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46|回复: 5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焦虎三 发表于: 2005-6-19 13:11:1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遥远的峨影厂

 [复制链接]

遥远的峨影厂



我们对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采访,从一开始,一切便似乎充满了某种不确定的因素。我和副刊部的席永君算一组人马,乘公交车前去;副刊部“大内主管”卢泽明自己开车开往;副刊部的田璐也乘公交车孤军前往。三路人马约好早晨9:00在峨影厂大门前汇合。时间一到,三路人马“头”倒是撞到了一起,但谈起汇合的经过,一切仿佛充满了悬念:“大内主管”卢泽明是自己开车去的,据他回忆,原来开车从西门经过,峨影厂那幢桔红色的办公大楼,无疑是这一片区最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老远便能看见。但今天开车到了成温立交桥下,虽然感觉峨影厂就在附近,但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楼林立的街面,峨影厂的大门仿佛一下子戏剧般地从记忆中消失了,忐忑不安问了又问,车在桥下转了几个圈,终于找到了采访接头的地点;而田璐的经历更具戏剧性,她下了公交车,犹豫再三,便上前去问峨影厂大门前一商铺的店家,店家回答说:“垮了,推都推了,在另建新房子了。”这无疑给了她一记闷棒。
其实,从空间上来讲,老卢和田璐面对今天所要采访的对象,他们“忽悠”的地点,距峨影厂真正的厂门不到100米远;而从时间角度而言,当我们聚在一起,沿着一条离大街不足50米,两旁梧桐森森商铺众多的柏油马路走进峨影厂大门时,这座曾经让四川人引以为豪的中国西南惟一的电影制片厂;这座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经以“战斗的现实主义”名扬海内外的电影制片厂,不到20年时间,她的旑旎难道就永远过去了;它曾经夺目的华章难道真的就隐匿在大门前那条冷寂而幽深的马路上了吗?

50年代的罗家碾,阡陌纵横,峨影厂外一片田园风光

王文湘,这位1928年出生的老人,他的一生都是与峨影厂连在一起的。作为峨影厂创建者之一及峨影厂最早的制片主任,老人见证了峨影厂如何从一片阡陌纵横的稻田拔地而起,并伴随新中国的成长用镜头一一纪录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 ──她的成长与壮大。
据老人回忆,50年代后期为响应党的号召,当时协管西南片区影视业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派出了以胡建民副厂长为团长的工作组,前来成都考察选定四川省属电影制片厂的厂址。王文湘老人清晰地回忆道:“当时标准有两个,一是离城市远一点,安静不嘈杂;二是天空不能有飞机航线,以利同期录音。”
选址的车队一过当时的通惠门,眼前便充满了绿色,两旁的稻田阡陌纵横,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在罗家碾一带,胡建民一行只发现了一处小型汽车修理厂,“那时,摸底河水很清,四周全是农田,安静极了” 。于是,峨影厂的厂址便定了下来。据说,勘址的当天,胡建民一行在罗家碾还真的看见了碾米的碾子。也许,这极富川西民俗风情的农具,正是促使胡厂长拍板下决心的关键因素之一吧,我想。
人们经常把1960年4月出品的《嘉陵江边》,视为峨影厂的第一部故事片,但据王文湘老人回忆,《嘉陵江边》几乎完全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协助拍摄下完成的。峨影厂独立完成的第一部电影,正是由老人担任制片主任,1962年10月出品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是一部古装的川剧喜剧片。“当时厂里条件简陋,食堂都改做了摄影篷。”由于是戏剧片,导演张波强调同期录音,那样效果好一点。但影片一开机,问题就来了,当时厂周围全是农田,从早到晚,青蛙群鸣,喧嚷甚欢。于是,世界电影史上少见的一幕“人蛙大战”戏剧性产生了:“我们在厂四周农田边上派了不少人,摄影篷里准备就绪,外面的人便拍手顿足,大声吆喝,吓吓青蛙。它不叫了,我们就马上开机工作。”老人边笑边说到。
作为一位老者,在王文湘的脑海中,峨影厂过去的一切,她初始的艰辛与探索的经历,早己酿成了一份漫长人生沉淀下来的甜蜜回忆。老人坐在我们对面,一一述说着峨影厂的历史,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谈及自己的爱子。窗外,艳阳高照;室内,老人一脸幸福,满怀激情。

