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103|回复: 0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李成忠 发表于: 2006-6-6 12:12:3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家乡的糍粑

 [复制链接]
家乡的糍粑

⊙ 李成忠/文

  糍粑是家乡的传统小吃,制作过程是选上好糯米清水泡胀,用筲箕滴干后,上甑蒸成糯米饭,趁热倒入石臼,用捣杵反复捶捣,直到糯米饭被完全捶捣成粘性很强的糕状体,看不到米粒,就成糍粑了。卖家将糍粑移入街边竹篾编制,内外糊黄泥巴隔热保温的活动灶上的大锅内,灶下以木炭微火保温。顾客在糍粑摊子边落坐后,只要说一声∶“老板,来一碟糍粑。”老板立即操刀从锅里的糍粑团上割下巴掌大小的糍粑,顺手在锅边的红糖浆盆里一沾,放到碟子里,再随手抓一撮拌了白糖的花生、芝麻粉末撒在糍粑上端给客人。雪白的糍粑沾满了金黄的糖浆,上面是香味扑鼻的花生、芝麻末,惹人食欲大增。会吃糍粑的客人,接过碟子后不会狼吞虎咽,而是用筷子夹下一小块糍粑,沾满糖浆和拌白糖的花生、芝麻末,放进嘴里慢慢品尝柔滑香甜的滋味,吃完一块再夹一块,直到吃得碟底朝天,把糖浆和花生、芝麻末粘得干干净净。
  解放前,号称“穿城三里三,环城五里五”的川西边陲小县洪雅城内,只有两家卖糍粑,南街、西街各一家。南街卖糍粑的姓徐,西街的姓余,大家就叫两家的主人徐糍粑和余糍粑。逢单闲天都歇业选料制作糍粑和佐料,逢双县城赶场时才摆摊卖糍粑。多年的实践使两家主人练就了一手绝活,每次操刀从大糍粑团上割下的糍粑块大小一致,重量均匀;每块糍粑沾的红糖浆和撒的拌白糖的花生、芝麻末的份量也差不多,而且正好够沾吃完一碟糍粑的量。吃糍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碟糍粑的佐料──红糖浆和花生、芝麻末是定量的,糍粑没吃完就没佐料了,一般情况是不给添加的,卖家每碟糍粑给的佐料多少至关重要,给多了亏本;给少了顾客不满意,就没回头客了。
  听老辈人讲,当初徐家生意不太好,光靠卖糍粑难以为生,不得不将两层木屋的楼上空房改成客房,兼营客栈维持生计。有年冬天,徐家在处理一件突发事件中,因祸得福,名气逐渐大起来,糍粑生意从此越做越红火。
  由于徐家客栈设备简陋,收费低廉,入住客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贩夫走卒和跑江湖的三教九流人物。民国初年的一个腊月天,一位游方道士在徐家客栈住宿一夜,吃了不洁食物,半夜肠胃绞痛,腹内翻江倒海,急着要拉肚子,提着裤子摸黑下了楼梯,走了两步再也忍不住了,正好撞到放置在檐下走道边的石臼,随手揭开盖石臼的盖子,把一肚子的稀屎拉在石臼里。
  天没亮店主夫妇就摸黑将前晚蒸熟的糯米饭倒入石臼捶捣,为节约没点灯,看不清石臼内的情况;加上店主夫妇俩感冒未愈,嗅觉失灵,丝毫没察觉石臼里有屎,直到天亮后才看清雪白的糍粑里有各色异物,细嗅有微微臭味,感到事态严重。把脏糍粑丢了吧,全家赖以维生的本钱就损失大半,以后没钱做糍粑生意了……。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脏糍粑不能丢,多赔点佐料把它卖掉,保住本钱度难关。
  腊月场晚开早散,太阳快当顶了,赶场的农民才进城,徐家糍粑摊子前坐满“打尖”客人。当时生活条件差,大多一日两餐。乡里人起早不吃饭进城赶场,待办完事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才买点经济实惠的食品充饥,这叫“打尖”。糍粑价廉味美又耐饥,受“打尖”者青睐。
  徐糍粑为尽快卖掉有问题的糍粑,手起刀落割下的每块糍粑都比平时大一半,沾的糖浆和撒的佐料也比平时多一倍。金黄的糖浆将碟里的糍粑完全覆盖了,使客人看不清糍粑的“庐山真面目”;加倍的拌白糖花生、芝麻末的浓郁香气,掩盖了糍粑的些许臭味。大多“打尖”的客人以为吃到“蜞头”,狼吞虎咽大饱口福。少数细心的客人嗅出糍粑有点异味,问道∶“老板,这糍粑怎么有点臭味?”
  老板娘笑脸相迎,随口答道∶“我们的糍粑不是‘有点够味’,而是保证够味。嫌不够味呀?再加点料!”边说边把一勺浓香扑鼻的佐料加到客人碟里。客人再一细嗅,佐料的香味掩盖了一切,于是疑虑全消,忙说∶“够味!够味!”埋头吃糍粑去了。
  一锅有问题的糍粑,没到散场就卖完了,徐糍粑俩口子关门算帐,不亏不赚,保住了本钱。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次事故因祸得福,使其名声大噪,生意从此走红。以为吃了“蜞头”的顾客,成了徐家的义务宣传员,“徐糍粑的份量足,佐料多,吃他的糍粑划得着”的美誉不胫而走,没几天就传谝全城的大街小巷和城郊的五里八乡,从此光顾徐糍粑的顾客倍增,每场卖出的糍粑量,比过去多一两倍,夫妻俩干脆关了客栈,雇帮手专卖糍粑。
  我的叔祖母对糍粑情有独钟,她认定“徐糍粑比余糍粑的味道好”,余糍粑的摊子虽近在咫尺,她却很少光顾,常常舍近求远,迈着三寸小脚步履艰难地绕街串巷,从城西去城南吃糍粑。徐、余两家卖的糍粑我都吃过,实事求是地讲,糍粑质量差不多,差别在佐料上。徐糍粑配制的红糖浆较浓,佐料用的是上等花生和黑芝麻,其味浓郁,而余糍粑配制的红糖浆较清,佐料用的是一般花生和黑白混合的芝麻,味道清淡。徐糍粑配制的佐料比余糍粑的味道好,这恐怕是徐家的名气比余家高,生意比余家好的真正原因。至于徐糍粑一夜成名的传说,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只能姑妄言之妄听之。
  因为制作糍粑劳动量大,利润不高,在商品经济年代,费力不赚钱的事没人干,所以家乡已多年没人作糍粑卖了,现在走遍城内的大街小巷,再也找不到糍粑的踪影。一种传统的小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有点令人惋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李成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李成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李成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西昌散记(四) [转帖]不能忘却的记忆──重庆大轰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0:3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