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20年中传师德先锋|做与学生一同成长的指路人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传媒大学
原文标题:中传师德先锋|做与学生一同成长的指路人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育人为教师之本,师表为教师之魂近日,经我校评选并报党委常委会讨论
  确定了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师德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吕欣老师和王锡苓老师
  聆听他们挖掘多元教学方式的故事
  吕欣:教师的成就感源于学生的成长
“看着一个孩子从一张专业白纸,最后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进入职场,甚至很多学生成为了行业领袖,我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谈及自己教育情怀的时候,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智能媒体设计系教授吕欣老师满脸笑容。尽管平日担负很多教学、科研以及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吕欣老师都始终秉承着师德先行的理念教书育人,积极探索行业前沿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育人新模式。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化作了学科发展的责任担当,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人茁壮成长。
  师德先行,当好“教练”
  吕欣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根植于韩愈所言的“传道、受业、解惑”。
  “一个老师不仅仅是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者,我觉得‘德’字就体现了除了技能之外的更加重要的部分。”吕老师解释道。
  在吕欣老师看来,大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认真思索。一方面他们可以向内思索自己,另一方面向外思索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在课上仅仅“受业”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世界认知的方法,学习的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教师在教育层面所应承担的重任。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吕老师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里“后浪”的力量,也更加明确了在这个时代里教师所应当扮演的角色。“Z世代人群已成为当下高校的学生主体,互联网和科技应用深入影响了这代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拥有更多的专长与创作能力,拥有更高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敢于质疑和批判,也更加具有自我意识以及借助网络科技实现自我学习的能力。整个社会正在加速进入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提出的‘后喻文化时代’。”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师生关系需要重新构建,老师更像是一位教练,他不一定能胜过团队里最好的职业选手,但是他能够凭借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力、专业规律的洞察力、丰富的专业经验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吕老师认为,应该建立起“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了当好这个教练,吕老师也一直激励自己不断在行业前沿进行钻研。“AI虚拟主播实验室”就是这样的尝试之一,利用学校的良好资源与平台积极接触行业一线,以前沿趋势带动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用科研来反哺教学育人。与此同时,引入相关平台也能够将好的业界学习与实践资源调动到中传校园内,对苦于寻找实习的同学们也是一次放开手脚、潜心探索的极佳机会。
  以“六艺”术,育数媒人
  基于对师德这样的认知,吕欣老师借鉴孔子“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人才培养观,提出了实践层面上的“数媒六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这个学科融合的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发展趋势。
  “数媒六艺”包含了技艺(精专一项专业技术技能)、洞察(博览群书并熟练掌握科研方法)、达意(培养写作、演讲与口才、视觉传达等多元表达能力)、体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与作息习惯,实现自身健康管理)、开眼(外语能力与专业格局)、品调(品格修养与人生格调)六个方面。吕老师会在这六个层面上协助学生们定制出一套适合自己潜能的完整学习方案,从社会学、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社会科技的通识再到专业的专精,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其中“洞察”和“品调”两个层面让学生们印象最为深刻。
  在洞察层面,吕老师鼓励学生们博览群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知这个世界。在疫情期间,吕老师开展了奇点网络读书会,每周通过网络课堂与直播的方式,和同学们一起阅读和探讨经典书籍。在B站直播的时候,最多有21所高校的3500名师生共同参与。
在品调层面,吕老师甚至还会为学生们引入品茶、运动、演讲、音乐等内容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在他看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数字创意行业的智力引擎,对于创新力的要求十分关键。而创新力源于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贯通程度、对于行业的敏感度以及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六艺”中学生品调层面的培养,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在这几个方面做好助力。
  吕老师的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策略感到非常的认同,并深深受益于此。学生李鑫感言,这套人才培养模式会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全面发现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潜力在未来驾驭多种类型的工作。吕欣老师的许多学生还没有毕业,他们的探索就已经吸引了许多互联网大厂抛来橄榄枝,这也很大程度上源于“数媒六艺”在培养层面上予以他们的指引。
  生活中的大家长,学业上的引路人
  “人生中每个阶段都会遇见一位改变我价值观的老师,而吕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当提及吕欣老师时,李鑫同学由衷地赞叹道。
  在学习层面,吕老师在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之后,会为同学们及时提供各种帮助。学生倪豪提到,有一次他突发灵感想研究一下朋友圈的数据,但却无从下手。吕欣老师在凌晨两点给他在微信上发来了几百字的研究指导,还引荐了相关方面的专家,在研究成果整理出来之后,还在朋友圈帮忙转发宣传,并推荐给学术期刊发表。
在同学们的眼中,吕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治学严谨,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大家长,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有一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负担不起专业要求的高配置电脑,只好去网吧刷夜学习三维CG技术。吕欣老师得知了她的情况之后十分感动,立即为她配备了实验室里最好的电脑,还主动替她解决了生活费问题。
