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情肠寡肚|查看: 17253|回复: 71
[作家

岁月悠长 山河无恙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作家岁月悠长 山河无恙

 [复制链接]
  金庸(1924.3.10~2018.10.30),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04-09-26 金庸拜访青城山  DSC83719.jpg  保存到相册
2004-09-26 金庸拜访青城山 ◎摄影:雷康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情肠寡肚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情肠寡肚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情肠寡肚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情肠寡肚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情肠寡肚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情肠寡肚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革命口号今日谈! 追求者甚多?希望您的参与!
5# 华蓥山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31 21:08: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金庸逝世 国台办中联办中国作协等哀悼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金庸逝世,国台办、中联办、中国作协等哀悼

  以笔名“金庸”写作多部武侠小说的著名作家查良镛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金庸逝世后,国台办、中国作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及金庸的家乡浙江嘉兴、海宁、祖籍江西婺源等,分别通过致唁电、发布会等形式,对金庸逝世表达哀悼。
  10月31日上午10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围绕近期两岸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提问:昨天有一个消息引起两岸民众的讨论,就是作家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请问发言人怎么评价他的文学作品在两岸带来的影响?您自己有没有最喜欢他的哪一部作品?
  马晓光对此表示:昨天我和大家一样,惊闻金庸先生逝世的噩耗,也深感痛心。在我这样一代人,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金庸小说都是伴着我们长大的,大概没有几个当年的大学生和年轻知识分子没有读过金庸的小说的。金庸先生是海峡两岸共同尊敬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写了15篇皇皇巨著,我注意到网友也有一句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想应该都看过。
  马晓光指出,金庸先生用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学拓展了另一片审美天地,他用他的创作来拓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所以我们两岸同胞纪念他当然责无旁贷,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作协和香港中联办,均对金庸逝世致唁电。
  中国作协的唁电全文如下: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也向金庸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对金庸先生家属表示问候。
  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向金庸先生家属致唁电,对查良镛先生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王志民的唁电全文如下: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30日对金庸辞世表示哀悼,并代表特区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慰问。
  林郑月娥说,查良镛教授学识渊博,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其作品承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糅合历史与文化,脍炙人口,深受世界各地华人喜爱。其著作更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对传承中华文化有莫大贡献。
  她表示,查教授也是报业泰斗,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早年创办《明报》,深得业界敬重。他200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中国文学和新闻工作方面的超卓成就,以及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金庸的家乡是浙江省嘉兴海宁。嘉兴、海宁市委市政府,分别对金庸逝世致唁电悼念。
  10月31日,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向金庸先生家属致唁电,唁电说,查良镛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学者、报业钜子、政治活动家、著名作家,谨代表先生的家乡浙江省嘉兴市450万人民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慰问。
  唁电说,先生毕生心系家国、爱国爱港,衷心拥护并坚定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为促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写就了一十五部家喻户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武侠作品,影响力遍布全球,业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被誉为一代文宗、武林泰斗,书中倡导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思想至今仍在传唱,余音不绝。
  唁电说,查良镛先生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一直致力于家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促成香港嘉兴同乡会成立、捐建金庸图书馆等,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家乡人民对此永志不忘、感念永存。查良镛先生的爱国爱港爱乡情怀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家乡人民学习、尊敬和怀念。
  10月30日晚,海宁市委市政府向其家属发去唁电。
  据《海宁日报》报道,唁电中称,金庸一直不忘家乡人民,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因贡献突出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爱乡楷模”称号。“金庸先生的爱国爱港爱乡情怀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家乡人民尊敬和怀念。”
  “政事儿”注意到,金庸的祖籍地江西婺源,于10月31日向查良镛先生治丧办公室发去唁电。
  据婺源县政府网站显示,金庸2005年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后来才迁到浙江海宁的。”
  唁电中称:“婺源是查先生的祖籍地,查先生生前多次提及婺源,为卧龙谷景区题字,给”才士大道“命名,向凤山查氏回信,等等,无一不令婺源人民感动。‘先生已随桃花去,世间再无侠客行’。逝者已逝,唯愿查先生一路走好,望查先生的家属节哀顺变,珍重!”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许腾飞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31 12:08:00|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先生虽不会武功,但他是个真正的大侠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金庸先生虽不会武功,但他是个真正的大侠

