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0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爱四川 发表于: 2006-8-18 01:05:5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推荐]羌族的生产技术

 [复制链接]
羌族的生产技术

  历史上羌族手工业成就尤以兵器制造和毛纺织最为著名。甘、青、川、新等羌人故地古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的铜铁剑、刀、钺、箭镞、铠甲泡饰、鍪、鞴(护臂)等。其形式很有地方特色,显系当地民族创造。秦汉以后,关于羌人兵器情况在汉文献中亦时有反映。如《汉书·西域传》载: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东观汉记》记:元初中征伐滇零羌时,掠夺的兵器有铠、刀、矛、战楯、匕首二三千枚。北周保定元年,居于青海的白兰羌“遣使献犀甲、铁铠”。《隋书·附国传》谓嘉良夷,“从皆轻捷,便于击剑。漆皮为牟甲。弓长六尺,以竹为弦”。到党项羌立国中原,建立“西夏”王朝时,其兵器制造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史载西夏出良弓劲弩,或以“柳干皮弦”为弓,或以“竹牛”(即牦牛)角为弓,传之中原,一弓价值数百千。又有机械性较为复杂,威力很大的“神臂弓”。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九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以镫距地而引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后来宋朝“依样制造”,成为宋朝兵器中很重要的一种。西夏的金属锻造水平也很高,《西夏纪》卷七载:“夏众甲胃皆冷锻而成,坚光莹,非劲弩可入,盖夏州多铁。”流誉当时的”夏国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十分名贵。在建国前,羌族武装男丁装备的火枪、刀、弹药,也多能自制。
  毛织业也是羌族手工业中最特色和最为著名的。早在三千年前,居住在青海诺木洪地区的羌人已经能将牦牛、羊毛织成毛布、毛带、毛线等产品,开始了羌人早期的毛纺织业。大约在殷周之际,其毛织品已销到中原地区。《禹贡·雍州》:“织布,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此外,梁州(今四川等地)贡物中亦有“织皮”就是“织毛”。秦汉以后,羌人毛织品已为中原所熟知,且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冉駹夷”能织作“旄毡、斑罽、青顿、荜毲、羊羧之属”。东汉马融《樗蒲赋》也说:“素毡紫罽出于西邻,缘以缋绣,紩以骑纹。”一般是粗者称褐,细者称罽。如是,当时羌族的毛织品不权丰富多样,且也能生产“缋绣”、“绮纹”的细毛布。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到西夏立国后,羌人毛织业无论在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有关文献记载看,当时所产毛织品有:“帐毡、白帐毡、枕毡、马毡、白毡、毯、毛褐、毡帽、靴、短衫等。所用原料有羊毛、牛毛和骆驼毛等。西夏毛织品不权能满足国内人民的普遍需要,也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服饰“男女衣裘褐,被毡”,民居有“栋”字,织羊毛覆屋,岁一易。此外有军帐,名曰“幕梁”,“兵三人同一幕梁。幕梁,织毛为幕,而以木架”。其军队最盛时正军50万,辅军近百万。其毛织品产量之大,于此可见一斑。西夏毛织工艺情况,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叙述,在他所途经的西夏故地额里哈牙(今内蒙古阿拉善旗)有一种珍贵的毛织品:“城中制造驼毛毡不少,是为世界最丽之毡,亦有白毡,为世界最良之毡,盖以白骆驼毛制之也。所制甚多,商人以之运售契丹及世界各地。”
  马可·波罗游历此区,距西夏亡国仅数十年;又西夏文献《掌中珠》中也有关于“白毡”的记载,可证马可·波罗所言不虚。西夏毛纺织成确为羌族纺织业最为辉煌的一页。
  毛织业是羌族地区源远流长的手工业们类之一。直到建国前夕,羌族地区“织毪子”还十分普遍。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在城镇也有专门的作坊生产。据建国初期的调查,茂县城在清朝末此种工厂十余家,每家约10余个工人,其毛织业颇为兴盛,所织”毪子”除售于州内,还销往绵竹、北川、灌县等地。
  此外,羌族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门类尚有制盐,此革鞣制,铜、铁、金、玉、银器制作,砌墙,打井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羌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粮食产逐年增加,其他各业也有相应的发展。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涌现出凤仪,威州、漩口等新兴工业城镇。水电站的建设成就尤为突出,在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97%的人家用上了电灯,结束了羌族人民靠火把、松明照明的年代。过去,羌族地区没有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如今岷江江面上架起了大型混凝土公路桥两座,钢索桥三十六座,全自治县几十个乡镇通了公路,羌族地区的文教、科技、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汉朝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农业文化,不断地影响并传入羌族地区,逐步出现了“居山田畜”,农牧结合的经济文化形态。羌族社会便在“羌人获麦”,“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着古代文化。明末清初之间,农民起义推动下的阶级矛盾,促使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空前规模地大量传入羌族地区。于是,羌族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如铁器农具替代了一部分木器和石器农具,连枷脱粒的方法,替代脚踩棍打的脱粒法。汉族地区来的铁匠、木匠和石匠等手工业匠人,在羌族地区的传授技艺,为羌族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以及采集药材、狩猎等方面的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近代羌族大部分地区,封建领主经济之下的生产技术,变化发展也很迅速,除了传统的农作物小麦、荞麦、青稞、大麦和燕麦的裁培技术得到提高外,据道光《茂州志》卷10《杂论》所记,大约在嘉庆(1796—1820)年间,玉米的裁培,传入羌族地区,由于玉米的产量高,很快成为羌族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光绪(1875—1908)年间,又传入了洋芋的优良品种,也很快成为羌族地区的重要农作物。
