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45|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8 19:56: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成果盘点

 [复制链接]
7月22日,由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央电视台CCTV-10联合组成的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团满载收获返回成都。这次考察历时15天,途经四川、西藏青海三省区,考察了四川省和青海省两省八县的文物点30多处,行程3000余公里。
  考察团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研究员担任团长,成员除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外,还邀请了国家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参加,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藏传佛教、西南考古、格萨尔、古代交通史、西南民族史等。甘孜州文化局宋兴福局长等陪同考察。遥感定位等新型科技手段也被运用于本次考察活动中。
本次考察的重点和取得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扩大了石棺葬分布的地域。本次复查和考察石棺葬地点六处,分别位于丹巴、炉霍和德格三县,跨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上游区域。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近年来新发现的石棺葬地点较多,说明这一区域是石棺葬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从炉霍县县城附近的石棺葬墓群中采集的遗物来看:陶器除具有自身的特征外,还具有我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部分文化的特点,铜器则带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表明这一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南北文化的交流,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关于石棺葬,以前考古界更多关注的是岷江上游地区,本次考察在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上游又发现了石棺葬,特别是德格县喇格村发现的春秋至东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为金沙江上游区域的首次发现,扩大了石棺葬的分布地域,为研究石棺葬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二、寺藏文物的鉴定。康巴地区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区,活跃的民族走廊,藏传佛教是其共同的文化基础。这里是藏族历史上后弘期10世纪重要的藏传佛教复兴基地下路弘法之一,不仅有格鲁派的寺院,还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甚至还有原始宗教──苯教的寺院,各教派和睦共处,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这里还是藏传佛教艺术中心,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嘎玛嘎止派广泛流行,到18世纪达到鼎盛。所以对寺庙文物的考察成为我们此次考察的重要目标之一。考察团对10余座寺院所珍藏的佛教铜造像和唐卡等1000多件文物进行了鉴定,发现了早到9世纪,晚到20世纪的大量珍贵藏品。这是对该地区文物最权威的一次鉴定,很多藏品还是第一次面世。此次鉴定的规模和数量是有史以来康巴地区最大的一次,同时对寺藏文物的规范化保护提出了要求。

  三、格萨尔遗迹。这次考察的格萨尔遗迹除了与格萨尔本身直接有关的遗迹外,如德格县龚垭乡的甲察城堡遗址、石渠县洛须镇的邓玛大将遗址等,还包括与格萨尔相关的其他遗迹,如石渠县的嘛呢石遗迹等。

  格萨尔王的传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民族史诗,是藏族心中积淀的英雄主义情感。据一些学者考证其原型与岭葱土司有关,所以在甘孜地区尤其是牧区关于格萨尔传说的遗迹比比皆是。格萨尔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嘛呢石刻和唐卡也数量众多,一些格萨尔王史诗的人物,包括格萨尔王本身不仅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尊神,还登堂入室,进入了藏传佛教的神系中。通过考察,我们注意到与格萨尔王有关的艺术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寺庙创作并保存的,这些唐卡的时代大都是18世纪前后,这一点对研究格萨尔从民间信仰走向佛教神坛的过程及其转变的时间提供了新的思路,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交通史的新发现。关于交通史的遗迹除考察了青海玉树的勒巴沟摩崖石刻和文成公主庙外,还在石渠县的洛须镇新发现了一处摩崖造像。勒巴沟摩崖造像和文成公主庙对考证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入藏的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造像具有印度风格,时代大约在10世纪前后。而位于洛须镇东北格拉山龙荣沟内的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具有尼泊尔的造像风格,不同于勒巴沟摩崖造像,也就是说10世纪前后有一条途经洛须的交通,这条交通起止于何处,因何而通,这无疑都为交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五、嘛呢石遗迹。石渠县的嘛呢石堆积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松格嘛呢城和巴格嘛呢墙。位于阿日扎乡的松格嘛呢石经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用嘛呢石垒砌的“城”状的嘛呢石遗迹。石经城平面略呈梯形,由四面墙与城内的主体建筑、菩提塔、附属建筑、小城以及环绕四周的转经道组成,无论是城墙还是主体建筑的构筑,都是用嘛呢石片层层垒砌,石片间不用任何粘接材料。城墙和主体建筑上都有用嘛呢石砌筑的小供龛,内置线刻或线刻加彩绘的图像或经咒,经咒以六字真言和祈愿文最为常见;图像内容有格萨尔像、宁玛派祖师像和宁玛派低级的护法神像、莲花生像及释迦牟尼佛、三十五忏悔佛、八大菩萨、二十一救度佛母等。由于后来不断的堆砌行为,早期构筑的部分被包裹于内,因此难以判定其最早的堆积时代;据采集的嘛呢石经板分析,结合藏文文献记载,基本可以确定其时代大约为13世纪。巴格嘛呢墙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一条嘛呢石堆积,全长1.7公里,宽约3.5米,墙体的两侧设供龛,内供佛教题材的石刻像和格萨尔王像等。“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毁,现存部分多为后来垒砌,现在仍在逐渐加长。松格嘛呢城和巴格嘛呢墙两者无论构筑方式还是龛内的图像题材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为了对比,我们还考察了位于青海玉树结古镇的嘉纳嘛呢堆。嘛呢堆是整个藏区嘛呢石遗迹最常见的形式,其构筑方式相对较随意。

