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64|回复: 1

[官员新中国电子科技教育的奠基人──首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吴立人

 [复制链接]
⊙作者:中红网北京2016年2月19日电(史嘉平)

  多少人间事,
  换来此光荣,
  思之泪欲坠,
  欢笑不成声……
  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沬若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进京途中写的一首诗。今天体会郭老这发自内心、感人肺腹的诗句,使我们不能不想起那些为缔造和创建伟大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们;使我们不能不想起新中国电子科技教育的奠基人──首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吴立人同志。
  如果说起伟大祖国的骄傲,就不能不赞叹位列世界强国地位的、人才辈出的、星光灿烂的中国电子科技领域,如果说到我国的电子科技事业就不能不说到建国以来的电子科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说到我国的电子科技教育,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第一个电子科技人材的摇篮──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
  学校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共中央于1961确定该校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建校60年来,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教学,理工基础,理、工、管、文综合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湖水悠悠、银杏成林,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科研、管理、产业带头人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设有24个学院(部),59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国内外深造比例在50%左右,成电学子已遍布海内外IT领域。
  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9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
  学校已行成军事电子科研、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4项、部省级奖励181项,发表论文(专著)31000余篇(部),申请专利45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1个,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成都研究院,致力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余人,教授445人。先后有1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校任教,59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8位国家级全国优秀教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以首仼校长吴立人名义设立的“立人教育发展基金”和“立人论坛”。
  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建成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进入21世纪,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以现代电子高科技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并设立了门类齐全的、数个相关学科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建校至今六十春秋,经过历任学校领导吴立人、谢立惠、蒋崇璟、孙泱、羊君度、庄玉铭、王甲纲、宋大凡、原均、顾德仁、张中瀛、刘盛纲、王明东、胡树祥、邹寿彬、王劲松,王志强、李言荣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全体教授、讲师、员工共同努力,把各方面办学的好思想、好经验、好作风、好创意带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和校风。由于学校从建校开始起点就很高,目标也很明确,发展很快,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很短时间就办成了国内一流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群英辈出、硕果垒垒,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建校以来,学校己培养毕业生18万人。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和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心怀崇敬,回忆和纪念这所著名大学的创办人、抗日将领吴立人同志建国前后四次办教育的经历,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吴立人同志1915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吴磁沟村。1930年他在育德中学参加革命,由学生党员于运昌和二师学生党员刘光宗同志介绍,参加了保定地下党领导的赤色学生组织──社联。1931年由保定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刘光宗同志介绍入团,同年转党。吴立人同志从15岁开始追随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就把自已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袓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吴立人同志丰富笃实的革命生涯中,曾多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在这期间,他始终秉承延安抗大精神,以抗大校训为宗旨,贯穿党的教育组织建设、教育思想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在吴立人长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的革命生涯中,于建国前后从事有四次办学经历。
