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75|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0-27 13:06:0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成也义,败也义

 [复制链接]
──小议刘备集团之成败

 罗莹 
  
  义,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它常和“忠”、“仁”等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减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从宽泛意义讲,“义”包括“忠义”“仁义”“信义”等。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大肆渲染“义”,以此为标准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例如刘备集团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无不义气深重。由于义气深重,同心协力,救危扶困,人心所向,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也由于义气深重,为雪弟恨,先主兴兵,联盟瓦解,刘备集团由此败落,最终归晋。
 
  同是一“义”字,使刘备集团成就了三分天下的事业,又使其败落,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中“义”具有双重性质:一是为天下的“大义”性质,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义;二是为个人的“小义”,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义或知遇之恩等。小说开宗明义,在第一回“桃园三结义”的誓言中就明确赋予了“义”的这种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刘备集团兴衰成败。当前一性质居于主导地位时,刘备集团得以壮大,当后一性质居于生导地位时,刘备集团走向败落。
 
  1、成在义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屦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作为政治家的刘备深谙“义”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事业前期一直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处处宣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广揽人才,大获民心,并以此为武器攻城略地,从人才、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为本集团发展壮大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1.1义聚人才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士元、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他们因义而聚,或主动,或被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主动投奔者。他们皆因素闻刘备仁义宽厚而主动投奔,如赵云,徐庶、魏延、张松、李恢等。赵云“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而投公孙瓒,又发现瓒“亦袁绍等辈耳”,后见刘备是仁义之英雄,主动投之;徐庶因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而主动投之;魏延自襄阳赶玄德不成,后于长沙献城奔之;法正在曹操处碰壁后,因闻“刘备仁义远播久矣”而往之;李恢本西川人士,因刘备“仁德布于蜀中”而弃刘璋奔之。他们因“义”而奔刘,刘备对他们更是深信不疑,以义相待。长阪坡一战,糜芳、张飞皆以为赵云投操而去,独备坚定不疑:“子龙是我故交,安旨反乎?’,。徐庶母被曹操所执,备闻而曰:“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后执手相送,欲伐树木而望元直。迎接张松时,令赵云带兵远迎,关羽设欢宴相待,自己第二天亲自带着诸葛亮、庞统来接,远远望见张松,便下马等候。对李恢深信不疑,委以重任,劝说马超。刘备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而这些人才也以义相报,赵云“单骑救阿斗”、“截江夺阿斗”、“汉水人战”等屡建奇功。徐庶感其恩义而“走马荐诸葛”。张松义献西川图本。李恢冒死说马超。他们为刘备集团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是因义而被推荐者。该类人才主要由他人举荐,因仰玄德之义名而从之,如诸葛亮、庞统、法正、马氏兄弟等。诸葛亮由司马徽、徐庶推荐,说“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于是刘备三顾茅庐,亮感其恩义而“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亮制定了“联孙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路线,成为刘备集团成就事业的关键人物。庞统由鲁肃、诸葛亮推荐,法正由张松推荐,马氏兄弟由伊籍推荐等等。此类人才虽非主动投奔,但他们素闻玄德之义名,当有人牵线搭桥,便顺水推舟,乐而归往。在刘备集团中他们也非常受器重,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是因义而纳降者。该类人才多为他方之才,亦都忠心护主,但或为败军之将,或因形势所逼、走投无路,终感于刘备集团的恩义而纳降,如黄忠、严颜、马超、黄权、刘巴等。黄忠南阳人,本长沙太守韩玄部将,义气深重,有百步穿杨之能。云长取长沙时,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义而不杀;后黄忠感其恩义而两拽空弦,第三箭只射关羽盔缨。英雄见英雄,可谓惺惺相惜。黄忠因而险被韩玄斩杀,后被魏延所救。魏延杀韩玄献城投备后,他却托病不出。备亲往其家相请,方出降。严颜,本巴郡太守,蜀中名将,年纪虽高,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攻巴郡,生擒严颜,颜宁死不降。飞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献自己所掌管的从巴郡到雒城所有关隘四十五处,刘备感激而脱黄金锁子甲赐之。严颜深受感动,尔后与黄忠一起在葭萌关大败张邰,在取汉中时又计夺大荡山,立下了卓著功勋。马超,西凉人氏,晓勇善战,“杨埠借兵破马超”后,投汉中张鲁,攻打葭萌关时,中诸葛亮之计,受杨松陷害,进退两难,前不能取胜过关,后不能退汉中,走投无路,李恢说之:“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怀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超大喜,遂斩杨柏带弟弟马岱投备,后为夺成都立下了功勋。
 
