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864|回复: 52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4-4-16 07:22:01|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治疗发病率、死亡率第一!读懂身体信号,别让肺癌找上你!

 [复制链接]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证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几率越高。此外,吸烟不仅直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还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被动吸烟者肺癌患病率明显增加。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城市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因此应该提倡不吸烟,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
  2019年9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结合血液检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的新型检测技术,可更早、更准确地检测出肺癌,有助于患者尽早开始治疗。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南充团伙作案月砸车16辆 带头大哥竟是13岁少女 成都网友举报电玩城害老公惨输十几万 引警方刑拘5人
52#
 贡孜德姆神山 发表于: 2021-11-17 11:24:1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发病率、死亡率第一!读懂身体信号,别让肺癌找上你!

源自:中国反邪教网
原文标题:发病率、死亡率第一!读懂身体信号,别让肺癌找上你!

  肺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且患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80%以上肺癌因长期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所致。如何远离肺癌?哪些身体信号要警惕?戳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1#
 不做胖妹妹 发表于: 2019-12-30 08:54:00|只看该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非吸烟者和青年也得肺癌,遗传密码解 “肺癌之险”

源自:科技日报
原文标题:南医大:遗传密码解开国人“肺癌之险”
⊙记者:张晔

  当前,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癌种。12月27日,上海市肺科医院在肺科医院专科联盟管理论坛上宣布,拟筹备成立“长三角肺科联盟”,35家医院将联手对抗愈加凶险的肺癌。

专家表示,肺癌是一种复杂性疾病,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人吸烟却不得肺癌,有些人不吸烟却患上了肺癌?中国人的患病机制又有哪些不同?肺癌的发病风险可以预测吗?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肺癌是一种复杂性疾病,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他的课题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找到19个国人肺癌易感基因,构建中国人群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指标,可实现前瞻性预防。

肺癌已成癌魔首恶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统计,我国肺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已连续10年位居恶性肿瘤之首,每年新发肺癌约78.7万人,因肺癌死亡约63.1万人,每天有1700多人死于肺癌。
  沈洪兵院士认为,尽管大多数肺癌可归咎于烟草暴露,然而仅有不到20%的吸烟者发展为肺癌,而且非吸烟者和年轻人中也有肺癌病例,这一事实表明,不同个体对环境暴露的反应存在遗传易感性。
  “易感表示某人容易患有某种疾病,没有易感位点则患病风险降低。而且携带易感位点越多,患病风险越高。”沈洪兵说,“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被公认为是鉴定复杂性疾病遗传易感基因的重要方法。”

寻找国人易感基因
  2011年,作为“肺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领衔者,沈洪兵团队完成了首个中国人群的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4个染色体区域的6个遗传变异与肺癌发病相关,其中有4个易感位点为中国人群首次报道。2012年,团队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部分肺癌易感基因与吸烟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解析了吸烟致肺癌的遗传学基础。
  课题组还进一步细化了肺癌不同亚型群体之间易感基因的差异──肺腺癌和肺鳞癌的发生各有相关联的易感基因,同时中国人群独有的一个肺鳞癌易感区域也被找到。
  近年来,沈洪兵课题组在前期中国人群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19个独立易感位点,并构建了中国人群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19,从而定义了低、中、高遗传风险人群。
  结合中国慢性病研究队列9.5万人10年随访数据发现:随着遗传评分PRS-19的增加,肺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遗传高风险的中度吸烟者肺癌发病风险,与遗传中风险的重度吸烟者相近。
  同时,团队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一批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癌、胃癌、乳腺癌、先天心脏病等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这些发现对指导疾病预防和高危人群筛查具有积极意义。

基因辨癌精准治疗
  类似肺癌这种高发恶性肿瘤,临床医学实践证实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达90%。所以,前瞻性的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
  根据中国人群特有的肺癌易感位点,就可以精准化指导癌症早期的筛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据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人员介绍,现在只需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进行基因型检测,受测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癌症(发病风险)。可以根据发现的位点专门定制某种检测用的基因芯片,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些易感基因型。
  目前,南京医科大学已与相关高校、医院、企业和政府共同创建“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肿瘤组学研究平台、肿瘤分子分型与治疗新靶点研究平台、肿瘤新型干预产品研发平台等,建立了2万余例肿瘤患者和8万余人社区队列人群生物样本库和相应肿瘤的基因组学数据库,研发了肺癌等肿瘤危险度评估试剂盒及个体化药物靶点检测试剂盒,应用于多种肿瘤生物样本检测,指导个体化诊疗。
50#
 梅溪河 发表于: 2019-11-17 14:23:00|只看该作者

