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02|回复: 1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20:4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西羌文化》田野考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复制链接]
  执笔:仲昭铭
  团队名称:09级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
  所属系(部):公共管理系
  考查组员:全体13人
  指导老师:焦虎三、余永清
  考查时间:2011年5月17日
  完成时间:2011年5月23日

前言
⊙作者:刘华超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煌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致使羌族同胞遭受了罹难之苦,而羌族文化也险些遭受灭顶之灾,此时此刻,抢救和保护好羌族文化成了我们年轻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院第一时间申请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等专业,为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培养人才。我院近年来也与中国民协、北川羌族自治县积极合作,共同保护发展羌族文化。作为我院第一届“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班”的全体同学,更要深入的了解羌族文化,从而为保护和开发羌族文化为其作出更多的贡献。
  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院公共管理系09级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班13名同学在四川省羌学学会理事、羌族学者余永清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老师蒋田喜的带领下,到达汶川县龙溪乡垮坡羌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此次活动主要以研究垮坡羌寨人文地理状况和汶川灾后与震前的对比为主题,对羌族生产生活、民俗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与总结,丰富和拓宽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与民族认识。此次调查由于时间仓卒、资金有限等问题使的调查浅显,没有深入,实属一大遗憾。
  此报告在书写过程中,借鉴了一些羌族研究文献有的予以注明,有的没有注明,在此一并向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此次田野调查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09级羌藏班 刘华超
  2011年5月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小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小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羌族|主题: 151, 订阅: 0
羌山非遗:羌笛悠悠 关于供给侧改革 你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信号
2# 四姑娘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27:4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田野考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一:地名基本数据表
  
考查
  
地点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市)汶川县威州镇龙溪乡垮坡村(寨)
别  称
  垮坡羌寨
简释
羌语意“河坝”
地名发音(当地语)
垮波(kuabo)
汉拼
Kuapo
地名类型
羌语音译
语言类
藏缅语族羌语支 (南部方言)
位 置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龙溪乡境内,
  
东经103°32′,北纬31°35′。
范 围
垮坡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威州镇龙溪乡(羌人谷),属于半川半山地区,是一个羌族聚居区。
  
垮坡村是龙溪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垮坡羌语意为”河坝”。垮坡村位于海拔2555米的大山,村庄总面积600亩,居民住房及道路9186平方米。下辖垮坡组和夕格组两个村民小组;垮坡组有2个自然村民居住点:垮坡和神树;夕格组有5个自然村民居住点:大寨子、新房子、麻地头、铁厂坝、乱石窟。
  
在5·12大地震灾害中,死亡人员2人,受伤人员3人,全村房子174栋,由于村庄房 子建设大都连片成为一个整体,地震造成16栋房子倒塌,未倒塌的房子90%为危房。输电线路、灌溉水渠、人畜饮水管道、乡村公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死亡牲畜146头只,全村累计直接经济损失5872万元。
  
行政
  
沿革
  
  
  
  
  
  
  
  
  
  
  
  
据《汶川县志》记载,龙溪地区的历史行政区划情况如下:
  
唐朝开元年间,唐王朝在凤仪镇(今汶川县)设茂州。
  
元朝德顺元年(公元1130年),今龙溪地区属松潘宣抚司(治所在今汶川县威州镇),管辖保宁、通化二县,龙溪地区仍隶属通化县。
  
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改土归流”,通化县辖汶山。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实行新县制,废除联保制,建立乡保制,直至1949年解放。
  
1950年1月 在薛城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9个行政区,龙溪乡属第二辖区。3月取缔国民党保甲制。
  
1958年8月 龙溪乡等七个分社划给在威州成立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所管辖。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 汶川县人口普查,选举县、乡人民代表,决定撤销龙溪乡公社,成立“汶川县龙溪乡羌族人民政府。”所辖9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31:18|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一:地名基本数据表 续

人文
  
景观
  
描述
  
  
  
  
  
  
  
  
  
羌族自称“尔玛”、“麦”、“日麦”、“玛”等,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意为“本地人”、“人民”。龙溪乡垮坡村的羌民自称“玛”。
  
羌语在村子中为主要语言,因而流传了下来,上至9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都能熟练使用羌语。
  
羌族的建筑称得上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这次我们以龙溪乡垮坡村为例,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跨坡村是汶川5·12大地震以来保存最为完好的羌族村落,这里的民居墙挨着墙,顶连着顶,跨坡村的所有建筑基本上连成了一体,从山梁上看,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不论是从建筑的科学性还是文化底蕴上,都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人文景观描述(建筑):
  
房屋:垮坡村的建筑基本都是沿着水流走势,依山而建。一般房屋的正门都是朝向东南方向,他们修建房屋要考虑到风水为问题,也就是当地石匠所说的龙脉,所谓的龙脉就是有水有草有树木,而且不能对着山脊(包包)等。整个寨子的走向是沿着山势,而山势的走向又是朝向东南方向,虽然寨子是在一个山谷当中,但是房屋的设计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阳光,丰富的水源,这些条件的满足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房屋的用料:垮坡的房屋一般就地取材,以石料和木材为主,黄土加以粘合。
  