  嘛呢石文化是藏区很普遍的一种宗教文化,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嘛呢堆,但在石渠县境内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出现了如松格嘛呢城和巴格嘛呢墙这样大规模的嘛呢石堆积,却是不多见的现象。是信仰的厚重与虔诚使然,还是当地康巴藏族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呢﹖对于这一地区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能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

  此外,考察团还考察了丹巴县中路碉楼、丹巴县梭坡碉楼、丹巴县甲居藏寨、道孚县民居、道孚县干宁古城遗址等,所到之处,都详细获取材料。在考察丹巴县中路乡的碉楼时,首次依据壁画确定其为明代建筑。本次考察成果最终形成考察报告将结集出版。

  中央电视台CCTV—10对考察作了全程拍摄记录。(姚军 李文君 罗文华 徐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耿纪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耿纪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耿纪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转帖]四川汉源麦坪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转帖]重庆潼南县发现明代纪年墓葬
2# 四姑娘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8 19:56:5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康巴地区的格萨尔史诗文化考察

徐  斌

  故宫博物院和四川考古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的活动内容之一是调查格萨尔史诗文化。格萨尔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康巴地区是格萨尔史诗流传的核心地带。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格萨尔史诗故事发生在安多和康巴地区;史诗形成于10—11世纪。依据上述观点,格萨尔史诗已在康巴地区流传一千多年。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史诗对康巴地区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康巴文化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文化学、社会学,乃至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都应该深入研究的一系列问题。由于多年来史诗研究基本局限于文学领域,因此,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鉴于此,考察队将此次格萨尔史诗文化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史诗对史诗流传核心地带──康巴地区的文化影响这一议题上。这次考察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重要意义。

  考察队从成都出发,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终点站,沿途对小金川、丹巴、炉霍、甘孜、德格、石渠、玉树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各县都有大量的能与史诗内容、史诗人物对应的地名、格萨尔传说、格萨尔遗址遗迹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格萨尔史诗内容、人物图像。德格是传说中的格萨尔遗址遗迹分布最多的县城,境内有数十个地方因是传说中史诗事件的发生地、史诗人物诞生地或活动地而得名。石渠县有53个格萨尔遗址,有11个寺庙至今仍在表演格萨尔藏戏;玛尼城墙上供奉格萨尔史诗人物石刻像更是见识到的石渠县独有的文化现象。丹巴县莫斯卡乡保存有400余幅史诗人物石刻,这是第一次发现如此规模和数量的《格萨尔王传》专题石刻人物像。至于格萨尔唐卡和壁画,分布更是广泛,尤其是格萨尔唐卡,也就是当地人称的“仲唐”,此前学界一直认为国内所剩无几,这次考察发现,康巴地区格萨尔唐卡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学界的预期。

