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9年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打通数据共享渠道 支撑城市级大数据应用

 [复制链接]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打通数据共享渠道 支撑城市级大数据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打通数据共享渠道 支撑城市级大数据应用  王海
  [tr][td]
[/td][/tr]
  本报记者王海平南京、北京报道
  从2017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开始,无锡迎来了增速强势“触底反弹”的节点,并继续在2018年实现7.4%的增长,增幅跃居江苏省内设区市第二,尤其是15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0个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
  按照无锡市市长黄钦之前接受采访时的介绍,在确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后,过去“新的投入不足、老的转型不够”的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
  从2018年的数据看,无锡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3%,走出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从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来,国内大数据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级大数据应用加速推进在提升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过,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大数据等为主要的“看不见”的领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现象。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3月7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了高度关注。高亚光委员认为,为适应当前和未来形势的发展,应当加快大数据立法进程,而且不能以普通产业发展规划的眼光去看待。
  立法营造发展环境
  《21世纪》:你曾担任无锡经信委主任,这一职能部门主要在于抓产业,现在看来大数据的发展有哪些阻碍?
  高亚光:从无锡的实践看,总体上来说,随着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信息壁垒、标准缺失、无法可依、人才稀缺等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
  《21世纪》:“无法可依”怎样理解?
  高亚光:当前,围绕大数据,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需求。实践中大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尚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从政府角度出发,大数据作为一种“物”的所有权问题也需要尽早作出法律的界定。与开放对应的另一面是信息隐私保护,对私密信息的加密和保护是技术问题,但更重要也是法律问题。
  可以看到的是,在电子证照、数据权属,数据的采集、开放和使用等方面,目前缺乏立法。所以,要对电子证照赋予法律地位,对数据进行确权,规范数据的共享、开放和使用,为大数据产业健康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目前,天津市已制定了《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地方法规,这是很好的探索经验。
  打通共享和开放的阻碍
  《21世纪》:作为新经济中的一种产业,你如何理解大数据的标准体系?
  高亚光:目前来看,对大数据的理解,理论和实践上观点不太统一,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大数据产业中要充分平衡。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明确了大数据局具有对地方政府的各部门依职权形成的各类大数据归口管理。当前各地都在建设城市级大数据中心,其中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是城市大数据应用的基石。
  说到底,大数据是为人服务的,而流动性是人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基础数据库的标准规范,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城市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打下统一的标准基础。
  不过目前我们比较担心人才保障,也就是主要以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人才为主。所以,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加强大数据相关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现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多行政层级都建立了数据部门,怎样协调?
  高亚光:现在看来,大数据应用中的一个软肋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系统的垂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数据资源逐步在向上集中,市级层面难以获取垂直部门的数据,尤其是公共事业领域的相关数据。
  所以,国家层面应当制定相关规范,明确数据要在市级层面落地,打通数据共享渠道,支撑好城市级大数据应用。
  《21世纪》:如何破解现行各数据各自为政、封闭运行的“信息孤岛”困境?
  高亚光: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数据的开放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中国已有50多个省市建立了数据开放平台,但因无法规和政策支持,开放数据的质量都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特色需求。
  故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我建议国家层面要尽快出台相关数据开放共享的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数据开放进程,提升开放数据的质量和实效,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开放数据进行应用创新,降低企业数据获取成本,支撑产业发展。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零距离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零距离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零距离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零距离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零距离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零距离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绿道经济建设样本 成都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从城市群到都市圈, 城市生活将出现哪些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23:50,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