迎国际肺癌日 肿瘤筛查车助力肺癌查防治公益行动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迎国际肺癌日 肿瘤筛查车助力肺癌查防治公益行动

“肺癌筛查防治公益行动”在京启动。
  11月16日,为迎接国际肺癌日(11月17日)的到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发起的“肺癌筛查防治公益行动”在京启动,具体实施规划及目标同时发布。
  肺癌是位列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约为78万,因肺癌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63万。防控肺癌的公认关键词是“早”──早筛、早诊、早治。此次行动通过移动肿瘤筛查车,帮助基层社区和缺少专业检测设备或检测人员的医疗资源匮乏地区,针对高危人群开展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移动肿瘤筛查车配备了车载低剂量螺旋CT机,配合智能AI读片和5G技术,能传送影像数据到影像云,并在远程快速给出检测报告和初步诊疗意见,形成肺癌防治便捷化模式,可实现快速检测肺癌风险的功能。
启动仪式上播放肺癌防治宣传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老龄处处长马吉祥强调了癌症早诊早干预的重要意义。
公布“肺癌筛查防治公益行动”的规划及目标。
嘉宾们听取公益行动的规划及目标。
活动现场的肺癌防治知识宣传展板。
移动肺癌筛查车亮相启动仪式现场。
移动肺癌筛查车内部布局。
  新京报记者郑新洽周慧晓婉摄影报道
  编辑:殷楠校对 李世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
 欺头 发表于: 2019-11-17 12:22:06|只看该作者

国际肺癌日丨全病程管理逐步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国际肺癌日丨全病程管理逐步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

  全病程管理模式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与康复等方面,患者在获得科学、规范、精准化治疗方案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节省患者的时间和治疗成本。
图/资料图片
  肺癌是我国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75%的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研究数据表明,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达90%。
  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近日举办的“智慧抗癌,重获新生”义诊活动上,胸外科主任张毅携科室团队以肺癌全病程管理创新诊疗模式,为百余名患者提供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与患者管理(康复)等一站式服务,并普及肺癌疾病知识,鼓励患者通过规范化诊疗路径寻求有效的治疗共抗肺癌。
  张毅介绍,所谓全病程管理是指在早期预防和筛查阶段,患者可通过早癌筛查、定期体检等进行筛查,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健康宣讲方式普及大众对肺癌的认识;在诊断方面,通过影像、病理、检验等精准检测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断支持;在治疗阶段中,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诊、人工智能第二诊疗意见及伴随诊断等进行治疗决策,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在慢病管理阶段,通过疗效评估、药物抗体等为患者制定诊后管理方案。基于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患者在获得科学、规范、精准化治疗方案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节省患者的时间和治疗成本。
  近年来,人工智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解决方案,推动肿瘤诊疗的规范化发展;生物诊断新技术为肿瘤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基因检测的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评估药物的疗效,为患者用药给予精确的指导。为了让更多的肿瘤患者享受到先进的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和生物诊断新技术带来的精准诊疗服务,宣武医院携手百洋医药集团旗下菩提生物诊断建设肺癌全病程管理中心。该中心以先进的医疗技术、科学的肿瘤治疗方案和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实现诊前、诊中及诊后各个环节的全覆盖。
  “此次科普宣教义诊活动就是根据肺癌全病程管理的核心理念来建构。”张毅表示,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希望此次的义诊让全病程管理这个理念更好地普及,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并切实获益,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和生物诊断技术逐步提升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
⊙记者:岳清秀

  编辑:岳清秀 校对:王鹿
48#
 365tty 发表于: 2019-11-12 10:06:00|只看该作者

挑战最致命肺癌,MIT癌症研究大牛找到治疗“捷径”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学术经纬