房屋的结构:房屋一般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用于饲养牲畜,厕所用地;二层用于居住;三层用于存储和粮食的晾晒。一般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 层,每层高3 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夯实,厚约0 . 3 5 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过街楼上安有各式梯子,以便往来。由于房屋连在一起,要特别注意防火,所以一般不会放烟火。
  
碉楼:根据我们调查走访得知垮坡村的碉楼在“文革”时被打坏,村里一直没有修缮。据垮坡村老人们口述碉楼分为三种:防御性碉楼、宗教性碉楼、家族性碉楼。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建筑特色:
  
:垮坡村的门为木质,都有门槛,门槛大约15cm~20cm高。正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有利于采光;门上有门梁;正门门两边有门墩,和现在大多家庭的门的门墩不同,其多为两块两边伸长的,且在门墩上不放任何东西,为的是把门关紧,也起到美观的作用;门的左右两边有直径10cm~15cm的门框,现在大多用于贴对联用。
  
:垮坡村的老房屋的窗户,呈正方形,内大外小,这样有利于采光,而且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因为墙皮比较厚,同样有着壁橱的效果。窗户上方有窗梁,起巩固作用。垮坡村的窗户是长久的岁月改良演变过来的,非常有特色。
  
梯子:垮坡村的老式梯子为一根木头削成,轻巧,方便移动,但是不方便上下,适用于战争。现在垮坡村的梯子多为立体木质,方便上下,也很美观。
  
门锁:正门上才使用门锁,木质,在墙体之中。钥匙也为木质,和门锁锁孔对应,使用要很强的技巧性,有力学原理在里面。这种木锁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是巧夺天工。这种门锁现在基本为装饰作用,失去了锁的价值。
  
天窗:在火塘、厨房、客厅等地的上方有类似于窗户的天窗,其功能为采光、排烟,通风;天窗的位置不一,有的靠墙,有的在房屋顶中央。厨房的天窗,一般位于炉子排烟的上方。天窗的外口大多位于三层的晾晒台,现在外口大多有玻璃遮盖。
  
女儿墙:位于晾晒台周边,曾经装备石块,用于伤敌。现在的垮坡村用砖块代替,高约5cm,有排水口。
  
白石崇拜:垮坡村没有见到白石的迹象,据村民们口述白石以前有,在地震以后也就不摆设了。根据我们调查在垮坡村夕格组的神山下祭祀塔上有白石,可见白石崇拜在羌族宗教里还是处于显著地位。
  
  
房屋布局
  
羌族的房子一般是土石建筑,这样的建筑分为三层,垮坡村的房屋一般都是石质,也有黄土构建的房屋一般分为一层。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木头作为装修的材料。    垮坡村的房屋布局分为三层,一般地下一层为贮藏室,因为山区早晚湿气很大,在加上地理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牧场,一层一般饲养牲畜,主要是猪和牛,也有把厕所设置在这里,一般设置2到3个窗户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  二层一般用作居住。厨房,也可以储藏一些杂物,本于地面平衡。房子里面供奉神龛,祈求祖宗保佑,房屋一般用木材作为装修材料。以木质地板平整铺开当做地面,还有木柱支撑房顶,屋子里面有的用屏风隔成几个小房间。当做不同的卧室,屏风与木柱连为一体但是在屏风顶端没有封闭  ,留有20厘米作用的空隙 ,可以把做饭产生的烟雾排放出去,因为他们没有烟筒,烟雾可以用作烟熏腊肉。  二层与三层用木梯相连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三楼用作贮藏粮食,墙面木板构成有木质的拉板可以拉动,炎热的时候可以拉开通风,房顶设有天窗,这样的可以保证粮食的干燥。这样的建筑分工明确。科学性很强,把有限的资源,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十分了不起的,是长期实践劳动的结果,也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受访者:陈克俊   51岁  石匠、
  
     余成福   38岁  农民、
  
     余吉林   57岁  退休教师 、                                          
  
         杨树全   65岁  羊皮鼓艺人、
  
         何兴高   49岁  农民、                 
  
访问者:刘政、冉现永、李青   
  
  
受访时间:5月17日~~5月20日   
  
  
  
  



4# 金佛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32:49|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一:地名基本数据表 续2



