞍马,诏帝臣饮饯于关外。”
  魏了翁创立的鹤山学派在理学界影响甚大,时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黃宗羲全祖望有《宋元学案·鶴山學案》。魏了翁的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魏了翁之号鹤山先生,源于鹤山书院,书院之名源于蒲江之白鹤山,今蒲江有鹤山之名者甚多,时间流转,千年弹指,不变的仍然是蒲江山水之间时时翩翩起舞的白鹤倩影。

谥号魏文靖公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逝世,终年60岁,《宋史·魏了翁传》,“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故而,魏了翁逝世后,人多尊称之为魏文靖公。
  魏了翁身后葬在苏州,据《浒墅关志》载:“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嘉熙元年葬,史绳祖撰神道碑。”。清咸丰元年〔1851年〕,江苏布政使倪良用曾为魏墓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清末缪荃孙编有《魏文靖公年谱》一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leikang 发表于: 2010-6-30 22:53:56|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见陈兄的文章了,欢迎啊!
4# 金佛山
 楼主|陈学林 发表于: 2010-8-6 16:59:43|只看该作者
报到──雷老大,嘿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04:5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