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4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6年连环画大家贺友直辞世 《山乡巨变》成里程碑杰作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新闻网
  2014年12月17日,贺友直在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晚会上,用宁波话、上海话、英语三种语言做获奖感言,逗乐了全场观众。 蒋迪雯 摄
  昨晚,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太突然了……”贺友直的女儿贺小珠告诉记者,“今天早上他还在吃面,像往常一样,自己下面条。宁波美术馆的人过来和他谈展览和捐赠的事情,客人走后,他去了卫生间很长时间没出来,等到家人发现,人已经休克了。”
  中午11时30分,贺友直被送往瑞金医院。贺小珠回忆,当时父亲情况一度有过好转,也跟家人讲过话,但19时左右又开始吐血,“一直止不住,用了最厉害的药也止不住……20时30分,医生宣布爸爸去世。”
《Boy》
  昨晚,本报老报人、画家张安朴给记者打来电话表达哀悼之情:“贺友直先生是中国连环画坛的巨匠,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都是临摩贺先生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成长起来的。他作品里的人物都是生活里鲜活的形象,他是靠记忆作画的。他的头脑就像一部电脑,随时呼之即出,真是了不得!他送给我多部签名的连环画作品,我一直珍藏在心底。”
  贺友直1922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现为北仑)人,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重大贡献。
  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杰作。贺友直说:“这样的评价不敢当,但这件作品确实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它,我总结和思考出了许多问题。”均资料照片

《山乡巨变》成里程碑杰作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贺友直的名字无法绕开。他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作。在那个时代,贺友直的连环画、齐白石的变法丹青、林风眠的中西妙合、潘天寿的文人画变体、叶浅予的舞蹈速写、黄永玉的《阿诗玛》版画、李可染的长江写生等,共同构成美术浪潮,震动并影响了中国一代美术人士。
  和人谈起自己的艺术生涯,贺友直说:“如果没有出版社的创作舞台,没有周围人引导帮助,完全靠我个人奋斗是出不来的。”
  1952年,贺友直考取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结业后被分配进新美术出版社,后来并入人美社。贺友直进出版社工作,一干就是30年,直到退休。
  《山乡巨变》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杰作。但贺友直认为:“这样的评价不敢当,但这件作品确实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它,我总结和思考出了许多问题。”
  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贺友直创作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贺友直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接到任务后,就奔赴湖南“下生活”。
  当时农村的生活极为不便。一去几个月,除了床铺、便壶不带外,被褥、脸盆、热水瓶、手电筒、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纸张笔墨,以及换洗的衣服,样样生活必需品都得带上。
  “下生活”,要同吃、同住、同劳动。“上厕所要蹲粪缸,睡觉枕在油腻的枕头上,下地劳动用手舀粪……农民怎么吃喝拉撒,你都得和他们一个样。”久而久之,与农民有了感情,农民都夸贺友直“内行”。后来,贺友直带着学生下生活时,对学生说:“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和农民打成一片,谈何容易?能做到像个农民就很不错了,至少不让人家对你生厌。”
  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享誉海内外,一些代表作曾到英、法等国展览,他还应邀在法国美术学院讲课。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时,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
《黄包车》  ▲贺友直创作的一系列老上海风俗画,无论是对老弄堂里人间百态的白描,还是对“西崽”“啃老族”、物质至上现象的讽刺,都活灵活现。用贺老的话说:“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系列老上海风俗画震动业界
  2002年,贺友直创作出白描巨制《申江风情录》,以白描的特有魅力,描绘出小街之喧嚣、生意之兴隆。2003年底,他根据儿时记忆,为家乡父老创作了《新碶老街风情录》组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贺友直创作了《申江风情录──小街世象》《老上海360行》《弄堂里的老上海人》等一系列老上海风俗画,再次震动业界。
  迈入耄耋之年的贺友直笔耕不辍,不仅为稻粱谋,更多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抢救一份珍贵的记忆。无论是卖栀子花白兰花姑娘身上通俗的雅气,还是贩大米妇孺辛酸凄苦的叫卖声; 无论是对老弄堂里人间百态的白描,还是对“西崽”“啃老族”、物质至上现象的讽刺,在贺友直的笔下,人情冷暖、美丑妍媸,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他的视角、他的关怀,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用贺老的话说:“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2013年,92岁的贺友直发表新作“上海市民生态录《走街穿巷忆旧事》”,用一图一文的形式创作了54幅《走街穿巷忆旧事》,以幽默又犀利的笔锋评点时弊,让读者感受百年上海市民生态变迁过程的得和失。
  2014年12月,贺友直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目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在编辑整理《贺友直全集》。
源自:解放日报 记者:钟菡 施晨露)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奥燕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奥燕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星公益联盟:传递公益正能量 辽宁丹东筹建首个甲午海战遗址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2:50,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