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8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4-17 11: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禁忌文化在中原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显现

 [复制链接]
源自:人民论坛  : 张新词
  导语:禁忌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具有自我保护、促进社会稳定、心理麻痹、社会教育等主要功能。从本质上讲禁忌是一种迷信,但其中也有一定科学的成分。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因风俗习惯、古代文化、民俗风情不同,其禁忌也不同。中原地区民间禁忌极为丰富,该地区的民间美术中,如年画、泥塑、剪纸、纸扎等,都有表现禁忌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禁忌文化 禁忌功能 民间美术 体现
  禁忌文化的内涵
  禁忌文化伴随人类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禁忌又称忌讳,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主要是指人们对于神圣或不洁、危险的事物约定俗成的禁忌心理及行为。对神圣的东西,若是随便提及或使用,便贬低了它的神性,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禁忌,就能带来幸福、平安。对受鄙视的贱物和不洁、危险之物,也不要随便接触。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禁忌,因此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也称忌讳,多数是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文规定,但要求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清规戒律,带有浓郁的迷信色彩,其中也有些合理的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和民俗风情。远在汉代时期,人们就有了“禁忌”的概念,“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含人事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阴阳家》)《后汉书·郎顗传》中记载:“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是自述忠诚仗义的作风。鲁迅先生有言:“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禁忌是维系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形式,常常和宗教、祭祀、鬼神、宗法、巫术等相互作用在一起,形成巨大的价值评判体系。
  禁忌文化的社会功能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功能在社会科学中的一般含义,即为达到预期结果或目的的作用。特别是在皇权至上、宗教至上的时代,各种禁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和功能。
  自我保护的功能。禁忌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出于一些朴素的、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起到对人、对事、对物的某种保护作用,这种保护包括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保护,也有对某些特殊人群利益、社会地位、权利的保护。这些禁忌的保护作用是在当时条件下的社会需要与需求。
  麻痹心理功能。禁忌是一种让人趋利避害的否定性行为规范,对人有一种心理麻痹的作用。特别是在生产落后、人们还不能充分规划自身未来、自觉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严格遵守某种禁忌现象看作改善环境、逢凶化吉、规避风险、遇难呈祥的特殊、有效手段。禁忌的信仰作为精神上的支撑点,满足的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需求。
  促进社会稳定功能。遵守禁忌,按照禁忌的要求行事,可以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和幸福,违反禁忌,忽视禁忌规范,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乃至遭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报应”,特别是遭到族群的某种族约的限制,造成违反禁忌当事人的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其所追求的,正是整个族群在思想上、结构上、行为上的一致性,促进社会稳固,因此,禁忌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实际上体现出一种超乎制度管理的社会凝聚力,起到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的作用。禁忌在实际的社会作用中起到了反对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自由化,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换言之,禁忌文化也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约束力,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稳定原有的社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社会教育功能。禁忌的表达模式是不要做什么,以免受到惩罚,在某种特征上,与民间善恶报应及因果观念十分的类似,因此禁忌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着眼点就是对于不良行为的震慑、威慑作用。禁忌在劝导人们弃恶扬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笃守纲常、节约勤俭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禁忌文化的科学成分
  禁忌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因素产生作用,它的产生往往是和人在强大、凶猛的自然物体面前容易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有关,同时又与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对于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也产生敬畏心理有关,因此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人类有避害的本能,这种本能反映在禁忌文化中,就是人们自觉自愿地服从于禁忌。而对于违反禁忌的后果并不来自禁忌本身,往往来自于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或者来自于整个社会的人为制裁。
