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红英|查看: 55984|回复: 90
[项目

“雪龙2”返回,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完成

 [复制链接]
71#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20-1-22 03:34:49|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探秘南极动物世界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雪龙2”号探秘南极动物世界

科考队员在处理底栖生物样品。

在浮冰区科考作业的“雪龙2”号。
  从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南大洋普里兹湾开始,一路向西直至宇航员海西部,展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宇航员海综合调查,探秘南大洋中这片少为人知海域的生态系统。调查显示,尽管环境恶劣,这里依然生机勃发。当地时间1月20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20日22时30分),“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南极中山站完成破冰试验和在宇航员海结束综合调查后,穿越“咆哮西风带”,顺利停靠南非开普敦港。 ●
70#
 万府 发表于: 2020-1-21 14:0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雪龙2”号完成多项任务后抵达开普敦港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雪龙2”号完成多项任务后抵达开普敦港

  新华社“雪龙2”号1月20日电(记者:刘诗平)“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南极中山站完成破冰试验和在宇航员海结束综合调查后,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穿越“咆哮西风带”,当地时间20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20日22时30分)顺利停靠南非开普敦港。
  这是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第二次穿越西风带,开普敦港是其停靠的第二个外港。“雪龙2”号去年11月曾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在那里进行人员更换和物资补给后,穿越西风带,抵达中山站。
  在中山站作业期间,“雪龙2”号完成了附近的航道破冰任务,为“雪龙”号冰上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约合26公里)的航道。随后,“雪龙2”号在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海域完成了破冰试验。按设计,“雪龙2”号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双向破冰都具有以2至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
  宇航员海综合科考是“雪龙2”号首次开展的大洋科考。“雪龙2”号从普里兹湾开始,一路向西直至宇航员海西部,作业海域横跨40个经度(东经33度至73度)、纵穿5个纬度(南纬62度至67度),完成了9个断面83个站位的调查作业,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数据和样品。
  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夏立民说,考察队如期完成了“雪龙2”号的破冰试验与宇航员海综合科考。停靠开普敦港期间,“雪龙2”号将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计划1月23日离港赴南极长城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9#
 小米粒 发表于: 2020-1-19 10:54:00|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顺利抵达开普敦港外锚地

源自:新华网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南大洋向北穿越“咆哮西风带”后,1月17日顺利到达南非开普敦港外锚地。
  搭载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完成南极宇航员海综合科考后,于1月10日从宇航员海的密集浮冰区起航,向北穿越风浪一向较大的西风带。
  从宇航员海到开普敦距离较远,穿越西风带时间较长,遇到气旋影响较多。穿越前,船上气象人员与船长一道仔细分析了未来航线上的主要影响系统,规划出最佳路线。除了出发时遇到3.5米涌浪、有两天大雾弥漫之外,整体海况相对较好。
  航渡期间,从1月11日至16日凌晨,科考队员对海洋和大气进行走航断面观测,投放了92个抛弃式温深测量仪/温盐深测量仪(XBT/XCTD)和释放了23个探空气球,为研究西风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出西风带后,“雪龙2”号在较好海况下,顺利抵达开普敦港外锚地。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说,“雪龙2”号计划19日停靠开普敦港。在开普敦港进行人员轮换与燃油、淡水、食品补给后,计划23日赴南极长城站,计划2月7日到达长城站。
68#
 哈斯巴仁 发表于: 2020-1-12 02:14:00|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释放首个探空气球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雪龙2”号释放首个探空气球

  新华社“雪龙2”号1月11日电(记者:刘诗平)北京时间11日16时,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上释放了第一个探空气球。
  首个探空气球是在南纬61度30分、东经27度41分释放的。科考队员将在6小时后释放第2个探空气球,在穿越西风带期间保持每天释放4个、每次间隔6小时,持续释放6天,以探测不同高度的气温、风速、风向、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
  负责此项作业的科考队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祖永灿博士说,南大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西风带则是南大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第36次南极考察队进行探空气球观测,积累长期资料,更好地把握西风带大气剖面的垂直结构,为全面评估南大洋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雪龙2”号完成南极宇航员海综合科考后,10日从宇航员海的密集浮冰区出发,向北穿越西风带,前往南非开普敦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随后将奔赴南极长城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7#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20-1-9 22:12:01|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即将穿越“咆哮西风带”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雪龙2”号即将穿越“咆哮西风带”

