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661|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詹跃 发表于: 2006-7-19 23:52:3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诸子百家试为大千敦煌题记补一字

 [复制链接]
试为大千敦煌题记补一字
王仿生  王益鸣/文

  一九八三年秋,我同日本西域学术考察团赴甘肃敦煌莫高窟调研,一行十余人颇有兴趣地参观了藏经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敦煌研究院所编号为第十七窟的洞室中发现了张大千先生于一九四一年的题文。文曰:“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五日,为口人王圆箓发现之藏经洞……。”①此题记虽未落款,但显系先生遗墨,明眼人一看便知。张氏于同年十月下旬在莫高窟北头所自编号为第一五一号  耳洞室内拜观唐代持杖仕女图时,对此叹为观止;遂在无壁画(又名空壁)之西边北角上欣然命笔:“此莫高窟壁画之白眉也,乃士大夫笔,后马和之得一二,亦遂名家。辛已九月,蜀郡张爰大千来观,赞叹是题记。”先生题字,字径尽皆逾寸,直行,共成五行,均颇具北朝碑版文字余韵,笔力不凡,于此可见一斑。此题记又与南侧的笔迹相同,如出一辙,故应视为大千先生一人所书。
  按张氏题记中之“口”人,似应为“楚人”,即原来楚国地域上之人也。此出处见于历代载籍之中,如《左传》中之“楚归晋知罃”中云:“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已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上文中之“晋人”乃晋国之人也;“楚人”显系楚国之人也。
  又《左传》(室公十四年、十五年)中有“宋人及楚人平”句。
  又此书《吴、越柏举之战》(定公四年、五年)中云:“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大王于浙”中之楚人与吴人相对应,楚乃楚国亡人,吴乃吴国之人也。
  又如《史记·屈原列传》云:“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
  又唐人杜牧《阿房宫赋》云:“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的楚人当然是指下令火焚阿房宫的项羽。因项氏的先人项燕为楚国大将,而出生于江苏下相的项羽在秦汉时地属楚国范围,故项氏当称为楚人。
  又南宋郑樵《六经奥论·左氏非丘明辨》云:“左氏之书,叙晋、楚事尤详,如‘楚师、犹拾沈’等  语,则左氏为楚人也,明验八矣。”古籍中类似以上文献中称某人的代不绝书,如《左传·成公九年》中有“郑人所献楚囚也”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詹跃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詹跃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詹跃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詹跃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詹跃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詹跃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06年,凉山火把节 2006-7-19日:分享西昌火把节狂欢夜
2# 四姑娘山
 楼主|詹跃 发表于: 2006-7-21 00:29:5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又此书《吴、越柏举之战》(定公四年、五年)中云:“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大 王于浙”中之楚人与吴人相对应,楚乃楚国亡人,吴乃吴国之人也。
又如《史记·屈原列传》云:“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
又唐人杜牧《阿房宫赋》云:“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的楚人当然是指下令火焚阿房宫的项羽。因项氏的先人项燕为楚国大将,而出生于江苏下相的项羽在秦汉时地属楚国范围,故项氏当称为楚人。