地理
环境
描述
(1)地理位置:垮坡村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境内,北纬31.35°东经103.32°。龙溪乡在汶川县的西北部杂谷脑河左岸的龙溪沟内,是羌族聚居乡,距国道317线3.5km,西连理县桃坪乡,东、西北两面与茂县接壤,南邻克枯乡。全乡境内幅员214.3平方公里,山高谷深,土地分布在龙溪沟两侧,海拔1500~2800米之间。垮坡村是龙溪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垮坡羌语意为“河坝”,垮坡村位于海拔2555米的大山上,村庄总面积600余亩。
(2)地形地貌:紫岭山座东向西,挖断山座西向东,两山中间则为龙溪沟,垮坡村就处于龙溪沟内。龙溪沟是杂谷脑河的二级支流,起源于与茂县接壤的龙池海子和阳顶山,流域内有20 条支流,贯穿龙溪乡全境,于东门口汇入杂谷脑河。杂谷脑河是岷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鹧鸪山南麓,从海拔4 200m处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而下,流经米亚罗,在二道桥处梭罗沟从右岸汇入,过朴头乡后又向东北流经理县,在薛城镇孟屯沟从左岸注入后向东流,于汶川县威州镇汇入岷江.流域内较大支流自上而下依次有十八拐沟、米亚罗沟、黄土梁沟、九架棚沟、梭罗沟及孟屯沟等。干流全长168km,流域面积4 632km,河道平均坡降18.4‰。 垮坡所处的龙溪沟,其上游降雨多且被原始森林覆盖,补给水源充足,水流落差大。龙溪沟上游(阿尔沟)除了原始森林外还有海子、瀑布、怪石、草甸、成片的羊角林等景观。沿龙溪沟两岸,有小型的干旱河谷冲积平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地表崎岖,溪谷交错,谷深坡陡,相对落差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龙溪乡内有大宝山(4536m),久雾顶顶(4686m),波布尔布山(4244m)、卡布腊差(4202m),龙池梁子(4104m),黄土梁子(4213m),直台山(3704m)等山和山脉。
(3)地质岩性成份: 地质岩性成份主要有片岩、辉长岩、变质岩、砂岩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榴子石、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玉石以及铜矿、铁矿、磁矿、硫矿等石种。
(4)气候条件:垮坡村属暖湿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龙溪乡各地气候差异大:位于河谷、半山地带的布兰、龙溪、联合、垮坡等村寨干旱少雨;而位于半高山、高山的巴夺、夕格等村寨则凉爽湿润,降水量多,时有洪涝灾害出现;久雾顶顶、龙池梁子等山岭属高山草甸地带,气候终年寒冷,积雪期长。据早年统计数据,龙溪乡年平均无霜期165天,早霜期农历9月中旬,终霜期公历4月下旬左右;年平均日照1693.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8.8mm,最高降雨量618.8mm,最低降雨量369.8mm。
(5)生物资源:龙溪乡原始森林覆盖率达44.65%,木材蓄积量达10余万立方米,草场4万余亩,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植物以常绿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多种草本植物为主。据调查统计:兽类有50余种;鸟类有200余种;鱼类有3种;两栖爬行类有10余种;昆虫类有1700余种;野生动物主要有盘羊、金丝猴、羚羊、野牛、黑熊等。
采 集
咨 询
询问人:刘政、李青、冉现永
姓名
陈克俊   
性别
年龄
51
身份
石匠
时间及地点:2011517~20
填表人:刘政
备注:部分资料来源于《汶川县志》;
      地理景观由李青收集整理;
      人文景观由刘政、冉现永收集整理;
行政沿革由仲昭铭帮助收集整理;
      由于调查走访的村民家较多,这里只举几个典型例子。
图片
档案
图片
编号
起始号
终止号
相机
型号
佳能 kiss X3
尼康70D
张数
摄影者
李青、刘政
版 权
让渡书
           
拍摄
时间
2011517~2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35:17|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二:人口基本数据表

表二:人口基本数据表
  
考查地点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市)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寨)垮坡组
人口
  
总数
513人
户数
117
年龄
  
结构图
婴幼 21(学龄前)
儿童 4916岁前)
青年 19217~40岁)
中年 22841~70岁)
老年 23 70岁以上)
性别
  
结构图
  286  (约占55.75%
  227  (约占44.25%
人口
  
调查
  
  
  
  
  
  
  
  
  
  
  
1. 人口基本情况:
  
(1)垮坡村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市)汶川县龙溪乡,下辖垮坡组和夕格组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人,共计117户。居民以余、陈两大姓氏为主。垮坡组有2个自然村民居住点:垮坡和神树;夕格组有5个自然村民居住点:大寨子、新房子、麻地头、铁厂坝、乱石窟。  垮坡村居住人口中以中老年居多,其中41~70岁的占总人口的49%。5·12大地震后,作为原生态羌寨和地震中保持最完整的村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物质水平的提高。
  
(2)近些年村内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定居他乡(多以女性出嫁他乡为主),村内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放眼望去,村内呈现出老带小的“凄凉”景象,初步估算,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当。
  
(3)由于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落实,较大多数村民已改变了以前封建的“娃娃亲”形式,更替为自由恋爱。同样受其影响,村内离婚率极低。由此人口增长也由此减缓。
  
(4)由于政府下达的特殊生育奖励制度(生育两女孩,政府一月补助每个女孩100元,另享有自小学至高中的助学金,每学期120,直至17岁),村中一般以两个小孩为多。
  
2. 教育水平概况:
  
村内原有一公立小学,系旧时玉皇菩萨庙旧址。老师基本以本村一小部分相对知识水平较高的村民组成,大多数村民仅受到过小学或初中教育,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公共设施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重男轻女的封建礼节下,女性很少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及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措施的实施,正在逐步扭转。村内小学因5·12大地震受损,后改建为村委大院。至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成本,对普及义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 生产收入分析:
  
由于自然地理及自身条件限制,村民中男性主要从事建筑,农务等体力劳动,女性则扮演家庭主妇角色,喂猪,养娃,依靠绣羌绣,锅庄表演等方式增补家庭收入。一般每户中有两人参加国家低保,每人每月补助50元。支出方面,主要以供孩子上学为大部分,生活上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零散支出较少。年收入,一般在4000~50000元不等。
  
1.受访者
  
余术清(75岁),陈珍仙(75岁)
  