  可见,该几类人才终因一“义”字而归刘备集团,成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因义而聚,以义相待,同心协力,共建大业,为刘备集团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2义取民心
 
  刘备的政治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果说“上报国家”体现其忠义,那么“下安黎庶”则体现其“民本”思想。刘备深深懂得这一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乃天下人之天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故其处处以此为行动的指南,大获民心,为刘备集团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奠定了人民基础。
 
  从斩黄巾到赤壁之战,刘备虽碾转南北,居无定所,更换十多个山头,但其始终爱民如子,秋毫无犯,声名远播,民心归往。任安喜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督邮欲逼害其时,竟然有五六十老人为其请愿。以民为本,初见成效。新野时,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最感人的是“携民渡江”,火烧博望后,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曹军进兵樊城,其又携民渡江,前往襄阳,进襄阳不成,又携民前往江陵,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玄德与十余万军民同行,由于扶老携幼,挑担背包,日行十余里,众将劝其先行,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真是:“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从此,爱民之名远播。
 
  赤壁大战后,在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的过程中,但攻城池,即马上出榜安民,但降城池,与比秋毫无犯。于是民心大悦,热烈欢迎拥护刘备集团。赵云取桂阳后,入城安民,“居民执香伏道而接”。入西川时,诸葛亮嘱咐张飞:“于路戒约三军,勿得掳掠白姓,以安民心”。玄德入成都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更有小儿谣云:“若要吃新饭,须得先主来”。取汉中后,玄德也是首先安民,再大赏三军,人心大悦。自此,在刘备集团的领导下,“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刘备集团深谙此道,事业前期他们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集团前期“伸大义于天下”性质,可谓是抓住了每个细节进行渲染。例如当阳一战,张飞保玄德死战脱险,随行者只有百余骑,百姓、老小、升糜竺、糜芳、简率雍、赵云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人哭曰:“十数万生灵,皆在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十数万生灵”、“诸将”、“老小”孰轻孰重?看排列顺序,读者即了然于胸。正因如此,刘备集团人获人心,成就事业。
 
  1.3义夺城池
 
  刘备集团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不仅广揽人才,大取民心,而且在军事上还以此为有利武器,攻城略地。
 
  赤壁大战后,刘备集团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时,皆不离一义字。攻打零陵时,零陵太守刘度之子刘贤,被张飞活捉,而诸葛亮却令释其缚,与衣穿了,赐酒压惊,以义相待,以德服人,然后令其回城说父归降。刘贤回零陵“备述孔明之德”,其父投降。赵云取桂阳,太守赵范“闻刘玄德乃大汉皇叔”,乃捧印缓而献城。张飞取武陵,金旋的从事巩志谏曰:“刘玄德乃大汉皇叔,仁义布于天下:加之张翼德晓勇非常。小可迎敌,不如纳降而止。”金旋不听,出城战,巩志却于城头竖起降旗而献城。云长取长沙,魏延斩太守玄而献城.一方面固然因为魏征“早有追随玄德之心”,另一方面却因“韩玄不明不义而杀黄忠”,才“振臂造反,杀主献城”,这从反面可见魏延是因义而献城。总之,在夺荆州各郡时,他们或因义主动献城,或因战败感其恩义而献城,刘备集团所张扬的“大义”几乎胜过千军万马,所向披靡。
 
  在取西川的过程中,刘备集团也主要凭借仁义而取信于人,攻城略地。先是以“宽仁爱士”打动张松,张松义献西川图本,使刘备集团轻松获得取川的行军打仗图。后又有张翼德“义释严颜”,严颜掌管巴郡到雒城的所有守御关隘四十五处,“凡到之处,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投降。有迟疑未决者,颜曰:‘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自是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再后进兵绵竹时,绵竹守将李严战败投降,玄德待之甚厚,严感其仁德而入绵竹劝降费观。玄德遂顺利入绵竹,直取成都。攻成都时,刘璋本城中尚有兵十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但璋却决计投降,一方面固然因为“不愿祸及百姓”,但另一方面也因为“玄德宽宏大度,并无相害意”。正如玄德自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己也!”可见,刘备集团从占荆州为家到取西川建基业,这一路走来,虽也不乏使用武力,但“仁义”这一看不见的武器作用更大,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一方面避免了百姓受苦,“另一方面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办、财力,而且又方便快捷,成效卓著,使刘备集团得以迅速壮大。前期的刘备集团始终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在人才上广聚贤才;在政治上大获人心;在军事上攻城掠地,成为刘备集团发展壮大、三分天下的重要法宝。这一时期,义的“大义”性质充分发挥,居于主导地位。
 