  我们其实想过这一天会到来,而且很可能因为这一天的到来,这些年逐渐消散的武侠和热血会回光返照般地重新弥漫在华人世界里。但当这一天突然来到的时候,我们又是那么的束手无策,一下子回不过神来,金庸先生还是走了,他不会任何武功,但他是个真正的大侠。武侠因他而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读武侠,有人读武侠,就有人读金庸,他给了我们一个不分年龄阶层的童话和精神追求。
2003版《天龙八部》中的恶斗场面。图源网络
  金庸的武侠开启了一个宏大的世界,相对于快意恩仇的江湖情缘,他更擅长的是建立各种体系,武学体系、医学体系、门派体系、官场体系,用文字来构建一个巨大的空间,也正因为他有条有据的框架体系,让很多当时仅仅能通过书本了解世界的人们相信,在古时候,或者在如今的名山大川中,是真实存在着这些武侠门派、武功和人物的。而仅仅是构建武侠世界还不够,金庸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让不同性格的人物运用不同的心法内功、兵器法器,而其中环环相扣,颇有道理。
  段誉公子哥的性格就必须配上"凌波微步"这种逍遥的功夫,而乔峰这种顶天立地男子汉必当是"降龙十八掌"这样刚猛无匹的拳法,杨过失去了左手,学会了"黯然销魂掌",乞丐行乞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别人的白眼,而是野狗和家犬的攻击,所以丐帮最厉害的武功则是"打狗棒法",梅超风心术不正,阴狠毒辣,所以必须配上"九阴白骨爪"这种至阴至柔的武功。
2003版《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林志颖饰)正在施展招数。图源网络
  功夫通心性,一个人能练成什么样的武功,在金庸的世界里是有定数的,而各种性格的人都能找到与之相似的门派和武功并且有其代表人物,这才是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因为给了大家一个念想。你可能瘦弱多病,但你可以想象自己是王语嫣,读遍天下拳谱,看得出各种武功路数,闯荡江湖。你很可能内心其实有一个一坏到底的梦想不敢告诉别人,但金庸来帮你诉说。《连城诀》里的血刀老祖坏得彻彻底底,血刀不为恩仇,只因嗜血。
  而离开中土,西域吐蕃鸠摩智的"小无相功"能模仿一切武功,显示的是时间皆是虚幻,世人也因此受到迷惑。苗疆的五毒教擅长巫蛊和下毒,天山童姥将武功传给虚竹,分刚猛、内外、阴阳数种,在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招数,避免武功过于单一而被人反制。这些设定都让阅读的人脑洞大开,同时会把自己所学的技能当作不同的武功,甚至面对很多困难很武侠化地去思考,这是金庸的武侠世界最神奇的效果。
1997版《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李国麟饰)。图源网络
  现实世界的武功其实很枯燥,也很乏味,因为真正的搏杀无论是古时候的战场还是镖局江湖,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几下就见生死。金庸书写这些巨著的时候,正逢香港汇聚了大量武术家南下,争夺生存机会,洪拳咏春、形意太极、泰拳拳击等等纷争不已,如果是按照真实的武术交手和练法来写,估计会枯燥很多,而且难以架构如此庞大的世界。乔峰一人能入大军中如过无人之境,如果光靠真实洪拳那几下子,估计解决了三五个人后自己也被解决了,所以要支撑起宏大的格局,武功也必须宏大,但也不能通天。
  逆天改命的故事在金庸的故事里从来没有,武功里也是有一个讽刺意味巨大的《葵花宝典》。强大如少林扫地僧,也有内力不支吐血的时候。金庸的武侠世界体系、格局,虽然虚构,但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的有理有据。
  而到最后的《鹿鼎记》,韦小宝的出现,主角不再有武功,虽然身为太监的海大富有"化骨绵掌",明朝公主身份的独臂神尼有"玄女剑法",但韦小宝的智慧乃至西洋火枪依然能很好地游离其中,完成自己的武侠人生。金庸最后想告诉我们的似乎是武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这个道理需要十几部作品来说完,给了你一个武侠宏大世界的金庸最后不再多着笔墨在武功上面。
  后来的武侠,武功上再奇招百出也逃不出金庸的路数了。我不知道当年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者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而开始学武,也不知道多少人后来学武的过程中因为发觉真实的武术和武侠小说相去甚远而开始鄙视武侠,而最后经历过岁月磨练成长,乃至听到金庸西去这个噩耗后,又才感慨当年金庸带给自己的那一丝梦想。我想我们这几代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了点武侠的影子和印记,而这个印记,一定有金庸先生一份!
⊙杨添(评论人)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 校对:郑厚今
3# 峨眉山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31 10:08:01|显示全部楼层

陈墨谈金庸:为什么说江湖内外 金庸都是个传奇?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陈墨谈金庸:为什么说江湖内外,金庸都是个传奇?