  考察还发现,通过格萨尔史诗图像,可以进一步研究史诗是如何对该地区文化产生影响的。康巴地区格萨尔史诗图像不是单纯的艺术品,其重要的功能是用于供奉。松格玛尼城墙上的格萨尔像就是信徒供奉的;德格更庆寺每年5月15日煨桑节仪式上都要供上珍藏的巨幅格萨尔唐卡。此外,无论是保存在寺院里的壁画、唐卡,还是民间供奉在家里、玛尼城墙上的唐卡、石刻像,所表现的史诗主人公格萨尔大都是骑马征战形象,并且除局部处理稍有差异外,造型基本一致,这说明格萨尔形象塑造已模式化,而这正是格萨尔进入藏传佛教神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民间供奉的格萨尔已由最初的民族英雄,上升成为神,也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在康巴一带的地域特点。

  考察结果说明,格萨尔史诗在康巴地区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史诗,它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深入到其他文化领域,尤其是宗教信仰领域,成为康巴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而又长期地影响着康巴民众的精神世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8 19:57:14|只看该作者
打开康区藏传佛教艺术宝库之门

罗文华

  与藏文化圈内其他地区大量的文献资料、调查资料出版公布,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相比,康区约相当于今天的四川西部藏区,或称为藏东地区的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一直是藏学研究的软肋,近二、三年才有一些相关的专著出版,而且多是介绍性质,并没有体现出较高的研究水平。

  以这一地区的唐卡绘画为例,康区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成熟与繁盛时期几乎可以肯定是在18世纪,即与清最鼎盛时期相当。这时期,艺术中心从原来的西藏中部地区,发展到康巴地区,在这里,诞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噶玛嘎止派sGar bris。这个艺术流派是在藏中地区勉日派sManris的基础上,大量借鉴汉地绘画风格的要素,自从这个艺术风格出现以后,从西藏拉萨到青海、藏东再到北京,艺术风格几乎风靡整个藏文化圈,成为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绘画艺术风格。

  此次我们走过的这条路线正是这个艺术风格的发源地和广泛流行地区,如甘孜、炉霍、德格等县。尤其是德格,号称藏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许多的艺术中心如八蚌寺、白玉寺、噶脱寺都是围绕这一带,过去曾是德格土司的属地。德格土司不仅对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对于文化和艺术方面也是大力鼓励,所以18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几位绘画大家,如八蚌寺的倡建者,著名的司徒活佛Si-tu Pan chenchos kyi‘byung gnas,1700-1774年,就生活在这里。直到今天,整个藏文化区绘画都有这种风格的痕迹。藏东地区艺术风格的研究可以看作是18世纪西藏艺术风格研究的核心。

  此次由于气候原因,八蚌寺未能成行。据当地研究人员介绍,八蚌寺收藏了数百幅珍贵的唐卡,很多18世纪以后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其中。对于了解这一地区艺术活动有重要的价值。

  在对白垭寺考察后,发现其寺内壁画有重要的价值。在靠近门口的一处画面表现了该寺完成之后宴庆的场面,嘉宾中有施主和画家的名字。据当地文献记载,这些施主与艺术家与当时的德格土司都有密切关系,该寺修建的年代较德格印经院略晚数年,其作品不仅可与印经院的壁画比较研究,而且可以对当时的艺术家的来源及其艺术风格进行研究。

  在炉霍的觉日寺收藏的50余幅唐卡中,有7幅有后人所书说明,提到了6位画家的名字,如dPallo,Tshe dpag dar rgyas,Nam mkha’rgyan,Tshe dpag darrgyas lags,mKhas grags can lha phrug,rDorje mgon po等。虽然这些题记均是后人所加,需要通过更多类似的作品和藏文文献参考,但这至少使我们将画家与作品结合起来研究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发现这一地区处在汉藏结合部,受汉地艺术的影响明显,将汉地绘画的要素运用于唐卡绘画的现象十分明显,也十分普遍。但其风格并不单一,而且不同佛教流派对于艺术风格的影响也很大,这对我们充分认识康区藏传佛教艺术面貌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在当地广泛流传,其事迹经过不断演绎,往往都被冠以“神匠”Lha bzo ba的称号。很多寺庙都将自己的唐卡藏品归到他的名下,很多并不准确。我们曾经在炉霍的觉日寺、甘孜的东谷寺看到三幅唐卡均号称是神匠南木喀坚rNam mkha’rgyan的作品,其中风格并不相同。总之,现有的作品和画家的关系都需要我们去厘清,确定其说法的可靠性。