  禁忌对于违反禁忌所产生的危险、自然受到的惩罚都是不能保证会兑现,危险和惩罚都是假设的,因此禁忌从本质上讲还是迷信,还不是科学的,但这并不说明禁忌都是伪科学,有很多禁忌也还带有较强的科学成分,当然这种科学性只埋藏在迷信的背后,是不具备科学表述的朴素表达形式。
  在中原地区流传着这样的禁忌,怀孕的妇女不能参加婚礼或葬礼,否则就会给娶亲或丧葬的家庭带来不幸,其原因是民俗中都认为当世的人都由往世的鬼转生而来,胎儿还没有完全发育成“人”,还带有“鬼”的性质,而“鬼”会给世人带来不幸。而另外还有几条禁忌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人们特别是儿童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碗,忌用手心托碗底,原因是用筷子敲碗类似于乞丐要饭,手心托碗底则表示穷命相。其实,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手心托碗底不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稳定,饭碗脱手容易造成烫伤,也容易浪费食物,污染衣物。小孩子的扣子掉或衣服剐破时,不能穿着缝,否则小孩就会变成哑巴,其实是为了避免扎伤孩子。
  中原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禁忌文化
  中原地区融南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河南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列的15种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中,很多禁忌也在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有明显的表现。中原地区的民间美术作为中原民俗文化的载体,很多承载着禁忌文化所倡导的人生信条和理念,有很多表现禁忌文化的内容。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在中原地区的几种民间美术式样中,都含有民间禁忌的内容。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禁忌。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久远,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表现内容上,多表现佛、道、儒三教人物,或者社会手工业中各行各业所供奉的诸神,历代英雄人物,以及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的吉祥物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抑恶扬善、诚信友爱的道德观念,也是民间禁忌文化的核心。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大量的抑恶扬善题材。据对古代典籍研究认定,年画始于门神,而贴门神的作用就是守宅护院、驱邪保安。
  民间纸扎中的禁忌。广义上的民间纸扎包括一切以纸张为基本材料的民间美术品,狭义的民间纸扎指丧葬纸扎,主要包括花圈、纸人纸马、金童玉女、摇钱树等,主要用来祭奠亡灵、祈福求安。民间纸扎多用竹木条、高粱杆、芦苇杆等为龙骨,糊以色纸,饰以剪纸(或绘以图案)而成。庙会纸扎多以传统灯具造型,以吉庆期盼为表现内容。中原民俗中,在下葬之后要将金童玉女的泥制头颅拔掉,打碎于新坟上,意为金童玉女在阴间服侍死者,如果不打碎,金童玉女就会逃跑害人。为了增强美观,有的还在纸扎上绘制一些教育人们孝敬老人的风俗画。
  民间泥塑中的禁忌。中原地区民间泥塑种类较多,河南民间泥塑玩具就包括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两大类别,其中也有很多表现社会禁忌内容的作品。相传,淮阳“泥泥狗”产生于抟土造人的传说,即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的精神寄托、生活习惯、信仰追求、以及生产、生活模式,是具有原始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性质,被民俗学家称为记录原始生活的“活化石”。淮阳“泥泥狗”产生于远古先民祈求种族繁衍的期待中,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本质上体现了民族民间敬祖尊贤的优秀传统美德,展示出生育崇拜、生育禁忌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在民俗民风中,人们普遍把忠义节孝作为凝聚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对于一些不忠不义不节不孝的言行予以批判和鞭挞,不忠不义不节不孝之举也是禁忌的主要内容。浚县“泥咕咕”中关公造型等,均带有民间禁忌的内容。
  中原剪纸中的禁忌。剪纸艺术是在中原地区十分普及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宋代就十分盛行。河南传统剪纸不仅有早期人类对虚幻动物精灵或直观的“生殖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更多的融入封建社会佛、儒、道的神权、礼教思维等内容。当下的河南民间剪纸,已逐渐超越原有的地域文化空间,成为表现现代文化的大舞台,在弘扬、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更为重视个性化表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含有生活禁忌的内容。
  中原服饰中的禁忌。死亡是最大的凶祸灾难,所以人们也极力回避,《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中原地区把死称为卒、没、下世、谢世、逝世、过世、老了、走了等。73岁、84岁的老人的“关口”,要给老人买活鲤鱼,吃了活鲤鱼就能蹿过这个关口。寿衣讲究单数,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寿衣忌用缎子,多用绸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绸子”和“稠子”音同;寿衣不能使用皮草,怕来世转生为兽类等等。
  另外,中原地区处于我国中部,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融合地带,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地的民间禁忌内容也在中原地区的日常生活中被接纳、被吸收、被利用、被发扬,禁忌文化的内容,在各类民间文学、民间戏曲、工艺美术中都有留下或明朗、或隐晦的痕迹。加强对中原地区民间禁忌文化的研究,对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维系传统道德文化,繁荣和丰富社会主义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飞天名媛: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的慈善救国传 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13:25,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