  一
  金庸先生说,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是一种谦逊,也是骄傲。所有武侠迷都知道,金庸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能讲好故事的人。故事是精神的食粮,心理的灵药;是成长的催化剂,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侣。有多少好故事,有多少会讲好故事的人,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财富的标志,甚至是文明水平高低的刻度。
  金庸先生会讲故事,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即出口不凡,把乾隆皇帝、福康安等历史人物和陈家洛、余鱼同等虚构人物融于一体,把民族大义和血缘亲情的冲突作最大限度张力实验,在完成民族主义主题的同时顺带完成了对汉族书生精神弱点的反思和批评。《庖丁解牛》的生动寓言竟是超级武功的哲学依据,慢道不信,这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别家故事中的李自成,要么是乱党贼寇,要么是革命英雄,惟有在金庸《碧血剑》中,既有起义领袖的卡里斯玛气质,又有草莽英雄的文化心理局限,呈现了这个历史人物的灵魂。而“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的野唱,更洞见了千年政治文化的老伤。
《书剑恩仇录》  作者:金庸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年5月

  金庸先生会讲故事,《射雕英雄传》中南宋历史烽烟和英雄传奇,是以郭靖、杨康两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为衬底;而在成长故事的字里行间,却还有教育的寓言,如人生教科书。江南七怪满堂灌,让郭靖无所适从,愈显其笨,其实不过是应试教育的方法不高明。一旦由马钰寓教于乐,进而由洪七公因材施教,笨拙的郭靖便脱胎换骨,让人刮目相看。而一旦游学四方,观摩东邪、西毒、南帝和中神通的学术路径,更是卓然成家。非但杨康、欧阳克无法望其项背,即便是聪明绝顶的黄蓉,也只能瞠乎其后。《神雕侠侣》非但是武侠奇葩,爱情宝典,也是成长故事的另一版本。主人公杨过命途多舛,无寻常路可走,只能另辟蹊径,最后与郭靖殊途同归,奥秘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建构自我。
  金庸先生会讲故事,以《天龙八部》即非人的神道精怪为书名,其实仍是探索人如何成为人的重大主题。段誉、萧峰、虚竹三位主人公,都有“恶人”血统,段誉的生父是天下第一大恶人段延庆;虚竹的生母叶二娘是天下第二大恶人;萧峰生父萧远山亦是愤怒成狂、罪恶累累。与此同时,他们还都面临自我期许与社会角色间的重大矛盾,段誉喜欢易经佛学,不喜欢武功打斗,但他是大理王子、段氏武功的继承人,巨大的社会压力无计可避;萧峰领导丐帮抗辽保国,但他的身份竟是契丹人;虚竹只想做少林寺的小和尚,但无法自控的命运却把他送上了灵鹫宫。《天龙八部》的故事,正是三位主人公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如何成为人间英雄的奋斗史。书中其实没有半个精怪,只有不加控制的欲望和无法预知的社会压力,使得书中人物患上了程度不等的神经症。无论是天下四大恶人,还是慕容博、萧远山,或是段正淳及其妻子情人和逍遥派师兄弟姊妹,无不如是。如是,这部书就不仅是人生寓言,也是人间寓言。
《天龙八部》  作者:
  金庸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年5月