  第一次是协助杨秀峰,创办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是抗战初期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为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而创办的短期轮训性质的干部学院。
  冀西民训处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半军事半政权性质的权力派出机构,其领导人杨秀峰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国民党(后来退出),1930年留学法国期间加入共产党,抗战前是北平知名红色教授。抗战开始后,他投笔从戎,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彭真、林枫等指示,到河北创建抗日根据地,组织游击军。当时担任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主任的张荫梧与杨秀峰曾有交往,他敬佩杨秀峰的才学和为人,又通过行营民训处政书长温性公(中共党员)的推荐,张荫梧呈请南京批准,委任杨秀峰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后保定行营民训处改为河北省民军总指挥部,张荫梧任总指挥,复任命杨秀峰为河北省民军总指挥部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管辖冀西地区北起阜平,南至邢台十三个县,战时有组织武装和任免县长的权力。1937年9月23日保定失陷,保定行营及张荫梧等南撤至山西陵川。这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杨秀峰为中共平汉线省委(后改为冀豫晋省委)委员,并派遣了一批干部,包括红军干部、地方党干部和平津流亡学生,协助杨秀峰于10月初在井陉成立了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机关。由于日寇沿正太线西进,冀西民训处遂经娘子关、阳泉、平定转移到昔阳,与八路军一二九师会合,随后又杀进皋落,收编临城、内邱两县保安队和部分国民党东北军溃兵。
  1937年10月10日以前石家庄失陷前夕,吴立人随省委机关在井陉与杨秀峰的冀西民训处合署办公,担任冀西民训处委员会宣传委员、游击队大队政委,高(邑)元(氏)赞(皇)工作团团长。为了不断扩大冀西游击军的武装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组织抗日武装、建立县、区、村的抗日政权。吴立人参与了组建冀游东进支队、北上先遣支队的工作,向一二九师补充大量兵力。吴立人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召集三种势力、四个方面的“黑水河会谈”,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话语权起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吴立人时任中共直(河北)南(河南北部)特委宣传部长。10月刘邓129师挺进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吴立人在129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老领导冀豫晋省委书记李菁玉指导下开展工作,并协助杨秀峰开拓冀西根据地,主要是在冀西宣传抗日、培训干部、组织游击队和开创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很快冀西民训处、冀西抗日游击队、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队相継成立,为迅速创建冀南、冀西抗日根据地打了下基础。
  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根据毛泽东“游击性正是我们的特点,正是我们的长处,正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工具”的指示,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对日放弃集中作战,改分散作战和独立自主进行游击战的主张”。在一二九师的协助下,决定于10月25日成立冀西游击军。杨秀峰仼冀西游击总队司令员,下设三个游大队,时仼直南特委委员、宣传部长、冀西民训处宣传科长的吴立人同志任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党总支书记,因收留了12名西北军掉队的士兵获得了12条枪,吴立人领导的冀西游击军三大队率先组建,成立了冀西第一支游击队。11月上旬,太原、安阳相继陷落,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接近尾声,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揭开了序幕。八路军开始实行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遂配合一二九师骑兵团和先遣支队进入冀西地区,进行创建冀西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2月,北起井陉,南至沙河,各县区抗日政权和抗日群众团体先后成立(原属冀西民训处管辖的正太线以北各县从1937年10月以后划归晋察冀战略区)。冀西游击队短短的几个月发展到九个大队,七百余人。
  为适应抗战需要,创办冀西抗战军政学院。抗战初期,根据中央指示,129师主要领导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高度重视抗战前线及根据地培训干部的工作。抗战初期,吴立人连续两次办抗战学院,为夺取抗战胜利,培训了大批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1938年2月,时仼冀南特委宣传部长,在冀南、冀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吴立人同志协助杨秀峰在冀西成立了以杨秀峰为校长、吴砚农为副校长的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吴立人多次协助杨秀峰请129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同志派师团干部讲课,同时也为129师与抗战前线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军政人才。1938年6月,聂荣臻、黄敬、吕正操、程子华邀请杨秀峰来冀中办抗战学院。经北方局批准吴立人协助杨秀峰创建“河北抗战学院”。任军政院教导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学院总支副书记、冀中四特委委员。