  近日,《科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肿瘤生物学家为我们展示了肺癌的一种治疗新途径。
  癌症研究领域大牛、Koch癌症研究所(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Cancer Research)所长Tyler Jacks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找到了破解小细胞肺癌“软肋”的一个新靶点。更可喜的是,使用已有的药物正可以击中这一靶点,在小鼠模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结果。
  先来认识一下小细胞肺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肺癌都是造成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是两种主要的肺癌类型,其中小细胞肺癌更具侵略性,被认为是所有实体瘤中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特点是肿瘤生长迅速,早期广泛转移,导致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6%左右。
小细胞肺癌患者大部分都是吸烟者(图片来源:Pixabay)
  另一方面,尽管非小细胞肺癌受益于多种化疗药物和新兴的免疫疗法,相比之下,供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的新疗法屈指可数,铂类药物和依托泊苷联合用药的化疗方案依然是治疗基础。
  “实际上,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今天的治疗方法几乎与四五十年前差不多。”Tyler Jacks教授说,“无疑,我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已有三款免疫疗法获批治疗小细胞肺癌,分别是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默沙东的Keytruda、罗氏的Tecentriq(图片来源:Pixabay)
  为了找出可以在临床上更快、更容易进行测试的治疗靶点,Jacks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CRISPR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筛选可以成药或是已有药物靶向的基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小细胞肺癌肿瘤对一种基因的缺失尤其敏感,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名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是嘧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
  嘧啶是DNA和RNA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与健康细胞不同,癌细胞在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因此尤其需要合成新的DNA和RNA。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小细胞肺癌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软肋”:嘧啶合成途径在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活性远远低于研究中检测到到的其他癌细胞类型。抑制DHODH后,小细胞肺癌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嘧啶满足需求。
在嘧啶合成途径中,DHODH是一种关键的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这是否意味着用DHODH抑制剂就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呢?采用一种已经被批准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的DHODH抑制剂brequinar,研究人员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
  经brequinar处理后,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小细胞肺癌小鼠模型体内,原本进展迅速的肿瘤生长放慢,比未治疗的小鼠存活更长时间。而在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脏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可喜变化。
DHODH抑制剂显著放慢肿瘤生长速度(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除了小鼠模型,这一抑制剂还在两个患者来源的小细胞肺癌肿瘤模型中展现了功效。而且,标准的化疗方案已经对其中一个无效。共同第一作者Sheng Rong Ng博士解释说,“对于不再对初始治疗产生反应的癌症患者,二线治疗的选择十分有限,我们认为,这一发现可能代表了这些患者的新选择。”
  “我们很高兴这一发现将来可以提供新的方法帮助小细胞肺癌患者。”共同第一作者Leanne Li博士说,“尽管在临床上检测brequinar是否可以作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考虑到我们是从一种已知对人类安全的药物开始,这一速度可以加快很多。”
  研究人员介绍,下一步工作包括优化DHODH抑制剂的治疗功效,并将其与其他目前可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相结合。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定制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人员还将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确定什么样的肿瘤易受该疗法影响,以及对这种疗法无反应的肿瘤的耐药机制。
  我们期待科学家的后续研究顺利,早日造福更多患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
 摩天方 发表于: 2019-10-20 15:37:51|只看该作者

新技术提升筛查精准度 新确诊肺癌患者六成为早期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新技术提升筛查精准度 新确诊肺癌患者六成为早期

  (记者:王卡拉)“早年间,我们医院新确诊的肺癌患者,约60%是局部晚期肺癌。近两年,新确诊的肺癌患者中,60%的患者为早期肺癌。”在10月19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张兰军指出,随着筛查诊断技术不断进步,百姓健康意识增强,更多肺癌患者在早期被筛查出来。
  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效能偏低
  对于张兰军教授谈及的临床新发现肺癌患者从晚期占多数转变为早期占多数,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表示,随着中国肺癌筛查活动的推动,百姓健康意识增强,各单位职工保健、体检、深部CT的引入,更多肺部小结节已经走入临床医生视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胸外科手术中,60%~70%都是首次胸部CT发现的肺部小结节,而以往60%~70%已经是晚期肺癌。不过,这也会有另一个担心,就是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支修益指出,哪些小结节需要干预,哪些只需要定期复查,需要更为精准的检测手段来辅助。
  目前,我国筛查肺癌的推荐手段是低剂量螺旋CT。张兰军指出,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20%~25%的肺内结节,但缺点在于肺癌诊断效率较低。单纯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发现的肺内结节最终诊断为肺癌的只有0.98%~2.6%,“政府花了很多钱,但诊断出肺癌的几率却很低,因此需要其他手段来辅助,比如液体活检(血液、痰液、尿液检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肺癌是我们国家在肿瘤领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指出,肿瘤的出路在预防,但早期肺癌诊断如何深入,是目前面临的挑战。比如肺小结节,如何从中精准识别出肺癌,需要业内高度重视,集全国力量研究。
  新技术“助力”筛查提升精准度
  目前,临床上已经在利用液体活检新技术来辅助诊断。支修益介绍,以往的液体活检只是检测血液,目前可以通过检测肺癌的7种抗体、痰端粒酶,甚至尿液、胸水、脑脊液、心包积液等发现肿瘤的痕迹,辅助医生把需要干预的肺结节患者筛查出来。
  早在2015年,原国家食药监局就批准了我国首个早期肺癌血液检测、肺部结节良恶性辅助诊断项目──肺癌七种自身抗体检测项目,该项目通过检查血液中在肺癌发生发展中最相关的七个靶点的肿瘤免疫抗体分子指标,发现早期肺癌,其上市前临床研究表明,对于8毫米以下的结节、8毫米到20毫米之间的肺部结节有接近90%阳性准确率,对辅助临床医生判断肺部结节是否有侵袭性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目前,该项目已经被引入各大医院。
  论坛上,中国肺癌七种自身抗体10万人队列研究、痰端粒酶检测全国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也同期启动。支修益希望,临床医生能与液体活检相关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结合,与高校、企业加强合作,拿出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尽快推出易于推广、安全有效且医保能报销的早筛早诊技术,充实新一版中国研发型肺癌诊疗规范。同时,随着5G技术、远程会诊技术的发展,希望更多大医院在做好自身医疗工作同时,向县级医院下沉,让县级医院也加入到肺癌筛查中来。
  编辑:岳清秀 校对:刘军
46#
 hoho2008 发表于: 2019-9-18 14:25:24|只看该作者

