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696|回复: 11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少数民族四川主要少数民族

 [复制链接]
傣族
  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按分布地区又有“傣那”、“傣雅”、“傣绷”等。
  人口及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O余个州、市、县。人口为102.513万人(1990年)。
  历史及由来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倭、泰国北部、缅甸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其先民被称为“滇越”、“掸”或“擅”,唐、宋朝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等;元、明朝时称“白衣”、“百夷”,清朝以后称“摆夷”或“摆衣”。
  唐、宋朝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有“彻(车)里军民总管府”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沿袭明的制度,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产生封建地主经济,西双版纳等边疆地区还保留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

  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宗教文化
  十世纪后,小承佛教逐渐传入,至十五、六世纪时,被普遍信仰。但同时仍保留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献方面有千年的傣文文献(包括“贝叶经”和著名的傣历;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桶木诺娜》;《峨并与桑洛》等。艺术方面有优秀民间歌手“赞哈”动人的演唱;有优美的孔雀舞;动听的象脚鼓和铭锣;欢乐的泼水节等。主要传统民族节日有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
  习俗及社会
  镶牙套、染齿和纹身是傣族的习俗。尤其男女青年喜欢用金片、银片等作成套子,套在牙上。姑娘们从十几岁就开始染齿,用锅底灰或中草药吧牙齿染黑,认为牙齿越黑越美丽。纹身的主要是男青年。花纹有几何图案、鸟兽、花卉、以及文字符号等。男子如果不纹身,就会被姑娘看不起。
  男子着无劣谠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统裙。
  他们居住“干栏”式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行一夫一妻制,具有等级内婚特点。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耕作技术精细。“普洱茶”中外驰名,制茶业设备先进,近年来还成功地发展了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也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区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1个自治州与景颇族及佤、拉祜、哈尼、彝等族先后建立了1个联合自治州和4个自治县。

布依族
  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布依”;也有一些地方自称
  “布曼”、“布侬”。“布”的意思是“族”。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为254.509万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亦有分布。
  历史由来
  布依族历史悠久,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与从北方南下的移民融合的而成。历史上名称繁多,与壮、侗、傣等族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中的“骆越”。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统称为“蛮僚”、“俚僚”、“八番”。元、明、清时称“钟家”、“青仲”、“仲番”、“布依”等。
  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宗教文化
  信鬼神和“鸡卜”,崇拜祖先。近百年来,也有一些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口头文学、特别是山歌比较著名。
  布依族的乐器──铜鼓,也比较有特色。它不仅是祭祀、喜庆、丧葬时的乐器,而且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击鼓可以聚众。
  习俗及社会
  多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过去有“不落夫家”的习俗。青年男女间的交往比较自由,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倾吐爱情。青年男子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大多数妇女穿右衽大襟衣,下身穿长裤或格子裙,戴各种银质首饰。
  一年中除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经济上主要是农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以水稻为主,还饲养水牛和黄牛。居民大多居于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素有“布依水乡”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成立2个自治州、3个自治县。

白族
  自称“白子”、“白尼”,“子”、“尼”都是“人”的意思。汉意为“白人”。旧称“民家”,他称“那马”、“勒墨”。据说因为他们崇尚白色,故称“白”。
  人口分布
  截止1900年人口为159.483万人。
  主要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带等地,贵州、四川凉山州及湖南省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历史由来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份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份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语言文字
  白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北部三个方言。用汉字的音和义再加上一些新造的字来记录白语,被称为“白文”。使用大量汉语借词,是藏缅语族中吸收汉语最多的语言。现在,白语中含有大量的汉语借词,汉文也很早就成为白族人通用的文字。