  1938年3月中旬在束鹿县,由杨秀峰主持召开了军政联席会,会议由孙文淑、吴立人、赵辉楼、赵月肪及河北游击军、自卫军代表参加,会议决定成立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的紧急任务是为适应抗日根据地形势的发展,迅速为抗战前线培训了一批军政干部。
  学校初建时,校址设在河北省内邱县摩天岭村西边的乔家村,冀西民训处主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杨秀峰任校长。时任直南特委的宣传部长兼冀西特委宣传委员的吴立人,协助杨秀峰校长在筹建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为吴立人同志此后协助校长杨秀峰在冀中创办抗战学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成立不久,日军就开始对山区刚建立的根据地展开大规模进攻,当时称之为“九路围攻”。学校的师生员工边随部队机关人员与敌周旋,边实践学习游击战争。敌人扫荡过后,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壮大。
  当时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院副校长吴砚农,军事教官有刘子钧,以及张荫梧的河北民军派来冀西民训处的高士良和王立勇等。政治教员有参加过高蠡暴动的老党员、直南特委宣传部长吴立人,吴立人还请了和他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宋尔亷同志任政治教导员。军政干院第一批学员有七八十人,按军队编制编为一个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三个小队。红军干部于振河任大队长,边疆任指导员,军事教官高士良、王立勇、刘子钧除仼教官外还各兼任中队长,各个小队长从学员中选拔担任。学员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冀西游击队介绍来的,大都是参加部队后新提任的班排级干部,如于永贤、陈如龙、刘乔、路风林等;二是由冀西各抗日县政府介绍来的,也都是刚参加地方工作的新干部,如李庆寿、刘云五、陈佐刚、和忠等;三是刚由敌占区上山来民训处参加抗日工作和到冀西游击队来参军的进步青年,如王多三、苏仲文、闫廷选等。学员的出身,除个别是农民、旧军人和职员外,绝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和一部分初师毕业的小学教员,年龄最小的十五六岁,大的有三十多岁,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所有学员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学员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两门课程。政治课讲授以下几个内容:一、抗战的形势、任务和策略。先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后讲《论持久战》。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由来、任务、意义和方法等。三、《反对自由主义》。前两项内容由冀西民训处妇女儿童教育部部长孙文淑和冀西民训处组训部副部长赵德尊等讲授,后一项由副校长吴砚农讲授,党建部分由吴立人、宋尔廉讲授并将讲义印发给学员,逐条进行讨论。军事课较政治课所占比重大,约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主要内容有:一、制式教练(队列及队形变换等);二、步枪等武器的构造、使用和保养;三、岗哨、坼堠(尖兵);四、游击战争;五、方位判定及距离目测;六、地形地物的识别和利用;七、特殊环境的战术(如夜战、巷战等)军事课内容大都由军事教官高士良讲授,其中战术部分由红军干部于振河讲授;夜间战斗请红军干部刘仲木讲授。除政治课、军事课之外,学员还学习了简单的日语,以备战场对日军士兵喊话用。
  在教学方面,采取了课堂学习与演习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除政治课外,课堂讲授的时间较短,大都在操场(庙前空地)和野外边讲解边作示范练习。讲解演习,演习讲解,反复进行,以求学员确实掌握。
  学员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又艰苦。由于根据地刚刚建立,各种供应相当缺乏。学员们除从家里穿出的一身棉衣和一双鞋袜外,别无他物。棉被由学校向周围村庄的群众借来一些,两三人合用一条。学员从山上割来茅草打地铺,铺边摆一行破砖做枕头。初春夜寒,学员们紧紧挤在一起,互相依偎取暖。伙食一日三餐是玉米面和小米。校长和学员每人每日都是五分钱菜金、三钱盐、三钱油,萝卜条、干瓜片是最好的菜。但是,学员们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白天参加九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晚间还不定时演习紧急集合和夜行军。
  学校的学习生活虽然紧张艰苦,文化生活却非常活跃。课间休息和早晚集体活动时间,就由指导员教唱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和《毕业歌》等,一有空闲,就是一片歌声。吴立人编写和谱曲的《抗战冀西小调》,在冀西很快流传,不但易学好唱,还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在游击队员的士气,这首歌在抗战初期的冀西游队和游击区颇有影响。自由活动时间,山坡上、河沟里,歌声四起。学校的民主气氛也很浓厚。对伙食的管理,有学员代表参加组成了经济委员会,并建立了轮流到伙房值日的制度,负责安排伙食,结算帐目。不定期地举行自由讲演会,每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议论。对错误的行为,大家进行批评。
  在冀豫晋省委和冀西特委的领导下,学校注重党组织的建设和党员的发展。在学员中,建立了青年模范团和抗日救国团先进群众组织。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从1938年2月创办到7月结束,前后共举办了两期,每期二至三个月,均有学员七八十人。学员毕业后,原由地方政府部门来的,大都回到地方工作。由部队来的和敌占区来的知识青年分配到部队即冀西游击队。回部队后、他们大都担任了政治指导员。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也在第二期结束之后,即于停办。
  第二次是根据北方局指示,创建抗战学院。