  新华社“雪龙2”号1月9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将于10日凌晨从南极宇航员海起航,向北穿越“咆哮西风带”,抵达南非开普敦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随后前往南极长城站。
  为避开带着狂风巨浪而来的气旋影响,“雪龙2”号在1月8日凌晨完成宇航员海综合科考的最后一项作业后驶离清水区,向南进入东经33度21分、南纬67度29分的密集浮冰区。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说,全体队员在这里绑扎固定科考物资及船上其他物资,检查全船水密门舱关闭情况,调整船舶状态,检查动力设备,为即将进入西风带做好各项准备。
  “‘雪龙2’号10日凌晨从浮冰区驶出后,就将面临3米左右的涌浪,”随船气象预报员郭安博宇说,“从宇航员海到开普敦距离较远,穿越西风带时间较长,遇到气旋影响也会更多。我们将及时收集最新的气象数据,分析天气形势,保障航行安全。”
  从宇航员海向北穿越西风带时,涌浪主要以西向涌浪为主,船舶受横向涌浪影响大,对刚完成大洋科考任务的队员是一个考验,同时要求将设备和物资绑扎到位,不能有丝毫疏忽。
  “从宇航员海到开普敦航时预计8至9天,途中将遭遇多个气旋影响,我们将密切关注气旋的实时变化及影响,适时调整航向和航速,尽量规避气旋给船舶航行带来的影响。”赵炎平说。
66#
 茅膏菜根分身 发表于: 2020-1-9 06:54:00|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首航:中国开始“双龙探极”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雪龙2号首航:中国开始“双龙探极”

“雪龙2”号 新华社
  【2019科技彰显中国风采、中国力量】
  2019年10月15日,伴随一声长鸣,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开启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之旅。作为又一国之重器,“雪龙2”号与“雪龙”号携手“双龙探极”,结束了我国长期单船开展极地考察的历史,揭开中国南极科考新的一页。
  “从2009年获批立项,到2019年7月交付,直至此次首航南极,‘雪龙2’号可谓‘十年磨一剑’。”“雪龙2”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708研究所专家吴刚说。
  “雪龙2”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七〇八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船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至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作为一艘破冰船,“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引人瞩目,它艏向破冰能持续破1.5米冰加0.2米雪,艉向破冰可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中不被卡住。
  吴刚透露,在“雪龙2”号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工程团队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破冰艏和侧推孔带来的气泡下泄,可能干扰船底换能器正常工作的问题;吊舱全回转推进带来的操纵安全性问题;首制船如何精准控制整船重量重心的问题。这些技术难题不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先后被攻克,许多技术难题最后还变成了技术亮点。
  江南造船集团“雪龙2”号船总建造师陈建新则告诉记者,自从2016年12月20号进行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开始,建造团队克服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诸多难点,单就建造智能船舶和智能船体的关键设备量,就比一般性的科考船增加了三倍,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这些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吴刚介绍,通过建造“雪龙2”号,我国掌握了双向破冰船型设计技术、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技术、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技术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术,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极地船规则规范,首次采用的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等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且具备世界先进水平。“雪龙2”号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也彰显出我国船舶技术的不断提高。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表示,两船合作的首次“双龙探极”开启了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双龙探极”今后会成为常态化的考察模式。“雪龙2”号既可拓展考察海域,也使我国具备了除了夏季航次外,实施其他季节考察航次的能力,它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雪龙2”号的命名人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对于这艘巨船的意义,陈院士在命名词中这样写道:“我命名你为‘雪龙2’号,愿你:承续永恒的南极精神,满载极地人和祖国的期许,承载起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面向南北两极,劈波斩浪,破冰前行,顺利平安!”
  (本报记者杨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5#
 数人最恋家 发表于: 2019-12-31 22:34:00|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忙碌科考迎新年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雪龙2”号忙碌科考迎新年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31日电(记者:刘诗平)沿着既定测线开展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区块调查,利用海洋走航剖面仪(MVP)和温盐深剖面仪(CTD)进行水体环境调查,通过浮游生物拖网、磷虾拖网获取浮游生物和磷虾样品……
  2019年的最后一天,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继续在南大洋宇航员海作业,科考队员们以工作迎接2020年新年。
  船上时间31日10时(北京时间31日13时),经过近50小时连续走航,“雪龙2”号通过对数条近等间距的测线进行“犁地”式来回测量,“扫描”出了一张面积约4900平方公里的海底地形图,完成了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一海域较大范围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区块调查。
  随后,“雪龙2”号继续在宇航员海的东经40度断面进行水体环境调查,获取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等水体环境参数的剖面信息,助力海洋水文、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观测和研究。
  约3个半小时的水体环境调查刚结束,科考队员又在“雪龙2”号尾部甲板,先后利用A型架将浮游生物拖网和磷虾拖网放入海中,收获了浮游生物和磷虾样品,科考队员随即处理。
  一个作业站位结束又来下一个。CTD缓缓入水、回收,一场“打水”战再次开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根据需要获取不同深度的海水,拿回实验室过滤、取样、滴定,从海水中获取大海的不同信息。
  极昼下的南大洋,日夜没有多少分别。“雪龙2”号船员们日夜不休,或航行在不同调查断面,或“定位”在不同站位作业点。
  自12月7日离开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向西航行,首航南极宇航员海的“雪龙2”号开始多学科的科考作业。20多天来,“雪龙2”号每到一个站位,队员们就开始紧张忙碌地工作,在每个站位根据任务进行2至10小时不等的作业后继续驶往下一站位。
  连日来,宇航员海海域刮起了5至6级大风,伴有2至3米涌浪,阴沉飘雪的天气显得格外寒冷,但科考队员没有中断工作,因为南极夏天短暂,难得的黄金作业窗口期必须抓住。
  按计划,“雪龙2”号将于2020年1月8日左右完成本次宇航员海综合科考,之后前往南非开普敦。第36次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何剑锋说,按照目前的工作进程,可以顺利完成计划中的作业任务。
64#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19-12-31 15:45:52|只看该作者

