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281|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曹斌 发表于: 2006-5-9 10:04:2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蒙山掌门人·国学行者对话录

 [复制链接]
⊙作者:罗三藐

  1963年8月11日,刚刚初中毕业的成先勤与其他16位知识青年一起,从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出发,经过6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蒙顶山脚下。当时,他做梦也没想到几十年以后,居然会成为失传已久、以“龙行十八式”闻名于世的茶技蒙山派掌门人。
  比成先生年轻3岁的冯学成先生,下乡到江油当知青的时候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69年的一天,当他从自己的第一位恩师、后来以禅功和武术名震一时的海灯法师手上,接过一本业已发黄的旧书──《莱根谭》时,他也没想到在几十年以后,自己居然会创办全国首家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私立书院,并且著作等身,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国学行者。
  成先勤与这一群年轻人组成的“知青部落”,在蒙顶山上一座荒废的古寺里住下,然后开荒种茶制茶,紧接着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一晃就是几十年,为了蒙山茶的复兴押上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而冯学成先生的数十年光阴,则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广参博学中度过的。他先后参叩于蜀中禅门大德本光法师、贾题韬居士、杨光岱居士、李绪恢居士、离欲上人等,于儒、释、道三家均有深入的研习,并且成为禅宗云门一脉的当代传人。在文革后期,冯先生还曾以“现行反革命”之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入狱,并于康定新都桥监狱服刑8年,可谓是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然而冯先生矢志不改初衷,借逆境而修心,于苦难中炼禅。此番艰苦历炼,为他日后精思中外古今之变,咀嚼诸方百家之言,在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自在出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本刊约请成先勤先生与冯学成先生二位见面,地点就在冯先生所办的全国首家私人书院──龙江书院。宾主寒喧之后,在书院那间素洁雅致的茶室里,一位是继承了古老茶艺绝学的蒙山派掌门人,一位是开当代民间国学教育先河的国学行者,他们之间的精彩对话,尤如室内袅袅飘升的茶香,给这个寒冷的冬日下午,带来了阵阵暖意。

真正最具滋味的是禅茶
  青年作家今天借龙江书院请二位先生会面,主要想就“茶与中国文化”这一主题,站在传统文化的至高点上,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对话。冯先生素好饮茶,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禅学,更是得到名家真传,碰到成先生这样的茶艺行者,想必会引发出许多高论吧?
  冯学成说起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我倒是知道一些。前些时候我到北京,给一个高级茶艺师培训班作了一天关于“禅与茶”的讲座,从茶与中国文化、茶与身心关系、茶与精神品味等方面谈了一些体会。那天上午从“如来禅”的静虑、思维修和禅定的精神层面讲到与饮茶功夫的默契;下午又从“祖师禅”的角度,以及仁、义、礼、智、信和貌、言、视、听、思等儒家修养方面,介绍了当代人所应具备的内修和内养功夫。其实,在北京看到的高级茶馆,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所谓的茶技,电大都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要说真正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基本上还谈不到。
  成先勤这也难怪,现在的茶馆基本上都是吹牛谈天、说事应酬的场所,真正品茶论道的地方,几乎没有。龙江书院这间茶室,雅气十足,这才像真正饮茶的地方。茶艺从总的来说,分为道家,佛家、文人士大夫、富贵之饮和民俗几种类型。四川的泡茶、盖碗茶很有特色,但基本属于民俗类型的,虽然有和很强的社会影响面,但内涵并不深。真正最具滋味的是禅茶,那种精神的凝聚力、对世风的教化、对佛教慈悲爱物思想和禅文化的传播,可算得上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我这么多年搞茶文化研究,从大量的资料中发现,搞茶搞得最好的还是佛都寺庙。人们常说禅茶一味,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跟佛教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禅茶设计者们多停留在表面上,像当年赵州和尚那样理解禅茶的,几乎没有。
  冯学成说起赵州和尚,现在的赵州柏林寺里,经常也有“请茶”、“普茶”等茶会。前一阵应邀去柏林寺给河北省佛学院的僧众讲《道德经》,晚上一帮法法师为我开了个茶会,大家一边品茗,一边演禅,气氛融洽而热烈火,洋溢着一种浓浓的禅茶味道。上世纪90年代,当时柏林寺的净慧大和尚曾专门从江西云居山“赵州关”内请回赵州茶苗8000余株,可惜一场大雪之后,没有几株成活后来河北省农科所力以赴,终于在太行山区种植成功,完成了老和尚的心愿,也推翻了“种茶不过北纬38度”结论。当然,南访茶树移植到了北方,北产区变了,味道恐怕就不太一样了。好在赵州茶本来就是禅茶的精神角征上看,已经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的意义。
  成先勤是啊,真正的茶文化,是要分喝茶、品茶、茶艺、茶道这四个层次;需是好茶、好水好人、好环境、好技艺,样样俱全,才能使喝茶这一物质活动提升为精神享受,进而达于茶道的层面。这些条件哪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饮茶的人不对头,缺乏真正的品位和修养,那么再好的茶、水、环境、技艺都不可能使之变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我们通常说这是“甘露灌野草”。

茶有苦涩甘甜,人有悲欢离合
  青年作家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最受人推崇的灵性之物,是如何从大自然中普通的植物形态,转换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催化物的呢?也誻说,茶与人的精神性,到底是在哪些方面相契合的?
