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曾姓开派始祖、古代四大圣人(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之一的曾子(曾参),以仁孝礼义著称于世,受到历代朝廷的加冕和敕封,曾姓人在清朝还受到优免差徭的特权。 曾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说,曾姓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如今的曾姓人,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
曾的本义:古代蒸熟物的炊具
曾的本义,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就有“曾”字。但这个“曾”字,只有目前“曾”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个“田”字的形状,表示蒸锅用的篦子;上面有长长的竖形两笔,是蒸汽,表示蒸汽飘渺上升的情景。
金文中的“曾”字,在甲骨文“曾”字的基础上,下面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面是盛水用的锅。后来的小隶和楷书“曾”字,由金文中的“曾”字演变而来,构型基本相似,只是把“口”变成了“曰”,表示蒸锅里有水。
再后来,随着字形的发展和规范,为表示炊具的意思,专门在“曾”字右边加了一个“瓦”字,成了“甑(zènɡ)”字。“曾”字失去了本义,成为一个虚词。
夏朝初期,甑用来专指蒸熟物的炊具,到商朝,已经很盛行了。直到现今,四川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保留着用甑子蒸米饭的习惯。先在锅里将米煮到半生熟,过滤米汤后,装入甑子中蒸熟。甑子一般为木制圆桶形状,用甑子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曾姓源自:“天下一曾无二曾”
曾姓自古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中期,夏王少康把鄫那块土地,封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所以曲烈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在鲁国做官。太子巫的后代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这就是曾姓得姓的由来。
曾姓后人尊太子巫为始祖。从曲烈到太子巫改为曾姓,经历了54代。又过了5代,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叫曾参,也就是曾子。
曾姓宗源概括为16个字:“血统轩辕,曲烈建国。巫公定姓,参公开派。”算起来,姒姓曾氏开派的历史有2000多年了。
开派始祖曾参:仁孝礼义著称于世
曾参,字子舆,后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鲁国武城人。曾参比孔子小46岁,16岁时拜孔子为师,以仁孝礼义著称于世。曾参的父亲曾皙,又叫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开派始祖曾参像) 曾参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他的学术地位,直到唐、宋以后才被逐步承认。历代尊儒崇道,曾参位列孔子“四配”。“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在孔子像两侧,分别是颜回(复圣)、孔伋(述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曾姓后人遵从庙制,以曾参为开派始祖。 16岁那年父亲带他拜孔子为师 曾参几岁时就帮着做家务活,年龄稍长,跟着父亲曾皙下田劳动,10多岁能独自打柴、犁地、驾车等。一次,曾参到泰山下去耕作,遇到大风雪,一个多月都不能回家。他思念父母,作了一首《梁山吟》,边弹琴边跳舞,表达忧愁的心情。
16岁那年,曾皙带着他去拜孔子为师。孔子对曾参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意思是说,曾参这个娃娃,比较质朴、憨厚。
有一次,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不小心锄下一棵瓜苗。曾皙非常生气,认为他用心不专一,拿起一根大棒就打过去。曾皙出手太重,把曾参打昏了过去。曾参苏醒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面带喜色地说:“感谢父亲这么用力教导我,您不要气坏了身子啊!”
这事传到孔子耳里,孔子批评曾参说:“打得轻,你就挨着,打得重,你就该逃开。如果你被父亲在盛怒下打死了,你就会使父亲背上不义的恶名。你想想呢,这是哪门子的孝顺?”曾参恍然大悟,冷汗直冒地说:“我罪过很大啊!”
22岁时,曾参随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这时,曾皙已经年老,曾参只好在家里半耕半读。人们常常看到曾参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种。
鲁国国君听说这事后,怕他国笑话鲁国不重视读书人,派人告诉曾参,叫他不要种地了,送他一座城池。曾参哪里肯收,推辞说:“接受馈赠的人往往害怕赠送的人,赠送礼物的人往往欺负接受馈赠的人。即使国君不欺负我,我又怎能不害怕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评价曾参说:“曾参这句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了。”
曾参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为了哄儿子,指着猪圈里还没有长大的猪说:“你不要跟着我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肉肉哈。”儿子信以为真,没有跟着去。
曾妻赶集回来,儿子闹着要杀猪吃肉。曾参二话没说,撸起袖子,跑到猪圈里去逮猪。曾妻看曾参来真的了,连忙制止他说:“你杀猪干嘛?我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而已!”曾参说:“一个孩子从小懂不懂道理,都是跟着父母学的。你现在欺骗他,是在教孩子学会欺骗啊!”曾参果真把猪杀掉,让儿子吃上了肉。
曾参后来在莒地做官,只有微薄的俸禄。齐国觉得他被屈才了,请他去齐国,承诺给予高官厚禄。曾参拒绝说:“我的父母都年老了。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为人家的事情操心,我不忍心远离父母去为别人做事。”
曾参家不富裕,但奉养父母总是竭尽全力,每顿饭必有酒肉。曾皙吃完后,就会问剩下的酒肉给谁吃。曾皙如果把酒肉吃完了,就会问:“还有剩余的吗?”曾参一定回答说“有”,目的就是让父亲吃好。
曾参31岁那年,曾皙去世。曾参7天没喝一点水。出丧时,曾参扶着丧车,哭得悲痛欲绝。
谈到孝敬父母,曾参说:“就是热爱与恭敬。”父母言行举止如果合乎情理,就跟随他们;如果不合乎道理,就劝谏他们……孝,就是以父母的忧愁为忧愁,以父母的快乐为快乐。
勤学好问,孔子临终向他“托孤”
曾参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勤学好问。他说:“要珍惜学习的时间,有适宜的时间就要学习。对疑难问题不回避,看起来简单的问题也不要放过。”每次在孔子身旁,曾参必然提出各种问题,凡是关于吉、凶、军、国的礼仪,常规和权变的方法,没有不问个明白的。《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参有一次向孔子请教,问题就有40多个。
曾参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名句。他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常常温习了?”
一次上课时,孔子把曾参叫到跟前,感叹地说:“曾参啊,我的思想贯穿着一条线啊。”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围过来问曾参:“刚才老师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和恕。”
孔子认为曾参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单独传授学业给他。有一天,孔子对曾参说:“有一种最高的道德,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你知道吗?”接着把孝道系统地讲授给曾参,传授的内容记录在《孝经》上。
又有一天,曾参陪着孔子闲坐,孔子把治国的方略传授给他,传授的内容记录在《大戴礼记·主言》里。礼仪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曾参进行了耐心传授,传授的内容记录在《礼记·曾子问》里。
孔子评价曾参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根本,敬爱兄长是道德的延伸,信用是道德的表现,忠诚是道德的正途。曾参,就是符合这4种道德要求的人。”孔子临终前,将曾参叫到跟前,把孙子孔伋托付给他。那年,曾参才27岁。
孔子去世后,他的所有弟子为他守孝3年。3年后,子贡、子张、子游认为同学有若的相貌有点像孔子,想用尊敬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就征求曾参的意见。曾参断然制止说:“不行!老师的人品和思想如同经大江的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洁白明亮得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你们想想,现在还有谁能比得上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