用“电子鼻”快速“嗅”出肺癌免疫疗法适用者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荷兰新研究:用“电子鼻”快速“嗅”出肺癌免疫疗法适用者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消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日前研发出一种快速检测法,利用“电子鼻”分析肺癌患者呼出的化学物质,从而确定该患者是否适用免疫疗法,准确率达85%。
  免疫疗法的引入极大改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但目前它的有效率仅在20%左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在治疗前确定这种疗法是否适用于患者。新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提前识别适用免疫疗法的目标患者,提高治疗效率,还可以减少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目前除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外,尚无其他有效检测方法。
  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代谢过程会使呼吸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状态出现变化。在使用时这种内含传感器的“电子鼻”时,设备会将患者呼出气体中的这些化合物的数据直接发送并存储到在线服务器,机器算法会测定该患者是否对免疫疗法有反应,整个检测耗时不到一分钟。
  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研究人员招募了143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他们都接受了免疫疗法,并在接受治疗前两周使用“电子鼻”进行了呼气检测。3个月后,研究人员使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是否对这种免疫治疗有反应。结果发现,“电子鼻”的检测准确率可达85%。
  研究人员相信,呼气分析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未来可能指导许多其他疾病的治疗。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瑞士《肿瘤学年鉴》杂志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
 偏执狂 发表于: 2019-9-14 18:04:29|只看该作者

英国新技术可较早检测出肺癌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伦敦9月13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结合血液检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的新型检测技术,可更早、更准确地检测出肺癌,有助于患者尽早开始治疗。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说,早期检测对肺癌患者非常重要,英国肺癌患者在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只有9%左右,重要原因是许多患者到了肺癌晚期才得到检测和诊断,而如果在肺癌早期就开始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60%至70%。
  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个大型肺癌早期诊断临床试验项目,有超过1.2万名志愿者参加,他们年龄在50岁至75岁之间,从各方面因素估计是两年内患肺癌风险较高的人群。研究人员联合使用了他们开发的血液检测技术和CT检测技术,发现能以较高的准确度检测出那些肺癌早期的患者。
  研究人员说,新技术的一个优势是,由于结合了血液检测信息,做CT检测时所需的成像数量仅为正常数量的约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患者会接受较少的辐射。
  参与这个项目的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弗朗西斯·迈尔说,这项研究成果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有潜力为患者带来巨大益处。
44#
 川兔子 发表于: 2019-7-29 10:23:00|只看该作者

非吸烟肺癌患者增多 专家建议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筛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非吸烟肺癌患者增多 专家建议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筛查

