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6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八神 发表于: 2014-3-10 10:56: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夏商周“蜀伐楚取兹方”考辨

 [复制链接]
《文史杂志》2014年第1期
  在巴蜀史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偶然间读到了《大师为什么也会有失误》这篇文章,文中所涉及的“蜀伐楚取兹方”问题引起了笔者很大的兴趣。* x7 u) A% m7 A) u$ W) Z6 _0 H/ K http://www.phoer.net
  “蜀伐楚取兹方”一事两度见于《史记》:8 \7 o7 o# [& N  v- G9 I http://www.phoer.net
  《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
http://www.phoer.net 0 f% y' Y* h9 V! a" m% N" M  《六国年表》:蜀伐我兹方。8 ^. v/ T) a' e9 C# C http://www.phoer.net
  除此之外,却再无有关蜀取兹方的记载。对于这场迷雾重重的战争,徐中舒老先生、蒙文通老先生和邓少琴老先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与论述。三老之所以观点不一,原因就在于蜀与楚两国之间还有一片地域广大的巴地,而“巴蜀世战争”[1],蜀国如何避免与巴冲突并攻打楚国,在相关史料匮乏的情况下,讨论起来难免会产生一定分歧。1 g) O; a- I" f1 o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4 m4 ]! ^- X/ W' q5 B. d; [# s一、三种观点的整理
http://www.phoer.net ( s( N% A1 X9 X, N* e* d  对此问题的研究,以徐老、蒙老和邓老的三种不同观点为代表。' f, J) f7 R- x& H5 L2 L  C' c http://www.phoer.net
  徐老持肯定的态度:“湖北长阳县,这是古代楚蜀交通的唯一要道。……兹方今湖北松滋,在清江口之东,长阳在清江口西,这是当时楚、蜀必争之地,后来刘备伐吴,也是从这一条路用兵的。”[2]他认为蜀国便是沿着这条通道进入楚地“取兹方”。然而《大师为什么也会有失误》一文对徐老的这段论述进行了仔细的核查后发现,徐老用以证明这条自清江入楚的道路的史料有误,并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先秦时这条道路很可能是不存在的。[3]
http://www.phoer.net 8 m1 m# E$ F7 I# m" d+ K  蒙老对此观点略有不同,但并没有用太多的篇幅来细谈,只简单地提了一句:“肃王前后是楚西侵巴境的时期,巴、蜀就必须联合起来对抗楚的侵略。”[4]看起来他并不是完全认同《史记》的说法,而是把这件事看作巴与蜀之间的联合抗楚行动。但这种解释始终缺乏依据。邓少琴先生则是彻底的否定:“蜀何能飞越巴境而劳师伐楚,窃以为此称之蜀,应为巴字之讹。”[5]但《楚世家》和《六国年表》中都明确记载了蜀“取兹方”一事,两次都出现错误似乎不太可能,这种观点有取消史料之嫌,也是难以取信的。0 J  r) N" V# _0 q: J8 N$ v http://www.phoer.net
  之后如童恩正、何光岳、段渝等学者的相关论述,大体也都不超出这三种观点的范围。
http://www.phoer.net 7 S" Y7 i+ J9 ^2 Y* B; E$ l* h8 z5 Y http://www.phoer.net
二、核心问题:兹方的地望
http://www.phoer.net ) a9 o+ \2 |" ]# ^8 d! F  由于史料的有限,三老的说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纵观这三种解释,形成分歧的原因是由于蜀、楚之间有巴地的阻隔,两国之间直接接触不太便利;而更具体地来说,战争争夺的地点──兹方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了解和确定了兹方的位置,我们才能对这场蜀楚战争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http://www.phoer.net / v% _7 c3 c4 H  众位先生的论述,提及兹方时都将兹方确定在“湖北松滋县”,即今湖北省的松滋市、宜都市境内,其根据是《史记正义》引《古今地名》[6]对兹方进行的解释:“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即楚兹方是也。”[7]由于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是比较早的史料,而除此之外又再无相关的记载,因此它记载兹方的地理位置在隋唐时代的松滋县,后来的学者们大多也就以此为准,对此三老也并无异议。但是,翻检历代的地理书如《太平寰宇记》、《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等,在松滋一地之下都没有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中对《正义》所引也有不同意见:“案,《左氏传》,楚子重伐吴,克鸠茲,杜预云,鸠茲在丹阳芜湖县东,今皋夷也。与兹方非一地。”古鸠兹既然不在松滋,把兹方定在松滋也就失掉了根据。这些都可看出,将兹方确定为松滋的依据其实并不充分。联系当时的地理环境,我们认为将兹方定为松滋还存在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http://www.phoer.net 7 `* u' _0 @, H6 t4 A8 m  首先,时至今日驾车沿高速公路从成都到松滋,都有将近一千公里的路程,早在先秦时期的蜀国如此不远千里的劳师远征是否可能?松滋远在楚国的国境内,且已距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境内)不远,蜀国是否拥有如此强大的军力可以长驱直入楚国的心脏地带?而长途跋涉就为取得松滋这样一块飞地,对蜀国又意义何在?
