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0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1-18 09: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现代化:中国与世界

 [复制链接]
源自:人民日报
现代化,一个延续至今近400年的世界趋势,一个凝聚中国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已行进到这一伟大进程的关键阶段。走好接下来的“关键几步”,亟待总结历史、研判现实、前瞻未来,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人民日报观察版从今天起陆续刊发系列专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进行探析。今天刊发的4篇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中对现代化进行宏观扫描与规律透视。
编 者
把握概念沿革、理论演变、现实状况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何传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研究、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体现为各国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发展前沿水平的行为与过程。它像一场国家发展的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成为发达国家,其后的属于发展中国家,最后的则成为最不发达国家。当然,发达国家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其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
  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来临,那就是“现代”。18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现代化用作动词,指实现现代化的行为和过程,就是成为现代的和满足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如工业现代化等。现代化用作名词,指实现现代化之后的状态,就是具有现代特点、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通常指世界先进水平,如国家的现代化等。现代化用作形容词,指具有现代特点和满足现代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新、最好和最先进的就是现代化的。

现代化的主要理论形态
  多年来,国内外一批学者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研究,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重要成果。
  经典现代化理论。这是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现代化理论。它不是单一理论,而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理论集合。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对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也有所差别。美国社会学家本迪克斯等认为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我国历史学家罗荣渠强调,从广义上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从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过程。欧美学者指出,现代性是现代化结果的抽象表述,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等。
  后现代化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登上学术舞台。后现代化理论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思想集合。美国学者贝尔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法国学者利奥塔尔出版了《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认为在所谓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中,知识不再是一种终极的、客观的真理,而演变为一种多元性、情境性的话语;美国学者英格哈特强调,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德国学者查普夫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继续现代化;等等。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该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它认为,从18世纪至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经典现代化,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重视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可推动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协同推进。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目标
  根据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可将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又可分为欠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最高,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初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一般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0%。
  每个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保持最高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升级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直接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先升级为中等发达国家,然后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则需要分三步走,从初等发达到中等发达再到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指出,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占世界所有国家的比例低于20%,发展中国家占比超过80%。比如,2012年在人口超百万的13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约占16%,发展中国家约占84%;其中美国等21个国家为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0个国家为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43个国家为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47个国家为欠发达国家。我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达到96,排在世界131个国家的第五十八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参见表)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2、44,排在第五十六和六十二位。该报告根据国家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预测,我国可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2080年左右成为发达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现代化:多元与共识的交响(思想纵横)
彭国华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现代化进程色彩纷呈而又相容相通,汇聚为一曲多元与共识的交响。
  从历史经验与价值取向上看,现代化应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多元与共识的统一。一方面,现代化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从近代向现代转型中文化形态、政治体制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多元选择。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化应体现民族性和多元的内涵。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模式都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格局密切相关。在发展问题上,有必要确立一些为不同国家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以促进全球经济、政治治理体系与文化形态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化应体现世界性和共识的内涵。
  从民族性与世界性、多元与共识相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推进现代化,须摒弃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立场和心态。遗憾的是,当今西方一些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偏颇的。对于他们而言,西方理性主义是理解和诠释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立场。持这一立场的思想家,可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为代表。他除了在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内部对现代化、现代性问题作出反思外,未能关注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尤其是文化形态上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仅从西方理性主义的视域看待现代化问题,忽略了多元文化共存这一事实以及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理论定位容易导致“西方中心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少数发达国家加紧向后发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灌输与渗透的局势下,我们应有这种文化警醒。
  在现代化问题上避免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要求我们在将西方现代性文明合理要素整合到自身文明体系中的同时,不放弃自身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成分,不放弃自身的话语体系,不放弃自身传统中与现实国情相符合、但与西方现代性文明针锋相对的成分。这样一来,现代性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就决不只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这一种模式,而是呈现多元共存、多样发展的生动图景。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以色列社会学家爱森斯塔特提出了“多元现代性”的概念。从多元现代性的视角来看,西方流行的关于现代文明走向的两种阐释,即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从总体上说都是错误的。200多年来,通过殖民化和帝国主义等手段,西方现代性文明不断向世界范围扩张。但与福山和亨廷顿设想的不同,一些非西方文明对西方现代性文明并未全盘照搬,也没有一概拒斥,而是在批判接受一些理念、象征以及制度(如代议制、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的同时,对西方现代性文明提出了挑战、进行了创造性转变;同时,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形成和拓展,就是一个成功例证。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进行现代化研究、推进现代化建设,多元的视角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共识性的原则。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局部的失误所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性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性的厄尔尼诺现象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中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应改变狭隘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立场,在广泛对话协商的基础上以共识方式确立新的秩序和规范。我们所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代化的问题上亦有其明确的内涵和要求。

全域探索 全面推进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当今聚焦)
李 强

  作为有着5000多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甩在了时代潮流的后面。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济建设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进行了多种探索。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曾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新事物。历史地看,该体制在两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一是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本社会福利人人享有。然而,计划经济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无法让巨型人口社会的巨大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释放出来。推进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最为突出的创新,是大胆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功不可没。

社会建设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的探索和创新十分突出,尤其是探索构建了覆盖巨大人口的现代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旧中国没有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医疗设施和医疗人才。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创建了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60年代后普及全国。由于城乡差异较大,我国还采取巡回医疗队的方式,让城市医疗卫生工作者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培养农村医疗队伍。进入21世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全体农村居民。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现代化,极大提升了国人的健康水平。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2012年的75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4年的8.9‰。
  在教育现代化上,我国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文盲率高达80%。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极大提高了识字人口的比例。此后,我国在农村普遍建立小学,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在国际上也属于较高水平。

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是制度执行力。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更加成熟定型、更具现代化特色的制度体系。
  中国这个巨型社会自古以来就依靠巨大的管理体系运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要创造低成本、高效率、奉行良法善治、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从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建构这样一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人的现代化
  社会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权利义务、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如果中国人都能成为有理想、有信念、负责任的现代人,中国必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更大尊重和支持。
  以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为例。一方面,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另一方面,高度工业化也带来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反思现代化的目的,返本开新。经常被人们提起的现代生活方式,往往以欧美的高能耗、高消费生活方式为代表,而这种生活方式与我国巨型人口社会的资源承载力严重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和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活方式,一种既便利又节约能源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立足自身实际 用好他山之石
深化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思想启迪)
李海青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确立和坚持的宏伟目标。6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梳理总结其内在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现实国情为出发点、立足点。我国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自身国情,不能从纯粹的理念出发盲目跃进,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曾有过此类失误;不能脱离具体实际盲目照抄照搬,必须考虑现代化建设的时间约束、地点约束与条件约束。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改革开放迄今,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定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成功推进的坚实基点。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并结合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持续推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领域协同推进。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遗憾的是,之后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使我国现代化建设遭受重大挫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头戏。同时,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党从来没有把现代化视为单纯的经济现代化,而是强调各个领域现代化协同推进。今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领域现代化协同推进的特征更为突出。
  坚持解放思想、实践创新、学习借鉴。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面临解放思想的问题,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解放引领现代化进程。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依靠中央的顶层设计,也要激发地方、社会、民众的创造热情与创新活力。地方、社会、民众的实践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源。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其个性,也有共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好的理念与做法加以学习借鉴,可以有效助推我们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坚持一元主导、把握关系。坚持一元主导,强调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建设上坚持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握关系,强调对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矛盾两个基本面的动态协调、平衡与统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美学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维 电梯故障致12人被困 被困者多人缺氧昏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7 23:00,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