又南宋郑樵《六经奥论·左氏非丘明辨》云:“左氏之书,叙晋、楚事尤详,如‘楚师 、犹拾沈’等  语,则左氏为楚人也,明验八矣。”古籍中类似以上文献中称某人的代不绝书,如《左传·成公九年》中有“郑人所献楚囚也”句。
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
又《韩非子·五蠹》中之“守株待兔”条云:“宋人有耕者……。”此文长而不录也。
又《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有载“晋人闻有楚师……”之事。
又《战国策·齐人谏请郭君城薛》中有云:“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之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按史书上之吴人、郑人、越人、汉人、巴人、蜀人、魏人、赵人、燕人、齐人、鲁人、宋人、元人、金人、明人、清人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所谓某人,其称谓乃某国之人的简称,至先秦而至清末迄民国,乃一脉相承也。
少时曾见吾乡四川洪雅黄庙场有黄姓大族之宋词门楣上高悬大匾有文曰“楚黄氏江夏堂”。又见其所用斗、升及风车上均有“江夏黄氏”、“楚黄氏”、“楚江夏黄氏”、“楚人黄氏”、“江夏”等朱漆大字,当时不解其意,后稍长方知黄氏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迁徙西蜀”。以上诸种写法与古籍中诸国人之称谓相同,后人不忘祖德,以江夏黄氏为郡望,即汉代大孝子黄香为其始祖所致。三国时之黄祖亦然也。
儿时又曾见有碑文云:“楚江夏上沛鄂诸刘万青沐手敬书”等字样
又阅吾乡《宋氏宗谱》云:“余之先为楚人,祖居河南汝陵府光州固始县黑泥大湾野鸭池”等记载。
又见清光绪《李氏宗谱》云:“其先人于楚之黄州府麻城县野蓼村迁居于蜀……”。
又儿时曾见吾乡有明天启石坊上有“楚黄上沛陕嗣宗损资重建”等字样,陕氏乃当时之县令,为今湖北公安人。
又吾曾见吾乡花溪孔坝《孔氏宗支碑》有云:“其先由鲁之曲 定府洪雅县芦溪村……  ”。
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将某国、某地、某朝、某代之人称为某人的不乏其例,而大千先生亦受其影响,在其作品中亦爱将自己称为蜀人。如其庋藏宋《溪山无尽图》上题曰:“清宫旧藏宋人《溪山无尽图》卷,去年得于故都,盖长春劫灰外物也。金元以来,题识甚夥,皆以为河阳郭熙笔,予细审之,乃燕文贵一脊属。此纸背临其一角,蒹葭芦苇……蜀人张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詹跃 发表于: 2006-7-21 00:31:51|只看该作者
又先生在董北苑《江堤晚景图》上有跋云:“八年前予客故都时,曾见此董源双幅图,自南北沦陷,予间关归蜀,数年来,每与人道此,咨嗟叹赏,不能自己。去秋东虏瓦解,余受降于南京,其各予得重游故,急欲睹此图,经三之阅月,始获藏于大风堂中劳神冥想,慰此遐年,谢太傅折屐良喻其怀。米元章曾论董源画天真烂漫,平淡多奇,唐元此品在些宠上。今世欲论南宗,荆、关不可复见,辋川遑论,唯此董源为稀世宝,与此可谓延津之合,并为大风堂琼璧也……蜀人张爰大千”。
又有先生于《醉霜红叶图》上题记云:“丙戌嘉平,昆明湖上偶忆春城山中樟楠漆树,未秋先红,璀灿似锦,辄复写其性概,并拈小诗。蜀人张爰大千”。
发现敦煌秘笈鸿宝的王圆 道士本为清光绪时一穷无所依的湖北巡防营士兵,后出家为道士,游方至甘肃,居然成为莫高窟当家道长。关于他之原籍:一记为湖北麻城人;一记为湖北孝感人,无论麻城还是孝感于古代皆在楚国地域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故王道士应为楚人。
按此称谓在民国时期并不少见,如向达《辛亥革命烈士谢奉琦事略》中亦有此称呼:“烈士谢奉琦,字能九,号玮 ,生于公元一八八四的.  先世为楚人,明初迁蜀,世居荣县之贡井乡……”。吾侪曾请教于烈士之同族,皆言固四川于元琳经兵 后人口锐减,烈士之先人奉明太祖朱元璋诏入四川垦殖,直至今日。
综上所述,敦煌藏经洞侧张大千先生题学中之口人,应为楚人为是也。
注:①2004年10月23日《成都商报》署名杨玉峰《敦煌再发现·莫高窟可能存在第二藏经洞》文章中有:“1900年,王圆篆道士无意中发现16号洞窟此壁裂开了一道缝隙,挖开封泥发现了藏经洞”之说。
②见于清光绪《重修奎星阁碑记》。
③见1981年8月文史资料出版社第三集《辛亥革命回忆录》。
凡引文中之·号,均为作者自注。
 
 
 
 王仿生  王益鸣  
作于晋封通奉大夫第之务本堂上
    一九八三年九月八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7:39,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