http://www.phoer.net . r/ Z2 a$ T% l$ q: P. b+ R( g9 \  其次,在蜀国取下了兹方之后,楚国立刻修筑了扞关来抵御蜀国的攻势。而联系扞关的地理位置,又有了更难以解释的问题:扞关的地理位置《三家注》中就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学者之间也颇有争议,历来大致有“鱼复说”和“长阳说”两种意见,即认为扞关在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或在长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8]然而无论认为扞关在奉节或是长阳,都在松滋的西边;蜀军如果已经攻取了松滋,楚国不可能会在松滋以西去设立扞关,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9]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兹方定为松滋的旧说是不准确的。而兹方具体位置的确定,是探究“蜀伐楚取兹方”这一问题的关键。
http://www.phoer.net ) w( F! }. i( J$ n2 a( Z2 s/ ^  应当肯定的是,兹方既是楚地,同时也应是蜀之势力可及之地,因此位于蜀、楚交界地区的可能性最大。由此看来,以往因巴地阻隔而接触困难的观念似乎值得重新审视。9 @* n: U( V7 [  f( l6 n http://www.phoer.net
, ^8 @; `( [2 H+ l  C http://www.phoer.net
三、“蜀王据有巴蜀之地”6 c9 B" V5 m' O. }1 N http://www.phoer.net
  蜀与楚是否能够直接接触,我们必然需要对当时蜀国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m4 j! ^! @4 o' i. D: v9 n" d http://www.phoer.net
  “蜀伐楚取兹方”发生在楚肃王四年,也即公元前377年,此时蜀国正处于开明王朝的统治之下,距离被秦所灭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10]《蜀王本纪》中记载了此时巴蜀地区的局面:“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奇(帝)。……蜀王据有巴蜀之地,后徙居成都。”[11]盛宏之《荆州记》也云:“昔蜀王栾君王巴蜀。”由此可见,在开明王蜀之时,蜀国国力已然强盛,其势力范围甚至发展进入了巴地,相比杜宇时的“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12],还要更为广阔。这两条材料常为学者们所忽视,但它反映出的开明王朝建立后巴蜀之地的势力情况,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http://www.phoer.net ; v+ l4 p, X0 t0 R4 x  需要指出的是,“巴蜀”并不仅仅是巴国与蜀国的概念。虽然秦灭巴蜀后,在巴蜀地区设立巴郡和蜀郡,自汉以来的诸多文献,大多将川西部分称为蜀国,将川东地区称为巴国,于是巴、蜀是两个长期各自独立的王国的观点,遂成为学者们比较普遍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是否准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大国,而在民族情况更为复杂、经济水平更加落后的西南地区,又怎么会产生大范围统一的国家呢?本文囿于主题所限,对此问题就不再详讨。蒙老的观点是笔者所赞同的:“古时的巴蜀,应该只是一种联盟,巴蜀不过是两个霸君,是这些诸侯中的雄长”[13]。虽然现今已经习惯将它们称作巴国、蜀国,但实际上它们在发展强大时也只是两个政治联盟的盟主。
http://www.phoer.net 7 ]" n' k# b' y  从文献上来看,巴地诸国的联盟并不紧密,时而分立,时而结盟,势力并不集中,既没有强大的国家出现,也没有延续承袭的王朝,显得十分弱小。而从杜宇开始到开明统治下的蜀国,政治向心力明显要更为强大,国家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势日渐强盛。随着两地国家实力越发悬殊,蜀国的力量渐渐控制了巴人部分地区,从而形成蜀王“据有巴蜀之地”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对于“蜀王据有巴蜀之地”的内涵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