  晋察冀敌后根据地为了贯彻1935年5月中共在延安召开的六大,毛泽东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关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的重要指示和《实现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贯彻毛泽东关于“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给抗战前线补充领导干部和军政骨干力量”,“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的教育思想。由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及游击队的不断壮大,根据北方局和晋察晋军区的指示,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邀请杨秀峰在冀中创办一所军政干部学校。习惯叫河北抗战学院,也称冀中抗战学院,后来聂荣臻司令员正式命名为晋察冀抗战学院(以下简称抗战学院)。
  根据北方局的指示,1938年6月,中共冀中区党委领导人黄敬、周小舟、吕正操等同志拟在深县筹办抗战学院,邀请杨秀峰出任院长,鉴于吴立人有创办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经验,并有组建过冀游东进支队和冀游北上先遣支队的经验,杨秀峰当时忙于组建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事宜,经北方局批准,杨秀峰即委托吴立人同志带人到河北深县去做筹建抗战学院。选择深县旧州第十中学做校址,取名为抗战学院。
  该校创立伊始,就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和平津两地的流亡学生万余人前来报名。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老红军,有的来自于一线作战的八路军,也有一些是自己由敌占区跑出来的,更多的是受到中国共产党感召的革命知识分子和海外爱国华侨青年。经过简单的筹备,7月开始招生,当时招生很注意质量,无论是从哪里来的一律要经过考试才能录取。8月正式开学。
  抗战学院是冀中根据地初创时期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革命学府,共办了两期,每期三个月。第一期1700人,第二期1300人,共3000人。抗战学院校长由杨秀峰兼任,调时任中共直南特委宣传部长、冀游委员会宣传委员吴立人同志任院党委副书记、教导副主任;军政院书记、教导副主任,协助杨秀峰同志筹建并开办了这所后来被誉为培养抗战军政干部的摇篮的抗战学院。校址选在深县旧州村原河北第十中学的旧址。抗战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晋察冀地区。多数学员由地方和军队选送,还有不少爱国青年激于抗战热情前来就学。当时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对成立抗战学院非常重视,把办学的指导思想要求从开办到招生最多两个月的时间,最后一个半月就开学了。杨秀峰、黄敬、周小舟到会讲话,吕正操司令员做军事报告,杨秀峰、黄敬、周小舟等区党政领导重点讲了当前抗战的形势和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及办学宗旨和学员的学习任务。面对冀中的严酷的抗战形势,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鼓励学员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还把从缴获日军收音机收听到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讲话精神传达给学员们听,讲的出神入化、风趣幽默。
  在民族危亡之际晋察冀创办抗战学院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抗战学院秉承延安抗大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抗大教育中宝贵的思想财富。特别是抗大注重求真务实的学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注重抗日“实战”的教学成效,使抗战学院在很短的时间就成为敌后根据地最有影响的八路军院校。
  抗战学院由于发扬了抗大求真务实的学风,让广大学员背负起民族解放的使命,使学员将学习与战斗相结合,通过严格培训使学员普遍提高了政治觉悟,在革命实践中学会把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迅速成长为背负民族解放重任的革命战士。
  抗战学院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贴合抗战的需要,既适应了不同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和不同文化层次学员的需要,教学立足于抗战实际,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课程;党的高中级军政领导干部也抽出时间担任教员,如杨秀峰、黄敬,吕正操、程子华、孙志远、吴立人、陈乔等。教学主要围绕抗战这一当时最大的实际,顺应开展敌后根据地教育与战斗结合的需要,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使求真务实的教风真正得以发扬。
  学院还突出“教战结合”“学用结合”的办学方针,学院的许多学员在学习毕业后即奔赴抗战前线,在历时八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战学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使抗战前线优秀干部得到及时的补充,为促进抗战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战学院在晋察冀抗战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学院分为民运和军政两院。学院的行政和教学领导干部大都是由冀西、冀中两个地区选派的。民运院为准军事组织,设总队,大队、分队和班组。它的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党政干部,总队长郭慕芬,副总队长杨少震,教导主任陈乔、副主任甘春雷。学生一千余人,分为七个大队,其中第六大队为女生队,第七大队为少先队。军政院完全是军事组织,学员主要是部队选送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民运院转到军政院学政治工作的。军事科目比民运院多些。任务是为军队培养干部,因为他们还要回连队指挥作战。对学员的训练、管理上要求很严,学习延安抗大的优良作风,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校训,这八个大字鲜明地写在大门前的影壁上,作为学员的行动准绳。总队长邢杰,副总队长阎九详,教导主任刘矣瑜,副主任吴立人。学生五百余人,分四(五)个大队。