  宗教文化
  白族主要崇拜“本主”(即村社神)。本主一般不是一个人,而是本主夫妇及子孙,少的20多个,多的达80多个。本主各个村子都不一样,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等。白族还信巫鬼、佛教。19世纪70年代也曾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但信者不多。
  文化艺术古老丰富,有本民族建筑、医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有屹立千年的大理崇圣寺、剑川石宝山石窟、鸡足山建筑群、南诏时期传入中原的有名的“狮子舞”以及石、木工艺和门楼的建造。有著名的爱情故事《望夫云》、民间故事《美人石》、>等。
  习俗及社会
  白族人崇尚白色,男子都喜欢穿白色对襟衣服。大理一带还套黑领褂,洱海一带有的套皮的或者绸缎领褂。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未婚女子编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侧绾纂。白族人不论大人、孩子都喜欢披一块羊皮。
  行一夫一妻制。元代以前盛行火葬,明代以后渐改土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三月节、渔潭会等传统集会。
  历史上唐朝曾在这里建立以彝、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公元902年奴隶暴动,南诏政权崩溃。公元937年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土制政权。元朝时原大理国主段氏和权臣高氏等仍被重用,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洱海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制。明代以后,较大的土司都被“改土归流”,地主制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除今云南沪水县六库及云龙、兰坪、鹤庆县部分山区尚残存领主制外,其他广大地区均处于地主制发展阶段。
  白族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与周围汉族基本相同,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下关沱茶驰名中外。手工业较为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了眼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了眼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了眼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了眼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了眼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了眼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文采动人张小娴(转) 无奈的男孩,等待的女孩
2# 四姑娘山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17:2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蒙古族

  “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人口及分布
  蒙古族人口 截止到1990年为480.6849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
  历史由来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醐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

  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以畏吾儿字母创制,经过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忽必烈时,曾创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在明、清时期,全族喇嘛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3。
  蒙古族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历史、文学名著。《宋史》、《辽史》、<<金史>>是我国的重要史籍。
  习俗及社会
  蒙古牧民多住圆形的蒙古包,它便于拆迁。蒙古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骑马、摔跤、射箭等为群众所喜好。牧民多住“蒙古包”。农区饮食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牧区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食。蒙古族至今已建立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23:31|只看该作者

回族

  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元朝时称当时来自西方中亚细亚的各族、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为“回回”,被列为“色目人”一类,以区别其他民族。但回回真正形成一个民族是在明朝。
  人口及分布
  截止到1990年止,人口为860.298万。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分布,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 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
  历史由来
  回族来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末,那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等地。以后,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的发展,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到13世纪初叶,被迫迁来我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开始逐渐增多,后来不断同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回族)。一说还应包括10世纪中期以来分布葱岭东西喀什噶尔等地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回鹘人后裔在内。其先民在唐宋时被称为“番客”。

  语言文字
  回族在其东迁之初,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用汉语、汉文。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词汇。少数人会用阿拉伯语。在边疆地区,回族人还是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在回族人经营的商店前往往挂着用阿拉伯文写的招牌。
  宗教文化
  多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在长期相处中,虽受汉文化影响较大,但在心理状态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仍表现出自己显著的特点。
  历史上出现不少政治家(海瑞)、思想家、文学家(李蛰)、航海家(明代郑和)、建筑家(亦黑迭儿丁)、学者、诗人、画家及经学家等。
  习俗及社会
  饮食、丧葬、婚姻、节日等受宗教影响至深,并已成为民族习惯。不吃猪肉和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丧葬时用白布包身土葬。
  回族历史上从事内地和边疆屯田垦牧,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炮以及矿产的采冶上都较为著名。回族又以善于经营而著称,从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特别是“清真小吃”更享盛名。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并分别与彝、苗等族建立3个联合自治县。
4# 金佛山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30:39|只看该作者

满族

  满族。历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前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才改称“满族”。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为982.118万人。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最多。河北、山东、内蒙古、新疆、北京等也有少数居住。
  历史由来
  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3000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匆吉、隋唐时的、北宋至明时的女真。7世纪末、8世纪初曾建立过渤海国,12世纪建立了金国。明万历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现在的满族是后来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和松花江、乌苏里江等一带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另外,目前满族中的一小部份实际上是蒙古族和汉族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参加了清朝的军队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了旗人,现在就成了满族。
  语言文字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中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使用文字为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现满族普遍习用汉语、汉文。

  宗教文化
  过去长期信仰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萨满”的意思为“疯狂的人”,即指巫师。至本世纪40年代,黑龙江一些地区还有萨满活动。
  满族人的文化源远流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著名作家老舍、书法家启功、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
  习俗及社会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剃发梳辫”曾是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即剃去前额短发,只留后面的发梳成辫子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发,佩戴耳环,穿宽大直筒旗袍,着高底花鞋。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三面有炕。院内一般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萨其玛”是具有满族独特风味的点心。
  家中生男孩,便在大门左边挂一个用杏树枝做的弓,如果生了女孩,在门的右边挂一个红布条。
  满族人多数从事农业,一部分饲养柞蚕、栽种果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33:44|只看该作者