  甘孜地区铜造像藏品之精美程度令人吃惊。从我们鉴定过的造像来看,13世纪以前的造像或来自于古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斯瓦特等地区,或来自于西藏西部,都是从外部带进来的古佛像。这些佛像在当地或各个寺庙中均作为镇寺之宝,有些藏品甚至连在当地调查文物几十年的研究人员都没有见过。如甘孜东谷寺所藏铜造像400余尊,其中17世纪以前的造像就有100多尊,还有很多12世纪以前的造像是从尼泊尔来的古佛像。再如,德格的更庆寺所藏的8件铜造像,件件都是镇寺之宝,不仅年代早10—17世纪,而且制作精美。在石渠洛须的志玛拉宫寺是当地一座有名的古寺,据说是文成公主花钱修的寺庙,内藏数尊古佛,其中一尊公元七八世纪的铜佛像来自西北印度,带有斯瓦特艺术风格,虽然背光有些残断,但却是罕见的艺术品,其狮子托浑圆莲花宝座的做法为目前国内外藏品所仅见,堪称上品之作。

  甘孜地区的寺庙数量众多,其中很多的佛教艺术品还不为人所知。就像一个艺术的宝库等待人们的探索和发现。

4# 金佛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8 19:57:38|只看该作者
石头砌垒起来的康巴文化

高大伦

  我院这次与故宫博物院的联合考察地点选在四川省甘孜州,是因为从考古学上来看,这一地区历史上考古工作比较薄弱,考古遗址发现很少。但是从地理环境来看,长江上游的几条重要河流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都从境内通过。这些河流为古代民族的迁徙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天然的通道。而且从民族史的记载来看,这一地区数千年来一直是西北、西南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这次考察恰好横跨了这四大河流,考古调查的丰富收获超出了我们考察团所有同志的预想。以下仅从考古的角度来谈谈本次考察的收获。

  丹巴碉楼时代的判定。丹巴碉楼虽早已闻名于世,也有许多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前往考察,但是没有一座碉楼的建筑时代能够得到确认。我们考察团在丹巴中路的经堂碉中发现了绘于明代的壁画。以此推论该碉楼的建筑不会晚于明代。这是目前为止可以确定的时代最早的碉楼。

  石经城和石经墙也是我们考察的一个重点。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经《四川文物》今年第一期作了报道以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许多神秘传说也有赖于考古学的调查来解开。对石经城和石经墙的实地考察后,我们对它的建筑年代,建筑方式及结构都有了一个初步的科学的认识。

  甘孜州的西北与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相邻。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一直是传说中的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所经之处。近些年来有考古学家在玉树境内发现有唐代佛教石刻,我们在与玉树藏族自治州隔江相望的石渠县洛须镇也发现了与玉树佛教石刻的雕刻技法一致,时代、风格相近的佛教石刻。这证实了在唐代这一带确是文化交通走廊。

  石棺葬文化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冯汉骥就在岷江流域的茂县境内发现了石棺葬。自那时起在阿坝境内的石棺葬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得比较多,其中不乏重要的发现。比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茂县牟托石棺葬,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茂县营盘山石棺群,是大家都知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曾在炉霍县境内做过石棺葬的小型试掘,不过,除了岷江流域的石棺葬文化的面貌我们还有所了解以外,对甘孜州境内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的石棺葬,我们知之甚少。老实说,也就是对大渡河流域的炉霍石棺葬有一点点了解而已,而对雅砻江、金沙江流域有无石棺葬分布我们都心中无数。因此,在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发现的这几处石棺葬墓地,不仅仅是石棺葬的既有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它填补了这两个流域在这一地区石棺葬分布的空白。此前我们对石棺葬的认识了解主要是在岷江流域,现在我们的视野就扩展到了相近的另外三条江河;如果说我们以前对甘孜阿坝地区的石棺葬的分布只是一点点的了解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已经可以将这些点连成线,甚至可以把这些线勾连成一片。这对石棺葬文化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考察石棺葬的出土物中,我们既看到有来自北方草原文化的青铜猛兽牌饰,也看到了来自遥远的海洋生物──海螺。在两千多年前的康巴中心地区能够有如此遥远地方传播过来的物品,不正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它们是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么﹖

