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35|回复: 6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11 02:49:1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灾害·事故震灾中的羌族:简况与建议

 [复制链接]
2008年06月07日 04:37 21世纪经济报道

⊙ 王明珂/文
  此次地震灾区,是很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延续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王明珂先生过去十多年经常在汶川、茂县、北川等地羌族村寨与城镇中作田野研究。震后他非常关心当地羌民的安危,迅速制作了当地地图放在网上,供救援参考。本版特约王先生撰文,为我们介绍羌族的历史文化特性,并据此对灾后的重建提出一些建议,供各界参考。
  过去十多年我经常在汶川、茂县、北川等地羌族村寨与城镇中作田野研究。在5·12大地震后,震惊与哀恸之余,数天来我对于自己作为一位人文社会学者所能做的竟然如此之少,感到十分羞愧。近来各界都在研议如何救灾,如何进行灾区经济与社会重建。因而在此我谨提供一些自己对本地羌族的认识,以及对灾后复建的建议,供各界参考。

皱折地带上的羌族
  据报道,此回大地震是由于受印度板块运动而隆起的青藏高原,向东挤压受到古老刚强的四川盆地阻挡,两大片陆地间长期推挤所累积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暴发。这两块陆地间的长期相互挤压,在地貌上也是非常清楚的,表现在青藏高原东缘南北走向如皱折般的高山深谷地形。这样形成于亿万年前的高低陆块及其间的皱折带,经过数千年人类在其间的活动后,成都平原及其以东的地方成为古华夏及今之汉族所居,青藏高原大多数地方则成为藏区。两者之间的“皱折带”──此回大地震发生的地区──也成为汉藏文化间的交融地带。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的“皱折”,其低下的部分便是各个山谷;本地汉话(川西方言)称之为“沟”。岷江上游由松潘到映秀之间,这样的沟谷特别多;这儿也是羌族的大本营。我曾在1994-2003之间,每年花上一两个月在羌族各个沟中作研究。以下我大略说明我所知的羌族。
  他们的语言,各个沟的人群间都有些差别,住得稍远一点的就完全无法沟通。因此“汉话”在此人人都会,因为只有汉话才能用来与其它地方的羌族沟通。也因语言变异大,他们的族群自称“玛”、“尔玛”、“日咩”、“尔勒咩”,也是各地各沟有别。在一条沟中,人们在半山腰上建村落,在附近开垦山田,在山田上方的森林中采药、采菌菇、打猎、砍柴,在更高的地方放养牦牛与马,如此使得“沟”成为相当独立的人群生态区。沟与沟之间高拔的山岭,造成居于其间的人群往来困难。然而即使在同一沟中,沟口、沟的中段、内沟,各村寨人群过去往来也很少。这是因为资源匮乏,使得同一沟各个村寨间都界线分明,各有各的田地、林场、牧场。沟与沟之间,人们就更不能越界了。
  在本地,各沟、各寨的妇女服饰、村寨房屋建筑、年节与婚丧习俗,都各有特色。简单的说,愈靠西部、北部(如理县薛城、茂县赤不苏、松潘小姓沟)的羌族便愈藏化,愈靠东边与南边(如北川与汶川各沟)的羌族便愈汉化。可说是,羌族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寨有一寨的习俗。因此在灾后的羌族社会文化重建中,须尊重羌族社会文化的此一特质。
  在羌族地区,山神是各沟、各寨人群的保护神,也是资源界线的维护者。靠近藏区的羌族,其山神被纳入藏传佛教神山体系中;靠近汉区的,山神则与汉人佛道文化中的庙子结合。各寨有各寨的山神,几个寨子又有共同的山神,一条沟中各村寨又有更大的共同山神。也就是说,一层层由小而大的山神,保卫一圈圈由近而远的人群资源界线。更有意义的是,在各寨祭山神仪式中,长老要念开坛词(开酒坛请神之唱词)邀请周遭的山神来共享──代表着邻近各沟、各地人群尊重彼此的山神,也表示尊重彼此的资源界线。
  但沟中世界绝非陶渊明所想象的“桃花源”。在过去,由于资源匮乏,沟中各村寨间,以及沟与沟的人群之间,经常有暴力冲突。一个最明显的表征便是“寨子”;建在险要的半山上,一个个石砌的房子紧靠在一起,有时还有防卫性“碉楼”──若非资源竞争关系紧张,何需如此?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沟中的生活仍然艰苦。各沟、各村的资源界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山神,仍然要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郭建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郭建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羌族|主题: 151, 订阅: 0