  金庸先生会讲故事,从“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儒家之侠、“至性至情、实现自我”的道家之侠、“无欲无求、无人无我”的佛家之侠一路写来,直到《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他那迷倒众生的气质,来自放浪不羁的自由天性,艰苦卓绝的自由人生之路,前有先贤,后有来者。或许,在任我行、左冷禅、岳不群的世界中,令狐冲的结局有些理想化。于是就有《鹿鼎记》韦小宝故事。有人说,《鹿鼎记》是为康熙及其皇权歌功颂德之作,那恐怕只是表层;深层次是,韦小宝与康熙不过是一物两面,小丑原就是圣君的替身与化身,作为文化精灵与怪胎,韦小宝与康熙都是导游,且互为镜像。《鹿鼎记》中,深藏了国民性文化之谜。
  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作家,武侠小说属通俗文类,有其类型规范与模式。金庸的超常之处,是他能不断突破类型模式,不懈地追求与众不同,即便掌握了超级成功秘方,也不做简单的自我复制。在武侠小说家中,没有人像他那样,愿意花费十年时间,对自己的成名之作进行逐字逐句的修订。在所有武侠小说中,也没有其他作品如金庸小说那样,突破雅俗藩篱,让文学批评界莫衷一是,至今仍争论不休。真正的好故事,是无尚瑰宝,足以打破刻板印象,留下理论谜题。
  二
  金庸不仅是讲故事的人,他的94年人生,本身就是好故事,足够传奇,足够励志,足够曲折,足够深邃。金庸不过是查良镛先生的多个化身之一,成就非凡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原是地地道道的业余创作。
  他的职业身份,是著名报人,从《东南日报》、《大公报》及《新晚报》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到《明报》业主、社评家和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很多人都熟悉金庸办报故事,怕非一部专业博士论文可以说尽。有一条线索格外值得注意,那就是《明报》与《神雕侠侣》诞生于同一年,即1959年;小说主人公杨过与作者金庸/创业者查良镛的路径,也是同一方向:同一种积郁愤懑,同一种突破正统礼教大防的壮志雄心,同一面建构并且彰显自我的精神旗帜。
  当年拜谒梁羽生先生,梁先生垂询:在你看来,我和金庸的根本区别何在?答案当然是:金庸善于经营。善于故事经营,善于小说版权经营,善于报业经营,且善于人生经营。真正的经营才能,非止于技巧,更非止于权谋,而是洞明世事人情的活力、勇气、智慧与直觉。文章如此,人生亦是如此。金庸创办《明报》,当然与其武侠小说畅销有关,与其让别家报纸连载,何不自己办报?与其让他人盗印,何不自己出版?而初期的《明报》,正是以小说连载吸引读者,武侠小说是先锋,金庸小说是元帅。商业化与亲民性,是《明报》故事的第一季。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

  《明报》故事第二季,从小报跃升大报,当然是由小说园变成新闻纸,让新闻性与娱乐性相得益彰,进而变娱乐性第一为新闻性第一。生存发展的奥妙之一,是在香港当年非左即右、非蓝即红的政治对峙中,做了意识形态藏锋的自由第三方。每家大报都要面对1962年大陆居民逃港事件,惟《明报》超越非此即彼的立场偏见,选择人道立场和香港在地性观点,让同情心与理智态度共同引领舆论导向。《明报》的成功升级,非仅因纯粹的新闻眼,更取决于博大的思想襟怀。说金庸因武侠小说的成功而导致《明报》的成功,固然不无道理;而《明报》的成功导致金庸武侠小说的升级,也是不可忽略的事实:1962年的《天龙八部》中,即充满超度人间苦难的思索和书写。此后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等书,无不体现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洞察和对祖国社会的现实关怀。
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1989

  《明报》故事第三季,是从大报升级为名报,取决于金庸的社评。香江第一健笔,说的可不是写武侠小说的金庸,而是指独具慧眼的时事评论家查良镛。《明报》社评卓尔不凡,为同行称道,并被当年北京、台北及华盛顿等地政治要人所重视,源于作者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对政治与外交事务的洞察力。而这种视野和洞察力,不仅来自当年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的专业素养,更来自终生不渝的自我期许:那一份凌云壮志,才是他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真正原因吧?
  三
  金庸先生一生坎坷。
  高中被学校开除,大学又被学校开除,少年丧母,中年丧子,老年时有不虞之誉,也多求全之毁。为香港基本法费尽心智,被谩骂攻击;80多岁终园剑桥梦,获得博士学位,竟也被嘲讽讥笑。《神雕侠侣》中杨过,襄阳城外保国卫民,得万民感戴,谁又真正懂得,那一招“黯然销魂掌”,有几多悲苦,几多忧伤?
  金庸先生走了。金庸故事结束,剩下的,只有哀思。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31 01:08:00|显示全部楼层

傅国涌:金庸可以毫无争议地排进白话文百强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傅国涌:金庸可以毫无争议地排进白话文百强

  
⊙口述:傅国涌(《金庸传》作者)

