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此书《吴、越柏举之战》(定公四年、五年)中云:“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大
王于浙”中之楚人与吴人相对应,楚乃楚国亡人,吴乃吴国之人也。 又如《史记·屈原列传》云:“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 又唐人杜牧《阿房宫赋》云:“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的楚人当然是指下令火焚阿房宫的项羽。因项氏的先人项燕为楚国大将,而出生于江苏下相的项羽在秦汉时地属楚国范围,故项氏当称为楚人。 又南宋郑樵《六经奥论·左氏非丘明辨》云:“左氏之书,叙晋、楚事尤详,如‘楚师
、犹拾沈’等 语,则左氏为楚人也,明验八矣。”古籍中类似以上文献中称某人的代不绝书,如《左传·成公九年》中有“郑人所献楚囚也”句。 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 又《韩非子·五蠹》中之“守株待兔”条云:“宋人有耕者……。”此文长而不录也。 又《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有载“晋人闻有楚师……”之事。 又《战国策·齐人谏请郭君城薛》中有云:“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之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按史书上之吴人、郑人、越人、汉人、巴人、蜀人、魏人、赵人、燕人、齐人、鲁人、宋人、元人、金人、明人、清人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所谓某人,其称谓乃某国之人的简称,至先秦而至清末迄民国,乃一脉相承也。 少时曾见吾乡四川洪雅黄庙场有黄姓大族之宋词门楣上高悬大匾有文曰“楚黄氏江夏堂”。又见其所用斗、升及风车上均有“江夏黄氏”、“楚黄氏”、“楚江夏黄氏”、“楚人黄氏”、“江夏”等朱漆大字,当时不解其意,后稍长方知黄氏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迁徙西蜀”。以上诸种写法与古籍中诸国人之称谓相同,后人不忘祖德,以江夏黄氏为郡望,即汉代大孝子黄香为其始祖所致。三国时之黄祖亦然也。 儿时又曾见有碑文云:“楚江夏上沛鄂诸刘万青沐手敬书”等字样②。 又阅吾乡《宋氏宗谱》云:“余之先为楚人,祖居河南汝陵府光州固始县黑泥大湾野鸭池”等记载。 又见清光绪《李氏宗谱》云:“其先人于楚之黄州府麻城县野蓼村迁居于蜀……”。 又儿时曾见吾乡有明天启石坊上有“楚黄上沛陕嗣宗损资重建”等字样,陕氏乃当时之县令,为今湖北公安人。 又吾曾见吾乡花溪孔坝《孔氏宗支碑》有云:“其先由鲁之曲
定府洪雅县芦溪村…… ”。 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将某国、某地、某朝、某代之人称为某人的不乏其例,而大千先生亦受其影响,在其作品中亦爱将自己称为蜀人。如其庋藏宋《溪山无尽图》上题曰:“清宫旧藏宋人《溪山无尽图》卷,去年得于故都,盖长春劫灰外物也。金元以来,题识甚夥,皆以为河阳郭熙笔,予细审之,乃燕文贵一脊属。此纸背临其一角,蒹葭芦苇……蜀人张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