  在学生遭遇家庭变故或者遇到人生选择等症结时,吕老师也能及时察觉,并以过往亲身经历告诉他们要通过全局规划的眼光来判断事情。一次,有位学生陷入了家庭与自身发展的两难境地,吕老师看出了他的烦恼,于是拉着他坐在学院门前的凳子上,把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分享给他听,并且告诉他不要害怕去做决策,要把握好趋势,不要因小失大。“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做学生的引路人”,这就是学生眼里最真实的吕欣老师。
王锡苓:从学问中来,到实际中去
“这份荣誉是对我在教学与为人层面上的莫大鞭策与鼓励”,谈及获得“师德先锋”荣誉称号的感受,王锡苓老师这样说。王老师的书房中屹立着与她日夜相伴的书架,她早已把朴素厚重的学术风范根植进了日常生活。多年来经王老师栽培与指导的优秀学生,纷纷带着她的善良正直与博雅慈爱,在基层中散发着新闻人的光芒。
  王锡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学、数据新闻、媒调方向相关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互联网在西部农村的两种应用模式的探讨》,译著《质性研究技能三十项》。在《二十一世纪》《传媒与社会学刊》及国内C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京津冀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与社会认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交媒体传播评价体系构建及社会公众政治认同》。
  择善而行,让温情与博爱传递
  身为“师德先锋”,王老师十分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师不仅需要履行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还需在为人师表的一言一行中春风化雨,引导学生走向思想行为的自觉。她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平等交流与相互尊重至关重要。“只有老师行得正,学生才会吸取到正向的力量。”
  学生贾伟群充满感激地讲述道:“疫情离校回家时,王老师大早就站在楼门口向我们招手,赶来帮我们打点行李,直到亲眼看着我们走出校门才离开。”正是这样一位无微不至、关爱学生的老师,给予学生慈爱与感性的温暖,鼓励着学生们将善行传播到社会的万千角落。
  王老师的社会关怀之情源自新闻传播学的基层调研工作,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她会不自主地生发同理心──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为学院、学生及亲人、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师捐助善款。她享受温情回馈带来的触动,也在调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培养这种责任感,让他们体验人文关怀的可贵。学生刘一然感悟道:“每一项课题都让我受益匪浅,知识技能、人际交往、社会阅历都能获得提升。那些时光也是我生命中非常珍贵且难忘的回忆。”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王老师希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能通过教学实践薪火相传。
  立足现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传播学要求学生发现现实当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用专业的方法去解决。”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从而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她曾经带领全班学生赴怀柔县渤海镇的两个村进行了入户面访调研,获得了2008年“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二等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鼓励学生在关注重大社会热点的同时广泛收集材料,做有价值的创新课题,激发了学生们对于重大社会议题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完成一份更加贴近民情的调研报告,一个即将参加毕业答辩的研究生继王老师带领社会调研后又主动回到原址,做了半年的志愿者工作。最终她的论文赢得了现场评审老师的极大赞许。“她已经深入当地的生活了,就会潜移默化地产生社会关怀的心理。”王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层是她应尽的责任。
在基层奔波指导社会调研的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坚持躬身刻苦,用行动培养学生心中良知的种子。学生刘一然回忆道:“印象最深的一次调研实践是在北京,王老师和我们一起搭乘了2个小时的公交车,只戴了安全帽就走进了昏暗的工地基建楼下,在那里寻访乡城迁移者。”每一次下基层的吃苦经历都是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关照现实的责任意识。
  心系科研,以时代新知改良教学模式
  王老师遵循“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在理解问题的深度与速度上,她与学生们形成了默契的“互补”模式。技术迭代日益加速,强化了对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这成为了她对固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口。因此,她每周开设导师课,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新技术与新知识。
  学生刘泽宇心中的王老师具有从容洒脱、淡定平和的“学者范”。为了减少年龄代沟下的交流障碍,王老师经常“用年轻人习惯的交流方式去表达”。刘泽宇感慨道:“每周都与王老师还有同门伙伴短暂相聚,初入社会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迷惘都在这些交流中烟消云散。”她倾听学生的未来规划,为他们的就业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并鼓励通过实践和学习来发掘自己的潜力。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她融入更多科研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并运用于实际,同时自己也在北京市重点课题中发表了数篇论文。面对诸如“基础统计学”的原理性课程时,王老师将教学重点投入到了学以致用的维度上。她开设了一对一的研究性课题教学,在循序渐进的规范演练中逐步提升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素养。学生贾伟群感言:“她逐字逐句地修改我们四五万字的论文,从内容到格式字体都详细修改做了标注,给子中肯有效的修改建议。”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总是与鼓励式教学模式并重,既会正面反馈学生的闪光点,也会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运用上的不足,这帮助学生们加快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步伐。
  在传播学教育的道路上,王锡苓老师不曾离开过学术探索,不会停下学以致用、深入实际的脚步,对自我提升的追求将激励着她在未来教学生涯中更加卓越先进!
愿我们一路追随他们的脚步
  把对卓越品质与高尚人格的追求
  写进每一份在中传的收获与期待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记 者丨栾新萍张 睿洪杰西
  编 辑|洪杰西
  责 编|尚新英
  编 审 |王维家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杰哥本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杰哥本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杰哥本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杰哥本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杰哥本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杰哥本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综合消息:沈阳两地风险升级 中国内地13地为中风险地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传这样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5:06,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