  几千年来,在康巴地区居住的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居民都充分地利用了上苍所赐给他们的既方便获得又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石头,服务于他们的生产,生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石砌文化。这次考察我们主要都是在和石头打交道,从碉楼、石经城到佛教石刻、石棺葬,无不与石头关系密切。考察沿途看到今天这一地区的居民还在用石头来砌房子、刻经文……,看来,康巴文化真是与石头有着密切的关系,至少可视为康巴文化的一大特色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8 19:58:07|只看该作者
康巴民族考古与交通史的新认识

王子今

  交通史与民族史有特殊的学术渊源。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说,交通与“民族动态”“有密切关系”。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说,交通影响“民族感情之融合”。李学勤《秦汉交通史稿序》也写道,“交通史”与“民族关系”“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就中国古代交通史与民族史相交叉的领域而言,还存在许许多多未知的现象,有相当广阔的学术空间。以交通文化的视角面对民族考古的课题,也会有新的发现。

  康巴地区可以看作古代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接带。东部地区的若干影响,也经过这里影响西部地区。有的学者称相关地域为“藏彝走廊”,这一定名是否合理,还可以讨论。然而进行康巴地区的民族考古,确实不能不重视交通的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张骞在大夏看到蜀布、邛竹杖,得知“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与蜀地有交通往来,于是汉武帝派使节“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汉书·张骞传》又记载,“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驷,出,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南方闭、昆明。”所谓“出西夷西”,所谓“其北方闭、”,都说明汉武帝时代曾经试图经过康巴及其邻近地区打通国际通路。事实上,炉霍石棺墓出土的海螺,说明高原古代居民很早就与滨海地区有所往来。

  甘孜地区各地所发现数量颇多的古石棺墓,其方向、规格、形制以及随葬品组合,都说明其文化共性。由西北斜向西南的文化交汇带,正是以这一埋葬习俗,形成了历史标志。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经说,就便利交通的作用而言,草原和海洋有同样的意义。草原为交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草原这种“大片无水的海洋”成了不同民族“彼此之间交通的天然媒介”。已经有研究者指出:“炉霍石棺墓出土的羊、虎、熊、马等形象与鄂尔多斯文化系统同类形象相似。”“炉霍石棺墓出土的铜牌,也是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尤其是虎背驴铜牌与宁夏固原出土虎背驴铜牌几乎一模一样。”炉霍县石棺葬的主人“可能来自北方草原,而且与鄂尔多斯文化系统联系十分紧密”《中国西部石棺文化之乡──炉霍》。炉霍石棺墓出土带有典型北方草原风格特征的青铜动物纹饰牌,构成了这种文物在西北西南地区分布的中间链环。草原民族在交通能力方面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康巴地方的古代民族利用这种优势在历史文化进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已经通过多种考古文物迹象得以显现。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古代民族的文化交往史,有通过战争而实现的情形。据《平定金川方略》记述金川形势:“其地崇山复岭,春夏积雪,与中国道路不通。据险设碉,恃以自固。”而大小金川战事爆发的原因,竟然包括金川土司莎罗奔“修路造船”的交通行为。战争之后,大小金川地区和汉地的交通联系更为密切了。碉楼是康巴地区许多地方最醒目的古建筑遗存。其性质,不仅在于“防御工事”和“界隔标志”,也是“通讯设施”。碉楼曾经以烽燧形式传递敌情与军令。

  藏区称作“嘛呢”的石经堆积,往往在交通线的交叉点或重要路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古代汉地的“封”有关,既有宗教意义,又发挥着某种交通指示的作用。四川石渠长达1.7公里的“巴格嘛呢”石经墙,正在四川通向青海的大路旁侧。康巴地区类似的遗存还有许多,都反映了人们交通意识中的神秘主义成分。相关现象,当然都是民族考古工作中不应当忽视的。
(2005年10月05日
6# 青城山
 楼主|耿纪朋 发表于: 2006-10-18 20:28:19|只看该作者
2005-1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1:11, Processed in 0.5460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