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7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6-19 03:45: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胡阳全: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 胡阳全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傣族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现分类择要加以概述。
  一、族源、古代史、社会形态方面的研究
  关于傣族族源方面的研究,近十年主要集中在傣族支系的源流方面。高立士《傣族支系探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认为:云南傣族有九大支系,四支源于中国云南,五支源于境外。该文就傣族不同支系的名称、分布、人口状况、文化等特点和迁徙方向进行了论述。王懿之《云南新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认为:云南新平傣族远古时期主要聚居于滇池区域,后因多种原因逐渐南迁。现新平、元江等地区的傣雅支系,就是当时南迁过程留居中途的一部分,并成为傣族四大支系之一。唐世贵《傣族分支──摆夷渊源流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认为:雅砻江下游一带的摆夷人即为云南景洪暗瓦傣族的一个分支。有关傣族族源的论文还有:刘岩《傣族先民南迁探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范宏贵《缅甸掸族与中国德宏傣族的渊源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张万荣等《泰、傣民族探源》、毛德昌《景谷傣族源流及其它》(两文分别为《思茅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第2期)等文。
  关于傣族古代史的研究。朱德普著《泐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阐释了西双版纳及其周边地区傣族古代史的若干史事,考证了召片领世系,作者还在《傣族召武定故事本原和孟定地名历史嬗变考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中认为:第一,召武定是相随傣族先民从勐卯南迁而来的;第二,今天孟定之名是佤语古地名“耿定”历史嬗变的结果。在《红河上游古代傣族的“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认为:云南红河上游的傣族地区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地区一样,也曾经有过傣族建“勐”创业的历史时期。在《叭真再考》(《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指出,国内外史学界对叭真族属有壮族、克木、孟人、拉瓦人、傣族诸说。而该文认为:叭真的族属确系傣族。其他学者研究傣族古代史的论文有:曾秋月《车里宣慰司和水西宣慰的比较》、方慧等《德宏地区历史上傣族和蒲人关系刍议》、杨永生《“乘象国滇越”考》(分别载《思想战线》1991年第1期、第5期、1995年第1期),伍雄武《傣族原始公社遗存及其相应的社会伦理观念》、刀承华等《乘象国地望补正》(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1998年第4期)等文。
  关于傣族社会形态的研究。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如江应樑著《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认为:傣族历史上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何平《傣族古代社会形态演进与奴隶制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则认为:就社会形态而言,傣族历史继原始社会之后,便进入了封建领主农奴制社会。在此之前,并不曾经历过以奴隶制“主要形态”的阶段。但奴隶制作为封建剥削制度的补充形式是存在乃至发展的,这就是奴隶制在傣族历史上的地位和特点。
  二、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研究
  关于傣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是近年傣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仅出版的专著和词典有:王渝光等著《汉傣语言文化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韩黔玉《现代德宏傣语》(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韩黔玉、刘江《傣语汉语会话对照》,孟尊贤等编著《汉傣词典》、巫凌云等著《傣语语法》,艾保等编著《傣汉常用词对照手册》(分别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1991年版、1993年版、1996年版),华林著《傣族历史档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等。论文有:刘以《西双版纳傣文研究述评》(《思想战线》1991年第6期)认为:傣文源于巴利文、梵文或印度文都没说清楚,目前还不能予以认定。龚锦文《关于德宏古傣文的源流问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则认为:德宏古傣文是根据印度字母体系,以巴利文音为基础,综合孟文特点,于公元10世纪前果占壁王国上座部佛教兴盛时期创制而成的一种古文字。作者还列出了一个掸傣各族文字和东南亚诸国文字的源流表。有关傣族语言文字的论文还有:刘云明《傣族土司公文探微》、华林《傣文历史谱牒档案研究》(分别载《思想战线》1994年第1期、1996年第4期),杨光远《傣泰语言的早期声母系统及某些语音变化》、张振华《傣语中的助词“了”》、华林《谈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俸俊馨《试论傣文对傣族民间文学繁荣发展的贡献》(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1995年第4期、2001年第6期),周庆生《傣族等级社会与等级亲属称谓》(《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虎月放《从声调的阴阳看傣语芝市话1·M的历史来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赵瑛《论西双版纳傣文元音a、E的音变问题》(《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等文。