  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完全是根据党的指示确定的。学校总的教育方针是:一切为抗战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授课内容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抗战文艺等。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方法上,不是滤堂灌。冀中区党委黄敬、周小舟等曾多次到该校作政治报告、指导工作。杨秀蜂亲自讲授辩证唯物论,王晓楼讲政治常识,刘矣瑜、孙文淑讲统一战线,陈乔讲抗战形势,吴立人、杨立钧讲群众工作,孙犁讲抗战文艺,罗青讲国际政治。同学们都称呼他们为教官。
  那时由于敌人严密封锁,物质条件很差,纸张是很缺乏的。教官自己编写教学大纲。学校既无教室,又无桌椅,以席棚,树荫做为课堂。吃的是小米饭,白菜汤,睡的是地铺,夜间经常搞军事演习,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生活搞得丰富多采,经常演戏、唱歌,进行抗日宣传,当时这一带流行的抗战歌曲都由这里传出。
  当时学院的党组织在校内尚未公开,但组织已很健全。学院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总支委员会,教导主任兼任总支书记。大队设党支部,教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学院总支书记陈乔,副书记吴立人,军政院和民运院设分总支,各大队均设党支部,由教导员担任支部书记。下设党小组。党的各级组织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工作直线领导,党的组织纪律十分严格,每个党员只知自己的介绍人,旁的不许过问,为保守党的秘密,党会、党课选在夜间进行。
  抗战学院的党总支在各大队积极进行了发展党的工作,党支部一个一个地进行个别谈话,加强党章党纲教育。在两期学员中约有50~60%以上的人入了党。党总支还在全院举办了积极分子会和党课教育,请吴立人、杨绍振等同志讲党的基本知识,除党员外还吸收积极分子参加。这些青年虽有一定的民族觉悟,但阶级观念比较模糊,经过党课学习,阶级觉悟大大提高了,党的观念加强了,自觉地按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个模范党员,在各种工作中都起着模范和带头作用,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大大地扩大了。此外还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团结广大青年群众,工作十分活跃。这些党员和“民先队员”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抗战学校的创立,在冀中大平原上树起了一面抗日旗帜,是人们向往的地方。经常讲课的有杨秀峰、吕正操、周小舟、吴立人、吴砚农、孙文淑、甘春雷、谌厚慈、罗青、杨沛、石汝舟、刘喜生、边疆、陈时,魏震、劳成之、白云峰、王金山等。
  抗战学院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一代群英荟萃之地,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和高级指挥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是晋察冀分局党校,一所培训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学校。
  1939年1月,中共北方局成立了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党校,1941年1月中共北方局撤销,中共晋察冀分局成立,改名为晋察冀分局党校。
  这所党校没有固定的校址,流动于太行山中段东部的平山、阜平两县的一些山庄。
  这所党校的校长先后由彭真(1939.1~1943.7)、林铁(1943.9~1944.8)、赵振声(李葆华)(1944.9~1945.8)担任。
  1939年1月,党校驻地苏家庄,坐落在一条小河的岸边一座不起眼的瓦房里。1943年春,党校转移到阜平县城南庄南边的瓦碴地村。
  1943年4月,党校开展整风教育的重点放在地委和军分区以上干部。晋察冀分局为加强党校培训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工作,选派一批既有长期地方党工作经验,又有长期军事斗争经验、久经考验的优秀党的干部,到晋察冀分局党校,培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高级党政军干部。时任冀中九分区政委、九地委书记的吴立人同志接到晋察冀分局调令,担任晋察冀分局党校秘书长。协助党校校长彭真、林铁、李葆华、胡锡奎等领导同志工作至1945年8月。
  党校主要开三门课程:党的建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党的政策(包括群众工作、减租减息、统一战线和时事等)。这是各队的共同课。由于学员入学前的岗位不同,出校后将从事的工作有别,所以还各有重点的分班授课。
  由于党校没有专职的教师,根据校领导的指示,吴立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邀请当时边区的党政军领导同志到党校讲课、作报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是各位授课的领导同志的突出特点。他们从不照本宣科,不作空洞的说教,也不作烦琐的现象罗列,而是纲目鲜明,有骨有肉。刘少奇、邓小平、贺龙、薄一波、刘澜涛、宋绍文、黄敬、林枫、李楚等北方局、晋察冀、八路军的高级军政领导都曾经来党校讲过课,接见过参加培训的学员。
  党校没有围墙,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山坳、梯田、树下、河岸、沙滩、打谷场上,处处是学员的课堂,学员席地而坐,以膝代桌。领导同志站在前边讲授,一讲就是半天,马列主义的精髓和当时当地的实际,在他们的讲稿中,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作为党校秘书长,吴立人同志积极协助彭真、林铁、赵振声(李葆华)及胡锡奎等几位校长开展党校工作,组织召开会议,听取各委员发言、讨论,进行总结。为争取反“扫荡”的新胜利,参加分局组织的减租复查巡视工作队。将自己在九分区九地委工作经验,传授给同志们。1944年,在中共北岳区会议上,对边区形势特别是对军事方针产生争执,而且还有少数同志进行非组织活动,影响了大会顺利进行。因吴立人、王紫峰、丁莱夫等四位同志都是边区创建的参加者,正确的引导大会争辩,对于弄清情况、认识真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8月20日,由林铁校长等校方共同决定,吴立人、王紫峰、丁莱夫等立即启程,迎风冒雨,下午到达北雁,晚饭后就参加了小组会。在小组会上,大家以整风精神,充分发表意见,检讨自己,批评别人,批评领导。