两件看似陈旧的服装道具,折射出昔日峨影厂最为耀眼的时光

作家周洁茹在1998年发表于《花城》的一篇名为《飞》的散文中,记述了自己童年最为难忘的旧事:80年代的中国电影,可谓百花齐放,面对5岁时那些从自己瞳孔里一闪而过的影像,在周洁茹的心中,让她终生难忘的只有一个镜头──“在一大片油菜花地里,一个穿着乡气的红绒线衫,扎着乡气的小辫,手里挥舞着一条乡气的红纱巾的姑娘,朝着不知名的前方奔跑。她跑啊跑啊,脸上溢着健康的红晕,却总是跑不到头。”在散文中,作家朴素地自白道:“我实在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如果你知道,麻烦你打个电话告诉我。对于那个景头我有着非常的好感,我希望能够找到它再次重温一遍。”
在以后一则《小妖的网》的随笔中,对此事念念不忘的作家自解道:“我的朋友看过我的小说以后就去找资料了,他们在两年以后才找到那个镜头的出处,他们打电话告诉我,那部电影叫做《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峨眉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农村题材影片。”
西方先验者论们一直认为作家身上有着许多与重大历史进程相连的神秘的基因。以周洁茹的回忆为例,巧合的是:正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峨影厂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光。1977年的《十月风云》,以电影的方式,在神州吹响了“拔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紧随其后,峨影厂拍摄出一批艺术性和思想性、深刻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反思的优秀影片,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并非一个人的故事》、《漩涡里的歌》、《井》、《翔》、《爬满青藤的木屋》等获奖影片,这一系列在全国电影界无与伦比的“文化大革命”反思片,为峨影厂带来了“战斗的现实主义”的美誊。其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运用打破时空顺序的心理结构,深刻有力、真实感人地表现了中国农村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所走过的曲折道路。1981年此片便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年获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配角奖。从80年代到90年代,峨影厂每年都会出品十部左右的电影,对现实的关注、反思与批判,一直是峨影厂出品电影的代名词:如1984年出品的《红衣少女》,放映当年便在全国教育界引发了人才教育模式的大讨论,1985年,此片荣获第5届金鸡奖、第8届百花奖。
在对峨影厂胶片库与服装库进行采访时,我们在服装库看见了极为有趣的一幕场景:一件中式对襟衫和厚厚的中式棉衣高挂在衣架上,对襟衫满是补丁;中式棉衣白斑点点,但正是这两件陈旧而毫不起眼的道具服装,却续写了峨影厂昔日的辉煌。那件满是补丁的对襟衫,是《被告三杠爷》中三杠爷的服装,本片1995年荣获第15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及第18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等五项大奖。此片在全国引发了一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讨论;另一件道具直接指向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焦裕禄。峨影厂1990年同名电影面市后,影片便被誊为“红色经典影片”。1991年,此片获第11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第14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奖,并获广电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
结束了对服装库的采访,返回途中,峨影厂陪同人员手指不远处三座高大的厂房,向我们一行介绍道:“那里就是摄影篷”。我打量起那一排貌似大工厂车间的建筑物,但见大门紧锁,墙体斑驳,厂房外空荡荡的平地上,几只灰色的麻雀在灌木丛间跳跃嬉戏。那一刻,“十年一觉扬州梦”的古诗句,仿佛幻化成一堵时光与历史不可逾越的高墙,鲜活地突然兀立在我眼前。