询问者
  
张峰、陈爱君、王路瑶、李泽梁
  
采访时间:2011、5、17
  
家中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孙女(5岁)
  
老两口已结婚50多年,为父母包办婚姻。儿女也均已结婚(自由恋爱),其中小儿子和二儿子定居垮坡。
  
老两口均参加国家低保,每人每月补给50元。
  
家中共6亩地,主要种植海椒,洋芋(土豆),玉米。另养殖有3头猪,7只鸡,5头牛。
  
大儿子外出打工。 其他儿女均在家以务农为生。
  
2.受访者:
  
刘水莲(女),45岁
  
询问者
  
张峰、陈爱君、王路瑶、李泽梁
  
采访时间:2011、5、18
  
家中有两男孩,均已上高二。自己仅上完小学。
  
由于高中在汶川县城,来回路程较远,故寄宿学校,只有放假时才回来。
  
老公外出打工,在黑水从事建筑工作。包吃不包住,一年回家一次。
  
家庭支出主要以供孩子上学为绝大部分,两孩子每人每月花费300元左右。
  
自己种有越两亩地的洋芋和甜椒,小白菜。自己种菜自己吃,电费0.3~0.4元/度,水费一年10元,自己生活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6# 青城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37:07|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二:人口基本数据表 续

生产
  
调查
龙溪乡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土地分布在龙溪沟两侧,海拔1500~2800米之间。全村有耕地600余亩,村内全部为羌族,是一个典型的羌族聚居乡。村内热量充足,阳光充沛,雨量集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洋芋、花椒等优质农产品。
  
解放前垮坡村主要农作物只有玉米、小麦,且是帮地主种地,村民并没有土地,生产活动单一,经济收入微薄,常常食不果腹。解放后,村民们分得了土地,且农作物品种大大增加,主要农作物有土豆、海椒、白菜等。村民生产活动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1991年~2004年主要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2004年~至今 ,因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多以发展林果业为主,主要生产大甜椒。
  
此外上山采药、打猎、养殖牲畜也是其重要的生产活动。现在由于禁猎政策的影响,打猎活动没有以前频繁了,在之前,冬天男人们几乎都会去山上打猎。走访中,我们还在一户村民家里看到了用打来的猎物皮做的烟草袋。村民种植作物、养殖牲畜一般自给自足,不往外销售。包括一些日常需要的消费品,比如旱烟,村民们都自种烟草,不在外购买。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与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孩子外出学习需要的经费日益增多,垮坡村传统的农业生产受到冲击,村中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或从事旅游、建筑等行业。村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成为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妇女们在闲暇之余也会绣羌绣增加收入,贴补家用。
  
  
受访村民:余秋福  女  57岁  家庭4口人(老伴去世,与女儿女婿一同居住,还有一个6岁小孙子)
  
询问者
  
陈爱君 张峰 记录:王路瑶 ◎摄影:李泽梁
  
余老太太的女婿在村里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年收入2到3万,闲暇时候会帮忙农业活动。家里一共5亩地,主要由余老太太及女儿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海椒及土豆,自给自足,多余作物喂养牲畜。此外,余老太太的女儿平时也绣些羌绣,贴补家用。“农闲时绣些羌绣,虽然很耗时间,但绣成一幅,收入还是不错的”,采访时余老太太的女儿告诉我们。
  
  
受访村民:陈冬花 女 82岁  家庭5口人(儿子外出打工,2个孙女在外上学,和儿媳留守在家)
  
询问者:陈爱君 张峰 记录:王路瑶 ◎摄影:李泽梁
  
陈老太太的儿子外出打工,两个孙女在县城上学,和媳妇留守在家,因为年龄问题,老太太已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媳妇除了种植满足两个人生活所需数量的农作物和养了一口猪外,其余时间均用于绣羌绣。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陈老太太的媳妇在绣羌绣,据她说,现在有专人给他们送茶杯垫的样板绣,绣完回收,但价格没有自己绣卖的价格高,平均一副茶杯垫的回收价格在32到35之间。陈老太太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留守妇女在闲暇时间都会绣羌绣,以前不会绣的妇女们都会跟着现学。
  
  
受访村民:邓明泉  男  71岁  家庭5口人(2个儿子、一个女儿均在外地工作,与老伴留守在家)
  
询问者:陈爱君 张峰 记录:王路瑶 ◎摄影:李泽梁
  
我们在村里走访得知,邓老先生是村里有名的医生,3个儿女相继考上大学去外地工作后,老俩口就独自居住,两位老人平日在自  留地里种些土豆、玉米等作物。我们到达邓老家时,他和老伴正在切碎土豆喂牲畜,看到我们,二老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他们的家。邓老带我们参观了他的诊室,里面有医药柜和诊断器材,平时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来这找他。在邓老家的阁楼和屋顶,我们看到了成片挂起来的腊肉和玉米。在和二位老人聊天中得知,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多次接二老和他们一同居住都被二老拒绝了,“老了,不想走了”邓老一声叹息。老两口养了两头猪,平日吃不完的菜就喂养它们,到了年终杀了腌制腊肉可以吃一年。二老目前身体健康,日常生产活动都可以独立完成。
  