参加这样的大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在整风期间,吴立人还写了一些加紧理论联系实际和加强学习和研究的文章,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第四次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从冀西、冀中、晋察冀分局党校的三次办学,再到新中国建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延安抗大校训,是吴立人贯彻毛泽东办教育的宗旨,也是吴立人第四次创办成电学院所秉承的基本精神。吴立人创立并实践了共和国也是共产党办的第一所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电子科技大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把延安抗大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使其发扬光大,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实践了“立人、厚德、理想、践行”的教学方针,这也是吴立人同志历来办教育的基本思想。
  1956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吴立人同志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中央就提出现代科学技术基地布局在西部四川的战略决策。这个战略决策的思想日臻完善是在1956年。吴立人在1956年11月16日向周总理汇报成电筹建工作及设想后,周总理谈到将来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电子工业基地为基础,要建成共和国的无线电工业基地。根据吴立人生前回忆,建国后中央把迅速培养电子科技人才,以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以四川成都为中心,逐步形成完整的无线电基地,就是中央这个战略布局的具体体现。前苏联帮助援建的4个无线电工厂(占全半):784厂、715厂、719厂、788厂,还建有一所无线工业学校和两所无线电技工学校(293、294技校)也是这个大布局的一部分。
  1955年5月,为适应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和聂荣臻元帅的亲自领导下,吴立人开始了筹建中国第一所电子大学的工作,亲自组建工作班子,研究上报建校方案,并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广州工学院的电讯系搬迁成都,绘制了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院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蓝图。
  1955年11月5日,二机部党组决定:时任二机部第七局局长吴立人主持筹委会工作。安排筹备工作。对确定校址、基建进度、教务工作、师资和教学设备、干部配备等方面做了安排。12月30日决定: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1956年9月1日学院开学。成电隶属于当时的国防部,为甲级保密性单位,对外称83信箱。当时成电招生规模为7500人。成电从1955年筹建,1956年1月选定校址,到1956年4月11日主楼破土动工。1956年8月,一艘3000吨的大轮船载着交通大学和南京工学院的师生、家属、仪器设备、图书,逆流而上,经武汉、宜昌到达重庆再换汽车,经过半个月的跋涉,到达成都(宝成线1958年元旦全线交付运营)。8月,经高教部批准,成电为有权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全国23所工科院校之一。
  办学初期,南院学生宿舍楼还未完工,学生住在主楼东一楼的几个教室里,双层床架在尚未铺设水泥地板的黄泥地面上,潮湿阴沉。宿舍不够用,就分散找房子安排。男生曾住在主楼西一楼的大房间里(后来做实验室)一段时间。成电几乎没有一条铺就完工的道路,一千多学子从主楼到草棚食堂以及南院宿舍都要走临时小路。阶梯教室定做的桌椅还未来得及安装,学生就坐在教室的阶梯地上听课,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一块小木板,垫在膝上用来记笔记。条件之差,可想而知。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的情绪很高。
  吴立人校长除了要抓学校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还非常关心师生生活。当时正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供应不足,学生出现吃不饱、浮肿、营养不良等问题。他就请老战友西藏军区司令员任荣同志解决藏红花,给女学生煮水喝。为了多搞到一点粮食、蔬菜及副食,想尽了办法。他常说“师生吃饱肚子,我才心安。”
  由于是新中国建立后一个全新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是最显着的问题。在罗瑞卿同志的大力帮助下,吴立人同志把寻找师资力量的视野还从国内移向国际。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做学院顾问。为了给学校聘任院系学科领军人,亲赴上海、广东,深入细致地做好解放初期归国电子博士、硕士的工作,如从美国归国的电子博士林为干教授等。通过与他们交知心朋友,使他们逐步理解了党的建校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林为干院士等一批优秀专业知识分子放弃了美国和中国南方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条件,举家搬迁到成都。林为干院士是吴立人同志建院的得力助手和知心朋友,也是中国微波学的奠基人。吴立人早有发展林为干入党的想法,经过组织培养,1957年吴立人同志代表学院党委,批准林为干教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当林为干回忆起吴立人校长亲自赴广州家中,邀请他进川时的经历,都感慨万千。当时林为干在进川路途中感冒,吴立人院长将自己的帽子摘下,让林为干教授戴上。对吴立人礼贤下士,心系成电教育事业,志在实现祖国伟大复兴,都心怀由衷的敬仰。他时常发自肺腑地说:我们的老校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吴立人代表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资深专家教授如:顾德仁、周玉坤、张煦(中科院院士)、龚绍熊、毛钧业、张铣生等11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分别从交通大学、从南京工学院、从华南工学院陆续调入。吴立人在回忆成电建院的往事时说:这些教授都是成电在无线电和有线电学术和学科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是成电的功臣。