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记》为司马相如立大传的历史意义! {$ _3 m) g4 \3 Y+ ~ http://www.phoer.net
《司马相如列传》洋洋9,100余字,是《史记》中寥寥可数的人物大传之一。万世师表,孔子的传记,《孔子世家》才7,700余字。《史记》中超过8,000字的人物大传只有3篇。第1位是《秦始皇本纪》,9400余字,第2位是《李斯列传》,9,200余字,《司马相如列传》占第3位。3篇人物大传,篇幅几乎相等。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的本纪包括秦二世,是一代王朝史。李斯一代名相,他的传记包括了赵高,备载秦王朝灭亡的过程。司马相如,一个文人的专传,其篇幅与秦始皇、李斯相侔,值得深究。如果没有司马迁之笔,历史也许会传不下来这位伟人的传奇,至少是大为减色,留下的只是有司马相如这个名字罢了。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记行,二是记言。行,指事业、功业;言,指思想、言论。《孔子世家》,一半篇幅是融汇《论语》,载圣人之言。《司马相如列传》,更为奇特,传文收录司马相如的文与赋共8篇,7,300余言,占全传80%的篇幅;事历部分只有1,800余字,只占全传20%的篇幅。一个文人笔下的生花文章,能与圣人之言并世流传吗?司马迁提供了肯定的答案,这就是《史记》为司马相如立大传的历史意义。这意义就是司马迁发现了文学,高度评价文学的政治意义,这一识见独步当时。司马迁第一个为文学家立传,不惜用大篇幅来收载文学作品,司马相如的辞赋、政论赖以流传,意义尤为重大。司马迁把文学作品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绝响三百多年以后才有了一位知音。这个知音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写文学评论,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再对照两司马的史识。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不载屈原事迹,司马迁为屈原立传,评价屈原的《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评价司马相如赋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讽谏,归于无为。作《司马相如列传》。”[3]2501其他的人,包括司马相如的崇拜者扬雄,更多的只是看到司马相如辞赋的“靡丽多夸”,却看不到“其指讽谏,归于无为”。
http://www.phoer.net 2 W3 x% [7 J# g0 s 在司马迁时代,作为艺术的“文学”词语尚未产生,司马迁用“辞”、“文辞”、“文采”来表达。当时“文学”一词的含义是指文献典籍,在汉代“文学”是“经学”的代词。汉武帝独尊儒术,“文学士”专指儒生。司马迁创作《史记》,晚年修订,着重文采。《报任安书》曰:“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文以载道,文学养心,它使人在娱悦之中升华思想境界。司马相如之被司马迁发现,是因为他们心灵相通,绝非偶然。在司马迁笔下,司马相如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司马相如渴望建功立名,但他不追逐权力,始终坚守个性的潇洒自恣,不为世俗所约束。“阿世取容”、“劫财劫色”,这些恶言秽语无损司马相如分毫。我们在祭奠回眸司马相如的时候,是不能忘怀司马迁的。西汉文章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是一对永垂天空与日月同辉的双子星,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文学的骄傲。
http://www.phoer.net ' F' ^+ D1 E. u8 f7 I (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以《寻找司马相如》为题,用影视艺术重塑司马相如形象,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极有意义,“寻找”二字,耐人寻味。笔者忝列该片顾问,回答栏目组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今整理成文。栏目组采访提问在2011年8月29日,文稿整理完成于2011年9月10日。又原文标题为“寻找司马相如”,本文责编改为“论司马相如”。): g" u( } {2 P- I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Q- T% {& a( C. d) g7 x4 x§ 参考文献3 N8 N+ G- k- _- M' S http://www.phoer.net
[1]古文苑卷十·答桓谭书[O]。明成化十八年(1482)张世用刻本。* a& l0 F9 s& _( s4 K# B4 ~ http://www.phoer.net
[2][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http://www.phoer.net 7 ]1 s5 l! D3 k5 c. ^0 Y [3][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http://www.phoer.net & g, c) f. C, h4 {- @: |* i' C [4][明]曹学佺。蜀中广记[O]。两淮马裕家藏本。! T% @6 M: ?% C3 t2 _* y http://www.phoer.net
[5][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M]。成都:巴蜀书社,1987.
http://www.phoer.net 9 S: U6 m" ~( P: G [6][清]吴见思。史记论文[O]。光绪十二年桂垣书局刊印。& n3 R( y% ~+ r: `) O7 } http://www.phoer.net
[7][汉]扬雄。法言·君子[O]//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重印本,1958.& l$ y5 W1 E: h4 G http://www.phoer.net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 m0 K3 Q- C( m+ U. M# a http://www.phoer.net
[9][清]尤侗。读东坡志林[O]。清道光间吴江沈氏世楷堂藏板。
http://www.phoer.net , m9 X! N) u7 {. e! v5 s& k [10][汉]班固。汉书·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a3 m0 U+ h5 n3 V8 H4 V http://www.phoer.net
[11]韩兆琦,李道英。简明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G3 W" }6 ^ {* P3 P I http://www.phoer.net
[12][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二·楚辞后语[M]。合肥:黄山书社,2010.
http://www.phoer.net ( M# q+ k7 R$ s% \8 I
http://www.phoer.net 4 B# p4 m* |) i+ X0 j# ~4 C2 Y⊙ 作者简介
http://www.phoer.net ! U* S: q/ ?( Y: |- B 张大可(1940~),男,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http://www.phoer.net 8 h0 N: Y& _$ v1 D5 l7 Y" S7 P 源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