生活
  
调查
     
采 集
  
咨 询
询问人:张峰、陈爱君、王璐瑶、李泽梁
姓名
余术清   
性别
年龄
75
身份
村民
时间及地点:2011517
填表人:张峰
备注:人口资料来源于垮坡村村委会会计、案例都是走访调查得知;
  
      人口由张峰收集整理;
  
      生产调查由陈爱君收集整理;
  
      生活调查由王璐瑶收集整理;
  
      由于调查的居民家较多,这里只举几个典型例子。
图片
  
档案
图片
  
编号
起始号
  
终止号
相机
  
型号
宾得K-X
张数
摄影者
李泽梁
版 权
让渡书
            
  
拍摄
  
时间
2011517~20
图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38:38|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三:宗教基本信息数据表

表三:宗教基本信息数据表
  
  
法器
  
种类
  
调查
  
“释比”,汉族称为“端公”,羌族不同地区的称呼又有好几种,“许”、“比”、“释古”、“释比”等。现在羌族聚居区,特别是在川西北汶川县以南以西的岷江和杂谷脑河沿岸,端公自称“诗卓”,尊称为“释比”,简称“比”。释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
  
释比是羌族最有地位的人,他们通鬼事、神事、人事,驱魔治病、祭山还愿,没有文字记载的羌族文化正是靠其唱经代代传承。释比的各种法器是释比文化的载体,是释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法器种类众多,各具其功能。我们采访的老释比为我们讲述了一部分法器。
  
  
释比法器:
  
神法冠:分为白释比神法冠和黑释比神法冠两种。白释比神法冠是金丝猴皮制成。帽冠高耸,象征正神凛然,白释比法力齐天绝地。黑释比神法冠是用羊毛毡制成的,形状似博士帽,法冠镶嵌有兽颌骨,称为五佛神帽法冠。
  
羊皮鼓:(羌语称之为“日博”)羊皮鼓为圆形,单面,直径约40──50公分,鼓梆约高15──20公分,相配的有一只鼓槌。鼓槌是用驴皮或者獐子皮包裹。羌族有古老的传说是鼓槌为阳,鼓面为阴。还有一些释比的羊皮鼓还存留有羊毛,经过祭祀的羊皮发出的声音,能够显现出神秘的神灵的信息。
  
神杖:它的制作材料大多为刺棍或树藤,这是羌族释比崇拜树神的表现。神杖的主要功能是用于驱邪送鬼,在一些重要的集会中,释比也会持神杖而出席,以表明释比的身份与释比的权利。
  
单刀:铁制,单刃刀。刀尖特别锋利,一些刀背上有神秘图案,释比刀是释比曾经亲自参加寻铁冶炼铁制作不同铁具的物化见证。
  
铜铃:为铜制,挂在铜铃里面的锤是牛角制作的,以铁链与铃把链接,把上饰以辰布。法锣:多为铜制,15──20公分,凹凸两面,法锣外沿有一皮制手柄。
  
释比神袋:一般用兽皮做成,内装有青稞籽、白石子、猪膘等,用于祭祀天神、山神、寨神的以及家庭的祭祀活动。
  
羚羊角:一般约有两尺长短,短的数寸。其功能是用在引领神灵魂时,如丧事中的丧者出丧便以此羚羊角为黑释比执掌前导。
  
独角:以一枝兽角为干,上面悬以各种猛兽的骨与爪以及古钱等物品,祭祀、驱逐污秽、招魂时用。特别是在羌语称之为勒阿加的法事中使用。
  
神树枝:神山上的神树上采集的,这是释比通天地的象征,表明释比由神树上天入地,得到天神山神的旨意。
  
  
受访者:
  
杨水生  ,男 ,78岁,羌族释比
  
访问者:
  
仲昭铭、冷姆吉、韩城梁、
  
受访时间:
  
2011年5月18日,下午2点
  
  
根据我们调查采访得知老释比杨水生拥有法器:羊皮鼓、盘盘帽(神法冠)、单刀、神羊角、独角、神袋、铜铃等,因为杨水生只掌握释比经典中坛和下坛,所以这些法器大部分都是用在丧葬上的,还有部分法器因为禁忌,我们没能看到实属遗憾。
  
释比的各种法器也是在不同场合时使用的,按照目前学术界的分法羌族释比经典分为上、中、下三坛,三坛即神、人、鬼。上坛神事,如祭天、求雨等等;中坛人事,一般是婚丧嫁娶;下坛鬼事,就是驱邪送鬼的法事,所以不同法器分别用在这三个不同的场合使用。杨水生去为那些家庭不顺的人家做法事后,都会带用各种树枝编成的草人回家,并把它们放在门顶上,这些草人就是引起别人家不顺的“小鬼”,释比把他带回家,就是要“管”好它,“震”住它。这就是所谓的下坛和鬼打交道。
  
  
  
从师
  
经历
  
调查
  
羌族释比是羌语对进行宗教活动男性的称呼,广义的含义是对于羌族中最高级的知识分子的称呼,他们是羌族社会百科全书似的人物,狭义的含义是对于羌族宗教大师的称呼,他们近似于萨满教中的萨满。释比文化也堪称是羌族的核心文化。
  