  整理: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金庸去世了,这是一件值得悲伤的事情,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虽然他的时代早在30年前就开始谢幕,但无论他的肉身的存在与否,仍然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
  作为在近百年历史中生活过、努力过,对这个民族和世界怀抱过梦想,并且将这些梦想付诸过实践的一代报人和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离去将引起人们对他更多的追问、关心和思考。
《金庸传》
⊙作者:傅国涌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

“文人论政”最后的一抹余光
  15年前那个酷热的夏天,在杭州,金庸对中央电视台“新闻夜话”的主持人说,将来他的墓碑上会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如果认真考究的话,应该改为这样更合适,“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遥望当年,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写下的14部武侠小说,让无数人如痴如醉。但更重要的是,在1959年到1989年的30年间,他所创办的香港《明报》曾经影响过那个时代的中文世界。虽然,大陆读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知道有《明报》,也没有看过《明报》,但是《明报》却关心着那个时代的大陆,关心着那个时代的两岸三地,乃至整个世界。金庸亲手执笔写的社评,影响过许多读者。
  他的语言干净、朴素、明白,也常有深刻之处。早在少年时代,他在《东南日报》上发表的《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就显示出他在写作上的出色才能。他的文字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相当成熟老练,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就开始成形。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经过了内战的时光,他从1948年来到香港,进入新闻界,他一生大部分的时光,或者说最宝贵的黄金时光,都在从事报业。
  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半个世纪,金庸奔波于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新闻报》,自己创立《明报》,并把《明报》办成报业集团,成为华人世界傲然独立的一位报人。所以,他留在新闻史上的影响,和他留在武侠小说史上的影响一样重要。虽然,今日大众更关心的是他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甚至连他本人在晚年也把武侠小说看得极为重要,但当年创作武侠小说不过是办报的副产品,办报才是他的正业。
由金庸创办的《明报》
  金庸在报纸上发表武侠小说,是为了吸引读者,扩大报纸的销量。他真正想传递给大众的,是他在社评中表达出来的对两岸三地、国计民生和世界风云的关切。他是一个有才华的评论家,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在那个动荡时代,他提供了清醒且成熟的声音。他不是莽撞的人,在任何风云激荡中,他总有深思熟虑的声音传递给读者。无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香港的震荡当中,还是在80年代末大陆的风云变幻中,金庸始终坚持自己作为独立报人的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他把自己看成是“文人论政”最后的一抹余光。

金庸的文学堪称母语的典范
  金庸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在康熙年间达到科甲最辉煌的位置,他的爷爷出身进士,所以,他是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阶层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他身上有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但从小读的是新式学校,饱受了民国中西贯通的教育的滋润。他生逢乱世,少年时代遭遇抗日战争,流亡到浙江南部的丽水碧湖,在那里继续念完初中。开始念高中的时候,差一点被开除,所以又转学到衢州中学。
  虽然,金庸没有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但无论是在重庆中央政治大学,还是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他都有幸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也有幸遇到了那个充满了可能性的新闻出版自由的环境。在成长的年代,他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也显示出对人类文明热切的向往。他读了很多书,包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在内,都曾是他最爱读的读物。
  他年纪轻轻便进入杭州的《东南日报》,成为电讯翻译和记者。后来又考入上海《大公报》,成为电讯翻译,后来还有幸跟随胡政之先生一起创立香港《大公报》。一路走来,他亲眼目睹,亲身见证了民国在大陆谢幕前文人办报的最后时光。所以,当他后来亲自办报的时候,他把这种“文人论政”的传统发扬广大,在香港延续了百年中国言论史上的最后一脉香火。
  他的武侠小说虽然是娱乐作品,但同样延续了中国历史传统,这种传统近可追溯到清代的“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更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和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更不用说民国时期他读得如痴如醉的那些新武侠。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香港殖民地环境中,他将这一新武侠小说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了武侠小说史上的最高峰。他的文字如此干净,如此生动,完全堪称母语的典范。即便放在一百年的中国白话文学史中,金庸也可以毫无争议地排进前一百名。无论是他的社评,还是武侠小说,皆如此。