  2、败也在义
 
  如果说“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那么“义”也是其走向败落的根本原因。后期,义的另一性质慢慢凸现,即带有强烈个人恩怨色彩的“小义”性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刘备集团由此走向败落。
 
  前期,这种个人恩怨至上的“小义”特性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小说却早已作下铺垫。其中心事件即“华容道义释曹操”。在火烧赤壁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当年的知遇之恩,竟冒着杀头的风险义释曹操。关羽本立下了军令状,理应当斩。然而玄德替之求情:“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云长因义而释曹操,玄德又何偿不是因义而不治兄弟之罪?皆是个人感情因索超越一切。连向来执法严明的诸葛亮亦说:“亮夜观干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搪塞而过。这次过在关羽,但从刘备、诸葛亮的态度也可见,这种个人恩怨至上之义在刘备集团内部是受推崇与肯定的。再有,该事件历史上并无记载,纯属作者虚构,但作者却大肆渲染,描绘得绘声绘色,也足见作者罗贯中的颂扬与肯定态度。刘备集团的态度和作者的世界观就预示了后期这种“小义”特性走向主导地位的必然性。为后来“雪弟恨先主兴兵”理下了伏笔。
 
  后期,这种个人恩怨至上的“小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心事件就是“雪弟恨先主兴兵”。由于荆州之争,导致关羽之死;由于急兄仇,张飞遇害。关张之死,使刘备勃然大怒,公然撕毁孙刘联盟的协定,倒戈相向,兴兵伐吴。为了兄弟之小义而不惜牺牲天下之大义,成为刘备集团败落的根本原因。正如战前心腹大将赵云谏阻:“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结果刘备根本听不进去:“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学士秦宓舍命相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拘小义,古人所不取也。”先主却道:“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甚至连他最为敬重、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亮再三苦谏,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朕意己决,无得再谏!”可见,此时刘备己经完全被兄弟之义所左右,前期的“伸大义于天下”已置之一旁。
 
  兄弟之义高于一切,可以置人民利益而不顾,置江山而不管,甚至置性命而不惜。当东吴孙权听说刘备亲征,欲伐东吴,为了保全孙刘联盟而主动派诸葛瑾求和,愿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而刘备根本不允,一意孤行,誓灭东吴,以啖其肉。结果在战争中,蜀军因初战取胜而骄,因骄而怠,加之刘备不甚精通兵法,却又过高估计自己,不听马良等人劝谏,盲目自信,导致被陆逊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而归。
 
  彝陵之败,至少造成两大不良后果:一是该战失利,蜀国元气大伤,人力、财力、军力都损耗巨大,使蜀国由盛转衰,军民疲敝,致使后来诸葛亮“六山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仅仅成为凸现个人才智的“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悲剧而已。二是该战爆发,孙刘联盟解体,使三国鼎立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战后,双方皆因人力、财力、兵力俱损,更不是北方魏国的对手。孙刘迫于情势,再度联盟,但之后都是貌合神离,再也没有赤壁大战那种万众一心、统一指挥、统一步调的宏阔场面了。首出祁山,双方缺乏统一行动时间而未构成对曹魏两面夹击的态势。三出祁山,东吴只在水边作游击战,带有坐山观虎斗的性质。可见,孙刘交恶导致的仇敌情绪,使双方再难扭转过来,诚心相盟。这就必然导致蜀灭吴败的悲剧结局。真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然,刘备集团事业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义”的二重性这一因素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
 
 
 
  罗莹,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
 
  源自:《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l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泰國:東方美學 征服全世界 从“社会和谐”问题到“和谐社会”理论
2# 四姑娘山
 何晓 发表于: 2006-10-27 15:37:1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自己的新见解──现在的学术论文都这样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2:11,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