  成先勤茶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命,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茶在水中的自然沉浮,就好比人在世界上自然沉浮。茶有苦涩甘甜,人有悲欢离合。人生的真谛就是不管茶辱悲欢,贵在活出真性;茶艺的真谛就是种茶制茶、烧水泡水泡茶,不管什么名头花样,只求献上一杯好茶。所谓道法自然,只是顺其自然而已,在这一点上,人生与茶道完全是一致的。
  冯学成茶在早期中是一种药用植物,叫做茶,功效以清热解毒、提神益思为主。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次中毒,便是以茶叶解毒的。《神农本草经》出自于秦汉之间,由此推知最迟在战国时代,茶作为药物就已为世人所知了。至于变成日常饮料,甚至于提升到精神的层面,的确就经历了一大段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寺庙的确是功不可没的,若没有这些方外之士的提倡与推崇,中国茶文化就很难上升到与“道”相齐的高度去。
  成天勤其实,我们查阅有关茶文化的历史资料,发现古代许多寺庙都是以种茶采茶制茶为主要经济来源,禅宗公案里也经常有禅师们在采茶制茶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借茶喻禅故事,比如“沩山摘茶”公案,等等。
  冯学成禅是外来语,从印度话翻译过来,就有“静虑”、“思维修”、“定”等意思。要想入于禅道的智慧之门,就必须要清心静虑,要让我们的大脑思维活动进入到一种最佳状态,这样,人的思维功能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茶确实具备这种辅助的人的精神活动的力量,所以佛教寺庙里边最重视喝茶。寺庙里逢年过节,都要有“普茶”、“行茶”、的仪式。禅宗“打七”(一种在七天之内严格专注的集体禅修方法)最好的助道品就是茶就是要用全庙子最好的茶用最好的供养给这些专注于禅禅修的禅僧位,让他们全力以赴,提起精神,以达到破参悟的目的。这个不是开玩笑的,禅堂在过去被称为“选佛场”,想想看,通过禅堂里“打七”,打出一个开悟的菩萨来,虽好了得的事情!同样的,道家讲内丹修炼也不例外。要使精气入神,一杯好茶下去,就是有这种能力。正回佛、道两家的推崇,茶才渐渐为文人士大夫们所接受,于
  是得以在社会中广为流传。随着禅法的东传,茶道也传入日本,迅速风靡了全国,繁衍出一整套所谓的“日式茶道”来了。
  成先勤茶需静品,其哲学思想为“和”,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感受则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茶人的最终追求是“真”,人不真,茶亦假。日式茶道的许多东西我不喜欢,已流于形式,徒具外表,少得其“真”。真正的茶道,必须是要从美的形式,上升到美的哲学。
  冯学成是啊,茶道若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技巧,流于外在的感受,便太狭隘了。茶要入于精神、入于人的思维活动的深处,还要完全内化,从而与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这样,才堪与禅与道,携手为伍。

蒙顶山上,随便抓一把泥巴都是文化
  青年作家四川雅安蒙顶山是公认的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史载西汉甘露年间,蒙山人吴理真“住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因此,吴理真以一个山野匹夫,而成为“千古茶祖”。成先生当年与知青们结成“蒙顶山知青部落”,入山种茶制茶,终于使蒙山茶重新名扬天下,其间的苦辣酸甜,恐怕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吧?