http://www.phoer.net * z$ S" T  q% V% Z; ^: e. _  至于蜀国“王巴蜀”的大致时间,从《蜀王本纪》“后徙居成都”来看这一局面的形成应当在迁都之前。《常志》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乃徙治成都”[14],《路史》也云“开明子孙八代都郫,九世至开明尚,始去帝号称王,治成都”[15],表明至少在第九代开明王时,蜀国已能“王巴蜀”[16]。同时,我们还可以试着大致勾勒出开明时期蜀国“据有巴蜀之地”的范围:
http://www.phoer.net , _5 ]' Y( E- ~+ X  前文引杜宇时蜀之疆界,除川西旧地外,向东北势力已达潜(今巴中南江,以下为渠水),[17]开明时则更有发展,《太平寰宇记》之《阆中县》云:“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周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18]可见鳖灵在建国之初便亲自前往阆中,反映出蜀王向东北方发展的重视,而事实也正如此。《史记·秦本纪》也记载,大概从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秦蜀围绕着南郑展开了长达65年的长期争夺,[19]而最终南郑为蜀所有,[20]范围进一步向北扩张到川东北陕西南;《常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21]周显王于公元前368年至前321年在位,此时的蜀国已经掌控了汉中;而《史记·楚世家》载:齐湣王欲与楚怀王共伐秦,使楚“取武关蜀汉之地”,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蜀汉之地”当在其附近,可见最远蜀国势力大约已曾到达汉水中游以北的地区。
http://www.phoer.net $ z; Q: k( C/ S( c  而向东南的推移则较为次要,沿长江而下力量大约可到达今重庆附近,[22]然而《常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涪陵还有一个枳巴。[23]可见重庆以下可以说是巴人的中心地区,为都城所在地。蜀人想要大队人马通过这条水道东向伐楚,可以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
http://www.phoer.net ; K' A/ C/ U% E6 v
http://www.phoer.net 3 M; \4 L; w0 G, w% q+ q. a8 L四、兹方,关,方城
http://www.phoer.net 5 x( U1 ^+ d' k+ @; t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这一条史料,为我们思考“蜀伐楚取兹方”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困扰学者横亘在蜀、楚之间的巴地阻碍的问题,通过蜀王“王巴蜀”这一局面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战国时期的蜀国国力明显强于巴地诸国,因此控制了原属于巴的部分土地,并自巴地出发伐楚。要解决“蜀伐楚取兹方”的问题,《蜀王本纪》的这处记载不可或缺。因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确定,“蜀伐楚取兹方”的地点,应当在蜀国扩张后的蜀、楚边境上。
http://www.phoer.net 5 r3 w* h8 k6 s, g' K, W/ t  虽然相比之前的研究已经前进了一步,但直接寻找兹方的所在仍有一定困难。前文已引楚在兹方附近修筑扞关以御蜀,我们只能先根据兹方与扞关的关系,来试图探寻它的大致位置。
http://www.phoer.net + u) Z2 @% B  c# @2 F6 d& i  扞关,也作捍关,顾名思义,就是表示为抵御外敌入侵所设的关卡,“大抵国境上筑关捍敌,皆可称为扞关,原不专指一地”[24]。有的学者认为先秦的扞关就只有一处,[25]这是不确切的。翻检史书,明确记载的扞关就至少有两处:) x5 z! N" v) h/ {3 I http://www.phoer.net
  一在鱼复(今重庆奉节境内)。《史记·张仪列传》云:“大船积粟,起于汶山,……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扞关。”《集解》于此下引“徐广曰:巴郡鱼复县有扞水关”[26],可见鱼复有一扞关;一在长阳(今湖北宜昌境内)。《太平寰宇记》之《长阳县》载:“废巴山县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即古扞关,楚肃王拒蜀处。”[27]是否此处的扞关就是楚肃王拒蜀暂且不论,但至少可证明宋代仍有长阳扞关,《大清一统志》在《宜昌府》“关隘”一类也载:“古扞关。在长阳县西。”[28]更可见此处的扞关直到清代都还可考。
http://www.phoer.net " c  K' K- A5 h) q$ s% R  而抵御蜀国的扞关在何处,《三家注》对《楚世家》原文的解释就有所不同,《集解》引《后汉书》云“东守巴郡,距扞关之口”,而《索隐》也云“按:《郡国志》巴郡鱼复县有扞关”,二者认为这个扞关就应该是鱼复的扞关;而《考证》则讲:“扞关,在今湖北长阳县西。”[29]则是认为此处的扞关是长阳的扞关。
