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933|回复: 1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昔日“四川的大寨”如今成文物普查重点

 [复制链接]
  广元晚报讯(文/记者吴功斌 摄影/实习记者:赵俊霞)在广元市剑阁县东南边缘的鹤龄镇有个化林村,这个山高路陡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寨,上世纪七十年在全国赫赫有名。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浓墨重彩的印痕。当时化林村是人民公社时期央溪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全国的一面红旗,周恩来总理称化林大队为“四川的大寨”,要求全国人民以化林为榜样,并要求参观学习。领导村民创造了奇迹的化林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正桃曾参加了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当时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中央省市媒体曾作了多篇报道。在那个激情的年代,这个大巴山区的小山村,靠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业绩,引来了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团前来观摩取经,火热的场面不压于现在的星级旅游区……
  随着一个时代悄然拉上帷幕,昔日化林大队耀眼的辉煌早己不存在,人民公社时期留下的加工房、卫生站、拖拉机站、粮仓及塘堰、水库、梯田等产物,现在作为近现代重要文物史迹,目前己被广元市文物部门纳入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保护范围。

村史档案馆见证了化林大队曾经的辉煌
  为一探曾经显赫一时的化林大队真貌。记者走进了这个充满神密色彩的小山村。在寻找化林村的路上,记者打开车窗向路边村民问路时,当问化林村在那里时,很多人还不清楚,但问那个学大寨的化林大队怎么走时,沿途村民却都很熟悉的向我们指路,可见化林大队当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在化林村村部,村主任马怀义正在广播室利用高音喇叭向村民宣传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听说记者要采访化林村的变迁,村主任立即放下工作,将我们带进了村史档案馆,档案馆里展柜排列有序,大多是当时辉煌时中央省市媒体的宣传报道,图片资料。在展厅正中,挂着两幅对联充满对化林大队的评价,一幅是:战天斗地乡亲难忘岁月,启后承先事业终须此精神。另一幅则为:因农业扬大名曾是剑南第一村,以庶民列高位堪称川北无双士。在展拒里,整齐的摆着几本当时化林大队从1964年至1965年的决算分配表,村主任翻开一页页发黄的帐本向记者仔细介绍了化林大队当时对社员的分配情况。在一本化林大队观桥生产队的帐册里,各项帐目记录细至清楚,井井有条,内容有分配产量、总产、奖售粮等项目,记录了当时生产队的小春、大春、备粮的收支分配情况及社员的工分登记记录等。
  在展厅右面墙上,有一幅放大了的人民日报的章节,内容是当时分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向当时四川省领导了解农村生产情况的对话:“你们四川那个化林大队可不得了,全面高产是不是真的,我们中央机关的同志去看过没有,我在那里打过仗,那里条件不好,山高坡陡。棉花亩产206(公斤)油菜籽亩产386,这样的典型我们特别欢迎”……

公社集体化遗迹依然存在
  在村支部后面,就是曾经繁忙一时的大队加工房,据村主任马怀义介绍,加工房占地1200平方米,集“榨油、推磨、压面、打铁加工、柴油发电等半工业化的一个加工场所,当时这里热闹非凡,开票的、加工铧犁的、打麦压面的、搬运的……好一番热闹的景象。现在,加工房己被村委会租用给村民酿酒的作坊了。现在加工房里唯一剩下的只有一个高1.7米,直经1.4米的大黄桶(木桶)是以前的遗物,这黄桶曾用于给机器进水出水所用。在加工房外土墙上,有一块斑驳陆离的“化林大队农业机械情况表”,详细记载了当时加工房的机械数量。在加工房侧面,有一间用石头砌起的大队医疗卫生站,现早己停止使用,因年久失修,己被雨水淋垮了一半。
  在化林村七沟八梁的山坡上,当时的村支书张正桃带领村民日日夜夜用血汗筑就的梯田、水库、人造小平原仍然在发挥着功效,层层梯田庄稼葱绿,人工水库波光旖旎。在一山坡顶上,一大片人造小平原己栽上了果树,村主任介绍,这块地以前是个乱石尖坡,名叫“马山包”,全靠社员手撬肩挑,将这块乱石坡强行打造成了20多亩的人造平原。1975年,当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赵紫阳来化林大队调研考察时,曾在此同老百姓一起挖过地。

奉献精神勉励后人
  据住在村口的化林村6社72岁的张大爷向记者讲述,在那个年代,提倡“跟天斗,跟地斗,敢叫日月换新天”当时化林大队6社的社员在地名“花鸡岩”的乱石坡处,全靠人工白天冒酷暑,夜晚照马灯,上山用木棍撬石头,用肩背运泥土,活生生挑出了“瞒天过海”梯田(10亩左右),那个时代,苦和累跟现在的年青人的工作态度来比,那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社员们干起活来不分白天晚上,而没有任何人“冒皮皮”(抱怨)。即使有外地参观团前来参观交流,当时社员们繁忙得都没有人抬头观望。由于劳动量大,即使当时化林大队每人每年分配600斤口粮还是吃不饱,而周边其它大队的社员每年才分配250斤口粮。所以当时其它大队社员还流传有“愿吃自己二百五,不吃化林大队的苦”的民间谚语。在离开化林村时,村主任马怀义向记者说了一句意义深刻的话,他说,虽然化林大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己时过境迁,是历史的产物,功过早己有结论。但化林人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却应该世代相传。

华林层层梯田 摄影赵俊霞.jpg

70年代打面机.jpg

华林63到79年粮、棉、油的产量表格.jpg

华林从63年到79年的产量表 摄影赵俊霞.jpg

华林村特有的村史陈列室 摄影赵俊霞.jpg

华林大队农业加工房 摄影赵俊霞.jpg

华林大队生产时候老照片 摄影赵俊霞.jpg

李先念等人称“你们四川那个华林可不得了啦”.jpg

农业机械情况表.jpg

七十年代留下的卫生院 摄影赵俊霞.jpg

梯田用石头层层磊起 摄影赵俊霞.jpg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吴功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吴功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石刻“二十四孝”清代墓群彰显孝道 中国农业大学博导韦三立教授奇迹
2# 四姑娘山
 楼主|吴功斌 发表于: 2010-7-5 15:36:4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图片说明华林应为化林

注:图片说明华林应为化林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补正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14:32,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