2011年5月我们调查组调查了垮坡村夕格组老释比杨水生(男、78岁)。汶川县龙溪乡称“释比”为“十打齐莫”。2008年的5·12大地震摧毁了垮坡老释比杨水生所在的村寨夕格,全村人被迫迁徙到几百公里外的邛崃南宝山,呆了不到两个月,杨水生不习惯邛崃的环境就一个人回来了。杨水生的家坐落在汶川龙溪乡的高山深处,从龙溪乡坐车盘山而上,到垮坡村,公路戛然而止,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继续前行,3个小时后,夕格到了。这像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空旷的山谷间,牛羊成群结队,山泉静静流淌。山脚下惟一的建筑就是杨水生的家,其余夕格人家都住在山另外一侧的大寨子。
  
1、释比传承:
  
释比传承分阴传(梦传)、师传和祖传三种。杨水生除了因为父亲是释比而世代传承外,在18岁的时候也获得阴传,梦中有人向他传授了三年的技艺。杨水生21岁盖卦出师当释比帮人治病消灾。据他本人口述,会经常做梦梦见自己的先人,在梦里教他释比的本领,在为别人做法时,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先人就在旁边指点他,教他怎么做法。长期从事羌文化田野调查的羌族知识分子余永清说,“杨水生是释比中为数不多的阴传者,而且法力甚高。”
  
余永清却曾亲眼见识过杨高深的法力。有一次,余车祸后在家静养,但恢复很慢,就请杨水生来看,杨给他施行了一种叫做“踩铧”的法术。杨将烧红的铧头取出后,赤脚踩在上边跳,一点都不疼,然后把脚踩在他的腹部,令余感到神奇的是,没几天,他的病就慢慢好了。
  
要知道,“文革”时打倒封建迷信,杨水生曾被批斗成牛鬼蛇神,当时,乡里派了一个工作组下来,将一个20斤的菩萨头挂在他头上游街示众。杨水生家的很多法器被没收,长期不作法,法力跟他父亲相比大打折扣。据传说,他父亲当年人在汶川县城作法,不带羊皮鼓,只要一念经,它就会从夕格飞过去。当杨水生谈到此事时不禁触目生情。
  
据老释比杨水生口述“释比传男不传女,都是师徒相授还有祖传,阴传为极少数,新释比受到老释比的认可,徒弟即可成为释比,每个村寨可以有多个释比。80岁的释比才可以招一个徒弟,当释比须年满45岁,并且有子女。”
  
2、释比传承制度的特点: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羌族释比的传承制度的特点:一、释比传承的神秘性。二、传承的封闭性凸显了羌族释比在个人传承体系中的最高权利。三、羌族释比传承没有严格的组织、宗旨、教育模式。完全是小农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
  
3、释比经典:
  
羌族释比经典是释比在进行各种活动中使用的唱经的总和,是羌族文化的精品,是羌族最高成就的口头资料,也就是羌族的“百科全书”。按学术界目前的分法,释比唱经分为上、中、下三坛,上坛为祭山、还愿;中坛为安神、驱邪、嫁娶;下坛专门为凶死之人所唱。可以说“上坛讲神;中坛讲人;下坛讲鬼。”杨水生21岁当释比掌握的只有中坛和下坛,可见难度之大。夕格寨老释比杨水生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对于释比经典的熟稔。释比经典堪称羌族的百科全书。从宗教文化、生产生活,到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杨水生几乎都能倒背如流。

8#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42:19|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三:宗教基本信息数据 续

  
  
主要
  
作法
  
仪式
  
1、释比做法:
  
释比的法事活动渊源流长,又兼收并蓄,既丰富多彩,又神奇古怪。释比经典上坛讲神;中坛讲人;下坛讲鬼,释比作法中往往施行巫术,特别是中下坛法事,皆加以巫术。下坛法事几乎与巫术密不可分。释比的法事最普遍的当属“驱邪送鬼”,据说可为病人治病。主要有几种较为惊险的方式:踩铧头、坐红锅、翻刀山等等。
  
  羌族释比常用法术有以下几种:
  
踩铧头:踩铧头主要用于释比治疗患有肚痛、腹胀、消化不良方面的疾病时。释比在为患者在念经消灾、请神解秽的同时,将一碗水淬在烧红的犁铧头上,并将沸开的水让病者喝下去;或者以舌头舔过烧红之铧的淬水让病人喝下;或者释比用踩过烧红的铧头的脚板上踩踏病人胀痛之处,以此为病人解除病痛。如此反复几次,患者据称事后多有见效。
  
  耍火链:当有人患有心痛、腹胀痛、肚子痛等病痛时,释比做此法事。届时释比一边默念经文,一边将灼热的铁链先在自己的脖子上缠绕后,又在患者身上来回翻绕,以驱赶病魔,达到治病目的。
  
打油火:又称“喷油火”,羌族人认为,家中病人在没有亲人在身边时死亡,死因不明白,就会遗魂家中,认为会给家中造成不吉祥,此时就要请释比做此法术;或者是家中出现老鼠咬家畜的耳朵、尾巴等怪现象,认为有邪恶在家中作乱,要请释比做此法术。释比准备一碗浇沸的清油,点燃一把油竹火把,同时还端一碗泠水在手中。释比与主人家同到“不洁净处”,舀一小木瓢热油浇在火把上,再往火把上喷冷水,火把发出噼噼啪啪爆炸声,如此走遍主家房舍、畜圈等逐屋驱赶怪魔,最后将快燃烧殆尽的火把扔出大门外,驱逐邪魔污秽结束。
  