金庸的孤寂和落寞
  一个作家,一个报人,无论他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或者有多少梦想,最终他的生命都要归于尘土。这一点,金庸从来都知道。1979年,当他的儿子在遥远的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他就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把握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已经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还被改编成武侠话剧。有一次,在香港大会堂剧院演出他的作品,当人们知道金庸也在现场,观众热烈鼓掌长达一分钟之久。他自己说,“我开心得好像飘在云雾里一样。”这是金庸真实的一面。他毕竟是一个血肉之躯,他人生中有无数的缺陷和遗憾,也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地方,但是,他同样有非常真实诚恳的一面。
  有人说金庸是韦小宝,而不是乔峰或者令狐冲。但他却说,自己肯定不是乔峰,但也不是韦小宝或者陈家洛。活生生的金庸,又要比郭靖、令狐冲多一份狡黠,他身上有许多的复杂性。
  他年轻时在重庆读的是外交系,后来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念的是国际法,在生命的黄昏,还到英国剑桥大学去念博士。在他香港宽大的书房里,放满了各种外文的精装书,但从骨子里,他其实一生都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的小说政论也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产物。
  他说他写的政论之所以常常能一语中的,只不过是从《资治通鉴》中读出来了对人性恶的基本把握。他身上有很深的“大中国主义”的情结,也有香港商业社会带给他的特质,毫无疑问,它也是香港神话和香港奇迹的一部分。没有殖民地香港给他带来的这些环境,他不可能创造出明报集团,也不可能写出十四部风靡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
他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创造的江湖世界也是风云跌宕,是是非非如同现实世界一样变幻莫测。有人说,金庸的小说,除了《天龙八部》和《鹿鼎记》,都会给人“回首当时已惘然”的感觉。其实,在荣华富贵、掌声和鲜花后面,作为一个个体生命,金庸也同样有他的孤寂和落寞,有他的惘然和茫然。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天龙八部》里照样有“回首当时已惘然”的感觉。他说,人生不可能永远美满,因而茫然的感觉在所难免。即便一切目的都达到了,还是会空虚。
  我常想,什么样的感触都会在时间中过去,变成茫然。金庸,一个几乎拥有了世上一切的人,他给出的人生关键词竟然是“茫然”。

一个知识分子的现代样本
  今天当金庸离世的时候,想起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包括武侠小说和那些尚未结集成书的成千上万的社评,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做的,他几乎达到了极限。在百年白话文学史上,他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
  尽管,我对金庸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所作所为,并不都是那样认同,但是我仍然深深地感念,作为生在20世纪到21世纪这个特定时空中的金庸,他的故事仍然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非常重要的范例。他让世人知道一个人可以达到怎样的一种极限,他可以两手写文章,两手都成为时代和众人的祝福。
他的武侠小说多少年来一直是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乃至有人可以靠着金庸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就一番自己的话语世界。虽然金庸自称是小人物,但他是做过大事业的小人物,他是在母语的时空中“射过雕”的英雄。我想起钱穆先生对他的学生辛意云教授说的一句话,“看历史要有能力从大事中把握,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看他在历史大事中的作为和影响,而不能只看小事。”这正是钱穆先生常常念兹在兹的“同情之理解”。如果从这个角度说,金庸先生的一生,还真的是要给予高度的评价。
  他的离去,只是肉身的离去,他的文字不会淹没。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他给百年来中国母语时空留下的那些痕迹,都不会被抹掉。我们将继续地追问和寻找他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一生所怀抱的理想,最终也并未完成。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成功者,但是在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几分悲凉之气。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时候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一人而已。”也许金庸并不是那个“呼吸而领会”到悲凉之雾的宝玉,但是他仍然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怀抱的那种对大中国的理想,仍然会被后世之人长久地追寻和讨论。
  金庸曾在1973年4月22号的《明报》发表题为《最伟大的三结合》的社评,提出“平等的社会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仁爱的人文主义,这种三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我想,他心中自有对现实忧患的清晰判断和危机感,并且也常有承担。虽然在他生命的最后光阴,我们世人对他的要求可能更多,而他所做的已经力不从心,但就凭他在母语领域所做的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足以传世。
  纪念和哀悼金庸的离去,愿他的灵魂安息!读他的文字,感念他的人,思想他的故事,他依然与我们同在。
1# 贡嘎山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30 22:08:00|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侄孙女:他永远在我们心中