跨年在南极 2019“雪龙2”号收获满满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跨年在南极!2019“雪龙2”号收获满满

  此次南极科考,“雪龙2”号搭载89名队员,全程168天。离开中山站后,“雪龙2”号首次来到了南大洋的宇航员海,并将在这里进行为期40天的科考调查。这意味着全体队员都会在“雪龙2”号船上送走2019年,迎来2020年。临近年末的这些天,许多科考队员和船员也一如既往地在忙碌的大洋科考调查中度过。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牟剑锋:收获最大的是碰到我大学同学徐志强,从2010年毕业以后我们俩几乎没见过面,明年就是我们毕业10周年,这还是今年在船上见到他了。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邵申:目前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双龙”探极,然后也代表了国家一个实力的展现。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网络管理员 楼飞:最大的收获就是,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到达南极。看到真正的原生态的企鹅,还有体验到南极的那个温度、气象。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 夏立民:其实这一次可能说起来很不起眼的一件事,我作为一个这么多年到南极的,其实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雪龙2”号船调头。这个一般的人可能理解不了。“雪龙”船在冰区里边如果破不动冰了,这个时候它如果想改一个方向,它调这个头需要12个小时,“雪龙2”号船需要8分钟。作为以前多少次在冰里边困着那么焦急的人来说,能够看到这样一个能力的提升,其实是相当相当激动的。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 何剑锋:最大收获我觉得就是“雪龙2”号还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一个团体。从前面的这些调查来看,各种设备也就是说,它其实还处于一个磨合期,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其实都克服了,虽然说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欣慰的。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汪岷:在宇航员海,之前世界上调查的这个数据还是非常匮乏的。所以我觉得这一次能采到就是宇航员海的一些样品,我希望回去之后能得到一些非常好的珍贵的数据,这是我想最大的一个收获吧。


  “雪龙2”号集控室工作人员 王富忠:最大的收获,我觉得到南极以后,感觉到担子挺重的,就是每天不能说提心吊胆,反正就是责任心比以前跑船的时候要强得多。因为所经历的环境不一样,然后我感觉自个儿成熟了不少。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队长 曹淑楠:很多事情发生,但是让我收获最大的应该就是我这群可爱的队友们。在上船之前,我们应该是很多人未曾谋面,以前虽然说有微信或者邮件沟通,登船之后才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另一面,他们都有十分可爱的一面。


  雪鹰301机组人员 舒大鹏:登上南极大陆,看看那个南极大陆整个面貌,还有在冰山和冰盖上飞行,冰天雪地,冰雪覆盖,然后看到中山站的建设,一点一点各种物资不远万里来到南极大陆上,一点一点把它建起来。


  “雪龙2”号船长 赵炎平:以前我没有开过这种吊舱的船,也不知道吊舱船的性能,然后通过这艘船的操纵,相当于学了一种新的本领。所以说感觉操纵这条船,越学越觉得有好多新的东西可以去挖掘,所以感到很欣慰。(央视记者 乔亚美 徐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3#
 兰草卡吉 发表于: 2019-12-27 08:14:00|只看该作者

“雪龙2”号在南极“捕获”一批珍贵鱼类样品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雪龙2”号在南极“捕获”一批珍贵鱼类样品 来源:参考消息网