  近代羌族的农业生产具和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便于深耕的鸡嘴铧和双面铧,使羌族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面貌,扁锄、刨锄等各种用途的铁器农具,进一步适应和推进了羌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些地区的羌族,还开始建造粪池,懂得使用人粪肥田。在播种技术上,掌握了玉米条播,改变原来的遍地撒播方法。同时,还在玉米地里,套种黄豆和杂豆等作物。水磨碾房也在近代以来,逐渐出现在羌族地区。桃、李、核桃和黄烟裁培技术,作为又一项新的生产技能,也被羌族人民所掌握。养蜂、割漆、熬土硝、制土碱等生产技术,都是近代羌族文化发展史上,物质生产技术提高的重要内容。
  建国初期,羌族地区物质资料生产技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更,经历了一场变革和发展。1953年以后,羌族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已使粮食产量可基本达到自足。当时使用的主要农具有犁、小板锄、镰刀、弯刀、锯,以有打粮和晒粮用的连枷、粮架等。水磨在较广泛的地区用来磨碾粮食。由于农具尚需从汉族地区输入,所以在数量上并不充裕。
  有的羌族地区,当时平均每户只有半条耕牛。耕牛除了茂县以南使用黄牛外,山区一般多用犏。耕地时一般须用两头牛并行,牛肩上横抬一杠,拉犁前进;一人扶犁,并以手脚压住铧头。犁地深仅约四寸,且翻土不匀,只能犁成漕沟。一般一年只犁地两次。加上耕牛普遍不足,羌族男子又受传统旧俗的影响,主要从事耕地、副业和对对应酬等大活路,有的甚至仅在家玩耍和抽大烟,不参加主要的农业生产,因而显得劳动力尤为紧张。
  当时,羌族普遍有着以村寨为单位的、亲友之间的换工习惯。人民政府采取贷款给羌族农民,购买耕牛和农具。基本上克服劳动力缺乏的困难,特别是,禁种鸦 片,彻底改变了羌族部分男子的抽大烟恶习,让男子参加农业生产,成为一种时尚的趋势,这就大大加快了羌族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羌族妇女除了承担喂猪、背水、背柴、磨面等家务,以及吊线、织麻布、织毪子、做针线等家庭副业外,还要从事打土、种地、除草等多种农活,是社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体现羌族物质生产技术的重要一面。羌族的儿童,一般从7岁起,就开始放羊、割猪草、打野菜等辅助劳动。
  建国后,羌族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原先从不注意选种,逐步做到了选好种、选良种。原来有的地区玉米播种采用点播,且播得比汉族地区稍密。1953年在当时的汶茂等县,推广玉米单株密植,试行人工授粉等新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一般玉米地要锄草两二、三次,即幼苗出土后20多天锄一次,长到50多天和90多天,各锄一次,青稞则多用条播,只在其幼苗时,用尖锄除草1次,待长到三四寸后,扯几次大草。洋芋只除草1次。荞麦多不除草。后来,绝大多数农作物,都除草2次以上。
  茂、理、汶等县的羌族河坝地区,一般都筑有灌溉工程。建国初,人民政府除了积极调解争水纠纷外,还贷款帮助兴修水利。各级认民政府重视农作物的灭害除病。指派各个羌族地区的农业技术站,组织技术力量,指导羌族人民消灭各病虫害和兽害。通过扑灭病虫害,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掌握了新的农业增产技术,而且有力地破除羌族世代相沿的,某些束缚生产技术的落后陋习,树立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战胜自然灾害的观念。
  羌族有着传统的狩猎技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过去,羌族狩猎主要是放索子套取香獐,以获取麝香。此外,山区的豹、熊、野猪、野牛等兽类,都是羌族历来的狩猎物,羌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有着不少珍贵动物,闻名于世的大熊猫,也在这里出没。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长,羌族地区的狩猎文化,已逐步被新兴的旅游文化所代替。
  以挖掘药材为主的采集,一直是羌族重要的家庭副业,且挖掘和识别的水平很高。羌活、贝母、大黄、木香、虫草等药材的挖掘,逐年得到发展。如今,破除了陈旧落后意识的羌族人民,药材采挖已与裁植和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养蜂业也是羌族一项颇有技艺的家庭副业。羌族人民利用一段径粗2尺左右的树干,挖空中间,在一头开小孔作蜂窝,挂置在墙头,能达到费工不大,获利不小的效益。另外,羌族山区的岩土,可熬土硝,有的具有专门技术工匠,利用传统技术从事烧碱、火 药生产,供应城乡人民建设和狩猎兽害所用。羌族的家庭纺织业,主要是妇女来经营的。羌族妇女十三四岁时,开始学习纺织,世代习传的纺织技术,也是羌族传承不断的文化内容之一。羌族的家庭纺织,可分麻纺织和毛纺织两类。传统的纺织方法是,吊麻时一面用牙齿撕麻,一面用右手拉伸纤维,左手则放动纺锤吊线。吊毛线方法相同,只是不用牙齿撕毛。织的方法是坐在地上,把经线系在对面的柱子上,织物的一端系在腰间;用纬线穿织毪子。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爱四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爱四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剧组否认炒作 下部戏定邀邵小珊 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经典摄影作品中国巡展.成都
2# 四姑娘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6-8-18 14:1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感谢楼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18:30,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