一所新建的大学,一开始便拥有如此强大的师资队伍,在国内实属罕见,这为成电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持续占领电子通信类专业排头兵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立人还请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校名,并安排制作校徽、校牌。主楼参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教学主楼设计的。吴立人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仅用半年多的时间,雄伟、美丽、庄重、大方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其26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普写了“成电速度”的美妙音符。1956年9月17日,在教学主楼还未完工的情况下,成电学子迎来了他们别开生面的第一堂课。成电的筹建速度,在当时是一大奇迹。时任国防委员会主任的聂荣臻元帅和教育部长的杨秀峰同志,先后亲赴学院进行考察指导。肯定了吴立人的办校思想和办教育的方针,给予吴立人和全体教职员工极大的鼓舞。当杨秀峰同志听说吴立人每天天不亮就骑车上班,熬夜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流鼻血,在战争年代患上的关节炎因成都常常阴雨连绵,疼痛难忍、度日如年时。深受感动地说:立人同志还和当年在冀中办抗战学院时一样。
  1958年反右期间,工作组将一部分优秀的教授、教师和部分学生定为右派:其中教工49人,学生29人。吴立人不顾自己安危,拍案奋起,向工作组质问:“他们是爱党爱国的、没有他们就没有共产党在成电的教育事业”。这件事日后在1979年中央为吴立人校长平反期间,当时工作组负责人之一,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周一萍同志曾说:1958年后,对吴立人同志的处理是不公正的,是错误的。中央予以平反纠正,还吴立人同志一个公道,是完全正确的。吴立人同志为成电的开创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予以肯定。
  文化大革命时期,吴立人受到极左路线的迫害,带高帽子游街,开各种类型的批斗大会,被关押长达十多年,不幸迫害致死,1979年9月经中央平反,中央委托江一真同志致悼词、悼词为中央组织部撰写,由中央批准。
  中央批示指岀:吴立人同志是我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坚强战士,追悼会中央批准在北京举办,骨灰复盖党旗,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乌兰夫、吴德、聂荣臻、李井泉、薄一波、姚依林、刘澜涛、刘子厚、江一真、杨成武、萧克、杨秀峰、周扬、程子华、吕正操、罗玉川、李保华、郑天翔、成彷武、林铁、马国瑞、吴庆彤、康永和、张秀山、贾庭三、王纯、陈鹏、范儒生、郭春原、杨植林、肖剑光、刘杰、张珍、苏德宝、旷伏兆、韩伟、帅荣、王紫峰、刘达、贾震、匡亚明、谢立惠、刘寅、李奇、刘德本等,中共河北省委等送了花圈。
  吴德、姚依林、刘澜涛、杨成武、萧克、李昌、周扬、杨秀峰、罗玉川、李葆华、郑天翔、崔月黎、张珍、成仿吾、杨献珍、吴庆彤、王炳乾、康永和、张秀山、王纯、陈鹏、韩伟、旷伏兆、郭春原、肖剑光、刘达、谢立恵、李瑞、刘德本、刘子厚、江一真等五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一幅挽联格外醒目,挽联用猷劲的楷书写着:
  高天悲泣冀中母亲痛失子革命红星殒兮笑语音容才智一代英杰赴中华瀚海澎湃乡亲战友欲断肠人民之子殒兮忠诚坚定律已无愧祖国慰平生横批:吴立人同志永垂不朽
  最近,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对吴立人抗战任冀中九分区政委和地委书记时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迟浩田说:“吴立人同志坚持八年抗战,是名符其实的抗日英雄。吴立人同志在冀中抗战史中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当年冀中九分区政委吴立人同志非常出名,在对日作战中英勇顽强,如开展白洋淀斗争,地道战,青纱帐,武工队、地 雷战等”。开国中将孙毅将军也曾说过:“吴立人同志在冀中坚持八年抗战,与冀中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深受冀中百姓的尊敬与热爱”。开国中将王紫峰说吴立人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摘自王紫峰1944年8月20日写的日记)。
  中央对吴立人同志的评价是:吴立人同志是我党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吴立人同志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吴立人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的日子里,带领群众进行游击战,地道战,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吴立人同志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政革,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为支援平津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
  吴立人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真理,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勤勤恳恳,雷厉风行,认真负责。他为党、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献出了毕生精力。吴立人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吴立人同志一生多年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在为党培养干部上做出重大贡献。“吴立人生前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去世后经胡耀邦、宋仼穷同志过问,才得到彻底纠正。经中共中央决定:吴立人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骨灰复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斯人功过任评说,
  骨硬心赤坎坷多,
  革命生涯才智勇,
  冀中之子人民歌!
  ……
吴立人