12月26日,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船尾回收鱼类拖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26日电(记者:刘诗平)“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6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完成了最新一次中水层鱼类拖网取样,科考队员从接近1100米深的水域获得了一批珍贵的南极鱼类样品。
  南大洋低温寒冷、高营养盐、低叶绿素等特殊环境,造就了这里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的特殊性。本次科考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开展鱼类调查。

科考队员在宇航员海获取的部分鱼类样品(1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当天下午,几名科考队员在相对较好的海况下进行了拖网取样。本次拖网共获得6种60尾鱼和一些其他海洋动物样品,是本次科考中获得鱼类样品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次。
  “在南极获取鱼类样品较难,每一条都弥足珍贵,有其特殊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洁说,“雪龙2”号到达宇航员海作业现场较早,靠近大陆架部分的海域被密集浮冰覆盖,无法作业取样,目前下网的海域海水均在三四千米深,因此获得的鱼类样品有限。

科考队员在宇航员海获取的部分鱼类样品(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南极鱼类在南大洋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浅表水层到几千米深的水层均有分布。它们的食物来源以磷虾和藻类为主,其本身也是企鹅和海豹等大型动物的食物。
  据科考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叶振江介绍,宇航员海是国际上科学认知相对缺乏的海域。以前对这个海域较大型的鱼类调查,是国外一个考察队在2006年2月至3月进行的,也是目前公开所见唯一一次大型鱼类调查,深度是200米以浅,60个站位125网共获得332尾鱼类样品。

科考队员在宇航员海获取的部分鱼类样品(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我们目前拖了8网,其中有效的7网共获得137尾鱼类样品,调查水层深入到了1000米左右,对结果比较满意,希望接下来的几次拖网取样有更好的收获。”叶振江说。
  图集

12月26日,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船尾回收鱼类拖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26日电(记者:刘诗平)“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6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完成了最新一次中水层鱼类拖网取样,科考队员从接近1100米深的水域获得了一批珍贵的南极鱼类样品。
  南大洋低温寒冷、高营养盐、低叶绿素等特殊环境,造就了这里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的特殊性。本次科考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开展鱼类调查。

科考队员在宇航员海获取的部分鱼类样品(1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当天下午,几名科考队员在相对较好的海况下进行了拖网取样。本次拖网共获得6种60尾鱼和一些其他海洋动物样品,是本次科考中获得鱼类样品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次。
  “在南极获取鱼类样品较难,每一条都弥足珍贵,有其特殊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洁说,“雪龙2”号到达宇航员海作业现场较早,靠近大陆架部分的海域被密集浮冰覆盖,无法作业取样,目前下网的海域海水均在三四千米深,因此获得的鱼类样品有限。

科考队员在宇航员海获取的部分鱼类样品(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南极鱼类在南大洋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浅表水层到几千米深的水层均有分布。它们的食物来源以磷虾和藻类为主,其本身也是企鹅和海豹等大型动物的食物。
  据科考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叶振江介绍,宇航员海是国际上科学认知相对缺乏的海域。以前对这个海域较大型的鱼类调查,是国外一个考察队在2006年2月至3月进行的,也是目前公开所见唯一一次大型鱼类调查,深度是200米以浅,60个站位125网共获得332尾鱼类样品。

科考队员在宇航员海获取的部分鱼类样品(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我们目前拖了8网,其中有效的7网共获得137尾鱼类样品,调查水层深入到了1000米左右,对结果比较满意,希望接下来的几次拖网取样有更好的收获。”叶振江说。
  图集
  本文系转载,不代表参考消息网的观点。参考消息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
62#
 qyq163 发表于: 2019-12-26 08:14:00|只看该作者

第36次南极科考:“雪龙2”号科考队员昼夜颠倒 风雪无阻

源自:国际在线
原文标题:第36次南极科考:“雪龙2”号科考队员昼夜颠倒 风雪无阻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36次南极科考是我国科考团队首次来到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大洋科考,此次南极科考,“雪龙2”号搭载89名队员,全程历时168天。
  离开中山站后,“雪龙2”号首次来到了南大洋的宇航员海,截至目前,“雪龙2”号首次实现了在极地海域的中水层鱼类的拖网调查、首次在南极利用“雪龙2”号的月池系统取得了海水样品、首次在南极打破了我国在南大洋沉积物柱状采样长度的纪录。
  这次“雪龙2”号搭载的大洋科考队员,一共有28人。而承担的任务却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乎全专业。对于我国首次来到宇航员海进行科学考察,能取得这些成绩难能可贵,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体队员们不分昼夜的坚持和百折不挠的科学调查精神。(央视记者 乔亚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16:1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