傈僳族

  自称“傈僳”,史称“栗些”、“力些”、“栗栗”等。
  人口及分布
  截止到1990年为57.486万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和四川省的西昌、盐边等县。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语言文字
  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行。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宗教文化
  盛行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进行“驱鬼”或“杀鬼”,占卦等,巫还主持祭祀活动。20世纪初,德宏、怒江地区曾传入过基督教和天主教。
  习俗及社会
  傈僳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社交自由,流行“公房制”。而且存在亚血缘族内婚,即同一家族内除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其余家属均可以通婚。
  人死后行土葬。成年人死后,全村停止生产劳动2──3天,举行吊唁活动。入殓后停在门前,由亲属唱祭歌、跳葬舞。出殡入墓时,头在高处、面向东方。殉葬品不入土,而是悬挂在坟前的木桩上。死者没入殓时,村人忌食辣椒。
  妇女上穿右衽收腰短衣,下着长裙,头上饰以红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项圈。男子一般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在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将一年划分为IO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火把节等。
  新中国成立前,傈僳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封建地主制、家长奴隶制和个别地方的原始公社制残余三种情况。主要以农业为主,怒江地区耕作制度原始,兼有采集和狩猎。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改革了原始耕作制度,发展农业,修筑公路,还有了各类工矿企业和汽车修理等行业。实现了社会改造,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6# 青城山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35:36|只看该作者

纳西族

  “纳西”是该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24万人的自称;东部地区多自称“纳汝”,还有部份地区自称“纳恒”、“纳”。“纳”在纳西语中有“大”或者“尊贵”的意思。“西”、“汝”、“恒”都有“人、族”的意思。过去东部地区的纳西人被称为“摩些”,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确定为“纳西族”。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该族人口为27.801万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周围诸县及临近各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和西藏的芒康等地亦有分布。
  语言文字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份,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历史由来
  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的一个支系。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宗教文化
  旧时多信“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的一种巫教,宣言“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部分信仰喇嘛教,丽江地区还信奉红教,永宁地区信奉黄教。13-14世纪佛教、道教传入,但信奉者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传入,信者也不多。
  纳西族对东巴文的研究尤为突出,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有古老的长篇叙事诗《创世纪》,还有本民族医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刻等。
  习俗及社会
  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部份地区还存在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50年代,母系家庭在该地区还占40-50%,80年代,母系家庭占35%。
  行土葬,永宁等地区行传统火葬。
  纳西族妇女上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系百摺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上面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两肩缀日、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男子服装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同。
  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猛本、祭三多及干木古等。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建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38:41|只看该作者

彝族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泛称为“夷”。其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意思都是“黑族”,因为彝族崇尚黑色。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为657.217万人。
  主要聚居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历史由来
  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地区生息繁衍。后来羌人南下,与当地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羌人南下主要从甘肃、宁夏、青海等一带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一带。14──17世纪,由于屯兵,大批汉人进入彝族聚集区,其中还有商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夷”、“缥”;唐、宋时期的“乌蛮”;元、明时期的“罗罗”、“保罗”等,都是当时对西南彝族先民的称呼。到16世纪下半叶,云南全省汉族已经占多数,原来的彝族聚集区逐渐变为彝汉共居区。一般是平原区里彝人大多融合于汉人,
  语言文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有6种方言。原有一种象形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75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还设计了“彝族拼音符号”,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推广使用。但是现在彝族中使用汉语和汉文的人越来越多。