打造一个航空母舰,完成电影的战斗任务

走近峨影厂那幢桔红色的办公大楼,在底楼大厅的墙上,你会看见不少电影海报与剧照,那些曾经为峨影厂带来荣耀与辉煌的名字,现在静静沉眠在满是灰尘的玻璃框中,许多照片早已褪色泛黄。大厅左侧,一面写着豪言壮语的口号牌,被人遗忘似地偏安一隅。坐电梯上了7楼,作为本次采访策划与组织者的老席,敲响了厂宣发部办公室的大门。门上贴着一张《功夫》的海报,海报上星爷夸张地蹲着马步,一身白衫,脚上一双北京老布鞋。
接待我们的是厂主管宣传的吴女士,据她回忆:“作为中国西南惟一的电影电视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40多年来,峨影厂先后摄制了类型各异、风格纷呈的故事片、电视剧、纪录片及科教片500余部(集),其中有30多部影片获国内外各种奖项80余次。1991、1992年每年还能拍十几部电影,1995年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去年干脆挂版了。”她一脸平静地说到。
康生曾直言不讳道:“峨影集团第一是生存,首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说得不好听点,就像受伤的狗一样,先蜷缩起来把伤口舔好,然后再出来。现在在经营上一犯方向性的错误,很有可能就永远翻不了身。”
这位峨影厂新撑门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高级编剧班,曾编辑了以获奖影片《法庭内外》为代表的11部电影文学剧本,并与人合作完成了以获奖影片《毛泽东的故事》为代表的7部电影文学剧本。他对中国电影及峨影厂的出路,自有一番独见:“本土电影才能解决国人在文化认同、自身情感关照上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必须把握好机会,多拍表现普通人情感、关注社会热点、符合国人欣赏习惯的好影片。”而对于峨影厂的现状与未来,他视之为一场艰巨的战斗任务:“峨眉电影制片厂要改变制片业多年的单一结构,‘制发放一条龙,影视录一体化’。峨影集团是组建这个集团的核心方向。这种组建方式就是使产业结构多元化起来,然后再进行优质的资源配置。其实电影只是这个集团当中的一个标志、一面旗帜,我说过,这个集团就是准备打造一个航空母舰,电影就是停泊在这个航母上的作战飞机。有了这个航空母舰的支撑,电影就能从这个平台上起飞,并去完成电影的战斗任务。”
当我们结束了对峨影厂的采访,时间几近黄昏。厂区的大院与道路上,仍是一片宁静与冷寂。快出厂门时,一阵阵闹市中早已绝迹的布谷鸟声,声声传入我们的耳膜。据厂方透露,峨影厂今年7月将开拍一部名为《冷枪》的新片,现在各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做着前期准备工作。我们一行四人在大门口拱手道别后,便各自融入了这座城市华灯初上的喧嚣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2 16:23:48编辑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焦虎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焦虎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焦虎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焦虎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焦虎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焦虎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芙蓉正教 抗日老战士叫卖“爱人堂”秘方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5-6-20 11:21:1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谢谢虎三兄的好文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蒲阳 发表于: 2005-6-20 18:37:46|只看该作者
蛾眉厂的电影,早些年看过几部,这几年好象越来越没身影了.看看每年的电影节颁奖会,越觉得大牌的演员当了道,要出好片子,好象就得用名角一样,这种趋势,可能也正是蛾眉厂在竞争中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4# 金佛山
 兰若 发表于: 2005-6-20 22:31:05|只看该作者
蛾影厂,对于我来说,非常亲切的名字,无比敬重谢洪导演,雷汉团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阿苏yer 发表于: 2005-6-24 19:33:59|只看该作者
希望峨影厂现在而今眼目下,不要受饿!
6# 青城山
 兰若 发表于: 2005-6-28 15:08:20|只看该作者
现在蛾影厂效益是不好,不过我们还是有信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00:01, Processed in 0.280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