  成先勤说起蒙山茶,还真是我们一伙人从一片废墟之中重新恢复的。四川从满清覆灭到解放初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1949前后,蒙山茶只剩下很少的“地坎茶”(少而零星之意)。1951年,西康省农业厅在蒙山建“西康茶叶试验站”,也只有二、三十亩零星茶园,是原先古永兴寺的庙产,没有什么像样的规模。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视察工作,当时他对省委领导说,四川很有希望,四川有好茶嘛,中国有个扬子江,四川有座蒙顶山,扬于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嘛。后来,相关领导立即组织制出蒙山茶,送给老人家。毛泽东品尝蒙山茶后说:“蒙山茶要发展,要与群众见面”。后来省委书记李井泉到名山县视察工作时,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名山县专门召开千部大会作了传达和动员,许多当时的干部现在都还记得。
  冯学成1958年正是中国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开始,四川是全国的重灾区,天灾与人祸纠缠在一起,几年下来饿死了不少人。那时候的人连粮食都没得吃,喝茶就更是太奢侈了。蒙山茶在那个时候恢复和发展,恐怕是困难重重啊。
  成先勤是啊,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名山县筹建蒙山茶场的事就搁下来了,直到1963年,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才成立,我也就在那时候上的蒙顶山,成为了蒙山茶场的第一批“元老”。当时我们一帮知青白天在蒙顶山上开荒种茶,晚上就住在山顶的永兴古寺里。那时的古庙残破不堪,庙里的出家人早就跑光了。我们在永兴古寺一住就是几十年,恋爱结婚生子都在庙子里头。当年的老知青中,有的是前两年才从那里搬出去的。我们从当时只有400余亩茶园,到“文革”以后,扩大到1500亩。而我们的年龄也从十六、七岁的少年,变成了年逾花甲的老翁。一晃就是40多年的时间,我们这一批成都老知青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蒙山种茶人。
  冯学成那时候当知青的都不容易啊。我当年在江油当知青时,若不是幸遇海灯法师,怕也不会有今天。那时我的身体单薄,不适合练武术,我自己对此也兴趣不大,真正想学的是佛法。记得第一次去见海灯法师,只见法师一瞪眼,哼,你们哪里有资格学佛法?随手拿起一本破旧的《菜根谭》递过来,说,去,先把这个背熟了再说。我老实很快就背熟了,所以,我至今对《菜根谭》的感情很深,也是这个原因。2005年在毓秀苑宾馆面向社会的系列国学公开讲座,第一堂讲的就是《菜根谭》。后来,海灯法师介绍我回成都找本光法师。本光老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是章太炎先生的得意门生,后来出家又担任太虚大师行者。
  成先勤是啊,如果对国学一点感觉都没有,要入茶道的门,也是很难的。前一阵韩国有一个叫“陆羽研究会”的团体来访,人家的中国文化功底深啊,每一个会员对陆羽所着的《茶经》都是倒背如流,而且还在北京专门讲《茶经》。喝茶要是没有文化在里头,跟口渴喝水有什么区别啊,怎么可能上升到茶道嘛?蒙山茶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茶文化史,从上古的仙茶文化,到唐宋时代的贡茶文化,再到后来的边茶文化,蒙山茶的历史从来未曾断绝过。而中国的其他名茶,就未必有这样的底蕴了。古时候,蒙顶山上的茶园称之为“茶界”,那是有讲究的──凡夫俗人不可以随便上山越界,否则蒙顶仙茶就不灵了。说实话,在有着两、三千年茶史的蒙顶山上,随便抓一把泥巴都是文化!

川茶出川的变脸游戏
  青年作家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写到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在中国茶史上,茗饮始于蜀是公认的说法。然而如今的川茶名品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外省名茶相比,无论在品牌知名度上还是在下场价位上,却远远处于下风。不知是川茶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原因在其中?