坐红锅:此法术与踩铧头类似。释比将铁锅置于火塘铁三角架上烧红,锅两边各放一条凳后,画符念咒经。念经毕,释比率先在锅内赤脚踏红锅三次,蹲坐一次,然后再扶病人同过三次蹲坐一次,而释比及病人皮肤及衣物均不会烫伤。
  
过刀山:释比在作此法时,用锋利的钢刀数把(一般不少于18把,最多不超过24把),每把刀由两人握住刀柄,等距离直立于地,刀尖向上形成刀山,释比口中念念有词的同时,赤脚踩刀刃踏过而无丝毫损伤。
  
  
   2011年5月18日下午2点整,在垮坡村夕格寨老释比杨水生为我们做了祈福平安的法事,羌语名“色吾背”,大意为“释比祈福保佑寨子、家庭及个人的太平,无灾无难,和睦相处,兴旺发达,释比击响羊皮鼓请诸神帮助,并向诸神沟通主家的意愿并向神祭献。”释比手持羊皮鼓站在祭祀塔下,点燃祭祀塔内的神树枝,敲起那神圣的羊皮鼓,“咚、咚、咚”的声音使我们感受了羌族宗教的神秘,神与我们同在。
  
   我们与老释比杨水生交谈得知“耍火链、踩铧头、坐红锅、翻刀山”等法术杨水生都能掌握,但耍火链、踩铧头是驱鬼用的,不能随便做而且法术做起来对释比本人伤害很大,所以我们只能从释比口中得到一些知识而不能亲眼所见是一大遗憾。
  
  
2、释比法事衰落的原因:
  
释比所做的法事总计有三十至五十种之多,一些部分已经消失,而大部分法事基本没有再做。经过调查我们认为“释比法事源于羌族宗教内部的环境,主要是其自主发展,发展缓慢,是非常不规范的。其次是羌族社会近百年发展迅速,西方基督教、汉文化宗教、藏文化宗教给了羌族宗教致命的打击,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增长也加速了羌族传统宗教的衰落。羌族传统宗教模式被打破,其自身不是很稳固,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宗 教
  
采 集
  
咨 询
询问人:仲昭铭、冷姆吉、韩城梁
释比
  
姓名
杨水生   
性别
年龄
78
身份
释比(端公)
时间及地点:2011518号、  垮坡村夕格组2
填表人:仲昭铭
备注:资料来源垮坡村夕格组释比杨水生口述,余永清讲解、翻译。
  
      参考资料《白石·释比与羌族》周毓华编著。
  
      释比法器由拉姆央措·冷姆吉收集整理;
  
      从师经历调查由仲昭铭收集整理;
  
      释比做法仪式由韩城梁收集整理。
图片
  
档案
图片编号
起始号
  
终止号
相机
  
型号
松下Panasonic  DMC-FS3
  
佳能 伊克萨斯210
张数
摄影者
仲昭铭、韩城梁
版 权
让渡书
            
  
拍摄
  
时间
2011518
图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46:40|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四:民俗服饰调查基本信息数据表

表四:民俗服饰调查基本信息数据表
  
  
服饰
  
种类
  
调查
  
羌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相比,古老而轻便、华丽而朴实。羌族服饰最早、最有特色的是麻布衣服、羊皮褂子和毪子衣服。之后,经过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才逐步出现了青布长衫。在典型的羌族寨子,头帕、绣花鞋、围腰、肚兜、鞋垫、腰带以及姑娘的绣床等,都散发着强烈的古老民族气息。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然受四川汉族影响。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趋丰富。羌族男子服饰较为统一,多着长衫、袍、长裤,缠头帕或戴皮裘帽。服饰品有头帕、毡帽、皮裘帽,毛、麻、棉布衫、袍,长裤,无袖羊皮褂、毪褂子,单、夹坎肩、麻、毛织腰带、绑腿、绣花腰带,布鞋,麻草鞋等。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喜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
  
  
垮坡村服饰:
  
经过我们实地考察,跨坡村继承羌族的传统,但亦有所不同。垮坡村民日常服饰面料以棉布为主,自己制作的麻织品已不多见。男性日常穿羌族服饰的以老年人为主,女性大都穿羌族服饰,颜色以蓝色为主,其他有绿色、黑色、粉色等。衣服上绣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根据自己的平时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想象绣制而成,可以说想到什么就可以用手上的针线绣出来。
  
妇女都盘头帕顶在头上,有黑色和白色,白色头帕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另一种是丧事的时候戴孝用。还有一点是,带头帕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其中以女性居多,在垮坡这种区分已经淡化,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戴。
  
羌族的绣花鞋,鞋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纹样图案,故又称“云云鞋”。“云云鞋”工艺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将棉线织绣于鞋身易磨损部位,增强了耐磨性能,使鞋身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在垮坡,云云鞋基本上都穿在妇女脚上,男性穿的鞋款式都跟汉族没什么区别,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受汉文化影响,鞋子的制作由原来单一的自己纳鞋底的纯手工制作变成了现在纯手工和直接去市场买个鞋底然后再绣制而成的半手工制作两种方式。说到鞋子,马上就会联系到鞋垫,同其他羌族服饰一样,羌族人也会制作自己的鞋垫,跟我们平时用的鞋垫不同的是,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在鞋垫上也绣上了美丽的图案,观赏价值大增。
  