  关于傣族文学艺术的研究。文学方面专著有:刀承华著《傣族文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高立士编译《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波岩香收集整理《傣族民间故事·傣文》(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等。论文有:李陶《〈论傣族诗歌〉简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认为:《傣族诗歌》一书论述了傣族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与特点。郑筱筠《佛经故事与傣族〈召树屯〉故事渊源》(《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民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其他作者的文学论文有:冯寿轩《论傣族叙事长诗的艺术心理》(《思想战线》1990年第6期)、韦世林《傣族的文学艺术世界》(《西部学坛》1992年第4期)等文。有关傣族艺术方面的专著有:袁炳昌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列有专章对原始社会时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傣族音乐进行了全面论述。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则对傣族舞蹈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汤耶碧著《傣族舞蹈艺术》(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论述了傣族民间舞蹈与训练、傣族舞蹈的普及与提高、傣族民间舞蹈与泰国民间舞蹈的比较、傣族舞蹈注释等等。施之华《傣剧艺术与社会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收录了有关傣剧艺术与文化的19编文章。论文有:金穗《傣剧“戏调”的程式性、可塑性与局限性》、岳亚明《谈〈定位法舞蹈〉在傣族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李旭《小乘佛教与傣族美学思想》(分别载《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第2期、第4期)。此外,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李昆生《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专著中,也列有专章介绍傣族的音乐舞蹈和艺术。
  三、文化和宗教研究
  关于傣族文化的研究,是近年傣族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之一。仅出版的专著就有:岩峰主编《傣族文化大观》,王松等著《傣族佛教与傣族文化》,赵世林、伍琼华著《傣族文化志》,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黄惠焜著《从越人到泰人》(上书分别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1998年版、1997年版、1993年版、1992年版),王懿之、杨世光编《贝叶文化论》,高立士著《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分别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992版),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王尧主编《中化文化通志·傣族文化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专著。论文有:杨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等文,就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寨(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文化形态、保护与发展进行了介绍。章立明《傣族文化当代变迁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傣族文化在当代变迁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现代性与传统性胶着在一起,表现出兼容并蓄的走向。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认为:当代“花腰傣”文化新的内涵可定位为一种服饰、原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多位一体的文化。有关傣族文化的研究论文还有很多,此不赘述。
  关于傣族宗教的研究。朱德普先生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朱德普著《傣族神灵崇拜觅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认为:从傣族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发展的寨神、勐神及其神灵崇拜,是傣族本乡本土滋生的宗教信仰,为各地傣族所共有。在《傣族的巫师及其历史演变》(《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认为:傣族巫师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女巫、巫师最早是氏族长或部落首领。朱先生的论文还有:《傣族原始土地崇拜和古代汉族社神比较》、《古代傣族原始宗教文化向山区渗透试探》、《傣族神器“达尞”及其影响》(分别为《中央民院(民大)学报》1992年第2期、1993年第5期、1995年第1期)《傣族的虎图腾》(《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傣族佛教和原始宗教的关系试析》(《思想路线》1992年第3期)、《傣族“祭龙”、“祭竜”之辩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等文。罗阳《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该文对傣族的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异同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了解傣族宗教信仰的同源性与变迁。和少英《金平傣族的丧葬习俗及其灵魂观述论》(《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则对金平傣族丧葬习俗与灵魂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研究。论述傣族宗教的论文还有:杨甫旺等《金沙江河谷傣族的稻作与祭祀》、鲁愿兵《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及其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1997年第4期),甘玉贵《试论小乘佛教的传入对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等文。
