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06|回复: 2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历史文献石云龙:古蜀文明为何湮没?

 [复制链接]
石云龙(2015年5月20日)
一、司马迁、司马相如编著神话故事
1、什么是“二后”?
《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是以业隆于襁褓崇冠于二后。”历代史学大师把“二后”误解为“周文王、武王,为二后,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作详细论述,其文曰:帝舜崩,禹遂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姓姒氏。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子君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父传子家天下始。至夏后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迂去。
上文大意是:《史记·夏本纪》记载:虞帝舜崩,大禹治理庞大水患,有功于民,舜让帝位给禹,国号夏后,姓姒氏。禹往东方巡狩,死于会稽。传帝位给子后,父传子家天下始。夏后姒和夏后开国的二代君主,国事兴隆,故司马相如称为“是以业隆于襁褓崇冠于二后”,但历代误传“二后”为文王、武王。二后实指夏后姒和夏后二代开国君王。至夏后氏孔甲,喜欢巫术,信奉鬼神,事荒谬,道得败坏,诸侯反叛。从天空降下两条神龙,一雌一雄,孔甲不知如何饲养,也没有养龙的人选。昔年帝尧因歧视畜养神龙,所以国事衰败。其后一个名叫刘累的人,学习帮助孔甲饲养神龙,孔甲赐刘累为饲养神龙的豢龙氏。后来一雌龙死了,孔甲请求刘累继续饲养神龙,又畏惧要刘累迁走。
《史记·周本纪》继续谈论“二后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太史伯阳曰:“周将亡矣。天地不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上文大意是:《史记·周本纪》继续述“二后”事,周幽王二年,三条大江都发生巨大地震。太史公伯阳说:“周朝将要亡国了,宇宙的气候不应该失去调和,如若失常,是民众发生内乱的迹象。”周幽王三年,幽王宠爱上了褒姒,褒姒生子名叫伯服,周幽王欲废太子。太子的母亲是诸侯之中的申侯的女儿,立为皇后。後来幽王宠爱褒姒,欲废申皇后,并且还想废除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立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
上文大意是:周朝太史公伯阳阅读《史记》说:“周朝将要灭亡了。”昔年自从夏后氏之所以衰败,有两条神龙停留在夏后氏的朝庭告诉说:“我是褒地夏后姒氏和夏后的两个开国君王。”夏后孔甲,用卦卜、测卜是杀掉,是驱逐,还是留下,经过卜测后,卜象说:“请把神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就吉利了。”于是按照卦卜的方法以布绕龙书告龙而请其唾泛,神龙遂死亡了,留下唾涎,用木柜器具收藏。
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
上文大意是:後来夏后氏王朝灭亡,收藏神龙唾涎的柜器,传承到殷商,商亡,传承到周朝。经过三代,都不敢开揭此涎器。到了周厉王末期,揭开观看,突然神龙唾涎,流淌于朝庭,多得无法清除。周厉王使妇女裸体赤身在王庭上大声呼叫,神龙的唾涎变化为黑色的大型鳖人,进入周厉王的后宫,后宫的少女遇上性欲强烈的鳖人,如此这般,既然同淫乐而有孕,没有丈夫而产了子,怕羞耻把婴儿抛弃。
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 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礶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
上文大意是:到周宣王时,有少女歌谣吟唱:“有人身穿圆弧形的衣服,象征周朝将亡。”周宣王闻听,有一对夫妇出售龙唾涎的木盒器,周宣王指使差役捉拿杀灭,女婴于时在道路上逃窜,一位乡间的人见到在路上逃窜是后宫少女无父所生的女儿,听到在夜间啼哭,怜惜将其收养。后来夫妇死亡了,弃女逃到褒地。褒地有个罪犯,请求进皇宫把原宫中少女所生的弃女送给周宣王以赎他的罪过,弃女出现在褒地,又与夏后同姒姓,故取名褒姒。
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上文大意是:到周幽王三年,幽王在后宫,见到褒姒,一见倾心而爱幸,生儿子名伯服,竟废申皇后及太子宜臼。太史公伯阳说:“祸患已成,无法挽救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上文大意是: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火使褒姒笑,而失信于诸侯,幽王废申后,又废太子,申侯怒,约西戎的犬戎攻幽王,杀死幽王于骊山下,虏褒姒,迫使平王东迁洛阳,从此周室衰微。


2015-04-25 14:30:54,2015-04-25 10:59:20,嫘祖文化研究专家石云龙发言  7D160439.jpg  保存到相册
更多图片2015-04-25日:第三届中华嫘祖母亲节大会召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石云龙:嫘祖生盐亭佐证增至22条 9名在菲被扣中国渔民获释放 曾被指涉非法捕捞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5-6-10 10:46:3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两司马相聚于邛筰