http://www.phoer.net $ p% l& S0 }" a" W- n8 k+ X" ?  但鱼复与长阳两地的扞关是否就是楚设的御蜀扞关,从史料中看起来还有一定的疑问。《水经注·江水》云:“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水经注·夷水》云:“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长阳位于清江下游,此处的扞关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廪君与楚国交战时所置,也即上文引《太平寰宇记》中所载的长阳古扞关。而鱼复的扞关,《汉书·地理志》称:“鱼复,江关,都尉治。”此处的扞关又称江关,或因其处于长江上而得名,《华阳国志·巴志》介绍巴郡时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可见巴郡有三处关卡,都为巴人防御楚国而设,任乃强先生在此处注云“此处所云‘扞关’,为巴人备楚而置”[30],也认为鱼复扞关为巴人所筑。
http://www.phoer.net 8 ^. m, V! b) J4 W0 s; ?# ?9 k9 G  鱼复、长阳扞关都非楚御蜀的扞关,只能说明御蜀扞关还另在他处。而任乃强先生在注解《常志》中“扞关”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继续探寻的线索:“蜀不能越巴境伐楚。当从汉中、上庸一路(在秦楚巴分庸地并蜀夺秦汉中后)。则楚所作之扞关,在汉水流域。”[31]但汉水流域的扞关具体又在哪里,任先生并未深谈。而蒙老的文章中引《盐铁论》的一条史料又给了我们启发:
http://www.phoer.net 8 z6 ~5 _' D3 J) o* z8 P7 V5 W  楚自巫山起方城,属巫、黔中,设扞关以据秦。[32]意即秦灭巴蜀之后,楚在巫山、黔中、方城一带建起多处扞关来抵御秦国。而如上文所述,巫山有鱼复扞关,楚黔中有长阳扞关,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盐铁论》这条史料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它所说的三处扞关中有两处都实际存在,因此在方城附近,也应当有一处扞关;并且这几处扞关都并非为新建,而是复置。: i; v9 [7 u2 j' x; e1 | http://www.phoer.net
  方城的扞关是否就是御蜀扞关,方城的地望又需先行确定。文献记载中有两处方城:
http://www.phoer.net ; Y/ j! G: i  b# s  F, `* m  《左传·僖公四年》载:“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提及此楚方城:“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集解》对此解释道:“杜预曰‘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是也。”[33]可知其约在今河南叶县。
http://www.phoer.net 1 x/ y/ i- E  h! ~0 p) F0 c$ H8 q  《左传·文公十六年》又云:“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则庸国也有一地名为方城。《史记·礼书》载:“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其下《正义》引《括地志》云:“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竹山县名现仍存在,属湖北省十堰市。很明显,楚方城已在中原地区,不可能在此处御秦,文献中也并无蜀国进入河南地区的记载,所以更不可能御蜀。因此,御蜀扞关在庸方城的可能性最大。蒙老也认为“楚自巫山起方城,属巫、黔中”中的方城“是庸的方城,在湖北竹山县,即是唐的房州”[34]。
http://www.phoer.net $ x5 D/ u6 X) R% A/ C+ Z  庸国春秋时在秦、巴、楚之间,大致在今鄂西北。《尚书·牧誓》中记载跟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中,庸排第一;《左传》更记载,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时庸“率群蛮以叛楚”[35],主动进攻楚国,楚国在秦、巴的帮助之下三国合力才灭掉了庸国,足见庸国的势力并不算小。3 j% C: w9 U' T5 j& X http://www.phoer.net