  导致肺癌的因素不只吸烟,还包括环境、情绪、基因等。
图/资料图片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不吸烟,也会得肺癌吗?
  “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患者比例在上升。”在7月27日举行的2019北京国际胸外科论坛上,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毅教授指出,导致肺癌的因素不只吸烟,还包括环境、情绪、基因等。
  发现肺小结节要找专业医师判断
  “有人问我,自己生活习惯好,不吸烟、早睡早起,为什么还会得肺癌?”张毅强调,引起肺癌的原因复杂,即便不吸烟,35岁以上的成年人最好每年做筛查,再退一步,至少40岁开始就要每年做筛查。
  如果筛查发现了肺小结节,一定要到专业科室找专业医师判断。“有时肿瘤细胞会处于‘休眠期’,最开始长得非常慢,从肺小结节变成肺癌需要的时间不确定,但是一旦肿瘤细胞苏醒,则是成倍生长,发展迅速。”张毅称,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什么时候肺小结节可能会转变成癌症,这个问题医生无法回答,有患者在查出肺小结节的8年后确诊为肺癌。因此,要早发现肺癌,只能靠每年的筛查。如果疑似肺癌,随访时间不能只是一两年,务必坚持每年随访。
  免疫治疗药物让不少患者受益
  宣武医院胸外科在北京率先建立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目标是建立肺癌早期筛查、线上教育/咨询、基因/免疫精准检测、临床治疗决策支持系统、MDT会诊中心以及患者院外管理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但是,“肺癌诊疗一体化还不涉及预防这一步,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张毅强调。
  在肺癌治疗的药物方面,随着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患者能很快用上国外新上市的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而且国产免疫治疗药物也已经上市,让不少患者受益。“我治疗的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只单独用了两次国产PD-1,病灶基本消失,效果确实非常好。免疫治疗药物还可以和化疗、血管靶向药相结合进行联合治疗、新辅助治疗等。”张毅表示。
⊙记者:王卡拉

  编辑:岳清秀 校对:范锦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瓜子米米 发表于: 2019-7-17 10:06:00|只看该作者

“抗氧化”保健品竟可能促进肺癌转移!

源自:学术经纬
  在上周出版的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中,两项关于肺癌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来自美国与瑞典的两支科研团队分别发现,一种叫做Bach1的蛋白质能让肺癌发生转移。而一些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保健品,竟可能会促进这一过程的发生!

一种叫Bach1的蛋白质是肺癌转移的关键分子(图片源自:参考资料[1])
  这两项研究之所以会得到大量关注和报道,与肺癌的巨大危害有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的统计,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每年,它都会带走将近200万条人命,甚至超过了死于结直肠癌与乳腺癌的患者总和!
  肺癌如此致命,很大原因在于它容易发生转移。由于肺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晚期。此时的肺癌已经出现了局部或是全身的转移,极大增加了治疗难度。
  如果我们能搞清楚肺癌转移的关键,会怎样改变患者的生活?这正是科学家们想要回答的问题。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们对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常见基因突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大约30%的病例带有NRF2和KEAP1的突变。这个发现很有意思,因为这两个蛋白质作用于同一条“抗氧化”通路!
  具体来看,NRF2是细胞内抗氧化反应的主要开关,而KEAP1则能让NRF2发生降解。在肺癌病例中,基因突变要么让NRF2变得稳定,要么让KEAP1失去作用,无法降解NRF2。简单来说,这些突变会让细胞里的NRF2活性上升。
  那么,肺癌为啥要让NRF2的活性上升呢?顺着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进一步探索了NRF2的作用通路。他们发现,激活后的NRF2能够促进一种叫做HO-1的酶的表达,这会促使它降解血红素(heme),最终使得一种叫做Bach1的蛋白能够趋于稳定。

NRF2通过HO-1稳定Bach1的作用通路示意图(图片源自:参考资料[2])
  而Bach1是一种让细胞更容易发生迁徙的蛋白。如果肺癌细胞发生了突变,导致NRF2的活跃和Bach1的稳定,这些肺癌细胞就更容易发生转移。后续的实验也表明,KEAP1通过降解NRF2,可以抑制癌细胞的转移;而NRF2与HO-1通过稳定Bach1,可以促进癌细胞的转移。

  第二项研究则从“保健品”的角度,证实了Bach1对肺癌转移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们指出,长期服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或是维生素E,也会降低血红素的水平,使得Bach1蛋白趋于稳定,促进癌细胞转移。
  考虑到Bach1在肺癌转移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们顺着这些发现,找到了控制肺癌转移的潜在思路──通过抑制Bach1上游通路的HO-1,或是抑制Bach1下游通路里的糖酵解,我们有望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抗氧化剂稳定Bach1刺激肺癌转移的机制示意图(图片源自:参考资料[2])
  这不光是一种设想,还在实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科学家发现,即便是经过了抗氧化剂的处理,或者是Bach1蛋白得到了稳定,一种针对糖酵解的MCT-1抑制剂(AZD3965)依旧可以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值得一提的是,AZD3965目前已经位于1期临床试验之中,评估对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这两篇发表于《细胞》的研究,则表明它还有望对肺癌进行治疗。《细胞》杂志的官方专文介绍中也指出,未来,也许通过检测患者是否带有NRF2与KEAP1的突变,我们可以为他们带来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3 23:30,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