中国网络的"信息开放"让西方又爱又怕 写给我废墟中的孩子
2# 四姑娘山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11 02:49:3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然而,这并不是说,沟中的住民只知狭隘的维护自身的资源﹑争夺有限的资源。相反的,青藏高原东缘──由青海南部经川西到云南北部──各沟都曾接纳来自藏南雅隆河谷﹑拉萨以及四川﹑甘肃等“核心”地区的难民。他们不只是如主人慷慨接纳客人一般,而是完全将外来者当作本地人──经由本地流行的一种“历史”。我曾在许多沟中都曾发现此种“历史”,其内容千篇一律都是:“从前有几个弟兄到本地来,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自己的寨子,这就是本地几个寨子人群的由来。” 只要相信这样的 “历史”,本地就没有征服者与原住民(被征服者),没有老居民与新移民,没有慷慨的主人与外来客人。
  沟中接纳外来的人有一定限制。许多沟中的老规矩都是,房子一定要建在老地基上﹔没有老地基,便没有地盘神,怎能住人?如此,沟中人口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那么,各寨家族自然繁衍增加的人口要住到哪里去?他们或到邻近村寨去上门(入赘婚),或更普遍的,到外地打工而落居外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因此,羌族中包含许多来此逃荒避难的汉人与藏人﹔许多羌族也融入汉﹑藏之中。
  北川与汶川的羌族﹕大禹的后代
  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古代羌族曾由 “汉化” 与 “藏化” 成为汉族与藏族。这个过程,鲜明的表现在此回受灾最严重的北川。本地自汉代以来,沿着湔江主流就有了汉朝的驻军移民据点。在此之外,特别是住在湔江支流各沟的则是羌人。汉代以来蜀人认为 “大禹” 便出生在北川治城禹穴沟一带。历代由中原来到北川的官民,也以本地为大禹故里为荣。明代住在北川西北部青片河﹑白草河流域的村寨民众,被称作 “青片羌”﹑“白草羌”﹔因为吐蕃势力也曾到此,本地民众也有些藏化,所以汉文献有时也称之为 “青片番”﹑“白草番”。到了20世纪上半叶,本地各沟村落人群几乎都自称是汉人,生活起居﹑年节习俗与江油﹑安县的汉人无别。他们祭拜大禹王,讲四川话,喊上游村落的人为 “蛮子”﹔被骂 “蛮子” 的人也自称是汉人,而骂更上游的乡村民众为 “蛮子”。这就是,本地人仍记得的过去“一截骂一截” 的情形。1970年代,只在北川最西北方的青片河上游有大约2000人的藏族与少数羌族。到了1980年代,由于人们对国家民族政策有了信心,才逐渐恢复其羌族认同。目前北川为羌族自治县,已有超过50% 的民众得其羌族身份。如今本地羌族认为大禹是羌族的祖先,并与汶川羌族争论究竟大禹出生在何处。
  川西地震的另一个重灾区,汶川,也说是大禹故里。至少由明清以来,居于县城中的汉人官民便认为大禹出生于本地﹔在当时县城绵篪附近的羌锋一带有刳儿坪﹑涂禹山,都是与大禹有关的古迹。目前汶川羌族也认为大禹是羌族人的祖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11 02:49:53|只看该作者
我回顾这样的历史,并提及汶川与北川的羌族皆认为“大禹” 是羌族的祖先,完全无 “解构” 一个历史与英雄信仰之意。相反的,我认为汶川与北川羌族应以这样的历史及信仰为荣。当前汶川与北川的羌族,以及他们的大禹信仰,是长程历史过程的活见证,也见证了在民族关系上的今是而昨非──他们不再是被歧视的“蛮子” 而是骄傲的少数民族﹔大禹是华夏之祖也是羌族的祖先,此信仰更深刻说明汉与非汉少数民族间界线原是模糊的。
  不仅汉羌之间的界线原是模糊的,汉﹑藏﹑羌之间也有一个模糊的边缘。而也是正巧,此次震中所在便是如此的模糊边缘。5·12大地震的震中,汶川的映秀,明清至民国时期是 “瓦寺土司” 所辖村寨分布的地方。瓦寺土司将他的官寨建在汶川羌锋的涂禹山上,而他所辖的耿达﹑三江口等处村寨则都在映秀附近山坡上。瓦寺土司所辖有羌族村寨,也有土司兵丁之后的藏族村寨。然而,映秀古为中原王朝在岷江上游的重要关隘所在,所以后来附近山上的村寨都逐渐汉化了。在此地震中,震中附近山上的村寨几乎全毁。汶川城中还有末代瓦寺土司索国光老先生,如今不知安否?
4# 金佛山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11 02:50:23|只看该作者
对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一些建议