源自:海外网
原文标题: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侄孙女:他永远在我们心中


  海外网10月30日消息,香港媒体30日报道称,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于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儿子查传倜以一句“下午走了,很安详!”向媒体证实。
  另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金庸的侄孙女、艺人査家雯回应称:“感谢大家的关心,金庸大师会永恒流传于我们心中。”
  台湾团体“原子邦妮”的主唱査家雯是金庸的侄孙女。査家雯接受媒体采访时正在录音还没接到消息,直到数小时过后,她才表示:“谢谢大家关心,感谢金庸大师的作品,及所有栩栩如生人物,自青少年时期陪伴我,激发我对文字文学的热爱,也深深影响着如我一般的读者们,一起重新审视了待人处事的方法甚至是价值思维。相信他的精神将会穿越时空限制,永恒流传于我们心中。”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金庸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他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1952年,金庸被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55年,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在《新晚报》发表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后,大受欢迎,随后其作品陆续面世,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其间共创作了十余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读者遍及全球。他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
  1985年起,金庸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金庸一声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终年94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30 22:08:00|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逝世:一生三次婚姻 港媒讲述传奇故事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金庸逝世:一生三次婚姻 港媒讲述传奇故事

  中新网10月30日消息,据港媒报道,享誉华人社会的武侠小说泰斗、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的金庸(原名查良镛)30日下午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寿94岁。金庸曾经有过三段婚姻,港媒披露了他与三任“太太”的故事。
  1948年,金庸与杜治芬结婚,后离婚,1953年再娶。
  第二任妻子名为朱玫,新闻记者出身,育有二子二女。
  1976年,金庸与朱玫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并娶年轻女子林乐怡为妻。
资料图片:香港著名作家查良镛(金庸)。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第一任妻子 鸿雁传书定情]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识于1947年的杭州,当时金庸在《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副刊而与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认识。金庸编理《咪咪博士答客问》栏目,杜冶秋写了一封信去:“咪咪博士”回信:“阁下所言甚是,想来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孩子,颇想能得见一面,亲谈一番。”杜冶秋回信:“天天有空,欢迎光临。”金庸于是登门拜访,邂逅了17岁的杜小姐杜冶芬。
  1948年3月,《大公报》派金庸到香港工作,征求杜冶芬的意见,杜冶芬答短期可以,时间长了不肯。杜冶芬3月27日送他到上海,替他整理行李,送他上飞机。临别前交代他一句:“我们每人每天做祷告一次,不要忘了说,但愿你早日回到上海。”
  据说,当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办了婚礼。杜冶芬随他去了香港,那时住在摩理臣山道,由于附近不远就是杜老志道和杜老志舞厅,所以有人就开玩笑给这位杜姑娘起了个外号,叫她“杜老志”。
  金庸曾以“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编剧本。杜冶秋说,“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生活幸福的写照。
  杜冶芬在香港的几年,他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无聊,生活过得不愉快。最后她独自回了内地,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第二任妻子 独立能干、育有二子二女]
  金庸第二任妻子朱玫(又名璐茜),是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懂英语,比金庸年轻11岁。相恋时金庸还在《大公报》。而金庸长子查传侠出生之后,也正是创立《明报》之际,朱玫与金庸共患难,成就一段令人难忘的相濡以沫的历史。《明报月刊》初创时期,金庸全力以赴,日夜忙个不停,那时两人已有二男二女共四名子女,朱玫除照顾孩子,每天还要给他送饭。
  1968年的《明报》编辑会议记录表明,朱玫常以“查太”身份出席,有时称“查社长夫妇”,有时称“查社长、查太”。《华人夜报》创刊时,她担任社长,之后还是《明报晚报》的采访主任。1976年1月《明报月刊》10周年,金庸写下《“明月”十年共此时》回忆道,“我妻朱玫每天从九龙家里煮了饭,送到香港来给我吃。”
  当时《明报》办得颇具规模,金庸的婚姻却出现裂痕,最终走向离婚。朱玫很能干,对工作很认真,甚至有点固执,两人时常因为工作大吵。
  离婚后,1998年朱玫于香港因病去世,替她拿死亡证的是医院的员工。金庸曾脸带愧色地说:“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很成功,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她现在过世了,我很难过。”
资料图片:金庸。中新社记者 王丽南 摄
  [第三任妻子 喜欢金庸的《白马啸西风》]
  林乐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她认识金庸时才16岁,比金庸小20多岁。
  问及金庸和林乐怡“怎样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他坦言:“也没什么,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和普通夫妻一样啦。”
  金庸曾表示,太太林乐怡最喜欢他的作品《白马啸西风》,“因为她觉得很伤感。女人感情都比较丰富。” ●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终年94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5 21:04,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