  成先勤跟你们说一个茶界中不是秘密的秘密吧:如今市面上的许多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凡是扁形茶叶,有差不多40%都是以川茶为基茶制成的。所以,全国真正产好茶的地区,还是以四川为首,只是茶叶虽是四川产的,但最后人们到市面上买到的成品,却是人家外省的晶牌,自然钱也是让别人大赚特赚了。
  冯学成这么说来,我们平常喝的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大多数都是假冒的产品了?
  成先勤也不能说是假冒产品。毕竟人家是用正常渠道收购鲜叶,运回去后,是按照人家龙井或者碧螺舂的标准工艺进行副茶的,制出来的成茶,当然算是人家的品牌啦。我相信四川人喝到的龙并、碧螺舂,绝大多数是川茶出去后又返销回来的。想想也就知道,西湖、洞庭,产茶区就只有那么大一片地方,昨可能有那么大的产量嘛?由于气候原因,川茶比江浙一带的茶叶要早出10天到半个月时间,所以,每年第一批川茶出来的时候,大量的操江浙口音的茶商,便早已守候在四川的各个茶区了。他们直接从各个茶场收购鲜叶,然后迅速空运回去,每年差不多要收走几十万斤。我敢保证,凡是龙并、碧螺春,只要是清明前后上市的新茶,绝对是以川茶为原料的。
  冯学成四川的茶和酒原本都是名声显赫的,我晓得全国的许多名酒,也都是以川酒为基酒的。可惜就是没有人把它们料理好,没有真正把晶牌立起来。以至于到了现在,酒成了人家的基酒,茶成了人家的基茶。竹叶青出川变龙井,绿茶四川是全国的半壁江山,但与外省名茶相比,川茶的身价却低得可怜。
  成先勤川茶的落后也是近十几年的事。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蒙顶黄芽与西湖龙并相比,在价位上还占一定优势的。当时1斤最好的蒙顶黄芽要卖到50元左右,而1斤最好的西湖龙并也只卖到40元。但到了现在,黄芽和龙井却颠倒过来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莫干黄芽、安徽的黄山黄芽,都曾到蒙山来学习取经,而现在,人家在价格上便早已把我们抛到后面去了。我们到外面参加国际国内的名茶交易会,川茶处处受制于人。不是我们的茶叶不好,制茶水平不够,而是因为川茶牌子太杂,内耗太大,没有以著名品牌形成大的川茶集团,在市场竞争中无法与人家抗衡。竹叶青最好的鲜叶都出在蒙山,蒙山茶的产量一直不大,不够卖,但市场上却到处都是蒙山茶,出现了生产量远远不如销售量的怪现状,你们说川茶的品牌能上去吗?!
  冯学成这让我想起燕窝来,据说一年的全部产量才几十公斤,可销售量却达到上万公斤,可见那些喜欢吃燕窝的大款们,钱花得实在冤枉。那么,蒙山茶的产量如何呢?
  成先勤凡是最好的东西,肯定是稀少的。我们最好的蒙顶甘露,一年也只能制成几十斤;一般的蒙山茶,在市面上已是能买到的极好的茶了,每年的产量大约上千斤;而统统用“蒙山茶”这个名字的茶,每年的产量有几十万斤。你们看其中的差别有多大?蒙顶甘露是要在清明前8天,雨过天晴,一芽一叶初展时采,稍微展开便不行了。甘露的制茶工艺也极为讲究,忙一整天也只能制出1斤茶叶来,所以产量极低,成都人没几个能吃得上。不过请冯先生放心,因为今天的缘分,我保证让你们吃到今年最好的蒙顶甘露。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曹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曹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北湖的天鹅 读书图
2# 四姑娘山
 fangliang 发表于: 2006-5-9 15:32:3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成先勤,听这人名儿就很励志。“成事者,要敢为人先,勤奋努力”,这不仅是他的朋友对成先勤的姓名的解读,更是对其一生经历的生动诠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06-5-11 21:10:37|只看该作者
冯学成,194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并师从于著名禅师、一代武术家海灯法师(虚云禅师所传之沩仰宗法脉传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11:20, Processed in 1.622403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