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20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傅正俊 发表于: 2011-4-21 23:48: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走遍中华鸣沙山古老的传说

 [复制链接]
鸣沙山古老的传说
沙山藏营这个古老的传说,源于何时何地,不少人过去对它还是一知半解。如果翻阅一下《镇西幺土志》,那就会了解到,位处东天山北麓的鸣沙山,不仅是哈密境区一处奇妙的游览胜地,也是沙山藏营这一古老传说的源地。

今天,你若从白石头景区,或从天山庙峰顶遥望,都可看到鸣沙山光秃闪亮的身姿。她既像万顷碧波中的一座孤岛,又似静卧在大草原中几头巨驼的驼峰,显得那么耀眼、宁静而又安祥。

鸣沙山海拔2000米左右,北靠莫钦乌拉山,南面巴尔库山,东临白石山,鸣沙山则被环抱在三山之间。到过这里的游人都感触到鸣沙山是一座“会唱歌的山”“会奏乐的山”“会哭泣的山”。或许正是因为鸣沙山有这样的功能,有古老传说的文化遗存,生在天山群峰的呵护之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她已被世人纳入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例,成为可与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响沙湾媲美的新秀。到东天山览胜,若不到鸣沙山那可真是一件憾事。

近年来,每年夏秋,各地游人都会三五成群特意到鸣沙山一游。当人们来到鸣沙山,走进坡度比较平缓的南坡,面对灿若黄金,软若绸缎的沙山都不原停留。有的人当即脱去外套,有的人干脆连鞋袜也不要,光着脚板,争先巩后踏着细软的沙丘,总要兴致勃勃由下而上向峰顶攀登,既便在途中上三步退两步,费大力攀顶,甚至手脚并用气喘吁吁,浑身冒汗,也要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次爬沙山、滑响沙的惬意。

当人们奋力登上峰顶时,那种胜利的征服喜悦,欢快的自我感受便会油然而生。尽管到达山项,沙山的高度同远山相比还是矮了许多,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自然景观却一样使人仿佛置身在一幅奇山秀水的巨幅画面当中。你看,那青黛如染的东天山由东向西望不到尽头;那漂渺似纱的莫钦乌拉山昂然挺立在大草原的北边,草原深处的点点毡房,炊烟缭绕,游云一样的畜群在徐徐缓动,这都为眼前的奇山秀水涂上了一层安定和谐的气氛,面对这如诗如画的境界,谁又能不深感陶醉呢?

当人们从沙山顶峰欣然向山下滑动时,那沙山表层干燥的流沙又会伴随人体的压力和震动同步下泻,发出多种不同的音响,让人不约而同凝神谛听,情不自禁要为响沙奇迹般的产生而欢呼雀跃。那鸣沙时大时小,时强时弱,若隐若现,若幻若真,忽像战鼓雷鸣,忽似万马奔腾,忽如精灵哭泣,忽而又像琵琶乐琴。一位由哈密前往沙山的游人,在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了鸣沙之音后,欣然吟诗一首:

驱车山北听沙鸣,坐顶溜沙果有声。

箫笛琵琶杂军鼓,博锣唢呐间胡琴。

不时更现兵冲杀,偶尔还闻马啸腾。

地籁精灵入神化,亲聆其妙足消魂。

然而,在民间的古老传说中,人们对鸣沙之谜却有多种解释,较多的说法是把鸣沙之音指为古代长眠在沙山脚下的远征将士军魂不散,认为他们不甘寂寞,常常运用风动沙响来向世人表达他们为捍为祖国边陲,英勇献身的爱国热情不灭,这虽然有悖于科学理念,但却反映了世人对古代阵亡将士爱国精神的缅怀与景仰之情,而这种缅怀之情确实由来已久,仍源于古老的传说和史实之中。

据有关史料表明,早在汉唐时期,鸣沙山一带就是兵家之争的古战场。在唐朝女将樊梨花带兵征西的传说中,就曾有一营女兵在鸣沙山一线同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打败敌军后,才将女兵遗体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当年樊梨花带兵路经沙山时,将一营兵马扎营在鸣沙山下,没想到一夜之间狂风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营帐和兵马深埋在黄沙之下。进而堆成了沙山,后来便成为沙山藏营这一典故的由来。但有史可考的是在史书中确有这样的记载:“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北匈奴呼衍王将三千余骑寇伊吾,伊吾司马毛恺遣吏兵五百人于蒲类海东与呼衍王战,悉为所设。”这比樊梨花征西的传说还要早几百年。

显然,这古老的传说也好,还是史实记载也好,都无一例外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战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她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晚清诗人肖雄曾随军来到鸣沙山,对沙山藏营的古老传说深有感触,并为此写下了传世之作《沙山怀古》:“雾里辕门似有痕,浪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

这鸣沙山悲壮而又古老的传说和奇妙的沙鸣,无疑都为沙山之游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但时至今日,人们在尽兴之余,对鸣沙山所以能在四无沙源的大草原中形成并得到补充,而且狂风吹不走,大雨冲不垮,千百年来能与草原和平共处仍感大惑不解。对此有人说鸣沙山的形成是由远古堆积在这里的石英石风化而成。也有人说这是千万年由山洪冲来的淤沙沉积而成。她所以风吹不走,雨打不垮是因为这里正处在各种风向的交汇点,当刮起东北风时,山下的沙粒会随风上扬,山上的细沙又会借重力下滑,这种上下对流,周而复始便会使沙粒保持平衡,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温差的作用,位处特殊的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便造就了沙山的形成与长寿,这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沙鸣,按专业人士介绍,那仍属物理机制产生的效果,因为含有石英物质的沙粒,借外力引起不同温度沙层滑动和摩擦时,便会按震动大小发生不同的音响,只不过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同古老传说总愿紧密结合在一起神化罢了。

如今,哈密鸣沙山已成为我国鸣沙山的后起之秀,她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富有西部特色的情趣与景观,可以说在全国沙山之例中当之无愧,她将永远是东天山游览景区中的佼佼者。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傅正俊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傅正俊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傅正俊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傅正俊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傅正俊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傅正俊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6部领袖车 月牙泉的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7:47,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