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开满血染的《太阳花》
钱薇
徐永泉 “一朵太阳花,清香飘羌寨。漫山的花儿展风采,就像红霞映天外。一朵太阳花,当年红军栽。血染的花儿有情怀,风吹雨打开不败。”当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创作的大型音乐剧《太阳花》的主题歌在剧场响起时,在场的许多观众都忍不住流下了热泪。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军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之一,这部我国首部羌族音乐剧于国庆前后在成都对外公演数场,在观众和媒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该剧以厚重的史诗气势、精巧的构思编排、宏大的表演场景以及丰富的舞美意象,向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70年前,红军长征的铁流奔涌至川西北时,一支红军筹粮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出了一位误闯战场的羌族姑娘尔依娜。在严重的战斗减员的情况下,指导员把保护尔依娜的任务交给了卫生员红路。当红路和尔依娜从死神的手中挣扎出来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却是一场整个羌寨与瘟疫的殊死搏斗。红路用科学帮助了饱受病魔折磨的羌族群众,点燃了他们心中追求幸福光明的火种,取得了羌族兄弟的信任。最后,红路为保护羌族群众的生命和千年羌寨古堡,毅然与白军同归于尽,他的鲜血化成了漫山遍野开放的太阳花。红军的精神感动了羌族人民。当时,羌民族仅有2万余人,却有1000多名羌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勇敢的羌族青年们接过烈士高举过的旗帜,戴上红军帽,踏上了红军北上的漫漫征途。 整场演出近2个小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事感人至深。它调动诸多艺术手段,生动流畅地塑造出红军战士红路的光辉形象,抒发了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无限景仰之情,一次又一次地将观众的情感推上高潮。极具羌地之风的民歌与舞蹈相互交融,尤其是羌族祭祀萨朗舞、大莽舞、唱“拉索”(意即唱山歌)、喝“咂酒”等羌族习俗风情的展现,成为这部红色音乐剧的精彩亮点,有力地提升了全剧的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跳出了以往直接再现长征大场面、大事件的表现手法的框框,而是以筹粮队的一名小红军为中心人物,将故事发生地点放在了四川羌寨,使该剧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又在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场景中,体现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伟大主题。 音乐剧《太阳花》从选题、创作、排练到公演,历时近1年时间。战旗文工团先后4次组织主创人员重走长征路进行采风,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编创人员五易其稿,从舞美、灯光、音效设计与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剧中那或凝重、或轻快、或激昂的器乐编配,吸纳了当代流行音乐元素,加之民族、通俗、美声、原生态几种唱法的相互配合,让观众获得了一次完美的视听享受,显示出中国式的民族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