羌族服饰的围腰跟肚兜是连在一块的,妇女们先将肚兜做好,然后再绣在围腰上,实用性很强,然后再用腰带系在身上。
  
羌族的饰品材质大都是银质的,其他也有玉质等等。在垮坡,银饰在羌族妇女身上较普遍,男性一般都不怎么佩戴饰品。
  
总之,羌族服饰跟羌绣是紧密联系在一块,可以说没有羌绣,羌族服饰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很多人看到了它的商业价值,对羌绣开始逐步进行开发,挖掘他的经济利益。我们去垮坡的第一天,得知“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联合联想集团与当地合作,将羌族服饰“带出去”,然后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一方面增加了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将羌绣推广,也是对羌族文化的一种弘扬。我想说的是,在这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如何保护和发展羌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努力做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大的双赢。
  
  
  
  

10#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1-30 18:49:04|只看该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田野考查报告 表四:民俗服饰调查基本信息数据表 续

  
羌族
  
刺绣
  
调查
    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与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联合联想集团,于2011年5月16日开始了对汶川县威州镇龙溪乡垮坡村的羌绣的加工、销售、出口等一系列的帮扶计划。阿坝州羌绣帮扶中心、壹基金和联想集团给当地妇女提供针线和羌绣样图,并规范统一绣娘的工艺技法,再以每幅35元的价格从当地妇女手中回收,进行加工、出口销售等。一幅羌绣的尺寸大约为20cm*10cm,而绣娘绣一幅半成品羌绣大概需要两天左右。
  
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是在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经阿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在州民政局登记备案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
  
帮扶中心与阿坝州直属有关部门以及汶川、理县、茂县人民政府紧密合作,在灾区建立羌绣技艺培训体系和羌绣产品生产体系。帮扶中心将为广大灾区妇女提供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为羌绣产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传播平台和文化载体。
  
帮扶中心将以汶理茂三县羌民聚居区作为“羌绣培训、生产基地”,初期将在成都建立“羌绣产品创意研发中心”。帮扶中心将邀请全球华人设计力量建立“羌绣爱心设计联盟”,为传统羌绣开发创意,实现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为羌绣赋予时代活力和文化内涵。
  
帮扶中心所推进实施的“羌绣帮扶计划”将切实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生产自救、恢复经济寻找新的出路,为民族瑰宝融入世界经济、文化贡献力量。
  
    传统的羌族刺绣是以家族的个体方式进行生产,并传承沿袭的。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
  
    羌族刺绣工艺的针,主要有挑花、扎花、提花、拼花、勾花等。其中,挑花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
  
羌族妇女刺绣时,多用棉线在粗布上绣成,现在多以丝线或海马线绣在各色布上。其图案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人们日常所见的花草、飞鸟、游鱼、禽兽等,表达吉祥如意、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传统图案有“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群狮图”等几十种。羌族人民穿戴的衣裙、腰带、围腰、鞋子和妇女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底上,都有美丽的挑绣图案。
  
  
垮坡村羌绣特色:
  
在垮坡羌寨,家家户户都有大幅装裱精美的羌绣,这些刺绣在用来装饰家庭的同时,也向外出售,购买对象主要为来往游客。垮坡羌寨作为未开发的旅游场所,来往游客较少,购买力小,而寨子里妇女皆会羌绣,刺绣囤积量大。而且家庭作品创作多为个人臆想,作品天马行空,风格各异,更适合家庭装饰或个人喜好收藏。
  
羌寨妇女多会羌绣,却是凭经验或长辈传授之法,因为文化水平,固无法总结羌绣工艺技法。用色一般仅凭个人喜好,图案也是天马行空,家庭工绣多为棉线麻布。平常所戴围腰或围裙,手绣者图案精致,较为对称;机绣者图案复杂精细,非常匀称,多为白色棉线绣在藏蓝或深蓝色的麻棉布上。当地人绣制羌绣时间多为农闲,一般为中午天气炎热之时,和夜晚饭后闲聊之时。
  
  
  
垮坡村羌绣问题及实际情况: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阿坝州妇女帮扶中心、壹基金和联想集团所做的羌绣帮扶对象,一般多为家境较为富裕的家庭,原因一是因为家境贫寒者多为生计所累,终日忙于农耕采药,无暇顾及羌绣;第二,此次羌绣帮扶计划由村党支部牵头,受益之人多为和村中官员关系密切。所以说阿坝州妇女帮扶中心和壹基金的羌绣帮扶计划初衷是好的,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这种在羌寨中畸形的发展模式势必会造成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升级和改变其力量对比,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出现更多民族问题。
  
另外,从开发旅游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同样是这个道理,能从中获利的人会支持开发旅游,而从中无法获利的人则极力反对,所以说不管村民提出何种意见支持或反对开发旅游,关键就在于利益的平均分配上,利益平摊了,反对的声音就会小了,出现风险大家也会积极应对,减少损失,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01:4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