  宗教文化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世纪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后传入,但信者不多。
  彝文典籍浩繁,现已整理出彝文文献《西南夷志》、《勒布特依》。叙事长诗《阿诗玛》、《阿细人的歌》等,在彝族地区长期流传。
  此外,彝族的天文、历法、气象、医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创造和贡献
  习俗及社会
  一夫一妻制。实行“抢婚”。由男女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由男家派人骑马来抢新娘。被抢的姑娘大叫时,女方家亲属出来追赶,而新娘最后被抢走。或者有的是,女方在男方家迎亲人进门时,用凉水、锅底、棍棒等突然袭击,在一场打逗后,再待以酒肉,让迎亲的人把新人接走。
  大、小凉山都实行火葬。彝族人很重视死者的灵牌,灵牌用一根一寸多长的竹子,外面包白羊毛,再缠上红线,放入长5寸的木棒中事先挖好的槽里,再用麻纰缠绕,削尖木棒的两端插入竹篦中即可。
  服饰形式很多,较常见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头顶留二、三寸头发一小块,称为“子尔”(汉称“天菩萨”),裹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有扎成细长锥形“子帖”(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以示英雄。女子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摺长裙,裙线镶以多层色布,美观大方。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形似斗篷,下端缀以长穗,长可到膝。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种玉米、养麦、燕麦、土豆等粮食作物,少部分地区种水稻。
  新中国成立前大凉山及云南小凉山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奴隶制度,分兹莫、诺伙、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其他地区基本上都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摧毁了封建制和奴隶制。先后建立2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与哈尼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并与哈尼、回、苗瑶、傣、壮、记佬等族分别联合建立7个自治县。
8#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40:50|只看该作者

苗族

  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人口分布
  截止到1990年人口为739、804万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他地方有小的聚居区,或与其他民族杂居。海南岛也有一部分。
  历史由来
  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语言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方言中相同部分在60%以上。同时通用汉语。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失传了。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与苗族、汉族的知识分子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俗称“老苗文”,现在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三套文字方案。目前一直在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宗教文化
  苗族崇拜鬼神,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清代,天主教和基都教传入,二十世纪上半叶,曾有上万苗族教徒。
  苗族最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此外还有踩鼓、赛马、摔跤、斗马、斗鸟等活动。苗族喜爱歌舞,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的著名乐器,大的长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时,往往几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芦笙吹着同一曲调跳舞。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花样很多。在我国各族中堪称第一。尤其女装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百余种。
  习俗及社会
  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为辅。普遍嗜好饮酒。住宅因地而异。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形式多为“吊脚楼”,屋顶为斜平面;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则为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是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源作墙的房屋;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房檐较长,檐下的走廊是休息的地方。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恋爱比较自由,有的地方有“还姑娘”、“转房”等习惯。
  新中国后,苗族地区进行了社会改革,先后与土家、侗、布依、壮、黎等民族分别建立了7个联合自治州,同布依、彝、回、瑶等族分别建立了9个联合自治县和4个苗族自治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43:25|只看该作者

土家族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为570.422万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tjz.jpg

tjz1.jpg
10#
 楼主|红了眼 发表于: 2004-5-19 00:45:57|只看该作者

藏族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哇”。“巴”、“哇”藏语意为“人”。
  人口及分布
  藏族人口为 459.333O万人(199O年统计)。居住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
  历史由来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番”。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

  语言文字
  藏族讲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藏文,字体分头字(楷体)和无头字(草体)两种,有4个元音符号和30个辅音字母。
  宗教文化
  西藏在民主改革前,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藏民大都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黄教,其余还有红教、白教、花教。黄教禁止僧人娶妻,其它教派不限制。西藏西部和青海,四川牧区还存在着早期宗教──本教,也称黑教。
  习俗及社会
  藏族有自己的历法。藏历始于1027年,以十一月一日为新年。每年阳历的8月初,过“望果节”。人们穿着节日服装敲锣打鼓唱着歌绕着田边地头转,以庆祝丰收。这一天还举行赛马、射箭等比赛,以及野餐。
  藏族的葬礼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
  天葬:把尸体背到天葬场,切割后全部由秃鹰吃掉。
  水葬:是比较穷的人用的,把支解的尸体投入到水中或用白布裹尸整个投入到水中。
  火葬:是对活佛和贵族的葬法。
  土葬:对传染病人和犯人、被刀砍死的人实行这种方式。
  塔葬:这是对有名望的活佛的葬式,方法是:用盐水擦尸体,风干后涂上香料,把尸体保留下来,放到灵塔里。
  1959年民主改革前,大部分藏族地区仍然保持着贵族僧侣联合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主经济。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农业以青稞为主,也有小麦、豌豆、荞麦、蚕豆等农作物。牧业生产以藏系绵羊、山羊、牦牛为特产。1959年平息了西藏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叛乱,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到目前为止,藏族地区已建立了1个自治区、9个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联合建立了1个自治州。民主改革后,又适时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1 09:04,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