  四、经济发展和科技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研究。彭永岸《傣族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文,从傣族的婚嫁习俗传统有利于计划生育和实现人口的低增长,火化殡葬、与天同在与地共存,广种铁刀木、发展薪炭林、保护生态环境,团结友爱互助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傣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张云忠《山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永兴傣族乡的调查》认为:永兴乡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大干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走科技兴乡和科技兴农发展之路。(分别载《民族工作》1998年第10期、1999年第8期)。范亚辉《“花腰傣”文化与新平经济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认为:“花腰傣”文化可以成为发展旅游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新平在海内外知名度的一大平台。秦家华、岩温扁《傣族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思想路线》2000年第6期)认为:傣族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更有吸引力,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罗阳、罗丹《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女性经商特征》(《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认为:农兼商是傣族女性经商的特征。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一文,运用内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傣族传统稻作文化现代变迁的正负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傣族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化如何相互调适及内在整合的对策建议。高立士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以研究傣族水利灌溉、森林保护的传统经验为切入点,目的是为当前版纳的农业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张公瑾《傣族历法中长度的四则运算》认为:傣族天文历法推算的基础是三个计算数据,并以这三个数为依据,通过四则运算,来对傣历年的长度进行研究。木基元《孟定傣族原始造纸的民族学考察》,通过对孟定傣族楮皮造纸技术及工艺流程与云南其他民族造纸等方面比较后认为:孟定忙团材傣族至今仍完整保存了一套原始的造纸方法。赵瑛《傣、泰干支文化渊源及其演变》认为:傣泰干文化源于汉文化,在吸收的过程中则发生了一些变异,即西双版纳傣族、泰北兰那泰人一直沿用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并借用了干支读音。傣、泰与汉族或傣泰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伍琼华《傣族医药与文化》,阐述了傣族医药文化中特别的医疗方法,配方和用药方法,并指出傣族医药感性知识与抽象理论的丰富多彩。(上文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998年第2期、2001年第6期)。华林《试论傣族传统医药学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也对傣族传统的医学和药学进行了介绍和论述。杨松海《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传统科技工艺个案调查》(高宗裕主编《民族文物探索》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一文,系统介绍了傣族原始制陶、土法造纸、传统的樟脑提取术以及牛力榨糖等民族传统科技工艺的流程。杨冰在同书《傣族原始制陶其及现实意义》一文中,也对傣族原始制陶,以及在当代傣族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述。夏光辅等著《云南科学技术史稿》(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也有专节对傣族的天文历法、建筑、医药和手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五、法律、人类学调查、教育和其他方面研究
  关于法律方面研究。方慧、田瑞华《略论元、明、清时期的傣族法律》认为,傣族法律的特点有:成文法与习惯法并行;封建法律深受佛教的影响;成文法的结构是刑、民并重;封建法规中保存了较多的奴隶制残余;封建法规受内地和东南亚地区法律的影响。罗阳《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认为:傣族的民间谚语、宗教、法律、经济制度等,皆对传统道德有不同的维持功能。耿明《傣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与法律的关系》认为:傣族原始宗教的崇拜、祭祀规范行为是法律规范的渊源之一;同时,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是调整人们行为互为依存的两种行为规范。(分别载《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第3期)。彭迪《傣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刍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认为,傣族婚姻家庭习惯法有两个内容:一是封建法中所包含的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二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择偶、订婚、婚后“从妻居”、离婚以及对非婚生子的处罚等等。张锡盛等《云南德宏傣族的封建法律》认为,德宏傣族的封建法律主要有:所有权的规定,关于债务和婚姻家庭的行为准则,以及犯罪方面的规定等。伍雄武《论傣族古代法规和道德训条中的政治、伦理思想》认为:从公元1180年建立的景龙金殿国,到新中国建立的前后八百年,傣族社会处于长期稳定,这同傣族古代较为系统、成熟的法规、道德训条有密切的关系。张晓辉《傣族早期法律初探》,从传说中的早期社会规范、9世纪至14世纪的早期法律、茫莱法典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傣族的早期法律。(分别载《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1992年第1期、第5期)。
  关于人类学调查研究。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傣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分10章,是对勐海勐遮乡傣族曼刚寨的全面人类学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科技、卫生、生态等诸方面。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认为:当代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村的文化变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民族文化的重构,二是民族文化中合理因子的现代提升。它向人们表明,传统并不纯然是现代性的对立物。谭乐山《曼占宰──一个傣族村寨的人类学调查报告》(《思想路线》1990年增刊)对傣族曼占宰村寨调查的内容有:经济方面包括人口、户数、土地、生产、收入与分配,家庭承包下的集体经济与家庭经济。社会组织方面包括:村社的管理、亲属、婚姻与家庭等。
  此外,在有关傣族的研究论文中,不少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傣族的教育、民族风情、哲学思想、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 成都6家会所酒店停业整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5:52,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