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康区藏传佛教艺术宝库之门 罗文华
与藏文化圈内其他地区大量的文献资料、调查资料出版公布,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相比,康区约相当于今天的四川西部藏区,或称为藏东地区的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一直是藏学研究的软肋,近二、三年才  有一些相关的专著出版,而且多是介绍性质,并没有体现出较高的研究水平。
以这一地区的唐卡绘画为例,康区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成熟与繁盛时期几乎可以肯定是在18世纪,即与清最鼎盛时期相当。这时期,艺术中心从原来的西藏中部地区,发展到康巴地区,在这里,诞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噶玛嘎止派sGar bris。这个艺术流派是在藏中地区勉日派sManris的基础上,大量借鉴汉地绘画风格的要素,自从这个艺术风格出现以后,从西藏拉萨到青海、藏东再到北京,艺术风格几乎风靡整个藏文化圈,成为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绘画艺术风格。
此次我们走过的这条路线正是这个艺术风格的发源地和广泛流行地区,如甘孜、炉霍、德格等县。尤其是德格,号称藏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许多的艺术中心如八蚌寺、白玉寺、噶脱寺都是围绕这一带,过去曾是德格土司的属地。德格土司不仅对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对于文化和艺术方面也是大力鼓励,所以18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几位绘画大家,如八蚌寺的倡建者,著名的司徒活佛Si-tu Pan chenchos kyi‘byung gnas,1700-1774年,就生活在这里。直到今天,整个藏文化区绘画都有这种风格的痕迹。藏东地区艺术风格的研究可以看作是18世纪西藏艺术风格研究的核心。
此次由于气候原因,八蚌寺未能成行。据当地研究人员介绍,八蚌寺收藏了数百幅珍贵的唐卡,很多  18世纪以后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其中。对于了解这一地区艺术活动有重要的价值。
在对白垭寺考察后,发现其寺内壁画有重要的价值。在靠近门口的一处画面表现了该寺完成之后宴庆的场面,嘉宾中有施主和画家的名字。据当地文献记载,这些施主与艺术家与当时的德格土司都有密切关系,该寺修建的年代较德格印经院略晚数年,其作品不仅可与印经院的壁画比较研究,而且可以对当时的艺术家的来源及其艺术风格进行研究。
在炉霍的觉日寺收藏的50余幅唐卡中,有7幅有后人所书说明,提到了6位画家的名字,如dPallo,Tshe dpag dar rgyas,Nam mkha’rgyan,Tshe dpag darrgyas lags,mKhas grags can lha phrug,rDorje mgon po等。虽然这些题记均是后人所加,需要通过更多类似的作品和藏文文献参考,但这至少使我们将画家与作品结合起来研究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发现这一地区处在汉藏结合部,受汉地艺术的影响明显,将汉地绘画的要素运用于唐卡绘画的现象十分明显,也十分普遍。但其风格并不单一,而且不同佛教流派对于艺术风格的影响也很大,这对我们充分认识康区藏传佛教艺术面貌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在当地广泛流传,其事迹经过不断演绎,往往都被冠以“神匠”Lha bzo ba的称号。很多寺庙都将自己的唐卡藏品归到他的名下,很多并不准确。我们曾经在炉霍的觉日寺、甘孜的东谷寺看到三幅唐卡均号称是神匠南木喀坚rNam mkha’rgyan的作品,其中风格并不相同。总之,现有的作品和画家的关系都需要我们去厘清,确定其说法的可靠性。
甘孜地区铜造像藏品之精美程度令人吃惊。从我们鉴定过的造像来看,13世纪以前的造像或来自于  古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斯瓦特等地区,或来自于西藏西部,都是从外部带进来的古佛像。这些佛像在当地或各个寺庙中均作为镇寺之宝,有些藏品甚至连在当地调查文物几十年的研究人员都没有见过。如甘孜东谷寺所藏铜造像400余尊,其中17世纪以前的造像就有100多尊,还有很多12世纪以前的造像是从尼泊尔来的古佛像。再如,德格的更庆寺所藏的8件铜造像,件件都是镇寺之宝,不仅年代早10—17世纪,而且制作精美。在石渠洛须的志玛拉宫寺是当地一座有名的古寺,据说是文成公主花钱修的寺庙,内藏数尊古佛,其中一尊公元七八世纪的铜佛像来自西北印度,带有斯瓦特艺术风格,虽然背光有些残断,但却是罕见的艺术品,其狮子托浑圆莲花宝座的做法为目前国内外藏品所仅见,堪称上品之作。
甘孜地区的寺庙数量众多,其中很多的佛教艺术品还不为人所知。就像一个艺术的宝库等待人们的探索和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