  上古是人神合一的时代,司马迁不信鬼神,所着《史记》全部人格化。迁,字子长,汉在冯翊夏阳(今陕西朝城县)人,生於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前87年),他的父亲司马谈,学问渊博,不但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对于春秋战国以来各家的学术流派及其要旨也都知道得很清楚。汉武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35年)初,把家迁到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司马谈死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要他继续父业,写成一部完整的历史书。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史料。汉兴以来的“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他又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即所谓“石室金匮之书”,所以掌握的史料相当丰富,所以他写成上下二千五百年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188年,距秦灭蜀公元前316年仅隔128年,他的家乡住在蜀中的老成都,是古蜀国的土着人,对于故乡的古蜀文明的湮没消失,负有无限怀念。慕春秋时期的蔺相如的爱国行为,将犬子之名更名为相如。汉景帝时,定西南夷有功,官拜中郎将。是时,年仅二十,风华正茂的司马迁官拜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与司马相如聚会于邛筰,两人既同宗祖又同僚,相见如故,二人都有揭开被湮没的古蜀文明秘密的迫切渴望。湮没之因何在,其因果且听下文解答。

3、古老的流放刑罚
  人类在通过智慧创造世界的同时,也要通过创造和发明约束着人身,一直都在穷极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明发明各种刑罚,来惩处那些破坏人类秩序的人们。那么“流放”就是人类发展的另类古老的刑罚,作为一种中国法律制度。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方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经定型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囚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遭受了流放之刑,这些人或家破人亡,孤零出塞,或背井离乡,全家远戎,他们当中不乏罪有应得之辈,也有含冤受迫之人,时光如水,冲刷了罪恶与苦难。
  如今,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我们,想通过回朔历史,来考察古代中国这种独特的刑罚,了解流放刑制的魅力何在,倾听流放者的苦难与心声,中国是古老文明之邦,文明来之不易,万物之灵的人们,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出野蛮,懂得历史,才能更加珍视现在,理解蒙昧,才能更好地珍视文明。
  在上古时代,流放刑罚,还应用于部落联盟内的某些氏族首领。据《尚书·尧典》记载:“共工、驩兜、鲧、三苗,均为尧臣,是华夏族部落联盟首领,到了舜的时候,舜加以罪名,流共工于幽陵,放驩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这里的放、流、迁、殛,都是流放之意,显然是将这些有罪或治理无方的部族首领放逐到边远地区。
  共工: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据说共工姓姜,是炎帝的后裔,共工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农业生产作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是个治水专家,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据传:帝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鲧治河,帝舜七十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因此《国语》说: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有崇伯鲧……称遂共工之过……其后伯禹念之非废,厘改制量……疏川导滞,功成也。
  驩兜,又叫丹朱,是尧的儿子,为司徒。尧曰:谁可顺理大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 驩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行之,试之而无功。三苗在江淮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放四罪,而天下咸服。人们对于“四凶”流放理由的说法缺乏说服力,驩兜荐人不当,共工邪恶放荡,鲧治水无成,三苗为乱,于是才被舜放逐到边远地区,上述理由是不是以定罪的,历代歧议很大。正如《尚书·皋陶漠》记载:舜的大臣皋陶和大禹在帝舜面前讨论,治理天下的大事时,皋陶说:“帝要是真正能够实践其美德,那么,计谋就会高明,辅佐帝的大臣们也就和谐了。”禹曰:“好呀!到底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啊!应当慎重地进行自身修养,凡事都要有长远考虑,要宽厚地对待九族的亲属,这样民众就会勤奋起来辅佐你。事情要由近及远,要先从自身做起,帝有重要任务在于安定民众。”大禹说:“啊!诚然像你说的这样。但是真要做到这地步,连舜帝都会感到困难呢。能够认识人才就算得上明君,便称是恩惠,民众就会附于他,给民众以恩惠,那么还怕什么驩兜,又何必迁徙流放三苗,又何必畏惧那些善于花言巧语的共工呢?”请读者注意:《皋陶漠》出自《尚书》,是圣人孔子之言,字字闪金光啊!
  大禹和皋陶的对话,二人是尧舜的大臣,充分说明尧舜的流放法制是非常不得人心,大禹和皋陶就是持反对意见的代表之一。
  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哉,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山海经·海外南经》:在三苗国下,郭卜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驩兜反对天下于舜,唐人沈侄期诗云:古来尧禅舜,何必罪三苗。共工呢?