  庸灭亡后,庸国的土地被三国所瓜分,其中房陵一带(今湖北十堰)的归属问题,蒙老有过论述:“金州、房州都是古时卢国的地方,后来为巴国的领土,再后来为楚所有,终为秦所吞并。”[36]庸国灭掉卢国之后占有了房陵,而《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则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可见巴在三国灭庸之后获得了房陵。楚国设立汉中郡的具体年代无法得知,《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占领楚汉中郡。[37]可见在此之前房陵又归于楚国有,而最终秦国夺取了这片区域。* a4 r; W$ }2 t! D: C2 \* ]& s http://www.phoer.net
  然而房陵一带似乎还与蜀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文引房陵“是巴蜀之境”就可看出房陵与蜀的关系。《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载:“(灭嫪毐后)其舍人……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华阳国志》也记:“上庸郡,故庸国,楚与巴秦共所灭者也。秦时属蜀。”[38]可见蜀还曾占有过房陵。灭庸后房陵归于巴,这是毋庸置疑的,之后房陵如何归属,从史料上来看显得不是太清楚,但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的是,蜀国日渐强盛之后,侵蚀诸巴的土地,乃至与秦构兵,将汉中地区纳为己有,而紧靠汉中的房陵一带,慢慢地也变成了蜀楚争夺的焦点。
http://www.phoer.net ! I8 v+ k2 N. r$ J2 b  房陵竹山县下有方城,而方城附近又设有扞关,那么兹方、扞关、方城这三处就可以由此而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做出推测:“蜀伐楚取兹方”这场战争中,蜀国攻取的兹方,就应当是在房陵一带,很可能就是此处的方城。之前学者们从“兹”字着眼,把“兹方”和“松滋”联系起来;但我们认为应从“方”字着眼,“兹方”中的“方”字,就应当是“方城”的“方”。因此兹方应当在方城而非松滋。
http://www.phoer.net " i% `, `% \0 N& w% [, u) a  房陵距离汉水路程很短,顺汉水而下攻打楚国非常便利,《史记·苏秦列传》就说:“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蜀国若要伐楚,在当时的情况下,从汉水南下是一条较为便利的交通路线。[39]综合种种情况,我们认为,把兹方确定在房陵下的方城,是比较合理的。" r. Z, u* f# N+ C http://www.phoer.net
2 ?$ w9 Y( o2 K http://www.phoer.net
五、结语* ?( N! B$ ]# ^, U3 @3 h: @ http://www.phoer.net
  《史记》中并非所有史事都会同时见于世家和年表,而《楚世家》和《六国年表》两次却明确记载“蜀伐楚取兹方”一事,可见其事的确意义重大。它是对先秦时期蜀楚关系的唯一记载,因此对这一事件的探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前辈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莫衷一是,后辈学人续有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因此笔者对此也很有兴趣,在此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但学力有限,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http://www.phoer.net . f' ?$ L! H( Y, X  作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http://www.phoer.net , a. |* D9 a: d% c" q
http://www.phoer.net ( g+ ^6 R! d7 \0 v# b" v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八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八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印顺大和尚受邀出席泰国皇室为代僧王供僧法会 对话张艺冬:整容成偶像,我有什么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1 22:09, Processed in 0.5928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