部分同学乘火车到达成都车站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同学乘火车到达成都车站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第一届毕业学生合影 (1957.8)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第一届毕业学生合影(1957.8)

各地师生的到来使学院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景象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各地师生的到来使学院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景象

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视察我校 (1960)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视察我校(1960)

建校初期艰苦创业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建校初期艰苦创业

建校劳动

首届开学典礼(1956)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首届开学典礼(1956)

王甲纲副院长前往成都火车站迎接吴立人院长 (1955)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王甲纲副院长前往成都火车站迎接吴立人院长(1955)

吴立人陪苏联专家参观成电图书馆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吴立人陪苏联专家参观成电图书馆

吴立人院长陪同苏联专家列别捷夫、罗金斯基、布拉金在沙河的河滨上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吴立人院长陪同苏联专家列别捷夫、罗金斯基、布拉金在沙河的河滨上

在火车站迎接来自各地的大批师生员工的眷属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在火车站迎接来自各地的大批师生员工的眷属

正在施工中的主楼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正在施工中的主楼

周总理任命书  0?wx_fmt=jpeg.jpg  保存到相册
周总理任命书
(图源自:中红网红色图库)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泡泡老忍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泡泡老忍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专家献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23位花甲老人宴请近八旬老师 集体合唱少先队歌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19-10-4 23:53:3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016-09-29, 13:35:30  5D142681.jpg  保存到相册
吴立人塑像揭幕,2016-09-29日,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摄影:雷康

吴立人塑像揭幕后,立人班同学合影,2016-09-29日,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摄影:雷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7 23:36, Processed in 0.4524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