  可谓透出一点这方面的信息,唐虞之世,华夏集团联盟中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的力量相对较强且势力相当,他们形成了鼎力之势,影响并决定着联盟的存在与发展,为了协调各集团的关系,维护联盟的存续,便采取了禅让制这种领袖和政权的诞生与更替方式,并把它看做政治运作的根本所在和德行的一种赋予,其一般的道德属性和伦理意义。
  人们常常听说鲧之死,是因治水无功被舜杀死于羽山。然而先秦以前的史籍,《吕氏春秋·行论篇》对鲧的死因则有异议,大意是:君主的行为与百姓不同,当形势不好,时机不利时,君主可以侍奉仇敌来保存自己,因为君主掌握着百姓的命运,责任是重大的,因此不能因一时痛快而恣意行事。所以,如果百姓是这样做,也会受到国人的指责,在乡里也难容身。
  帝尧将天下让舜,鲧当诸侯,他对尧发怒说:“符合天道的人就当帝王,符合地道的人成为三公。如今我符合地道。为什么不任命我为三公?”鲧认为尧丧失了原则,鲧想得到三公的地位,没有得到,他愤怒得比猛兽还厉害。猛兽的角比排起来,可以作为城墙;猛兽的尾巴举起来,可以作为旗号。舜召见鲧,鲧也不来,疑他在野外游荡,来给舜制造祸患,舜于是在羽山将他杀死,用吴国的刀剑把他剖开。《吕氏·君守》又言: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鲧作城。鲧与尧因政见不合被流放于羽山,以变蛮夷,鲧在东海之滨,创造了城廓技能,为人类城市文明作出了贡献。帝舜视鲧为政敌,畏鲧日后为乱,而负之以吴刀,如此千古之冤,历代文人墨客多有伸张。二千多年前的两司马则首当其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5-6-10 10:47:06|只看该作者
4、古老的五服制
  古蜀国地处荒服流放的西戎南蛮之域,既是戎狄,怎么能上承黄帝嫘祖之余诸呢?这就是湮没古蜀文明的主要原因。
  《尚书·禹贡》原文释云:
  1、甸服:王城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属于甸服。相距王城一百里者,将割下的庄稼贡来;二里百里者,将庄稼的穗头贡来;三百里者,将各物脱粒去掉谷壳后贡来;四百里者贡粟;五百里者贡米。
  2、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属于侯服。其间百里者,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二百里者,是封男舜的区域;三百里者,是封诸侯大国的区域。
  3、绥服:侯服以外五百里属于绥服。其间三百里内者要斟酌情况来执行文教;三百里以外者,要使民众勤奋地熟悉武事,能够守卫疆土。
  4、要服:绥服以外五百里属于要服。其间三百里以内是让夷人居住的地方;三百里以外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5、荒服:要服以外五百里属于荒服。其间三百里以内是蛮荒地带;三百里以外者也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这个时候的疆土,东到大海,西到沙漠地带,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推行了政令教化,使声威遍于四海之内,因此帝舜把青黑色的圭赏赐给禹,用以表彰他所完成的巨大功业。
  《史记·六国年表》指出:“东方,物之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凡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现场。于西北,故大禹兴起于西羌之地。”
  李学勤教授在三星堆讲三星堆文化时指出,我们发现的三星堆文化,如果说他的繁盛时代很明显是以两个祭祀坑为代表的(青铜器),两个祭祀坑是中原殷墟早中期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中原文化的许多自身特点,规模之宏大的三星堆城廓,大于早商都城,与中商都城不相上下,这说明古蜀王国,非商王朝外服方国,因为殷商王朝内外服制有一个严格规定,方国都邑,必须小于王都,不能逾越,只能表明蜀王国都制与商王朝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政治体系。二者不存在隶属关系。也就没有大小的区别,在营建都邑的规模方面,也就可以各行其是。
  《史记·六国年表》云: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犬戎为什么要败幽王?
  《后汉书》云:”西戎之本出自三苗。“是尧舜流放三苗于三危,三危远离王城五千里的不毛荒野之地。地处今青海与四川交界的河曲湾。司马相如《大人赋》云:”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纷湛湛其差错兮,杂遝胶葛以方驰。骚扰冲苁其相纷挐兮,滂濞泱轧洒以林离。西望昆仑之轧汤洸忽兮,直径驰手三危。“大意是说:昔年尧帝把儿子驩兜流放到南方成为南蛮啊,后来帝舜死,安埋在南方的九疑山。众纷纭是差错啊,杂乱交错的四罪已决。像寄生草一样生活在高山荒野之中。还受到骚乱和捉拿啊,滂沱大水离开丛林地雪耻。西望昆仑汹涌澎湃的大河啊,直流经三苗的三危山。
  司马相如《封禅事》云:”陵夷衰微,千载无声。“大意是:共工、驩兜、三苗及鲧都是尧的大臣或诸侯遭四罪而流放,他们的政治地位由盛至衰微,故《左传》云:自是以衰微。夏后氏当政《禹贡》言,三危一带已经可以住人了,三苗的民众都得到安置。九州的水利工程都已经完成,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居住了,九个山系经过开开凿治理,都通行道路,九个水系都畅通了,四海的民众都归附了。自公元前1786年,夏后氏被殷灭亡,至公元前788年,周宣王一千年间,四罪都归附王朝,后来周幽王荒淫无道,宠褒姒,使褒姒一笑。举烽火失信于诸侯,用奸人,国人皆怨,又废申后去太子,申皇后是申侯之女,申侯怒,遂约西戎犬戎攻幽王,杀幽王於骊山下。
  《史记》司马相如《封禅事》云:”且不善始善终哉,然无异端,慎所由于前,谨遗教于后耳!“大意是:为什么没有善始善终呢?是因尧行四罪,自以为顺民心,无人敢异议,是开始不谨慎,教训留给後世罢了。这就是犬戎杀死周幽王的最佳答卷。
  古蜀国地处荒服流放西戎南蛮之域,既是戎狄,怎么能上承黄帝、嫘祖之余绪呢?这是湮没古蜀文明的主要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21:00,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