  这几天我已与灾区几位羌族朋友联系上,根据他们的意见,除了灾民安置及城镇重建外,当前最紧急的事莫过于恢复及保障交通路线之安全畅通。灾前的羌族已非沟中孤立的人群,他们已融入了全国之整体经济社会秩序中。人们外出打工﹑读书,在城镇中做点小买卖,在此高山深谷地区最重要的环节便是交通。以台弯9·21地震的经验,往后五年都将常有泥石流发生。如何协助高山村寨民众保护其家园,如何尽速恢复及稳固沿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各主线道路交通,如何恢复各沟与主要路线间的联络道路,都是目前当务之急。
  与此相关的,废耕还林政策实施后,近九﹑十年来岷江上游羌族一直在由国家补贴其废耕后的农业损失。这是为了保护长江上游水土。在此大地震后,八月雨季一来,长江可能会受影响,泥沙含量大增。因此,应速设立机构﹑制定办法,让世居山上的羌族投入植林保土工作,并优给其酬劳。如此不但能部分解决灾后羌区经济问题,更能从上游保护岷江及长江水土。羌族原来便有神林信仰,护林可透过各沟﹑各村寨长老与此信仰结合。森林与羌族之传统生计有密切关系:林子好的村寨,采药﹑捡菌菇是村民每年重要收入之一。废耕还林实施后,山间村寨居民的生计一直未解决,应乘此机会作整体规划。譬如,传统的林中产物药材与菌菇,可借重现代生物科技来增进其生产。
  也因为交通困难,能种花椒﹑苹果﹑梨子等经济作物的村寨,其生产成果常被商人低价收购。在岷江及大渡河上游地区,我经常见到藏﹑羌族农民将一大袋一大袋的苹果﹑梨子,以每斤一角﹑两角的价格卖给商人﹔没能将麻袋送上货车的农民还一脸的失望。在大地震之后,往后数年山区道路更坏,进来收购的商人将更少。由地方政府辅导,以沟或地区为单位自产自销实属必要。台湾9·21大地震的一些灾区也是水果生产地﹔地震后,许多救灾团体都协助运销﹑推广灾区水果,有些学生也替灾区果农设网站直销桃梨。
  城镇的重建,所涉层面甚广,非我所能言。在羌族村寨方面,由于地震发生在五月,许多年轻人皆外出打工或上山挖药,下午一两点又是下田的时候,所以除了各别村寨外,听说民众伤亡不大,但老房子倒塌的不少。虽然如此,村寨中几乎每一家庭都有家人,或亲朋好友,住在曲山﹑治城﹑威州(汶川)﹑都江堰等受灾城镇中。城镇居民与村寨居民平日保持密切往来。乡民入城办事﹑采购或卖农产品(20.40,-1.28,-5.90%,吧)时,受城中亲友﹑老乡接待与协助﹔城中的人也经常回老家探望,在经济上帮忙村寨中的亲人,然后带回一些腊肉及农区产品。因此,曲山﹑治城﹑威州等城镇毁于震灾,民众死伤严重,对于村寨的羌族民众来说,在情感上﹑经济上都会有沉重的打击。因此在灾后的社会重建中,要注意羌乡村寨与城镇间的这些关联。
  广大山间羌族与外界的沟通有三级﹕乡上﹑街市与城镇。城镇便是前面所说的几个县城。大小不等的街市夹杂在几个县城之间,如汶川到茂县间有雁门、南星、石大关,汶川到理县间有桃坪、通化、薛城等街市。街市有卖日用百货的商店,简朴的饭馆与住宿之处,以及农产﹑药材的代理收购站。有些街市本身也是区政府所在,附近有小学。乡上是指乡政府所在之河坝(溪流旁的河阶地)。这儿除了乡政府外,经常还有一两家食堂,几家小卖铺与村的供销社,以及几家由山上迁下来的农户。这儿通常也是班车的起点与终点。乡上﹑街市与村寨居民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扶贫﹑救灾﹑解决纠纷,村民卖农产品﹑药材,买日用品等等,都是透过乡上﹑街市﹑城镇之分层机能来解决。据我所知,除了城镇外,灾区街市的房子也倒塌得很厉害﹔各地乡上的情况不详,但情况也不乐观。街市与乡上都在沿溪河的低坝上,易遭泥石流之害,这是传统上羌民不愿建寨居住的地方。在此大地震之后,雨季一来,乡上与街市的安全堪忧。应尽速了解其受灾状态,以及附近水土破坏情况,并恢复其原有之机能。
  北川的漩坪﹑治城﹑曲山等城镇﹑街市若要被弃,县城移往安县安昌,则白草河﹑青片河上游各村落更形孤立。在地头较开阔的地方,如青片河的坝底堡,白草河的白草坝﹑小坝,建设或强化当地街市及小城镇,对提升村寨居民的生活机能应大有帮助。
  无论是在房屋重建,或是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重建,都须考虑羌族内部之多元性,譬如村寨房屋的结构,北川﹑松潘﹑茂县南路﹑茂县北路﹑汶川,各地各沟均有其特色,且与其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家庭结构有一定关联。总之有关灾区社会文化的重建,须以对该地人类生态与文化的深入了解为基础,并尊重本地人的意见。
  即将到来的农历六月,是传统上羌族各村寨祭山神的季节。今年在地震发生﹑村寨受创的情形下,希望各县﹑各乡政府能积极提供资源(如祭山所需的羊﹑酒),协助有此习俗的各村寨举行祭山活动,除了祭祀山神,还能告慰逝者,并有助于恢复山神所维系的社会文化秩序。
  在大地震中北川的禹穴沟恐怕已毁于地震,曲山的禹王宫﹑治城的大禹纪念馆也无法幸免。因此在新城建设中,禹王宫及相关的大禹信仰应被视为重要的精神重建项目。汶川的重建亦同﹔有关大禹遗迹的受灾状况及重建应受关注。
  (作者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副所长。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羊子 发表于: 2008-7-28 20:56:31|只看该作者
错误如下:

1,"简单的说,愈靠西部、北部(如理县薛城、茂县赤不苏、松潘小姓沟)的羌族便愈藏化"?

我以为太不讲实际,太主观,请客观!

2,“因此,羌族中包含许多来此逃荒避难的汉人与藏人﹔许多羌族也融入汉﹑藏之中。 ”中的“因此”“许多”,那就不叫“羌族”,不叫“藏族”,也不叫“汉族”。

3,“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古代羌族曾由 “汉化” 与 “藏化” 成为汉族与藏族。”“古代羌族”古在哪里?“汉化”、“藏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请先看看甲骨文对于羌的记载。不想看书就不要乱讲!

4,“至少由明清以来,居于县城中的汉人官民便认为大禹出生于本地﹔”请多读历史书,朝明清以前再走几步,譬如唐宋啊,魏晋啊,东汉西汉啊……麻烦多走几步!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50威望 +10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 + 10 + 50谢谢纠错!洋专家不如土专家。

查看全部评分

6# 青城山
 kicat 发表于: 2008-8-4 22:20:05|只看该作者
谢谢王先生的肺腑之言。

[ 本帖最后由 kicat 于 2008-8-4 22:21 编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8-13 10:40:47|只看该作者
王先生对羌族的文化民俗的研究,本人深表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3 17:49,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